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质地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32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
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1基本概念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砂土抗土壤质地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
土壤中颗粒的大小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根据土粒的特性并按其粒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组,使同一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的差异较明显。
土粒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是渐变的。
土壤质地概述一、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机械组成是根据土壤机械分析测得的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肥力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制定土壤利用规划、进行土壤改良和管理时必须重视其质地特点。
二、土壤质地分类质地分类制与土粒分级制一样,各国的标准也不统一。
在众多的质地制中,有三元制(砂、粉、黏三级含量比)和二元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两种分类法。
前者如国际制及多数其他质地制,后者如卡钦斯基制。
不同质地制大都是与其粒组分级标准和机械分析前的土壤(复粒)分散方法相互配套的,而且都是粗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一)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是根据土壤中砂粒(2~0.02mm)、粉粒(0.02~0.002mm)和黏粒(<0.002mm)三种粒级的含量将土壤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等四类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以黏粒含量为主要标准,<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15%~25%者为黏壤组;>25%为黏土组。
当土壤粉粒含量>45%时,在各组质地的名称前均冠以“粉质”字样;当土壤砂粒含量在55%~85%时,则冠以“砂质”字样;当砂粒含量>85%时,则为砂壤土或砂土(图1-7)。
(二)卡钦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卡钦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简制应用较广泛。
卡钦斯基简制是根据物理性黏粒的含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灰化土、草原土、红黄壤、碱化土、碱土)将土壤划分为砂土类、壤土类、黏土类等三类九级(表1-9)。
卡钦斯基质地分类详制是在简制的基础上,按照主要粒级而细分的,用于土壤基层分类及大比例尺制图。
表1-9 卡钦斯基制质地分类(简制)%来源:卡钦斯基,1964图1-7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1.砂土及砂壤土2.砂壤3.壤土4.粉壤5.砂黏壤6.黏壤7.粉黏壤8.砂黏土9. 壤黏土10.粉黏土11.黏土12.重黏土(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早在4000多年前的《禹贡》一书中,把我国的土壤质地分为砂、壤、埴、垆、涂和泥等6级。
土壤质地的三个基本类别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粉砂、粉土、壤土和粘土等颗粒的组
成比例。
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质地分为三个基本类别,砂质土壤、壤土和粘土。
首先,砂质土壤是指颗粒主要由砂粒组成的土壤,其颗粒直径
在0.05-2.0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质地通常透水性较好,透气性较强,但保水性较差,容易干旱。
砂质土壤通常用于改良其他土壤的排水
性能。
其次,壤土是指颗粒主要由粉砂和粉土组成的土壤,其颗粒直
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
壤土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适中,保水性良好,比较适合作物生长。
在壤土中,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含量较高,
对于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粘土是指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质组成的土壤,其颗粒直
径小于0.002毫米。
粘土的颗粒非常细小,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和
保水性,但透水性较差。
由于其颗粒间的结合力强,粘土具有较好
的持水性和肥力,但也容易出现板结和涝渍现象。
总的来说,这三种基本类别的土壤质地各有特点,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的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中,需要根据土壤质地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大小颗粒的配合比例,或百分组成。
土壤质地即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黏性质。
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组粒级含量的比例,是土壤较稳定的自然属性,也是影响土壤一系列物理与化学性质的重要因子。
土壤质地不同对土壤结构、孔隙状况、保肥性、保水性、耕性等均有重要影响。
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级含量,并参考砾石量,可划分为三大质地类型,即沙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其下各细分若干质地名称)。
各种土壤质地如下:1、沙土:干土块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压碎,肉眼可看出是沙粒,在手指上摩擦时,可发出沙沙声。
抓一把沙用手捏紧,沙粒即行下泻,愈紧握下泻愈快。
湿时不能揉成球,或在水分较多时,能揉成球或粗条状,但都有裂缝。
胶结力弱,用力即碎。
2、沙壤土:干土块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压碎,用小刀在其上刻划有条纹,痕迹不整,肉眼可见单粒,摩擦时也有沙沙声。
湿土可揉成球,亦可搓成圆条。
3、粉沙壤土:干土块压碎用力较大,用小刀刻划,痕迹较沙壤土明显,但边缘破碎不齐。
