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中医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11.98 MB
- 文档页数:68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穴位贴敷疗法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
每隔3天贴治1次。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CQ I)计划表科室名称:外一病区制订日期:2019-02-01完成期限:2019-06-15护理质量持续改进(CQ I)结果报告表科室名称:外一病区穴位取穴操作考核登记表CQI 任务分配表时间: 2019-02-15培训负责人:何越莹培训内容:穴位贴敷药丸配置穴位贴敷药丸配制表附注:量勺量药粉时均以一平勺为准,大量勺用作调配药丸时使用,可参照上述配制剂量推算配制(具体情况可酌情 加减行经药剂量) ;一般健脾益气方以蜂蜜调配,其它的处方药一般以醋或酒调配(若肺虚咳嗽、燥咳、肠燥便秘者可 用蜂蜜调配) ,现配现用。
科室: 浣东七病区外一病区常用穴位1.5寸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1.5寸在前正中线上脐上 4 寸。
脐窝正中。
平脐中旁开 2 寸。
脐中旁开四寸,腹直肌外侧。
在前正中线上脐下 1.5寸。
在前正中线上脐下 3 寸。
屈肘,拱手体位,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 在前臂,肘横纹下2 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背,第一、二跖( zhi )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 犊鼻下六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 犊鼻下九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 ::穴位贴敷每周检查登记表。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第一节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病机理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药研末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或经穴部位,以达到舒筋活络、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排脓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概念里,穴位敷贴属外治法范畴,更具体地说属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
可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一年四季均可采用。
但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的盛衰与经穴开合,在特定的节气进行治疗,疗效会更显著。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用现代医学解释,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贴膜上。
敷贴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指模对药物的透过率。
二是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
在此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提高。
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
三是吸收,指药物透入皮肤与黏膜后通过血管进入人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一、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三伏贴敷操作培训小结中医适宜技术,那可真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就说这三伏贴敷,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咱先来说说三伏贴敷是咋回事儿。
这不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把那些精心调配的药膏贴在特定的穴位上嘛。
可别小瞧了这一贴,这里头的学问大着呢!就好像是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做了一次精准的保养。
在培训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啦!老师们认真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从药材的选择到药膏的调配,再到贴敷的位置和时间,那叫一个详细。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错过一点细节。
你想想,这贴敷的位置要是错了,那不就像射箭没瞄准靶子一样,效果可就大打折扣啦!老师们会拿着人体模型,一个个穴位地指给我们看,还不停地叮嘱:“这儿,记住了啊,可别贴错了!”真像是在叮嘱自家孩子一样亲切。
然后就是药膏的调配啦,那可真是个技术活。
各种药材要按比例搭配好,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这就好比是做菜,调料放得恰到好处,那味道才香呢!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称量着、搅拌着,仿佛在制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等一切都准备好了,终于可以开始贴敷啦!大家互相帮忙,你给我贴,我给你贴,还不忘互相提醒:“轻点啊,别弄疼了。
”这场景,多温馨呀,就像一家人在一起。
培训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
原来这三伏贴敷不仅仅是贴个药膏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
就像挖宝藏一样,越深入了解,越觉得神奇。
咱再想想,这三伏贴敷不就是咱中医的一个缩影吗?看似普通,却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效果。
它能帮咱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让咱的身体更健康。
这是咱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贵财富,咱可得好好珍惜呀!以后要是有人问我三伏贴敷是啥,我就可以骄傲地跟他说:“嘿,这你都不知道?那可是咱中医的宝贝呢!”咱可不能让这些好东西在咱们手里失传了,得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总之,这次中医适宜技术三伏贴敷操作培训,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
我也更加坚信,中医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咱要好好学,好好用,让中医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目录1 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指导原则 (3)4 准备工作 (4)4.1药物选择 (4)4.2赋型剂的选择 (5)4.3剂型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9)5.1穴位选择 (9)5.2贴敷方法 (10)5.3贴敷时间 (12)6 注意事项 (12)7 禁忌症 (12)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3)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在养生保健中规范操作,合理配药和选穴应用。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个人应用于疾病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2.2赋形剂Excipient赋形剂即基质,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或膏状物质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 指导原则3.1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3.2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但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敷贴2018年01月目录引言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指导原则4 准备工作4.1药物选择4.2赋型剂的选择4.3剂型的选择5 操作方法5.1穴位选择5.2贴敷方法5.3贴敷时间6 注意事项7 禁忌症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引言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
该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针对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情况和保健需求,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具有如下特点:①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是中医针灸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
②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穴位贴敷经皮给药,可有效减少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伤害。
但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
③操作简便,易于接受,便于观察,如有不适,可立即将药物撤除。
④适应症广,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防治。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伏九贴敷疗法试题科室: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题 5 分,总计 20 分)1.下列哪项不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A.哮喘缓解期的治疗B.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C.呼吸道急性感染期D.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2. 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症?()A.哮喘持续状态B.精神病患者C.糖尿病D.4 岁儿童3. 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注意事项?()A.贴敷不分老少,时间均限制在10 分钟B.贴敷期间忌辛辣、海鲜等食物C.贴敷起泡效果较差,需紧急就医D.贴敷后若皮肤无反应,可持续贴敷12 小时4. 下列哪项对穴位贴敷技术描述是错误的?()A.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B.贴敷比例可根据患者医生手指来测量定穴C.贴敷当天避免冷水浴,禁食冰冷食物D.起泡较小,一般无需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患处二、填空题(每题10 分,总计 50 分)1.伏九贴敷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
、之传统理论。
2. 以指关节的横度作为 1 寸,称拇指同身寸。
3. 以、、、相并,以第二节为准,量其横度作为 3 寸,称横指同身寸。
4. 夏季入伏,每天贴 1 次,共计次;冬季入九,每天贴 1 次,共计次。
5. 每次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小时,儿童每次贴小时。
三、问答题(共计30 分)贴敷 5 穴共施,请试述哪 5 穴,及其 5 穴作用?答:贴敷答案:一、 1.C 2.D二、 1.冬病夏治3.B夏病冬防4.B子午流注适时开穴2.拇指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中指4.103;9 35.2-40.5-2三、 5 穴:天突、膻中、定喘、肺俞、膏肓补肺健脾、益气养血、止咳平喘。
中医保健了解中医穴位贴敷的疗效与方法中医保健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穴位贴敷作为中医保健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穴位贴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疗效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穴位贴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中医穴位贴敷是指将药物或其他物贴敷于人体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刺激穴位,以起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等效果的一种疗法。
其中,穴位是中医理论中的特定部位,它们位于人体经络上,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中医穴位贴敷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或物质的刺激,改善人体的经络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保养身体的作用;二是通过药物的吸收,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人体,从而发挥药物的疗效。
二、中医穴位贴敷的疗效1. 调理气血:中医穴位贴敷能够刺激和调节身体经络的气血流通,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增强体质,调理内分泌,舒缓疲劳等。
2. 缓解疼痛:中医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使疼痛感受到的信号被抑制,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头痛、颈肩腰腿疼痛等症状,中医穴位贴敷有着显著的疗效。
3. 改善睡眠:中医穴位贴敷可以调理人体的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问题。
4. 促进康复:对于一些疾病康复期的患者,中医穴位贴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提高康复效果。
5. 强身健体:中医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三、中医穴位贴敷的方法中医穴位贴敷的方法有很多,具体的选择应结合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来确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1.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或保健需求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太冲、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经典穴位。
2. 穴位准备:先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