个人 从《阿Q正传》看鲁迅小说的多重思想蕴涵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0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底层人物,他性格懦弱、自卑、自负,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的行为举止充满了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总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
他总是自欺欺人地逃避现实,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毫无自知之明。
他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卑和自负的矛盾心理,恰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小说中,阿Q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总是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所在。
他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从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恰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阿Q的种种行为和心态,无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的缩影。
小说的叙述手法非常巧妙,通过对阿Q的描写和塑造,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和现象,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无疑是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伟大贡献,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无疑是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重要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伟大贡献,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正传》的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这部小说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价值:《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非常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情节紧凑,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读来让人深受感染。
思想深度:《阿Q正传》所探讨的主题是人的尊严和自由。
通过阿Q这个形象,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这种思想深度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极大的思考和启示。
讽刺手法:《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非常独特,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这个形象的刻画,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丑恶。
他用幽默的语言,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和反思,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时代背景:《阿Q正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通过阿Q这个形象,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这种时代背景的揭示,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总的来说,《阿Q正传》是一部思想深邃、文学价值高的小数,它的评价非常高。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小说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小说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的描写,揭示了
中国旧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让人深思。
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自尊心极强,但却又缺乏自知之明。
他总是自以为是地为自己辩解,却往往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
在小说中,阿Q频频被
人打败,却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胜利者,这种自欺行为让人不禁感到悲哀。
通过对阿Q的描写,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盲从于传统和权威。
而阿Q正是这种盲从的典型代表,他总是在不自知地为自
己辩解,这种盲从行为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在小说中,阿Q频频被人打败,却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胜利者,这种自欺行为让人不禁感到悲哀。
这种自欺行为正是中国旧社会的一种缩影,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盲从于传统和权威。
而阿Q正是这种盲从的典型代表,他总是在不自知地为自己辩解,这种盲从
行为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总之,《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对阿Q这一典
型的中国农民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让人深思。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许多论述是非常深刻的。
认真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鲁迅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不体现着那个社会的特征,对于现代教育,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阿Q正传》一文,我们来看鲁迅的教育思想。
我向来对众口一词的所谓的“《阿Q正传》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一说不敢苟同,国民有劣根,这是勿庸质疑的,就是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劣根性”:朝鲜人的保守、法国人的懒散,美国人的强势,等等。
