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议论文】溺爱是一种伤害_1500字导语: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溺爱现象的讨论逐渐升温。
孩子们由于长期受到过度关爱,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溺爱对孩子的伤害,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溺爱影响孩子的独立性溺爱是一种过度关爱的表现,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很难培养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对各种事情都无法做出决策和判断。
他们习惯于依赖他人,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一旦离开了溺爱的环境,孩子们很难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无法独立生活和面对各种困难。
二、溺爱让孩子缺乏自信心溺爱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自信。
他们在溺爱的环境中,从未经历过失败和打击,无法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他们习惯于被人称赞和肯定,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失败,会感到无助和沮丧。
无法承受压力的孩子们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溺爱导致孩子关系紊乱溺爱的孩子往往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友谊关系。
他们习惯于被人宠爱,对于友谊和亲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感受。
溺爱的孩子往往过于依赖父母,对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存在障碍,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溺爱还会让孩子对于友谊产生扭曲的认知,难以辨别真假友情,容易受到他人利用。
四、对策溺爱虽然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避免关爱。
毕竟,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天然的情感。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孩子。
家长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和榜样,而不是什么需求都满足的提供者。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
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孩子的生活,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和探索。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性。
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让孩子明白,通过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危害一:冷漠无情。
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对她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
长久下去他们就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缺乏同情心,变得越发冷酷无情。
危害二:自卑胆小无担当。
长期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往往会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他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容易崩溃,很没有担当。
危害三:脾气暴躁易怒。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无条件满足时,孩子内心是没有感恩的,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父母停止供给时,孩子的脾气会随着内心的烦躁爆发出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也要理性的爱,父母要懂得延迟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间歇性满足,让他知道有的东西是会被拒绝的。
危害四:遇事抗挫折能力差。
做父母的都会认为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孩子的参与不是帮自己,而是给自己惹无尽的麻烦。
当父母这样想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宠溺孩子的道路上漫步前行了。
危害五:不懂规矩。
孩子从小就要让他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对孩子溺爱会使他们的天性难以释放出来,怕会耽误了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多少是有些错误的,孩子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因此就彻底放手不管任意散养,那么他从小就没有一点约束,就会越来越不懂规矩。
怎样避免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一、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这样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心情的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二、避免隔代溺爱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约定好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家长单独教育,老人不要干涉。
如果教育孩子时老人一直插手,家长也可以选择和老人分开住,一定要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老人多次破坏这个界限。
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表现1:公然袒护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觉得爸爸太过严厉,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这么凶地对待孩子,就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搞得爸爸里外不是人。
溺爱孩子的七大可怕后果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向是主张“赏识教育”,但中国的父母很容易走入一种误区,以为赏识教育就是一味的表扬甚至演化为过度的宠溺孩子,尽管其愿望当然是好的,可结果往往并不是总能如自已所愿,正所谓适得其反。
现如今的中国大陆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宠溺孩子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
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
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溺爱是一种伤害收获和反思哎呀,溺爱这玩意儿,就像是裹了一层糖衣的毒药,初尝时甜得让人迷醉,可到最后,那毒性发作起来,可真是害人不浅呐!咱就先说说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们吧。
他们就像是温室里娇弱的花朵,被父母那过度的关爱层层包裹着,风吹不着、雨淋不到。
可一旦离开了温室,哪怕只是一点点的风雨,都能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
