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色彩构成基础知识(1)简介:1、间色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所得的新色称"间色"。
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等量相加产生的橙、绿、紫为标准三个原色混合的比例不同,间色也随之产生变化。
2、复色任意两间色相混合所得之色,称之1、间色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所得的新色称”间色"。
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等量相加产生的橙、绿、紫为标准三个原色混合的比例不同,间色也随之产生变化。
〔原色)蓝十红=紫(间色》2、复色任意两间色相混合所得之色,称之为"复色"。
橙+绿=黄灰,橙+紫=红灰,绿+紫=蓝灰,等量相加得出标准复色;两个间色混合比例不同可产生许多纯度不同的复色。
3、同种色颜色产生不同明度变化,称同种色。
如将翠绿色加白或加黑出现的许多深浅不同的绿色,这深浅不同的绿色为同种色。
4、同类色两种以上的颜色,其主要的色素倾向比较接近,如红色类的朱红、大红、玫瑰红,都主要包含红色色素,称同类色。
其他如黄色类中的柠檬黄、中铬黄、土黄,蓝色类的普蓝、钻蓝、湖蓝、群青等,都属同类色关系。
大红桃红砖红玫瑰红5、类似色在色环上任意90°角度以内的颜色,各色之间含有共同色素,故称”类似色”。
6、邻近色在色环上任一颜色同其毗邻之色称为"邻近色”。
邻近色也是类似色关系,仅是所指范围缩小了一点。
从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含义来看,都是含有共同色素。
采用此类色彩配合给人以统一而调和的感觉。
7、对比色在色环上任一直径两端相对之色(含其邻近色)称对比色。
8、补色补色又称互补色、余色。
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后形成中性的灰黑色,这两种色彩为互补色。
如黄与紫、青与橙、红和绿均为互补色。
一种特定的色彩总是只有一种补色。
如绿与红、黄与紫、蓝与橙,皆属补色关系,绿的补色是红色,红的补色是绿色。
补色与对比色的区别,一种特定的色彩总是只有一种补色。
对比色是一个范围色。
一、色彩的三要素色彩具有三种基本要素:明度、色相、纯度。
⾊彩构成知识⾊彩构成知识⾊彩构成知识⼀、⾊彩与视觉的原理1.光与⾊光⾊并存,有光才有⾊。
⾊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
光在物理学上是⼀种电磁波。
从0.39微⽶到0.77微⽶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们的⾊彩视觉感觉受。
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于0.77微⽶称红外线,波长⼩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
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
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相差别。
不同的振幅强弱⼤⼩产⽣同⼀⾊相的明暗差别。
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
光直射时直接传⼊⼈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反射出来,⼈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彩。
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
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涉时,则产⽣漫射,对物体的表⾯⾊有⼀定影响。
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眼的⾊光与物体⾊相同。
2.物体⾊⾃然界的物体五花⼋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虽然⼤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光的特性。
当然,任何物体对⾊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或⽩⾊。
常见的⿊、⽩、灰物体⾊中,⽩⾊的反射率是64%-92.3%;灰⾊的反射率是10%-64%;⿊⾊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很受物体表⾯肌理状态的影响,表⾯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较强,如镜⼦、磨光⽯⾯、丝绸织物等。
表⾯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漫射现象,故对⾊光的反射较弱,如⽑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光的吸收与反射能⼒虽是固定不变的,⽽物体的表⾯⾊却会随着光源⾊的不同⽽改变,有时甚⾄失去其原有的⾊相感觉。
所谓的物体“固有⾊”,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们对此的习惯⽽已。
如在闪烁、强烈的各⾊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物的服⾊⼏乎都失去了原有本⾊⽽显得奇异莫测。