如果说阿Q 这类国民有“劣根性”,那就仿佛在说,中国人天生就是这样“劣”的。
我以为,鲁迅并不是在说中国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劣根性”——如果真是那样,那鲁迅简直是在为行为恶劣的国人开脱:他们本性即“劣”,顽固不化,就好比说:猫天生是抓老鼠的;黄鼠狼天生是吃鸡的;猛兽天生是咬人的,这都不是他们的错。
在《阿Q正传》里,鲁迅并没有以旁观者的角度指出阿Q的行为哪里对哪里错,他只是平直地描述阿Q的行为和内心,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摆在读者面前。
通过阿Q的形象,人们应当反思的,不应当是什么“劣根性”,而应当反思造成这种扭曲人格的根源——教育。
阿Q的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什么先天的“劣根性”。
若说劣根,的确存在,但“劣”的根源,在于教育,在于传统中的那些杀人于无形的糟粕。
国民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而使得一个时代多了许许多多的“阿Q”。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因循守旧、盲目自大、畏强凌弱、自轻自贱和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人物身上,折射出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可归纳为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自我评价这四个方面。
笔者就《阿Q正传》来探究鲁迅的教育思想。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绘半封建社会下的小人物阿Q,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扭曲。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内心既受到了触动,又引发了深思。
首先,在《阿Q正传》中,我对阿Q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阿Q是一个贫穷、无学无术的农民,他整天游手好闲,懒散度日。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他所体现的却是整个社会的丑恶。
阿Q没有人性,他喜欢欺负弱小,嗜血成性。
当他遇到挫折时,他并没有反思自己,而是用歪曲的方式安慰自己,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
这种心态,使得他越来越孤立,越来越痛苦。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呈现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劣根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丑陋一面。
其次,通过《阿Q正传》,我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说中,鲁迅以阿Q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固化和道德沦丧。
田主只顾追求利益,对农民不公不义;文人高高在上,呼风唤雨;义和团、教会等各种势力更是挤压农民和小人物。
阿Q身无长物,沦为社会底层的代表,他在这个社会中被逼得没有选择,只能以同样的手法对待其他人,利用暴力来获得一时的满足。
通过这些描写,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道德堕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种社会现象在当下也同样存在,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再次,我对《阿Q正传》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无论是田主,还是鸦片犯、西洋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精神的提升有所规划和关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希望唤醒人们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
同时,小说中也表达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批判,通过借用《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形象来对照,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虚伪、落后和封建思想。
这种批判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化批评和社会变革。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被鲁迅的深刻思想和对现实的揭露所震撼。
总结阿q正传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从一个普通平民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封建伦理体系的虚伪、社会现象的病态和个体生存的尴尬。
故事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问题,并深刻反思了中国民族的命运和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
本文的主题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第一,阿Q形象的塑造与命运观。
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从小就被剥削的社会底层人物,他出生并长大于传统的封建社会。
小说中用丰富的文字描写,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尤其是无法获得尊严和尊重的感受,都对阿Q的个性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自己的境遇无力和愤怒,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选择了通过歪曲事实来维护自尊心。
阿Q的命运观凸显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存的束缚。
第二,双重人格与自嘲意识的揭示。
阿Q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既是一个妄图通过自吹自擂来补偿自尊心的英雄,也是一个对自己的现状无法接受,却又无能改变的普通人。
他在心理上不断尝试对抗困境,通过自我催眠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
但是,无论他如何自我标榜,他的内心始终无法真正得到满足。
小说给人一种阿Q对自己的虚伪和自嘲意识,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来揭示了整个中国社会底层的自嘲与自虐的境况。
第三,封建伦理与奴性意识的批判。
小说通过阿Q与传统社会封建伦理体系的冲突,揭示了这种伦理体系的虚伪与荒谬。