你说这不是害了他们是什么?就好比那原本能展翅高飞的雄鹰,被圈养在了狭小的笼子里,时间久了,那翅膀都变得软弱无力,还谈何翱翔天际?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不知所措,只会哭着喊着找父母。
这样的他们,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下去呢?我曾听说过这么一个事儿,有个孩子都上高中了,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每周都要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让父母洗。
这多可笑啊!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笑话他,他自己也觉得特别丢人。
可这能怪谁呢?还不是怪他父母从小对他太过溺爱,什么都不让他做,让他变成了一个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巨婴”。
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吗?这样的孩子,就算学习成绩再好,又能有多大的出息呢?再看看那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往往也会变得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他们觉得全世界都得围着他们转,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理所当然的。
一旦别人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这就像是被宠坏了的小皇帝,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
这样的性格,在社会上怎么能与人相处?怎么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到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独的困境。
而且,溺爱还会让孩子失去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人生的道路哪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那些在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克服困难,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坚强。
可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呢?他们从小就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了,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挫折。
一旦遇到一点小挫折,他们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就像那一直生活在平静湖水里的小鱼,突然被放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瞬间就被吓得不知所措。
娇纵与溺爱,是害不是爱作者:肖松来源:《家长》2020年第11期最近有媒體报道,南方某市一名12岁的少年被医院诊断患上一种重症,其母亲几近崩溃。
据孩子的主治医师介绍,罹患此种病症与过度疲劳、生活无规律有关。
原来,男孩玩游戏上瘾,几乎是手机不离身,养成了非常糟糕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
比如,为了打游戏,通宵熬夜,饮食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
孩子的父母非常懊悔,捶胸痛哭:“都怪我们,要是不溺爱、不纵容,严厉一点,没收手机,不让他熬夜通宵玩手机就好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很多“80后”“90后”家长因为自己小时候受家庭条件所限,没有享受到优越的生活,所以拼尽全力、倾其所有也要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很多家长宁可自己几年不买衣服、吃最便宜的食物、用廉价的生活用品,也要让孩子穿名牌、吃得好、用得贵。
还有一些经济能力尚可的家长,见不得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没有,盲目地给孩子买这买那。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咬紧牙关借钱或贷款买车,或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每年给孩子买一台最贵的手机。
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孩子就一定能更幸福、更快乐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尽如人意。
有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的孩子目中无人、蛮横无理,不把任何人、任何事放在眼里;更有的孩子因为小小的挫折便轻易选择放弃生命……正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和娇纵,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行为乖张、脆弱不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孩子的“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的时候,家长有引导、教育的责任,绝不能一味地娇纵和溺爱,否则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感,甚至会铸成不可挽救的大错。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适度的关爱,而不让娇纵和溺爱害了孩子呢?就此专题,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教育学家所说的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有淹没之意,这也表示,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了他们。
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
”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
人世间的种种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之爱的。
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好孩子。
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小男孩在客厅看电视,玩玩具,吹着空调,而他的爸爸、妈妈在厨房正忙着给他做饭,热得满头大汗。
开饭了,孩子的动画片还没有看完,妈妈便把饭菜端到客厅。
妈妈负责喂小男孩,爸爸则负责哄小男孩吃饭。
动画片演完了,小男孩却不想吃饭,于是爸爸开始做各种滑稽表演。
终于,小男孩笑了,妈妈这才喂上一口。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真想问问漫画中的爸爸、妈妈,你们不累吗?这样的爸爸妈妈应该及时警醒了,因为你们这样做会把孩子推入深渊的。
还曾看过一条新闻:一个大学生每次吃鸡蛋,都是母亲剥完皮他才吃。
有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一个鸡蛋,他没剥蛋皮就吃了。
还说:“这个鸡蛋怎么和家里的不一样呢?”看了这条新闻,人们都会笑他太笨,可这就是溺爱造成的恶果。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的事情都包办下来,一一为孩子做好。
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孩子能够适应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导他们学会独立地生活,而不要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
天鹅每年冬天都要从北方飞到南方,可是,一些北方人因为喜欢天鹅,经常为它们提供食物。
于是,一些天鹅因贪恋这些食物便留在了北方,并渐渐被驯化成了家鹅,连飞也飞不起来了。
因此,人们只要停止提供食物,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