色彩构成A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从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光谱后,科学家们进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能组合出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D )A、红色B、绿色C、蓝色D、三原色2、从色相上大致可非为(A)A、临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B、临近色对比、互补色对比C、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D、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3从纯度上(D)A、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B、有不同纯度的对比C、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D、有不同纯度间色4、从明度上有(D )A、有冷暖对比B、有色相对比C、有补色对比D、有明暗的对比5、从数量上(A )A、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B、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加强C、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增强D、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两种不同明暗度不同的色彩并列而产生的对比反应称明度对比。
2、明度差可分为等明度差、近似明度差、对比明度差和高明度差四种。
3、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光即是色彩之源的学说。
4、一件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引人注意,其中非自发性的引人注意包含的五个要素是:空间大小、动态变化、色彩诉求、内容新奇、联想5、在一个色彩群中,每个不同的色彩均有某一个色相的色素存在,这一群色彩称为该色的同色系。
二、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由颜色与颜色的并立所产生的对比变化现象总称为对比效应。
(V )2、颜料的六色色环是红、橙、黄、绿、青、蓝。
(X )。
3、在光线上,波长最长的是红色光,折射率最小。
波长最短是紫色光,折射率最大(V )。
4、一项色彩依明暗、鲜艳度、混色度等原理分成明细色阶,多色阶组合依序变化而形成的调和方式称为补色调和。
色彩构成复习资料
色彩构成
一、填空题
1.在色相上已有了较明确的色彩倾向,它的对比度也就随之加强,如再改变其
()与()的关系,它所组成的色彩就会比较弱。
2.中差色对比是在色彩对比中属于比较对比明确的。
构成的色彩比较()
且有精神,并且具有相互之间的()
3.互补色的对比,由于其对比关系是色彩对比中最强的,用的不好就会互相排
斥产生()
4.邻近色对比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
5.什么色彩对比最强()
6.物体固有色是物体在()光源下的颜色
7.色是()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二、选择题
1.从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光谱后,科学家们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能组成颜色的最基本色是()
A.红色
B.绿色
C.蓝色
D.三原色
2.从色相上大致可分为()
A.临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
B.临近色对比、互补色对比
C.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
D.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
3.从纯度上有()
A.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C.不同纯度的对比
B.有不同纯度的中差色对比D.不同纯度间色
4.从明度上有()
A.冷暖对比
B.色相对比
C.补色对比
D. 明暗对比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类比色
2.感光系统
四、操作题
标志设计
要求:1、表现色相对比中的对比色对比或中差色对比;
1 / 2。
选择题:
色彩构成主要研究的是?
A. 色彩的物理属性
B. 色彩的心理效应与搭配原则(正确答案)
C. 色彩的化学成分
D. 色彩的历史发展
下列哪一项是色彩的三要素之一?
A. 明度(正确答案)
B. 形状
C. 材质
D. 重量
在色彩构成中,下列哪一项是表示色彩鲜艳程度的属性?
A. 明度
B. 色相
C. 纯度(正确答案)
D. 冷暖
下列哪一项色彩混合方式可以产生新的色彩?
A. 加色混合(正确答案)
B. 减色混合
C. 中性混合
D. 形状混合
色彩对比中,下列哪一项对比最为强烈?
A. 明度对比
B. 色相对比(正确答案)
C. 纯度对比
D. 冷暖对比
下列哪一项是色彩构成中的基本法则之一?
A. 色彩平衡法则(正确答案)
B. 色彩重量法则
C. 色彩速度法则
D. 色彩温度法则
在色彩搭配中,下列哪一项搭配方法容易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氛围?
A. 对比色搭配
B. 类似色搭配(正确答案)
C. 互补色搭配
D. 分离色搭配
下列哪一项不是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作用?
A. 吸引注意力
B. 传达情感
C. 增加重量感(正确答案)
D. 塑造品牌形象
色彩构成在哪些领域有广泛应用?