在小说中,阿Q与地主阶级、官僚等地位较高的人物发生冲突时,他总是在受到虐待和嘲笑后退缩,选择自我解嘲和自轻视。
这种奴性意识使得他无法反抗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第四,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小说通过阿Q这个人物形象,审视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道德虚伪、阶级冲突、民族危机等。
阿Q的经历和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的特殊经验,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深刻洞察了中国社会的病态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中国民族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奈和困境。
读《阿Q正传》——学习鲁迅精神摘要:《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刻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性,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鲁迅精神近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上,一个伟大的灵魂震颤、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就是鲁迅。
《阿Q正传》是不朽的文学名著,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及研究的,可以说,阿Q精神就是当时的“国民精神”,对于当今同样需要国民精神的我们,应不应该有阿Q精神,什么才是国民精神,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读《阿Q正传》,学习鲁迅精神《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
从小说总体结构上说《阿Q正传》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种平面的横向的性格介绍和举例。
从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开始,鲁迅开始就着手将阿Q的精神特征放在一连串连贯的纵向生活细节中加以具体展现。
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
《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政治腐败,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浴血奋战,拯救危亡的中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是革命是成功了,民主却没能深入人心,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国民来说,依然没有摆脱封建束缚,思想仍没有解放,所以,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不平等,还在侵蚀着人民的思想,人民大众的奴性与劣根还未泯灭。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想,对于鲁迅,有的人可以不喜欢,但一定要尊敬,承认他确实是个伟大的人。
深刻、剧烈的矛盾性是鲁迅精神世界的基本景象。
而核心景象便是“绝望中反抗”的姿态。
这一精神形象凝聚着鲁迅复杂而繁复的情感与理智,大爱与大憎,“佛心与魔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胶着在一体,锤炼成奇诡壮美的“垂天之象”。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
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
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谷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给人的启示《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通过描绘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阿Q正传》给人的启示:1. 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自我欺骗和自我麻醉。
阿Q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欺骗和自我麻醉的例子。
他总是用一些自我安慰的话来欺骗自己,比如“我是天下第一”,“我是革命党”,“我是乡下人,我是革命党”,“我是人,我是人,我是人”,等等。
这些话都是阿Q用来欺骗自己的,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和困境,而是用这些话来麻醉自己,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快乐。
这告诉我们,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自我欺骗和自我麻醉,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勇敢面对自己的失败和困境,而不是用一些自我安慰的话来欺骗自己。
2. 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和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阿Q是一个典型的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和对权威的盲目服从的例子。
他总是盲目崇拜权力和权威,比如他盲目崇拜“革命党”,盲目服从“革命党”的命令,盲目服从“革命党”的权威。
这告诉我们,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和对权威的盲目服从,我们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盲目崇拜权力和权威,不盲目服从权力和权威。
3. 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对社会的无知和对社会的不理解。
阿Q是一个典型的对社会的无知和对社会的不理解的例子。
他总是对社会无知和不理解,比如他不知道“革命党”是什么,他不知道“革命党”的真实面目,他不知道“革命党”的真实意图,他不知道“革命党”的真实行动。
这告诉我们,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对社会的无知和对社会的不理解,我们应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不盲目相信社会,不盲目跟随社会。
4. 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对自我价值的忽视和对自我价值的贬低。
阿Q是一个典型的对自我价值的忽视和对自我价值的贬低的例子。
他总是忽视和贬低自己的价值,比如他总是认为自己是“乡下人”,他总是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