而那些每年不辞辛苦坚持飞往南方的天鹅呢?它们活得好好的,并且越飞越高。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对溺爱现象的一种警告,咱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做母亲的,总是把孩子当掌上明珠,从来不让孩子扫一回地,洗一次碗,真是应了那句话“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关于溺爱的道理
《关于溺爱的道理》
溺爱是一种双刃剑,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但也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溺爱是指过分的照顾,容忍孩子的行为并不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
比如,家长为孩子排忧解难,把孩子的一切都事先考虑好,让他们随心所欲,尽情享受,不去经历磨练,不去做艰苦的功课,不去担负起自己的生活责任,不去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家庭成员。
溺爱会对孩子的社会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孩子总是习惯于有人帮助他们,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难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往往害怕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而无法独立思考,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
家长的责任是给孩子发展足够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面对一切挑战。
为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而不是溺爱,让孩子接受挑战,在挑战中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培养成为勇敢的人。
总之,溺爱不宜,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教育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拥有自信,有勇气面对挑战,有能力在社会中立足。
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在孩子的内心里面,自己的要求就是命令,而父母也从来没有拒绝过,孩子的潜意识里面根本就没有"自己有得不到的东西'这样的想法。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的相关内容。
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尊重孩子。
有的家长平常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填平对孩子的内疚,就答应孩子的很多要求,尤其是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无限制的"虚假满足'。
谈到尊重孩子,就不得不谈尊重他人。
有的家长只合计到孩子的利益,而不去合计他人的利益,因此纵容孩子,甚至让他人承当损失,比如同意孩子不经同意触碰他人物品、公共场合喧哗奔跑,这些常常被他人批判的行为,与家长本身的素养密切相关。
网络上有人说"保护自己,拒绝生孩子'或者拒绝婚姻之类的,在很多人眼里,孩子就等同于熊孩子,这个弱势群体没办法为自己发声,少数人的问题就变成整个阶层的问题。
让坐飞机或者坐火车的年轻人,一看到旁边的座位有孩子就紧张:"天啊,我这趟旅途应该很不顺利'。
家长首先要遵守公众的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给孩子特别的理由。
这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
另外,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索,关于陌生人,如果他教养好或者心情好,可以包容孩子的小问题,但陌生人也完全可以不包容,这是他的权利。
父母怎样避免溺爱孩子孩子健康状况不良、孩子被宠溺过度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或许就是对孩子身体的损害,要么过于挑食,营养不良,要么就是任性暴饮暴食,过于肥胖,两者都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懒怠,更不会去锻炼身体,于是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从小就落下病根子,对今后一辈子的身体状况都会有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旦父母对孩子采用溺爱、迁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到比父母还高的位置上,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就会变得依赖且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软弱,也不会过多地合计别人的感受。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一旦提出的要求得不到响应时就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
【议论文】溺爱是一种伤害_1500字溺爱是一种伤害自古以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
在现代社会中,溺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溺爱是指父母对子女过度疼爱,过分宠爱,使子女变得依赖性强、自我意识薄弱,并且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溺爱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也给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埋下了隐患。
我坚信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溺爱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溺爱的孩子往往不需要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挑战,父母总是迅速解决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不会学习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压根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
当他们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无法摆脱对父母依赖的束缚,而产生沮丧和消极的情绪。
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独立生活和工作。
溺爱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溺爱的孩子往往是被宠坏了的孩子,他们习惯了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爱和宠溺。
他们很难接受外界的关心和批评,容易变得娇气、自私、自大、不尊重他人。
他们缺乏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一遇到痛苦和失败就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暴自弃等消极的行为。
溺爱还可能使孩子养成消极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漠不关心,导致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遭遇困难。
溺爱使孩子缺乏自我管理和责任感。
溺爱的孩子往往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他们难以自控,容易陷入自我放纵的状态。
父母总是包办一切,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个人事务,他们都没有独立完成的经历。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难以体会到自主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
