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中国药典第一部 中药质量标准全面提升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该版药典中现代分析技术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除在附录中扩大收载成熟的新技术方法外,品种正文中进一步扩大了对新技术的应用;药品的安全性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除在凡例和附录中加强安全性检查总体要求外,在品种正文标准中增加或完善安全性检查项目;对药品质量可控性、有效性的技术保障得到进一步提升,除在附录中新增和修订相关的检查方法和指导原则外,在品种正文标准中增加或完善有效性检查项目;为适应药品监督管理的需要,制剂通则中新增了药用辅料总体要求;积极引人了国际协调组织在药品杂质控制、无菌检查法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度。
此外,该版药典也体现了对野生资源保护与中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再收载濒危野生药材。
第九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增补本、《药品红外光谱集》(第四卷)、《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材和饮片第一版、中成药第二版、化学药第五版)、《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鉴》及《中药材薄 层色谱彩色图集》(第一册、第二册)的编制工作。
2015年版(第十版)2010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3年3月22日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第十届药典委员会。
本届药典委员遴选工作按照新修订的《新增委员遴选办法》和《第十届药典委员会委员遴选工作方案》,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新增委员候选人,并采取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新增委员。
本届委员会共有委员351名,其中续聘委员248名,新增委员103名。
时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任名誉主任委员,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任主任委员,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任常务副主任委员。
本届委员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和23个专业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委员共计67名,其中院士委员28名、资深专家3名、各专业委员会主任20名、相关部委专家4名、总局相关技术单位负责人7名。
根据药典标准工作需要,本届委员会以第九届药典委员会专业委员会设置为基础,对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进行了适当调整;为加强化学药标准的制定工作,增设了化学药品第三专业委员会,扩大化学药委员的人数;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取消政策与发展委员会、标准信息工作委员会和注射剂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大纲(草案)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12月目录一、总纲 (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二、各部纲要 (10)⏹《中国药典》一部(中药上下卷)⏹《中国药典》二部(化学药)⏹《中国药典》三部(生物制品)⏹《中国药典》四部(附录与辅料)三、支撑工作 (26)⏹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建立药典信息资源平台,构建药品标准信息服务体系⏹加强药典工作管理总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大纲,按照《药品管理法》和相关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编写,系统阐述《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部纲要,是《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及今后五年国家药品标准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结合当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医改的重大需求,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和改革药品标准形成和淘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药典标准中的应用,支持并保护先进生产工艺,促进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断优化、完善和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建立健全最严格的、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大幅提高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和《中国药典》的国际地位,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支撑药品科学监管、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上发挥更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建立严格的药品标准、维护公众健康的原则必须坚持把确保公众用药安全作为药品标准工作的宗旨,在建立严格的药品质量标准进程中应恪守科学、先进、实用、规范,充分反映和体现本阶段国内外药品质量控制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切实保障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二)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鼓励药品质控技术自主创新,重点加大我国在药品标准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紧紧围绕科研为标准服务,标准为监管服务,监管为公众服务的思路,促进科学研究与标准工作的有效结合,提高我国药品标准中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积极实施保护药用资源,发展绿色药品战略目标,使我国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通过标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我国药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药典历年版本中国药典是指中国法定的药品质量规范和药品标准的集合,也是我国药品监管的基本依据之一。
中国药典的历年版本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从最早的一版发行至今已经有多个版本,每一版都代表着我国医药领域的科研和技术进步。
中国药典第一版于1953年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参考书。