A. 绘画艺术
B. 服装设计
C. 室内设计
D.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
色彩构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色彩构成的概念色彩构成是指将不同颜色或色彩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色彩搭配或组合。
通过色彩构成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意义,对于绘画、设计和摄影等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色彩构成的原理1. 赛贝尔定律赛贝尔定律是指当三原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时,可以得到任意颜色。
这对于印刷、绘画和摄影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彩色三属性彩色三属性分别是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是指色彩的基本色系,包括红、橙、黄、绿、蓝、紫等。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高明度颜色明亮,低明度颜色暗淡。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色彩浓淡程度,高饱和度表示色彩鲜艳、浓烈,低饱和度表示色彩柔和、淡雅。
3. 色彩构成的原则- 对比原则:通过对比不同色彩之间的明度、饱和度和色调,使整体构图更加丰富多彩。
- 平衡原则:通过合理搭配色彩,使整体构图在色彩上达到平衡,不会呈现过于单调或过于杂乱的情况。
- 统一原则:通过使整体构图的色彩在主题或氛围上表现出统一性,达到统一的感觉和意义。
三、色彩构成的方法1. 光谱色彩构成光谱色是指由基本的红、橙、黄、绿、蓝、紫六种颜色构成的色彩系统,适用于表现明快、鲜艳、活泼、充满生机的主题。
2. 补色彩构成补色是指相对于某种色彩的对立色。
将对立色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色彩搭配能够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冲突感,适用于表现张力和矛盾的主题。
3. 色彩渐变构成色彩渐变是指通过在色彩之间衍生出逐渐变化的中间色,其过渡形式让色彩在不同主题或氛围中产生过渡感和融合感。
4. 色彩对比构成通过将相似或不同的色彩进行对比,产生明暗、强弱、冷暖等差异,从而形成视觉反差,达到视觉冲击力。
四、色彩构成在绘画中的应用1. 面色彩构成通过将一定的色彩填充在整个画面中,形成统一的色彩氛围和意义,可以表达出对应的情感。
2. 线面彩构成通过线条勾勒出图案轮廓并在图案的内部填充色彩,形成色彩对线条的配合和对应,从而丰富了图案的表现。
三大构成之一.色彩构成01三大构成之一--- 色彩构成第一章色彩原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色带,这七光混合为白光。
光的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三光相加=白光白光为复色光朱红光+翠绿光=黄光翠绿光+蓝紫光=蓝光朱红光+蓝紫光=紫光三原色:红,黄,蓝。
(见图)电脑设计中的常用颜色模式:RGB模式:(加色)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谱可以用红,绿,蓝(RGB)三色按不同的比例和强度来表示。
CMYK模式:(减色)此模式是以打印在纸张上的油墨光线吸收的特性为基础的。
C 纯青色M洋红色Y黄色K 黑色。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
物体色(固有色):是光源色经物体的吸收,反射,反射到人们视觉中的光色感觉。
环境色:各种物体由于所投射的光源色不同,也因其本身特性不同,表面质感不同,对光的吸收与反射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则形成的物体色也各不相同。
1平行反射:又称镜面反射。
将投射来的光线原样,规则的平行的反射出去。
(静止的水面,油面,平滑的金属面等)2扩散反射:当投射来的光线被物体部分的选择吸收,并不规则的反射出去,为扩散反射。
它所形成的色彩为不透明色,即物体的表色。
半透明色。
透明物体的色彩。
3光的干涉:任何物体对于投射的全光色都有充分的选择、吸收、反射的机会,呈现出它们各自的色彩来。
(雨后路上的浮油面,肥皂泡,孔雀羽毛,贝类里表层)绘画的"色彩的透视",即:近暖、远冷,近实、远虚,近纯、远灰。
第二章色彩三要素我们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原素。
(一)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深浅差别。
明度差别即指同色的深浅变化,又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的明度差别。
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
在有色彩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一中明度特征。
色彩构成基础知识一、色彩基础1.色彩的定义:色彩是光在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人眼对光线的感受。
2.色彩的分类: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无彩色是指白、灰、黑色;有彩色是光谱色彩中的各种颜色。
3.色彩的基本属性:色相、明度、纯度。
二、色彩属性1.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色彩最明显的特征。
基本色相有红、橙、黄、绿、蓝、紫等。
2.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称亮度。
3.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彩度、艳度。
三、色彩对比1.色相对比:因色相不同而形成的对比。
如红与绿、黄与紫等。
2.明度对比:因明度不同而形成的对比。
如深色与浅色、亮色与暗色等。
3.纯度对比:因纯度不同而形成的对比。
如鲜色与浊色、艳色与淡色等。
4.冷暖对比:因冷暖感觉不同而形成的对比。
如暖色与冷色、深色与浅色等。
5.面积对比:因面积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对比。