长期下去,他们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失去追求和目标,缺乏责任感,只知道依赖他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溺爱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过分宠爱和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
他们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和支持,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需要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培养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这意味着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与社交活动,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溺爱孩子的教训
溺爱孩子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过分迁就,不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和教训,包括:
1. 缺乏自立能力:溺爱的孩子常常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因为他们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帮助和保护。
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困惑。
2. 自我中心:溺爱的孩子往往变得自我中心,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首位,而不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态度可能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3. 缺乏责任心:溺爱的孩子常常不愿承担责任和后果,因为他们相信父母会包容和解决问题。
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懒散和不负责任。
4. 情绪不稳定:溺爱的孩子经常缺乏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为了避免孩子溺爱带来的不良后果,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责任心和适应能力。
同时,父母也应该平衡给予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建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价值观。
专家在线I攻略沉溺于“中国式溺爱”的家长们,很难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不自知的,往往更多的是自知却难以控制。
因为这并不仅关系到父母双方,还会涉及祖辈,而祖辈的溺爱更为“中国式”的。
想要杜绝“中国式溺爱”,了解其中的危害是重要的一步。
%给孩子们的“特殊待遇”所谓的特殊待遇,是指孩子在 家中地位高人一等,家里有什么好 的东西都先让他一个人享用,处处 受到特殊照顾。
然而,特殊待遇享受多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觉得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是欠 他的,自私冷漠而不自知。
我过年拜访朋友,一进门就看 见朋友读初中的孩子在玩游戏,到 了饭点,爷爷奶奶喊孩子吃饭,无 论怎么催,孩子头也不回:“不饿,不吃!”晚饭过后没多久,孩子又 从房间里走出来喊饿,老人家仿佛习以为常,一边说“现在终于知道饿了?”,_边又进了厨房给孩子开起了小灶。
但是老人这么疼孩子,孩子并不领情。
当奶奶将做好的饭菜捧到孩子面前,孩子一脸不高兴:“我都说了,我不喜欢吃葱,你们为啥放这么多?”经常受到特殊待遇的孩子,从来不懂做事情的不易。
%让人反感的“当面袒护”曾经有人总结出中国人著名的四大宽容定律:“人都死了”“来都来了”“大过年的”,第四个就是不少人反感的“孩子还小”。
很多父母喜欢用这句话纵容孩子的所作所为,推脱对孩子的管教无方。
前段时间去看电影时,看到几个孩子不停地踢椅子摇座位,甚至跑来跑去,我忍不住轻声提醒旁边的妈妈,结果得到的回答却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别和他计较。
”“熊孩子”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护“熊孩子”的父母。
父母不让别人指责孩子做错了,自己也不告诉孩子哪里错了,孩子就无法分辨是非。
犯了错,意识不到,也不用付出代价,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认知。
“他还是孩子”,不是孩子逃避错误和责任的借□,反而,正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父母的默许和不以为然,很可能成为变相的鼓励。
%让孩子得到“轻易满足”中国的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家庭条件允许的几乎都是有求必应,有些家庭即便条件不允许,也不惜一切要给孩子办到。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近年来,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宠成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
这种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就不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
根据湖南医学院对353名5~7岁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至少有下列危害:(1)造成孩子严重的挑食和偏食。
在调查中发现,有严重偏食的,独生子女占81%,而非独生子女仅占12%。
由于孩子偏食,已导致孩子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缺乏,使身体日渐消瘦,抵抗力降低,体质虚弱,造成体格和智力发育减慢。
(2)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由于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些独生子女已快上学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洗脸,仍要父母喂饭。
造成孩子胆小、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3)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由于父母怕自己的宝宝受人欺侮,所以,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为孩子一起玩。
使孩子变得利己,不关心别人,缺乏集体观念和共同责任感,不懂得友爱,不想到别人,处处以我为中心,很容易成为没有社会道德的人。
(4)不知勤俭,却爱挑剔。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乱花零用钱的约占62%,而非独生子女仅占5%。
这种花钱如流水的‚阔少爷‛作风,也是父母从小溺爱的恶果。
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利。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90%的独生子女爱挑剔衣着,而在非独生子女中仅占14%。
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形成,都与父母的娇惯、溺爱有直接关系。
为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奉劝父母千万不要溺爱孩子。
9种溺爱影响孩子健康成长1、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不能溺爱孩子的经典语录1.孩子不是你的私人财产,而是上帝交给你的使命。
2.溺爱孩子,就是给他们未来埋下了隐患。
3.孩子需要的不是你的陪伴时间,而是你的关注与理解。
4.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最好的陪伴方式是给予他们独立的空间与时间。