这告诉我们,个人的失败往往源于对自我价值的忽视和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的价值,不忽视和贬低自己的价值。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揭露和讽刺,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贪婪、愚昧和自卑。
阿Q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自命不凡、自欺欺人的小人物,他总是自欺欺人地逃避现实,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软弱和无能。
他在小说中的种种荒诞行为,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阅读完《阿Q正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小人物,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软弱、愚昧和自私。
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着阿Q式的自欺欺人,是否也在逃避现实,是否也在对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进行掩饰。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社会的弊病,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自由和平等。
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的决心。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追求真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阿q正传的读后感《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由鲁迅先生所著。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读完《阿Q正传》,我深受震撼,不禁感慨万千,下面就来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阿Q正传》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饱受贫困和欺凌。
他虽然身在社会底层,但内心却充满了自尊和自豪。
他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最终却总是陷入更深的困境。
阿Q的形象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愚昧和软弱,以及他们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
阿Q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的顽强和乐观却让人感到钦佩。
他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尽管这种方式往往是幼稚和可笑的。
阿Q的形象让我想起了许多中国农民,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没有地位,但他们有着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方式显得幼稚和可笑,但他们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除了阿Q的形象,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阿Q的对手赵太爷,他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心胸狭窄,卑鄙无耻。
他总是利用自己的权势来欺压阿Q,使阿Q陷入更深的困境。
赵太爷的形象让我想起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那些官员,他们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心胸狭窄,卑鄙无耻,对待底层人民总是傲慢无礼。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批判,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情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充满了讽刺和讥讽。
比如阿Q的连珠炮,他总是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却往往引起别人的嘲笑。
这种情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讽刺和讥讽。
小说中的这些情节让我不禁感叹,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不公竟然如此深刻,以至于作者不得不通过讽刺和讥讽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慨。
关于《阿Q正传》的赏析《阿Q正传》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
该小说以“阿Q”这个普通人物为主角,通过讲述他的一生和悲剧命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丑陋和残酷现实。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社会现实以及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阿Q正传》进行赏析。
一、人物形象的赏析《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普通农民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状态。
阿Q是一个地位低微、文化程度低下的农民,他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内心却渴望通过各种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现实的残酷面前,阿Q始终无法逃离被动的命运,最终沦为社会的弱者。
阿Q的形象塑造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关怀。
作者通过描写阿Q一次次面对挫折和失败后仍然充满信念的精神,展示了他那种不屈不挠、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既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二、社会现实的赏析《阿Q正传》以阿Q的故事为载体,通过描述他在社会中的经历,揭示并抨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丑陋和虚伪现象。
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人物和情节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与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的相似之处。