如大色与小色、主色与辅色等。
四、色彩调和1.同一调和: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具有共同的特征,以达到调和的效果。
如通过改变色彩的明度、纯度或面积来实现。
2.近似调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具有某种相似性,以达到调和的效果。
如通过选择邻近色来实现。
3.对比调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明显对比性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调和的效果。
如通过选择补色或调节明暗、纯度等方法来实现。
五、色彩心理1.色彩的情感效果:不同的色彩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如温暖、凉爽、兴奋、沉静等。
2.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色彩在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纯洁等。
3.色彩的心理表现:不同的色彩搭配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如欢快、忧郁、平静、激动等。
六、色彩搭配1.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在搭配色彩时,应考虑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以及冷暖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调和的效果。
2.常见色彩搭配:常见的色彩搭配有近似搭配、对比搭配、三等分搭配等。
3.色彩搭配的技巧:在搭配色彩时,应注意色彩的饱和度、亮度、平衡性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色彩构成知识点总结一、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1. 色彩构成是指在绘画、设计等艺术创作中,利用颜料或其它色彩材料,通过调和、对比、运动等手段,将多种颜色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的过程。
2. 色彩构成包括色彩的运用、对比、平衡、配合等方面的技巧和规律。
3. 色彩构成是绘画和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传达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二、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1. 色彩的基本特性色彩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组成,通过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在色彩构成中,色相、明度、饱和度等是色彩的基本特性。
2. 色彩的运用(1) 色相的选择:不同的色相具有不同的情绪和意义,艺术家在色彩构成中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色相。
(2) 明度的运用:明度决定了色彩的明暗程度,艺术家可以通过明度的运用来表现光影效果和深度感。
(3) 饱和度的控制:饱和度决定了色彩的纯度和鲜艳程度,对于不同的表现效果,艺术家需要控制色彩的饱和度。
3. 色彩对比的运用(1) 对比的种类:在色彩构成中可以运用对比,包括冷暖对比、明暗对比、色彩对比等。
(2) 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可以突出画面中的重点,表现出色彩的强烈对比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4. 色彩的平衡与和谐(1) 平衡的原则:色彩构成中要追求色彩的平衡和统一,要避免色彩的杂乱和不协调。
(2) 和谐的表现:通过色彩的配合和调和,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使观者产生舒适愉悦的心理体验。
5. 色彩的情绪和意义色彩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艺术家在色彩构成中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意图选择合适的色彩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三、色彩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1. 饱和色彩构成饱和色彩构成是指在作品中使用鲜艳纯净的色彩,通过对比和平衡来达到艺术效果。
饱和色彩构成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力,适合表现充满活力和情感的主题。
2. 柔和色彩构成柔和色彩构成是指在作品中使用较为柔和、淡雅的色彩,通过调和和渐变来达到艺术效果。
色彩构成复习资料一、1.色彩构成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
创造和谐、理想的色彩效果,这种色彩组合的重构过程,称为色彩构成。
2.色彩的软与硬淡而明亮的色彩会给人一种柔软、安静的感觉;重而暗淡的色彩会让人有强硬、厚重的感觉。
3.色立体是人们借助三度空间概念来表达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空间秩序形式,较谁确地反映色彩的客观结构。
4.分割调和当对比的各个色彩过分的强烈刺激或色彩过分的含混不清时,为了使画面达到统一调和的色彩效果,我们用相互连接的同一色彩加以勾勤,使之既连贯又相互隔离而达到统一的目的。
5.色彩对比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时产生的色彩差别,这种相互比较关系就是色彩的对比关系。
6.解构色彩,所选定色彩对象的原色格局进行打散重组,增减整合后再创作,对原图的色凋、面积、形状重新加以调整和分配,抓住原作中典型色彩的个体或部件的特征并抽取出来,按设计者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有形式美感的溉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