5.当你告诉一个孩子他可以得到任何东西,你其实是在告诉他他不需要为之付出任何努力。
6.用溺爱来代替监护,最后只会让孩子走向自我毁灭。
7.成长不是一场竞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不需要比较和评判。
8.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让他们学会承受失败和挫折是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9.溺爱不仅是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的失责和放纵。
10.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理解和沟通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不要用过度的情感和物质来代替教育。
11.孩子不是你的“明珠”,也不是你的“抚玉”,他们是自己的个体和独立的世界。
12.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单方面的依赖和依恋。
13.不要为孩子的一时情绪而做过多的让步和妥协,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冷静思考。
14.孩子需要的不是你的溺爱,而是你的指引和引领。
15.不要让孩子被过多的关注和溺爱所包围,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成长。
16.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立是最为重要的成长的品质和能力。
17.把爱变成溺爱,会让孩子缺失对真正爱的感悟和理解。
18.对孩子的掌控不是通过过度的溺爱和过多的物质来实现,而是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来实现。
19.让孩子拥有适当的自主权和自主空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和信任。
20.溺爱孩子,是责任的逃避和成长的延迟,不要成为这样的家长,走向正确的引导和关注。
溺爱孩子感悟与体会溺爱孩子是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虽然父母的本意是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关爱,但过度的溺爱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深刻感悟到了溺爱孩子的不利之处,同时也体会到了正确教育的重要性。
溺爱孩子,就是过度宠爱孩子,纵容他们的一切需求和愿望。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们往往不惜代价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他们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依赖性格,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他从小就被父母宠爱,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父母包办一切,他对生活的态度变得消极懈怠。
他不懂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总是依赖他人。
当他面临挫折和困难时,他无法应对,情绪失控。
他的人生被溺爱塑造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形象。
溺爱孩子还会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在父母的溺爱下,孩子往往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也不会承担任何后果。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往往会产生依赖他人的心理。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志愿者活动,帮助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被溺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百般迁就,不愿意让他们面对现实。
这些孩子缺乏自律能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他们对待学习缺乏耐心和毅力,很难坚持下去。
这让我深感溺爱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平衡的。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但也要适度地给他们一些挑战和压力。
只有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孩子才能培养出坚韧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也要让他们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对溺爱孩子的感悟和体会,我明白了正确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过度的溺爱却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存在的十大弊端中国家长在教育上存在的十大弊端家长是孩子弊端一任老师,那么家长对孩子教育可谓是至关重要,但是据研究表明,中国的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十个弊端,这也是导致很多孩子学习不给力的原因,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弊端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
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弊端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溺爱对孩子的影响影响1: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父母事事包办,这样的孩子,比较自私懒于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自己,而对别人的付出看成理所应当。
影响2:没有自信有的父母宠爱孩子或涂省事,事事冲在前头。
这样孩子习惯性依赖父母,长大后没有主见,也没有动手能力,相对其他人他们会更没有自信。
影响3:让孩子变得懦弱。
成长于溺爱环境里,孩子会产生出一种错觉,万事都有家人兜底,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么去解决,而是找家人想办法。
溺爱孩子,只能使孩子变得更懦弱与无能。
懦弱的孩子心理抗压能力一般都很差,遇到挫折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影响4:不能吃苦。
很多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有父母去料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首当其冲帮孩子去解决问题,这会致使孩子遇到困难就想躲避,不仅让孩子没有责任感,同时孩子也非常怕吃苦。
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受损的心理不强,一旦遇到事情就会出现内心崩塌的情况。
影响5:变得是非不分。
溺爱孩子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通常都不会选择指正他们,反而替孩子包庇错误,甚至推卸责任。
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似乎从来没有犯过错。
因此,孩子长大后,即使自己犯了错,自己也完全意识不到。
甚至在受到别人的指责时,他还会拒不承认,这样是非不分的人,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如何避免过度溺爱1、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很强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与自理能力,父母不能帮孩子全都把事情给做完,这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形成强大的依赖。
因此就会失去独立、自理的能力了,这是很不可取的,千万不要过度的溺爱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慢慢独立起来。