干摩擦时仍有沙沙声。
湿土可搓成球,稍用力也致散开,有一定可塑性,可揉成圆条,粗约3毫米,手持一段,即破碎为数段。
4、壤土:干土块压碎时必须用相当大的力量,用刀刻划,刀痕粗糙,唯边缘稍平整,湿土可揉成细圆条状,弯成直径2-3厘米的小圆圈时,既出现裂缝折断。
5、粉沙粘壤土-粘壤:干土块用手指不能压碎,用刀刻划痕迹较小,湿土用力较大也可搓成球,手揉时,不费力即可揉成粗为1.5-2毫米细条,也可变成直径为2厘米的圆环,压扁圆环时,其外圈部分发生裂缝,可塑性较大,可用两指搓成扁平的光面,光滑面较粗糙,不显光亮。
很湿的土置于二手指间,再抬手指,粘着力不强,有棱角。
6、粘土:干土块坚硬,手指压不碎,湿土可揉成球或细条,但仍会有裂缝,手揉时较费力。
干土加水不能很快浸润,粘性大,很湿的土置于二指间粘力较大,有粘胶的感觉。
土壤质地解释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相对比例,主要包括沙、壤土和粘土三种基本颗粒。
土壤质地对于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肥力以及适合的作物种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土壤质地中各种基本颗粒的解释:
1.沙(Sand):沙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土壤成分,其颗粒直径在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
沙颗粒较大,导致土壤通透性较好,空气流通性强。
然而,沙土的保水性较差,容易干燥,而且肥力较低。
2.壤土(Silt):壤土是介于沙和粘土之间的中等颗粒土壤成分,其颗粒直径在0.002毫米到0.05毫米之间。
壤土的颗粒比沙小,但比粘土大,因此壤土既有一定的通透性,又有一定的保水性。
壤土通常具有较好的肥力。
3.粘土(Clay):粘土是颗粒最小的土壤成分,其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
粘土颗粒之间有较强的吸附力,导致土壤粘稠,通透性差。
然而,粘土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较高的肥力,但容易发生水涝。
土壤质地的组合比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通常通过三角形质地图来表示。
例如,沙壤土、壤土、壤粘土、沙粘土等。
理想的土壤质地组合通常是三种颗粒的相对均匀分布,形成混合土壤,以兼具通透性、保水性和肥力。
了解土壤质地对于合理选择土壤改良和作物的种植有重要意义。
土壤质地名词解释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组成比例,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质地主要由砂、粉砂、粉土、粘土四种颗粒组成,每种颗粒所占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类型。
砂粒是最大的颗粒,直径在0.05-2.0毫米之间,质地粗糙、孔
隙较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
粉砂颗粒直径在0.05-0.002毫
米之间,质地比砂细,孔隙较小,保水能力较好。
粉土颗粒直径在0.002-0.002毫米之间,比粉砂更细,孔隙更小,保水性
更高。
粘土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颗粒粘结、质地最细腻,孔隙最小,保水能力最强。
土壤的质地类型可以通过粒径分析法来确定。
通过将土壤样品进行筛分,将各个粒径范围内的颗粒通过筛网进行分离,然后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即可确定土壤的质地类型。
质地通常用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缩写为ISSS)提出的三角图或者文氏图表示。
土壤质地对土壤的肥力、通气性、透水性等性质都有重要影响。
砂质土壤透气性好,排水性好,适合种植作物;粘质土壤保水性好,肥力较高,适合种植水稻等耐涝作物;粉砂土壤介于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土壤性质。
农业生产中,土壤的质地类型对选择作物,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它代表了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比例。
不同的质地类型对土壤性质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壤质地类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1. 引言作为地球的表层覆盖物之一,土壤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重要属性,它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保持能力、透气性以及养分的供应情况。
本文将重点介绍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力求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并通过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土壤质地。
2. 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中颗粒物质的组成和大小分布。
它通常通过颗粒物质的粒径来进行描述,包括砂、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等不同颗粒级别。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黏质土壤颗粒较小,保水能力较强,但透气性较差;粉砂质土壤介于两者之间。
有机质的存在则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质地。
3. 土壤质地的分类土壤质地的分类通常基于国际土壤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il Science Society)定义的三角形质地分类法。
这一分类法通过砂、粉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土壤类型,并将其表示在一个三角形图形中。
3.1 砂质土壤砂质土壤的含砂量较高,一般大于70%,黏土和粉砂的含量相对较低。
这种土壤透水性好,空气流通性强,但保水能力较差。
由于砂颗粒较大,土壤结构松散,根系难以固定和生长。
砂质土壤常见于沙漠、滩涂和海滩等地区。
3.2 黏土性土壤黏土性土壤的含黏土量较高,一般大于40%,砂和粉砂的含量相对较低。
这种土壤保水性能强,养分含量也较高,适宜农作物生长。
但由于黏土颗粒较小,土壤流动性差,易出现渗透不良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黏土性土壤在一些潮湿和河流沉积地区较为常见。
3.3 粉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介于砂质土壤和黏土性土壤之间,砂、黏土和粉砂的含量相对均衡。
这种土壤既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又有较好的保水能力,适宜植物根系生长。