小说中的阿Q作为底层人物,身受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所表现出的无力和悲哀,道出了底层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下的苦难和挣扎。
他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更多地是社会的不公和弊病所致。
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社会问题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
三、思想内涵的赏析《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之作,寓意深远,其中表达了一种严肃的思想内涵。
小说通过对阿Q的塑造,以及他所经历的一系列命运的打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说中阿Q的精神状态从开始的傲慢自大逐渐转变为卑微和悲观,最终落得个溃不成军的下场。
这种由个体命运到整体社会的破败,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丑陋和无力。
小说通过阿Q的形象,告诉人们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阿q正传第一章读后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阅读完《阿Q正传》后,我深受感动,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让我深有感触。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塑造,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
阿Q是一个典型的庸俗小人,他自私、自负、无知、愚昧,对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却毫不自知,总是自以为是地对他人指手画脚。
这种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鲜见,他们自以为是地遵循着传统的道德准则,却忽略了自身的无知和愚昧。
鲁迅先生通过阿Q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众多弊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其次,小说中对于个人命运的悲剧描写让我深感震撼。
阿Q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在生活中屡屡受挫,却总是无法认清自己的局限和无能。
他在社会中屡屡受挫,但却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对自己的失败总是归咎于他人。
这种悲剧性的命运让人深感心痛,也让人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阿Q的悲剧命运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无数人的写照,他们在社会中屡遭挫折,却总是无法认清自己的局限和无能。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命运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通人的悲剧命运,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对于民族精神的探讨让我深感振奋。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但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品质进行了肯定和赞扬。
阿Q虽然是一个庸俗小人,但他身上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品质,比如顽强的生存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品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肯定和赞扬。
这种对民族精神的探讨让我深感振奋,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阿Q正传》看鲁迅近一个世纪以来,鲁迅的人格与思想一直在被人们无限地丰富着,而《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也是争议颇多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他斟酌写这篇文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有二十年之久,文章中蕴含着作者很多的思想和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不为我们所道,就尝试从阿Q身上来解读鲁迅的内心。
(一)从名字看独特性想必大家读到这篇文章都会很纳闷,为什么人物,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称呼,就如阿猫,阿狗一样的随意,难道是鲁迅对阿Q的不尊重吗。
学者也给予很多的猜想,从《现代汉语》角度出发阿这个字给人的是情感色彩、表达的是亲切、亲昵、亲近的的意思;一般是长辈对小辈、或者小的事物、亲近的人以及物的呼唤的符号。
而Q就更奇怪了,鲁迅用了一个字母来代替,可是文章中却用阿桂来称呼,那就不符合了,再怎么说桂的开头字母是G而不是Q啊!有学者研究说阿桂(阿贵)要表达的是两种意义的词汇,前者是表达平民的意思(桂花、桂英、桂红……大多是农村女孩子的称谓,代表的是底层社会的人物和角色),后者是表达贵族的意思(富贵、贵族、贵人、高贵……大多指的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和角色),总之是众说纷纭,最让我信服的就是北大论坛上的一篇文章对阿Q这两个字的解读,“阿”也表达了鲁迅亲近、爱国的情感;“Q”:园圈表示:团团圆圆的中国大家庭,完整的国土,和美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张笑脸,这个笑脸上被戳上了一个污渍(点),说明什么问题,就是民族的缺点,国家的弱点了,这很影响人类的进步,如果不说出来,不引以为戒,那么这个不足人们重视的弱点和缺点就会犹如生麻子一样长满整张脸,难看不说,甚至导致死亡。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1000字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做人失败的脑残者——阿Q的命运,阐述了一个中国落后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性的极端丑恶,同时也揭示了民族危机和文化困境。
下面对《阿Q正传》进行浅析。
首先,《阿Q正传》通过对阿Q命运的叙述刻画了他这一社会偏门的典型,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心理的升华却是一种成功的野蛮人文化,他本质上是一个水深火热的人物,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
同时,《阿Q正传》还呈现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阿Q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他所处的环境充满了种种不公和压迫,而那些地主、上层人物则拥有无比优越的地位和财富。