2、不再特别关注。
虽说孩子离不开监护,但是许多孩子其实是能够独立做事情的,比如说能够自己玩游戏、看书、看电视等,不要过度担心孩子可能会受挫、受伤,什么事情都习惯帮孩子处理好,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尝试让孩子独立,也许难免会受点伤害挫折,但这些都必须让孩子学着去承担。
3、不要有特别待遇。
溺爱孩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
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祖辈和父母众心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自私,反叛,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被公认为是付出“爱:最多的父母。
他们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一也没有怨言,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求什么回报,真可以说是无私到极点。
然而这种爱是一种糊涂的爱,愚昧的爱,而不是科学的爱,智慧的爱。
溺爱的溺是溺水而亡的溺,顾名思义是爱过头了把孩子淹死了。
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溺爱孩子和虐待孩子的后果是等同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
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
正如卢俊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
请看笔者接触的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杨宏从小和爷爷奶奶一块生活,10岁才到城里和父母团圆。
父母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欠孩子什么,因此总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几年下来,杨宏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动辄发脾气、摔东西。
由于过分宠爱,父母对杨宏这些不良习气已司空见惯,不是忍气吞声,就是视而不见。
他们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使孩子逐渐沾染了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恶习,后来杨宏成了网吧的常客,由于时常逃课,中考成绩自然不会理想,父母就花钱让他进了一所高中。
此后,杨宏变本加厉,上网几乎成了他的专业,后来干脆不去上学了。
父母见劝说无效,就用上二楼他们惯用的“杀手锏”。
母亲说:“你要去上学,妈妈就给你买一台戴尔手提笔记本电脑,咱家的电脑也该换了。
”杨宏喜出望外:“你把电脑买来,我明天就去上学。
”上个两个星期,他又辍学了。
母亲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让孩子再去上学,万般无奈之下,又故伎重演:“你再到学校去吧,妈妈再给你买一部进口手机。
”得到手机后,杨宏又到学校混了一个星期,之后又再家里玩起二楼电脑。
杨宏在家疯玩电脑,一玩就是10多个小时。
吃饭时,母亲把饭端来催促他吃,杨宏玩到兴头上,呵斥到:“讨厌!你给我滚开!”玩到夜里两点多,杨宏饿了,就敲母亲的门:“起来给我做饭!”睡眼惺忪的母亲也毫无怨言。
更为离奇的是,为了不影响上网,杨宏解大小便从来不出电脑房,大便解到报纸上,再随手扔到房间的角落,小便就解到瓶子里……
杨宏每次提出无理要求,父母稍有犹豫,他就来一句“小气鬼”“吝啬鬼”,然后把门一摔就出去了。
儿子一出走,父母就坐不住了,几经周折找回儿子后,又是亲昵,又是道歉,又是安抚,满足儿子的要求后才算了事。
儿子也摸准了父母的脉搏,要挟父母屡屡成功。
后来,杨宏玩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玩腻了,开始浏览色情网站,一发不可收拾,后因强奸罪被判刑,据杨宏的邻居讲:杨宏原本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父母无原则的爱害了他。
父母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庭的幸福,家长要学会爱孩子。
真正爱孩子不仅需要有宽阔的胸怀,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理智的头脑。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走出溺爱的误区呢?我的建议是:
一、让孩子多做家务
从小让孩子做些家务,养成劳动的习惯,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每个孩子从小都是喜欢做家务的,是家长亲手把孩子做家务的兴趣给扼杀了,把磨练孩子意志的机会给剥夺了。
比如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个死结,大多数家长不是耐心教孩子正确的系法,而是再也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孩子第一次洗碗时弄湿了衣服,大多数家长不是先鼓励孩子继续做下去,而是再也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床铺时笨手笨脚,大多数家长不是给孩子以赞扬和肯定,而是嫌弃孩子碍手碍脚,不如自己动手干呢!
不让孩子动手,孩子什么时候能学会做家务?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没有这种生命的体验,怎么能体味到父母的艰辛,怎么会孝敬父母,怎么会知道感恩呢?父母一切为孩子包办代替,属于孩子自己的事不让他做,怎么能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自理能力呢?长期下去只能助长孩子的依赖、好逸恶劳等不良个性的发展。
这类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家庭教育中的大事,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受苦”。
二、让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打破家庭封闭的小环境,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多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防止他们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以及自私、偏执的性格缺陷。
三、原则问题不让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不要迁就姑息,不要妥协退让,更不能优柔寡断,从而给孩子以可趁之机;而要斩钉截铁的给予回绝,不留任何余地。
上初三的刘莹要爸妈给买手机,买MP3。
被爸爸一口回绝后,刘莹不死心,软磨硬缠妈妈。
爸爸严肃地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咱不要赶这些时髦。
”刘莹赌气蒙头大睡,一个下午也没去上学。
晚上,爸爸端给刘莹一杯开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咱家的经济条件不好,再说这也不是必需品,你趁早死了这条心,也不要再折磨自己了。
”刘莹虽然当时不高兴,但也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第二天照常上学去了。
四、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能收到孩子尊重的父母是优秀的父母,能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父母是杰出的父母。
下面的小案例也许能对你有所启迪:
王平早上总是起不来,起床总要父母喊。
父亲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晚上把王平叫到跟前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你应该操心。
从明天起,父母不再叫你了,你自己起床吧!”第二天早上,该起床了,父母没再喊王平。
王平睡过了头,上学迟到了,挨了老师批评。
第三天早早起床,第一个到学校,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最后,我要大声疾呼:溺爱孩子等于毁灭孩子!溺爱是家庭教育的头号敌人!溺爱猛于虎!各位家长千万要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