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7.色适应色适应就是指色觉的局部适应,可以说是眼睛对色的习惯过程,它是由于时间变化而带来的色彩的“漂白效应”。
8.视觉残像眼睛注视了某种色彩后,将在一个短时间内保持着这一色彩或其补色的色相,这种人眼特殊的视觉残留现象称为视觉残像。
9.图和底画面中的图形称为图,周围的背景称为底。
换句话说,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底’。
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
10.色彩的冷与暖在伊顿色相环中的红及靠近红的邻近色感觉偏暖,这个区域称暖色系,这些色彩称暖色,它们既有兴奋感又有热情感;色相环中的蓝色及靠蓝的邻近色感觉偏冷,这个区域称冷色系,这些色彩称冷色,既有清冷感又有平静感。
色彩构成自考专升本复习资料色彩的概念一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
经过光—眼—神经的过程才能见到光彩。
光进入视觉有三种形式:光源光,霓虹灯、太阳光的光线可直接进入视觉,、透射光,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反射光,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该物体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二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有两种:自然光—指阳光,人造光—灯光、蜡烛光。
可见光范围:380nm-780nm,白色日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单色光,~红色的光波最长~照射率最小,依次排列。
三物体色和固有色物体色:常见的非发光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物体的色彩由他的表面和投照光两个因素决定。
固有色:指物体在正常的白色日光下呈现的色彩特征~是一种相对的色彩概念。
四色彩范畴有无彩色,黑白灰,和有彩色,视觉能感受到的单色光的特征,两个范畴。
色彩的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明度: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为白色,最低位黑色。
在有彩色中~任何一个纯度色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黄色明度最高~处于光谱的中心位臵~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处在光谱的边缘。
一个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的刺激程度越大~看上去就亮~这一颜色明度就越高。
明度涉及颜色“量”方面的特征。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
色相与纯度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
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呈现。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
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彩定出名称~当人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
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纯度:指色彩的鲜浊程度~取决于一种颜色波长的单一程度。
纯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他的纯度才能达到红色的一半左右。
素描色彩(色彩构成)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对素描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D )。
A.素描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
B、素描是绘画与美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C、素描是绘画的一种形式。
D.素描有时也可以用丰富的颜色来表达。
2、下列属于石膏几何体写生要点的是(D )。
A、三大面B、五大调子C、明暗与体积D、形体3、物体表面的材料、质地叫做( A) A、手感 B、肌理 C、质感 D、材料4、下列属于构图的基本原理的是( A)A、变化B、统一C、变化与统一D、对比5、亮面(D)。
A、光线直接照射到的地方。
B、物体上所有亮的部分。
C、相对暗的部分。
D、光线照在物体亮面是所产生的反光。
6、近年来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导的素描教学是以变化多端的线,从分析物象的(A)入手来塑造物象。
A、结构关系B、轮廓关系C、色彩关系D、明暗关系7、平行透视是指( B)。
A、在所画的景物中,有方形的平面与画幅平行的现象,有一个消失点。
B、在所画的景物中,有方形的平面与画幅平行的现象,有两个消失点。
C、在所画的景物中,有方形的平面与画幅成角度的现象,有一个消失点D、在所画的景物中,有方形的平面与画幅平行的现象,有三个消失点8、高光是指(D )。
A、光线照射在物体亮面时所产生的反光。
B、光线照射物体时所产生的明部。
C、光线照射在物体暗面时所产生的反光。
D、物体的高面。
9、形体是指(B)A、物体的内在结构B、物体的形状和体积C、静物的形状及体积D、静物的结构娑桑10、投影是指(B)A、光线照射物体时所产生的暗部。
B、光线照射在物体时所产生的影子。
C、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明暗关系。
D、光线照射物体时所产生的明暗变化。