这种严重的阶级分化表明了中国社会的不协调和不平衡,提醒人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否则将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
其次,《阿Q正传》通过对阿Q心态和行为的描写阐释了人性的极端丑恶,他没有良知和道德底线,以自我为中心,虚荣自大,胆小怯懦,逃避现实。
他的心理状态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是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病态,这类人往往只在自己的狭隘世界里生存而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同时也注定了他们在文化与政治上的彻底失败。
最后,《阿Q正传》还揭示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困境。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的文化遗产,详细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疲软和日渐消失。
这位文化改革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抗中失败是无疑的,而中国社会也需要不断地革新和进步,才能有一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巨著,通过对阿Q命运的叙述、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民族危机的探讨,强烈提醒人们要珍惜文化,要勇敢地创新和革新,以期将中国推向一个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
阿q正传鲁迅赏析(一)份阿q正传鲁迅赏析 1主题思想《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批判精神胜利法。
“人民性”、“民族性”显然不是“国民性”,均应该有“进步”与“落后”两个方面。
国民性,它不科学,按字面讲,那就是中国国民都有的性,这是不可能的。
鲁迅所讲,是指“国民劣根性”,某些国民的落后性,不是指的进步思想。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
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精神胜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奴隶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瞒自己、骗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阿Q的精神胜利法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利的幻觉麻醉自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足,从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
阿Q好赌,但总是输,然而有一回却福星高照,终于赌赢了,他居然“赢了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他兴高采烈”,可惜的是,“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
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
阿Q也挨了几拳几脚,到头来“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不见了”。
然而,阿Q 毕竟是阿Q,他还是能拿出与众不同的解除痛苦的办法来。
阿Q忽然“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便心平气和起来,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于是,又觉得“心满意足得胜”了。
鲁迅用近乎漫画的夸张的手法,将精神胜利的荒谬性揭露得淋漓尽致。
在阿Q们的灵魂里有着四千多年积淀下来的沉重的奴隶意识,这也是鲁迅对旧中国国人灵魂的一个重大发现。
所有的中国人,上自宰相、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得跪下来称臣。
王公贵族、大官小吏、乡绅地主,他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皇帝的奴仆,又是他们以下的百姓、仆役的主人。
读完阿Q正传心得感悟《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作者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一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阿Q是一个具有普遍存在的特征的人物,他身上的缺点和弱点,让人反思社会和个人的问题。
在读完《阿Q正传》后,我有了以下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阿Q正传》是对弱者的讽刺和嘲笑。
阿Q 是一个非常愚蠢和无知的人,在他所面对的挫折和压迫面前,他没有抵抗的勇气和智慧。
他只会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膨胀来解脱内心的痛苦,这使他成为了一个可笑的角色。
通过讽刺和嘲笑阿Q,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对于弱者的漠视和压迫,以及中国人对于自己身份的迷恋和虚荣。
其次,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历史和传统的盲从和无知。
阿Q是一个没有文化教养的农民,他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几乎一无所知。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转型期,政治和社会问题成为了社会中的热点。
然而,阿Q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是漠不关心的,他只关心自己的生计和小利益。
这表明了中国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忽视和无知,以及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再次,我认识到《阿Q正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中国人自身的反思。
阿Q的失败并不完全是社会的原因,更多的是与他自身的人格和品质有关。
他自私、无知、懒惰和胆怯,这些性格缺陷成就了他的失败。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更与自身的人格和品质有关。
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改变,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
最后,我认识到《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生活,展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人性的丑陋。
他没有掩饰社会的弊端和人的缺点,而是用尖锐的笔触直接揭示出来。
