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习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1. 《爱莲说》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爱莲说》中莲花的象征意义。
3.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了哪些植物,并比较了它们与莲花的不同?4. 请列举文中提到的莲花的几个特点。
5.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 《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2. 在《爱莲说》中,莲花象征着纯洁、高雅和超脱世俗的品格。
它生长在污泥中而不染,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自身的清洁和美丽。
3.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了菊花、牡丹和莲花。
菊花被比作隐逸者,牡丹被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被比作君子,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 文中提到的莲花的特点包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对莲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练习题6. 《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是什么意思?7. 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8. 请解释“濯清涟而不妖”的含义。
9. 《爱莲说》中提到的“中通外直”指的是什么?1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如何表达自己对莲花的敬仰?答案6. “出淤泥而不染”意味着莲花虽然生长在泥泞的水中,但它的花瓣却能保持清洁,不受污染。
7. 周敦颐特别喜爱莲花,因为莲花具有纯洁、高雅的品质,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清洁,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格。
8. “濯清涟而不妖”意味着莲花即使在清澈的水中洗涤,也不会显得妖艳,保持其朴素无华的本色。
9. “中通外直”指的是莲花的茎干中空而直,没有弯曲和分枝,象征着君子的直率和坦荡。
1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赞美莲花的特质和品质,以及自己对莲花的热爱,表达了对莲花的敬仰之情。
希望这些练习题和答案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爱莲说》这篇文章。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篇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可爱者甚蕃(多)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问所从来,具答之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濯清涟而不妖密愧而出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小题3】.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参考答案【小题1】(2分)D【小题1】(2分) D【小题1】(2分) C《爱莲说》试题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篇2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题目(28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小题2】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①可爱者甚蕃.多②亭亭净植..树立或立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第一课时)授课教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不蔓.不枝()不可亵.玩()陶后鲜.有闻()二、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以来()3、濯.清涟.而不妖()()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第一课时答案授课教师:一、fán zhuómàn xièxiǎn1、多2、自从、从3、濯:洗涟:(清)水4、横生藤蔓、长枝蔓5、益:更加植:竖立6、亲近而不庄重7、少8、应该、应当三、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
2、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里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3、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够靠近去玩赏啊。
4、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5、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人很多了。
《爱莲说》第二课时授课教师: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反面映衬。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8.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9.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0.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爱莲说〉〉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之字用法①的②助词,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⑵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2、⑴莲花的可爱之处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⑵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这是借物喻人的用法。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③: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3、①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然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②莲花不慕名利、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课时自学指导1、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2、C3、.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香远益清。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迁移训练一1、(1) 染沾染 (2)予我 (3)鲜:少。
(4)待等到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菊牡丹百丈冰悬崖5、质朴、品行高洁,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等。
二、.BCDEA三、1、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爱莲说一、1(I)横生藤蔓旁生枝茎(2)远闻2.(1)①清澈②清芬③清波④凄清(2)①远远地(从远处)②疏远,远离⑶①少②新鲜③新鲜3.(1)多(2)只(3)沾染(污秽)(4)洗水波艳丽(5)贯通笔直(6)更加(7)耸立的样子竖立(8)亲近而不庄重赏玩(9)应当4.(1)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连词,表转折,却,但是(3)语气词,不译(4)与“也”连用,表判断(5)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二、1.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
3.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匕对接课内【参考译文】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与哥哥马况告别,想要到边境地区种田放牧。
马况说:“你多才,应该年岁较大才有成就,技艺高超的人,不把未经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尚且顺从你自己的意愿吧J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
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强盛」后来(他)拥有几千头牲畜,几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大概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不这样(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戚故旧。
听说隗嚣礼贤下士,前往去跟随他。
隗嚣很敬重马援,与(他一起)筹划决策。
1(4分)(1)告别(2)对……说(3)更加(4)很,非常(每小题1分,有错该小题不给分)2.(3分)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标对一处或两处均给1分,标对三处给3分)3.(4分)(1)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
(2)听说隗嚣礼贤下士,前往去跟随他。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4.(3分)马援志向坚定,赈施钱财。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实词迁移】香远益清更加可爱者甚蕃很,非常停数日,辞去告别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对……说【翻译关键词/句式迁移】1.省略句(省略主语)示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爱莲说》课后练习和答案【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后练习】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惟独)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分枝)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爱莲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北宋家,本文文体是 .一、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蕃,濯,清涟,妖,香,益,涟,亵玩,亵,染,..淤泥,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植,隐逸,谓,鲜,予,宜,众。
三、原文分析: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3、文章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4、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5、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6、文章中交代陶渊明特殊爱好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8、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9、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
10、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1、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和语言形式相似的是:,。
12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
13、文章的主旨句是:,。
14、本文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15、形容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四、思考题:1、文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什么?2、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针对文章思想内容对此手法的应用做简明阐述3、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君子有哪些美好品德?4、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
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5、从结尾的“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7、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自拟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9、、周敦颐妙笔生花,将莲的高洁形象树立于读者心中。
全文仅一百一十余字,却内蕴无比丰富。
就艺术手法而言,既有精雕细刻的描写,也有激情四溢的议论,既有拟人化的手法,也有鲜明的对比映衬,请从这些手法中任选其一加以品评。
《爱莲说》练习题一、阅读短文,完成下列习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4解释“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二、对比阅读(一)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7—11题。
{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3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言文阅读(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2分)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B. 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一、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1⑷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二、对比阅读(一)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8.莲,是花中的君子。
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二)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⑶停止⑷合宜,适合(2分)21.C(2分)2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分)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