11、下列不属于静物写生中常见的问题的是(B)A、糊B、花C、灰D、整12、画家眼睛所看到的空间范围叫做(B) A、视点B、视域C、消失点D、视平线13、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叫做( B)A、结构B、形体C、外形D、比例14、素描是指( A)A、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B、用铅笔来塑造物体的形状C、用各种工具及颜色来塑造物体的形象D、用铅笔或炭笔来塑造物体的形象二、判断题1、在基础素描训练中,速写、默写、幻想与临摹写生是培养素描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构成总论色彩构成总论色彩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色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了解色彩构成原理和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一、色彩基础知识1. 色相色相是指颜色在光谱中所处的位置。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颜色就是指色相。
例如红、黄、绿等。
2. 饱和度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或强度。
当颜色中含有更多灰度时,它就会变得更加暗淡,并且失去饱和度。
3. 亮度亮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当颜色越接近白色时,它就越明亮;当颜色越接近黑色时,它就越暗淡。
二、三原色与三补色1. 三原色三原色是指红、绿、蓝三种基本颜料。
通过这三种基本颜料可以混合出其他所有颜料。
2. 三补色三补色是指黄、品红、青三种颜料。
它们是由三原色中的两种颜料混合而成的。
三、色彩搭配1. 相邻色搭配相邻色搭配是指将相邻的两种颜色组合在一起,例如红和橙、蓝和紫等。
这种搭配方法可以营造出温暖、柔和的氛围。
2. 互补色搭配互补色搭配是指将三原色与其对应的三补色组合在一起,例如红与绿、蓝与黄等。
这种搭配方法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非常适合用于设计中。
3. 类似色搭配类似色搭配是指将相似的几种颜色组合在一起,例如黄、橙、红等。
这种搭配方法可以营造出柔和、舒适的氛围。
4. 单一颜色搭配单一颜色搭配是指仅使用一个颜色进行设计。
这种方法可以产生简单而优雅的效果,但需要注意调整亮度和饱和度以避免过于单调。
四、不同文化中的色彩意义1.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常用于婚礼、节日等场合。
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激情和危险。
2.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代表着皇家尊贵和富贵。
而在西方文化中,黄色则代表着愉悦和轻松。
3. 蓝色在中国文化中,蓝色代表着清新和宁静。
而在西方文化中,蓝色则代表着稳重和冷静。
4.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健康。
而在西方文化中,绿色则代表着自然和环保。
《色彩构成》总复习第一章色彩的基本原理一、色彩的概念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色彩,是由于物体自身对不同光源的光线所吸收或反射的选择性决定的结果。
选择性是指把与本体不相同的色光吸收(变为物体的热能),把与本体相同的色光通过平行反射或扩散反射反射出去,反射出的色光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看到的物体固有色。
三种反射方式:1.平行反射2.扩散反射3.全色光反射如果物体能够吸收日光中所有色光,该物体就呈现黑色;如果物体能够反射日光中所有色光,该物体就呈现白色。
人对色彩感觉完成的四个条件:光线、对象、健康的眼睛、大脑二、光与色彩1.光谱——光谱又叫光的分解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玻璃三棱镜发现光谱(或叫光的分解),白光分解产生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
2.可见光谱A.可见光谱从780nm(纳米)到380nm的区域为可见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B.不可见光谱红端780nm以外是红外线、雷达电波、电视波、无线电波、交流电波,紫端380nm以外是紫外线,X射线、α射线和宇宙射线等为不可见光谱。
3.振幅与波长电磁辐射的方式是波状的,光的物理性质是决定于振幅与波长的。
①振幅:光波振动的幅度称振幅,即光量。
作用:振幅的差异,给予明暗度的识别。
特点:振幅越宽,光量越强;振幅越窄,光量越弱。
振幅窄的光给人予明度低的感觉,振幅宽的光给人以明度高的感觉。
不同的振幅,不同的光量形成不同的明暗层次。
②波长:两个波峰的距离称波长。
作用:区别色彩特征,决定光的种类;波长的差异,造成色相的差别。
波长单一,可见光色相便单纯鲜艳,如激光;波长混杂的可见光色味感弱。
因此振幅与波长的变化,带来了色彩的丰富变化。
4.单色光、复色光及全色光A. 单色光——只含有某一波长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
如红绿蓝B. 复色光——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光叫复色光。
C. 全色光——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所有波长的光叫全色光5.光的混合与色料的混合A.光的混合(加光混合,RGB模式)光的三原色:朱红(Red)、翠绿(Green)、蓝紫(Blue)。
色彩构成复习资料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从纯度上( D )A、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B、有不同纯度的对比C、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D、有不同纯度间色2、、从明度上有(D )A、有冷暖对比B、有色相对比C、有补色对比D、有明暗的对比3、从数量上(A )A、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B、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加强C、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增强D、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4、从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光谱后,科学家们进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能组合出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D )A、红色B、绿色C、蓝色D、三原色5、从色相上大致可非为( A )A、临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B、临近色对比、互补色对比C、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D、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两种不同明暗度不同的色彩并列而产生的对比反应称明度对比。