这样的写作风格给了读者深刻的震撼和触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通过《阿Q正传》,鲁迅告诉我们,文学应该是反映现实,揭示真理,并通过批判和自我反思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读完《阿Q正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毕业论文王彩明二OO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集《呐喊》、《彷徨》均以反封建的深刻思想为中心主题。
《阿Q正传》出自《呐喊》集,文章以广阔的历史背景,展开对中国农村农民生活命运的深刻描写。
本文认为:《阿Q正传》从许多层面,透视出作者思想表现的几重内涵:一、通过几层人物的对比刻画,重点是阿Q生活行径的描写,揭露封建社会对广大民众的荼毒,指出农民群众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悲剧。
二、通过阿Q命运遭遇和其悲剧一生的描写、饱含忧愤深广的思想情感,反映对广大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病苦‛的同情,渗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民思想....。
三、通过阿Q精神胜利法等麻木、落后状态的描写,‚是想暴露国民的愚弱‛和‚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并树立改变愚弱国民性的‚立人‛思想。
四、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真实的描写,作品还锋芒毕露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缺陷,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与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关键词:封建社会性忧民思想愚弱国民辛亥革命从《阿Q正传》看鲁迅小说的多重思想蕴涵鲁迅的作品充满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遂思想性。
他笔下的小说,主要揭示和追踪着当时最为重要的两类社会力量所具有的不同人格类型:农民知识分子。
《阿Q正传》是对第一类尚未觉醒的农民群众的萎缩人格和依附人格的描写佳作。
说不完的阿Q形象,就农民群众描写,是鲁迅创作中烂熟于心,一丝不苟表现出来的,特征鲜明的中国落后农民形象。
鲁迅通过表现他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揭示他们畸形人格和悲剧结局形成的深层原因---荼毒和奴役人民的封建束缚,揭示封建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戕害;对其营臵悲惨一生作结局,‚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和‚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作者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在忧愤深广的思想中饱含着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战斗深情;最后批判了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革命思想。
一、大胆表现封建罪恶与未觉醒者的悲剧《呐喊》的总主题是反封建的。
《阿Q正传》的第一主题也极具反封建性。
鲁迅在文中敢于直面现实,大胆地对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进行淋漓尽致地状写。
作品通过封建处境下几层人物的对比刻画,和重点以阿Q的生活行径的描写,彻底暴露了封建主义制度下‚人吃人‛的社会现象:像阿Q一样的穷苦人民没有一席之地,他们被压榨、被剥削、被奴役、被欺凌。
最终由于封建束缚,却得不到好下场。
这是对封建罪恶的状告,也是对未觉醒民众悲剧的状写。
(一)鲁迅通过直面现实地述写现世,大胆反映封建主义的重重罪恶。
鲁迅是最具战斗力的文坛巨匠,他最能直面现实地反映社会现世,他的笔‚像匕首一样‛能刺通‚敌人的心脏‛。
他深恶痛绝一切黑暗,他能‚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暴露黑暗现世下的社会本质。
所以怀着批判态度敢于‚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广大的民众的利益联系起来,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嘲笑和反对一切不敢正视苦难的怯懦,出世遁世的‘僵尸的乐观’闭着眼睛看一切圆满的自欺;……同时,他要对这一切,尤其是‘当下’、‘现实’以穷洁、怀疑、否定、超越,用不满作‘向上的年轮’,为了将来而永不停息地作无所谓希望无所谓失望的搏斗‛。
这是姜振昌《鲁迅的真诚与明智》中谈的,是关于鲁迅现实主义精神的写照,也是他敢于正视现实,极力反映封建罪恶,与黑暗社会做锋芒斗争的写照。
20年代中期,鲁迅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指出这个至今令人发省的问题:他指责‚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对于社会现象,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
‛‚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有些确也早感到不满,可是一到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以致‚使读者落诬其中,以为世间委实尽够光明,谁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
‛鲁迅这样毫无忌讳地谈文学,就是对诸如阿Q 命运遭遇如何作犀利交待的---并非阿Q不幸,只是社会‚委实‛不够‚光明‛罢;文人更需直面‚社会现象‛去。
----鲁迅便呼吁:‚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间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鲁迅总是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
他以犀利的文笔,向现世伸融匕首。
了告诉我们,社会罪恶的所有根源真正地在封建罪恶上。
在《阿Q正传》中,鲁迅证实了这一点。
他敢于切中时弊,对旧社会暴露黑暗残酷的实质。
他写阿Q,是一个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是个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
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靠给人打短工维系生命;在精神上没有一席之地得以寄托,地位之低极,甚至连一个姓名也没有。
他受尽封建主义的欺凌、奴役和虐杀,受压迫也受剥削,被侮辱也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
鲁迅却没有对贫困愚弱的农民形象作美化,也没有对罪恶的封建主义作掩饰。
它详细地以未庄为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对封建势力和农民生活命运展开描写。
作品中一方面是阿Q、小D、王胡等贫苦农民;另一方面,是赵太爷、钱太爷等少数封建地主阶级。
