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三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课时:(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含义,理解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掌握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自学探究的能力;包装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能力;学会自信和自强,实现人生梦想。
2、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割裂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关系,自信自强,培养顽强的心理品质。
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和宿命论。
3、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案例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合作与讨论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展示来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来让同学们体验成功。
二、教学重点: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四、教方案设计:1、课外和课堂衔接的设计:自习活动设计:预习课首案例和教材知识。
在校园收集通宵上网,违背生命运动规律的现象;收集缺乏执行力,遇到困难就就退缩,遇到不开心的事就焦虑和郁闷的现象。
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课外和自习有事可做,减少矛盾纠纷,减轻管理压力,也是提高课堂活动效率的前提。
2、育人点的设计:部分同学违背生命运动的规律,通宵上网,生物钟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部分同学遇到困难就就退缩,遇到不开心的事就焦虑和郁闷,缺乏自信,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3导入环节设计:第一课时导入设计:教师口述或是投影出示案例故事【猩猩取水】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
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教师提问:我们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星星虽然可以模仿人的活动,但这是无意识的、消极的地适应自然的活动,是本能的。
教学策略本节课程使用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导入分析法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设计
(思维导
图)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课前
1.教师备课制作PPT,查找相关案例、视频、图片及资料;
2.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对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
课中
一、问题导入
以蝴蝶破茧案例和视频导入,提出问题
问题1:为什么蝴蝶必须经过自己破茧这一关
问题2:蝴蝶生长过程说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1.规律是客观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内容(二):启思导行
内容(三)努力把人生理想变为现实
1.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课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以及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思政育人目标:用哲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教学重睢点教学重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基本概念教学睚点:增强自信自强意识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教学设计第1节课:课前任务T考勤(2min)一互动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38min)第2节课:名言导入(3min)T传授新知(17min)T课堂讨论(10min)T探索训练(10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APP,让学生登录签到■【学生】使用APP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互动导入(5min)■【教师】讲解故事2020年7月23日,一段惊心动魄的救人视频刷爆朋友圈。
视频显示,7月22日下午,在黄河荥阳段桃花峪大桥附近,一名钓鱼男子失足跌落黄河里,因为水翔靠急,男子被滚滚河水裹挟而下。
危急之时,一只桨板从河岸边飞速划出,成功截住落水者,上演了一幕经典的"桨板救人",整个过程用时只有27秒,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救人”.……(详见教材)■【学生】聆听、思考■【教师】提问,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马成龙下水救人是基于什么前提?请结合马成龙的事迹,谈一谈你对"想问题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这一观点的认识。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知识通过互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新知(38min)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教师】讲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相关概念结合案例和故事以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客(一)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 .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到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2.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哲学的研究对象。
3. 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哲学的基本问题3.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定义和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
2. 教学难点: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定义、作用和基本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哲学在人生中的具体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哲学对人生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哲学的定义、作用和基本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哲学在人生中的具体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哲学对人生的意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哲学流派,认识到哲学的多样性。
2. 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哲学流派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的哲学流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的哲学流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中的具体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常见的哲学流派。
2. 讲解:讲解常见的哲学流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 案例分析: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中的具体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意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的定义和价值,认识到人生观的重要性。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
自此,占中国1/8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
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讲授>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三个课题。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部分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这节课的侧重点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好人生每一步”,着重阐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客观规律,自强不息,积极发掘自我潜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节哲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
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 能力目标: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授课教师课时 2 授课班级课题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情感态度观念: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拼搏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运用:结合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内容安排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二、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教学重点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教学难点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自主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以目标导向控制整个任务实施的正确性,配合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资源开发1、对原教学光盘素材进行再加工,按授课内容事先做好教学预期成果,使学生在学习前先看到学完本次课后能完成的成果.2、自行开发了与本课相对应的教学课件,方便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过程教学程序与时间分配教师活动与内容安排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导入[创境激趣]材料:马云说:"创业不是空想,如果你不去把这事情变成现实,那么什么都是浮云.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就不是浮云.""我希望大家既要有激情,更要有耐性.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但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问题思考: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讨论、回答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二〕新授课过程1.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课件呈现漫画:学生看漫画让学生了解人生路只能自己去走,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自强不息。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
自此,占中国1/8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
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讲授>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
第一单元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一课时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学习内容本课是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的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第一课时,是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自觉能动性的内容。
本课时的重点是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目标认知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情感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拼搏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运用结合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学习重点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学习难点本课的难点是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和手段1课时多媒体一体机及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读名言,学榜样:脑瘫计算机博士张大奎的名言,思考:张大奎脑瘫,他可以靠父母生活,也可以靠政府求助生活,他是怎么做的?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1.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1)人生的路各有不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学生看回忆归纳总结进入新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复习前两课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种能力叫自觉能动性,引入新课。
通过读名言懂得: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人生路只能自己去走,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坚定信心,自强不息。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