粉砂质土壤常见于丘陵和山地等地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对于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土壤的质地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施肥方案和灌溉措施。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主要有三种:国际制、美国农业部制和苏联卡庆斯基制。
这些分类标准都是根据土壤颗粒组成的比例来进行划分的。
最常见的土壤质地分类将土壤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
砂质土的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和通风性能都一般。
此外,根据不同的土壤发生类型,我国还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这些类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如需更多关于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信息,建议阅读土壤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土壤质地的特点范文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粗粒子、中粒子和细粒子的组成比例和大小分布。
它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基本特征之一,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农作物生长都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质地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粒径分布:土壤质地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
根据粒径大小,土壤颗粒可以分为沙、粉砂、普通砂、粘砂,以及粘土五个主要颗粒级别。
沙的颗粒直径一般大于0.05毫米,粉砂的颗粒直径在0.05-0.002毫米之间,普通砂的颗粒直径在0.02-0.002毫米之间,粘砂的颗粒直径在0.02-0.002毫米之间,而粘土的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
不同颗粒级别的比例不同,会影响土壤的质地类型和性质。
2.颗粒形状:土壤质地的另一个特点是土壤颗粒的形状。
土壤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可以是规则的、不规则的、块状的、片状的、板状的等。
不同形状的颗粒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孔隙度、固结性以及水分和气体的保持能力。
3.结构性质:土壤质地还体现在其结构性质上。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顺序和连接特性。
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团聚体结构、碱结构和颗粒结构等。
团聚体结构是由颗粒团聚体所形成的,其稳定性较好,有利于根系延伸和水分渗透。
颗粒结构较弱,土壤容易发生硬结和板结现象,容易产生水稳性较差的颗粒。
4.孔隙大小和分布:土壤质地还表现在其孔隙大小和分布上。
孔隙是土壤中空隙的总称,包括微孔隙、小孔隙和大孔隙。
土壤中的孔隙有利于根系延伸、水分和气体的传递与储存。
不同颗粒级别和结构形态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孔隙分布特征,例如粘土质地的土壤孔隙多而小,而砂质土壤的土壤孔隙大而少。
5.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质地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沙质土壤的通气性好,渗透性强,保水能力差,适合蓄积较少水分、排水良好的作物生长;粘土质地的保水性能强,肥力较高,但排水不良,适合生长水分需求较大的作物;砂壤土质地介于沙土和粉砂土之间,其性质和适用范围也介于两者之间。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随着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不断发展,土壤质地的分类成为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相对含量,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肥力以及植物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土壤质地特性,中国制定了一套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内容及其应用。
一、土壤质地的概念和意义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在物理上特征,包括粘粒、壤土颗粒和砂颗粒的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不同颗粒的含量和组成,土壤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类别,如粘壤土、壤土、砂壤土等。
土壤质地对于农田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壤肥力评估以及植物生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概述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国内土壤质地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的,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方便研究者、农民和农田管理者对土壤质地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判断。
该标准主要根据土壤中粘土、壤土和砂土的含量划分土壤质地类别,并结合颗粒组成的特征进行细致的划分。
三、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应用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也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该标准为农田管理者提供了评估土壤质地对水分保持能力和通气性的依据,有助于合理调整灌溉和排水措施。
其次,对于农作物的选种和施肥管理,准确描述土壤质地可为农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田生产效益。
最后,该标准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壤环境保护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展土壤修复工作。
四、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在土壤科学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目前的分类标准还未充分考虑土壤质地与其他土壤性质如肥力和酸碱度的综合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标准中的划分参数和阈值需要根据地域特点进行调整,以提高准确性和适用性。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推动其与其他土壤属性的集成,并根据具体地区需求进行优化和更新。