作为米庄这个封闭性的封建小王国,地主阶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农民受尽土皇帝式的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剥削。
‚恋爱的悲剧‛描写了地主阶级的淫威和贪婪,也写出这种封建王国的人际关系:阿Q向吴妈求爱,只因吴妈是赵家的佣人,便使吏役地保也睡不稳觉,受命连夜到土谷祠教训阿Q。
骂他‚简直是造反‛,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榨去了破布衫、破毡帽,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
---‚恋爱的悲剧‛使他在米庄的生计都断绝,可见作品在直接暴露封建罪恶下‚人吃人‛的本质。
(二)之所以造成弱者悲剧的原因,是广大民众的未觉醒思想。
作品还描写了米庄的风土人情及社会舆论,鲁迅旨在揭示农民群众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悲剧,是对形成这种广大民众悲惨命运的根源----荼毒和奴役他们的封建束缚作揭示。
当写到阿Q因说他姓赵而被赵太爷打,从此又仿佛被大家格外尊重了;写到阿Q被枪毙,未庄舆论是阿Q坏,被枪毙是坏的证据;同时,写到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这种思想行为不得不使他的行径麻木而可笑。
均可见,如此种种封建束缚是造成他们依附、萎缩、不觉醒人格的深层原因,封建专制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意识和社会舆论,人们只以统治者的思想为思想,以统治者的要求为要求,一切代替了独立的自主意识。
阿Q和其周围的贫苦农民生活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其悲惨遭劫便勿庸臵疑了。
作品在结局也像是无意地作了个性觉醒的提示:阿Q要求革命,像是个性觉醒的始端,是从精神胜利到企图改变自己地位的重大转折。
但这种自发的反抗思想,又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是取压迫者而代之的错误观念。
直到生死已定时,他最终才看到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他的生命却终结了!鲁迅并没有因阿Q一点点的‚觉醒‛而改变其悲惨命运下的遭劫,也并没有因阿Q‚觉醒‛而改变其社会性状。
只因封建势力太强大,广大民众觉醒尚不深刻,这样对现世罪恶的批露才变得深刻了,地封建罪恶,民众不觉醒的揭穿显得真实了。
这正是鲁迅所不同流俗的针砭社会‚大团圆‛极力反映封建罪恶的,思想表现的第一哀旨。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民思想鲁迅不是直板板地对社会现状,封建主义作平白描写,他之所以能大胆批露封建罪恶、对农民群众遭遇作详细描写,就是为声援更多战斗者的勇敢搏斗,为唤起广大民众的抗精神。
他饱含深情,深切同情广大民众的物质、精神‚病苦‛,一味怀着忧愤深广的情感试图改变现世,改变社会与民众命运。
这正是他同情病弱,忧虑广大受苦民众前途的实质体现,用众学者对鲁迅忧民思想的总结,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作小说,大多杂揉着种种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思想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为‚哀‛和‚怒‛。
‚哀‛便是哀怜,同情,‚怒‛则是愤怒、忧愤,饱含同情心,愠怒情,均因关怀民众而起。
他对于那种尚未觉醒的农民萎缩人格和依附人格的描写,不是持否定的批判嘲笑的态度,也不是站在民众的一边,包避腻爱阿Q这样的愚弱民众,而是用尽历史真实下的夸张讽刺手法,静静站在同情民众的一边又痛惜淋漓地揭示,他没有冗长的静止的心理分析,主要以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阿Q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作品又虽以悲剧的格局出现,却在悲剧中融进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给读者在悲喜交加的刹那,以含泪的笑,痛惜的笑,又给人滴血的泪和憎恨的怨怒。
总之,这是使人种种情感在一刹那涌现的苦诉。
鲁迅期望民众觉醒却又不得愿,所以他含‚哀‛含‚怒‛,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内在推动力。
他笔下的阿Q无衣无食,无房无地,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受奴役,在物质和精神穷尽到极端时,就连生计也被断绝。
这是以阿Q为代表的封建主义社会下诸多民众的遭遇,也是作者对所有农民哀怜,同情的情感倾汇。
这也并不光是阿Q这样一个‚不幸儿‛的遭遇,当读者见诸文字时,也必然触动人类悲愤情感,能使弱垂泪,强者欲抱不平,想当时的黑暗环境,使民不聊生,寸步难行,而地主统治者穷尽于盘剥压榨,凶神恶煞,这种能‚把人变成鬼‛的悲泣境遇,鲁迅作为一代文坛伟人,思想家和革命家又自尝更不‚哀‛不怜呢?可是,鲁迅并没有因为他笔下阿Q受遭遇而只‚哀‛不怒,因为在阿Q 身上又有着所不能为人容忍的性格缺陷,而这种缺陷都正是他命运悲惨的内因,也正是鲁迅含‚怒‛的思想原因,在阿Q身上,集聚表现为‚不争‛不觉醒状态,集聚着中国人集体自大的愚弱特质,具体为精神胜利法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不承认失败,阿Q忌讳癞疮疤,向更弱者泄恨,所有这些都是奴才思想,中庸之道,是怯懦,‚从众‛、‚畏上‛的民族弊病。
鲁迅挖掘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不长进的性质‛,挖掘出了一种劣根至深的愚弱又沉默的国民特质。
所以他怒,为眼前统一的愚弱国民,为这些不能觉醒不能争得个性自由的沉默国民而怒。
所以鲁迅‚怒其不争‛,是希望国民会‚争‛,希望每个国民要有个性意识和人生理念,不要把自己委托给他人,依附别人,要争取反抗精神,坚持不懈地和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以为重建民族精神作努力,这也是鲁迅‚怒‛的缘由,‚怒‛的期望。
三、暴露国民灵魂,树立“立人”思想鲁迅之所以含‚哀‛含‚怒‛,是深怀重建国民的厚望的,他在探索‚国民性‛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他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精神作无情地剖析,也剖析自己,苦苦思索民族振兴的出路,培养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文化土壤,他始终对国民性作坚持不懈地批判与解剖,特别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人的人格、气质、品性、心理作无情地解剖和批判。
《阿Q正传》通过描写阿Q精神胜利法麻木、可笑的行径,旨在依据这种哲学体系,以迫切改变劣根至深的国民性,以完成‚立人‛思想。
(一)深刻暴露国民灵魂,鲁迅在《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中说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在《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说‚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所以他笔下的阿Q形象,不单是农民精神特质的负载,更是愚弱国民灵魂的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