2、明度差可分为等明度差、近似明度差、对比明度差和高明度差四种。
3、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光即是色彩之源的学说。
4、一件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引人注意,其中非自发性的引人注意包含的五个要素是:空间大小、动态变化、色彩诉求、内容新奇、联想。
5、在一个色彩群中,每个不同的色彩均有某一个色相的色素存在,这一群色彩称为该色的同色系。
二、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由颜色与颜色的并立所产生的对比变化现象总称为对比效应。
(√)2、颜料的六色色环是红、橙、黄、绿、青、蓝。
(×)。
3、在光线上,波长最长的是红色光,折射率最小。
波长最短是。
色彩构成A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从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光谱后,科学家们进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能组合
出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 D )
A、红色
B、绿色
C、蓝色
D、三原色
2、从色相上大致可非为( A )
A、临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
B、临近色对比、互补色对比
C、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互补色对比
D、同类色对比、中差色对比、
3从纯度上( D )
A、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
B、有不同纯度的对比
C、有不同纯度的互补色对比
D、有不同纯度间色
4、从明度上有(D )
A、有冷暖对比
B、有色相对比
C、有补色对比
D、有明暗的对比
5、从数量上(A )
A、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
B、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加强
C、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减弱,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增强
D、在面积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图形的数量,数量少则对比加强,数量多增多对比就会减弱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两种不同明暗度不同的色彩并列而产生的对比反应称明度对比。
2、明度差可分为等明度差、近似明度差、对比明度差和高明度差四种。
3、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光即是色彩之源的学说。
4、一件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引人注意,其中非自发性的引人注意包含的五个要素是:空间大小、动态变化、色彩诉求、内容新奇、联想。
5、在一个色彩群中,每个不同的色彩均有某一个色相的色素存在,这一群色彩称为该色的同色系。
二、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由颜色与颜色的并立所产生的对比变化现象总称为对比效应。
(√)
2、颜料的六色色环是红、橙、黄、绿、青、蓝。
(×)。
3、在光线上,波长最长的是红色光,折射率最小。
波长最短是紫色光,折射率最大(√)。
4、一项色彩依明暗、鲜艳度、混色度等原理分成明细色阶,多色阶组合依序变化而形成的调和方式称为补色调和。
(×)
5、按照明度的高低和调子对比的强弱,我们可分出六种明暗效果,分别是高长调、高短调、中长调、中短调、低长调、低短调。
(√)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色晕:补色对比,在两种相邻的地方,由于两色的色浸润作用,形成一条重
叠的暗色闪光虚线,叫做色晕。
2、复合光:事实上一件物体的反射光或透过光并非全然单纯的只反射或透过光谱中的七色光的一种或两种色光,而是我们所感受到的色彩其反射或透过色居多,其他色光也会有微量的反射,因此各种物体所产生的各种千变万化的颜色才是我们看到的真正非纯粹颜色的光,它是以“复合”的方式反射或透过所形成的故称做“复合光”
3、诉求:利用视觉如招贴、海报等媒体将商品向消费者作语言上的沟通,引起消费者注意而后激发购买行动,这个沟通行动称为诉求。
四、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色彩与音阶的关系是什么?
红色:热情澎湃、强烈充实有安定咸。
与C音相同;
橙色:温和带有浓厚安定的性质。
与D单相同;
黄色:清雅单纯,明度最高,积极敦厚。
与E音相同;
绿色:清闲空旷有锐利咸。
与C音相同;
蓝色:优郁清冷,寂寞伤咸,独立自成一格。
与A音相同;
紫色:尴尬孤僻,虚幻阴性,令人猜不透。
与B音相同;
灰色:呆滞与其它色彩格格不入,苦涩厚而不重,与F音相同。
2、简述七种光线现象?
全吸收;透射;全反射;折射;漫反射;干涉;折光。
3、什么叫直觉?直觉的要素是什么?
直觉是一种特殊且强有力的精神活动,直觉要素包括印象、欲求、咸情、愿望、经验。
4、色调的种类有那些?
单色明度;纯度调和;同色系调和;近似色系调和;对比色调和;补色调和;复色群调和。
五、论述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述光线与色彩饱和度的关系?
光线的反射量正好是能够吸收光线量最高咸光度时,饱和底最高光线最强,色调最高,光线越弱,无光线时,饱和度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