土壤的六种类型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可以根据其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的差异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土壤类型通常根据其成分、质地、排水性、养分含量等特点进行划分。
以下是土壤的六种常见类型:1.黏土土壤:黏土土壤的颗粒非常小且黏性很大,通常由细粒土壤组成,在水分存在时可以被抹成团。
黏土土壤的排水性较差,但能保持较高的水分和养分。
这种土壤类型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因为其良好的保水性和养分保持能力。
2.沙质土壤:沙质土壤主要由较大的颗粒组成,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排水性良好。
沙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干燥,但其渗透性好,避免了积水。
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因为它无法保持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3.壤土:壤土是一种质地中等的土壤类型,由混合的沙、黏土和泥砂组成。
壤土的排水性和保水性都比较适中,通常呈肥沃状态且富含养分。
由于其适合作物生长的特性,壤土常被广泛用于农业。
4.砂壤土:砂壤土是砂和黏土的混合物,具有中等排水性和较好的保肥性。
由于其水分持久性较强,砂壤土适合种植蔬菜和花卉等需要保水的植物。
5.污泥土:污泥土主要由有机物质组成,具有非常高的肥力。
它通常是由粪便、腐败的植物和动物残骸等有机废料形成的。
污泥土非常适合用于园艺和农业,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来滋养植物的生长。
6.盐渍土:盐渍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大量盐分的土壤。
它通常在干燥地区或海滨地区出现。
高盐度对植物生长有害,引起水分和养分吸收的问题。
为了改善盐渍土的质量,需要进行盐渍土改良措施,如灌溉淋洗和添加有机物质。
这些是土壤的六种常见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了解土壤类型对于农业、园艺和土地管理等方面非常重要,以便为植物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营养。
土壤质地分类制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质地分类制是根据土壤颗粒大小和颗粒组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土壤质地可分为砂质土、粉砂质土、粘土、壤土和淤泥等五大类。
砂质土是由粒径在0.05~2.0毫米之间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的。
砂质土的孔隙度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较差,肥力较低。
适合种植旱作作物和果树等。
粉砂质土是由粒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的。
粉砂质土的孔隙度较小,保水能力较好,但通气性较差。
适合种植蔬菜、花卉等。
粘土是由粒径小于0.002毫米的黏土矿物颗粒组成的。
粘土的
孔隙度小,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极差。
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水田作物。
壤土是由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混合而成的。
壤土具有中等孔隙度和保水能力,通气性较好。
适合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淤泥是由细粒沉积物和有机物混合而成的,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周围。
淤泥具有较高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但通气性极差。
适合种植稻谷、莲藕等水生作物。
除了以上五大类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土壤质地,如沙壤土、岩性土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比如对于砂质土,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覆盖保水膜等方式来提高保水能力;对于粘土,我们可以通过加入石灰等松散土壤、改善通气性。
在实际生产中,了解和掌握土壤质地分类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质地的组成及其特点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结构、颜色、气味、湿度和其他物理性质的综合特征。
土壤质地主要由土壤颗粒、水、气和有机质四部分组成。
土壤颗粒是土壤中最明显的物质,它们的大小、形状和组成都会影响土壤质地。
土壤中的水是指土壤中吸收的水分。
水在土壤中的含量会影响土壤的湿度和质地。
土壤中的气是指土壤内的空气,它的含量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
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由动植物体内分解而成的有机物质。
有机质能促进土壤的肥力,并有助于保持土壤的湿度和透气性。
土壤质地还会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
pH值越高,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就越多;pH值越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就越多。
不同的土壤质地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分类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
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砂土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
土壤中颗粒的大小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根据土粒的特性并按其粒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组,使同一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的差异较明显。
土粒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是渐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