第一版药典收录了600多种药品的质量标准,为我国药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奠定了基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了一批专家对第一版药典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1985年出版了中国药典第二版。
第二版药典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新药品,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此次修订使得中国药典更加完善和具体,为保证我国药品质量提供了更科学的标准。
中国药典第三版是在1990年出版的,此次修订紧跟国际药典的发展趋势,增加了许多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和标准,使我国的药品质量标准与国际实践趋于一致。
此外,第三版药典还对中药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生药指标控制,促进了中药质量的提高和标准化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药典的修订更加频繁和迅速。
中国药典第四版在2005年出版,围绕国际药典的发展趋势,对中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订。
此次修订进一步推动了中药材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工作。
中国药典第五版于2010年发布,此次版本的修订主要针对一些关键药品和新药进行了标准的修订和更新。
通过第五版药典的修订,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药典不断跟进国际药典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推动着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
中国药典第六版于2015年正式发布,在第六版药典中,对部分药品质量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同时增加了许多新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药典的更新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相信未来的中国药典版本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我国药品质量的保障和监管提供更加科学和严格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2015年6月5日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创作的。
《中国药典》分为四部出版: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验方法、指导原则、标准物质和试液试药相关通则、药用辅料等。
2020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颁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新版《中国药典》于2020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
内容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典包括凡例、正文及通则(本版药典对各部药典共性附录进行整合,将原附录更名为通则),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
所有国家药品标准应当符合中国药典凡例及附录的相关要求。
新版药典进一步扩大药品品种的收载和修订,共收载品种5608种。
一部收载品种2598种,其中新增品种440种。
二部收载品种2603种,其中新增品种492种。
三部收载品种137种,其中新增品种13种、修订品种105种。
首次将上版药典附录整合为通则,并与药用辅料单独成卷作为新版药典四部。
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和对照品相关通则9个;药用辅料收载270种,其中新增137种、修订97种。
发展历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
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
《中国药典》2015年版制剂通则变化比较2015年版《中国药典》无论是在品种收载、标准增修订幅度、检验方法完善、检测限度设定,还是在标准体系的系统完善、质控水平的整体提升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学习、熟悉2015 年版《中国药典》制剂通则的变化,了解目前我国用药水平、制药水平和监管水平现状,解读未来我国药品行业的趋势。
学习重点:熟悉药典制剂通则,掌握其标准的提升。
第一部分制剂通则比较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于2015年6月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新版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新版药典的制修订始终坚持“科学、先进、实用、规范”的原则,依据试验数据、研究结果、专家评估,体现药典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持续改进提高药品质量。
新版药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用药、制药以及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将促进药品质量的整体提高,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意义重大。
《中国药典》2015年版进一步扩大药品品种的收载和修订,共收载品种5608种。
其中,一部收载品种2598种,二部收载品种2603种,三部收载品种137种。
本版药典是将三部药典的附录合一,加强共性的系统化、完善化及规范化,新版《中国药典》的附录调整为凡例、通则与方法、指导原则、药用辅料等单独成卷,为第四部。
第四部的名称为“《中国药典》2015 年版总则”,包括现有药典一部、二部、三部的附录(现改为“通则”)内容和药用辅料品种正文。
一、《中国药典》2015 年版总则(四部)项目组成:1、前言2、第十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名单3、目录4、中国药典沿革5、品种及通则变化名单6、凡例(三部合一)7、品名目次(保留笔画索引,品种正文拟改为按拼音排序)8、通则(原药典附录内容):包括导引图、制剂通则、通用方法/检测方法及指导原则9、附表:包括原子量表、国际单位换算表及新旧附录/通则编码对照表10、药用辅料品种正文(原收载于药典二部正文品种第二部分)11、总索引(中英文索引)二、修订说明1、使分类更加清晰明确,药典标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将上一版药典中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三部分别收载的附录(凡例、制剂通则、分析方法、指导原则、药用辅料等)三合一,独立成卷作为第四部。
2015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得应用李峰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于2015年6月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
2015年版《中国药典》最大得变动之一就是将原药典各部附录整合,并与药用辅料标准单立成卷,首次作为《中国药典》第四部,解决了长期以来药典各部共性检测方法重复收录、彼此之间方法不协调、不统一、不规范,给药品检验实际操作带来不便得问题。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就是保证《中国药典》执行得重要基础,就是2015年版《中国药典》水平与特色得重要体现,也就是系统阐述药品检测技术、传播药典知识得良好教科书,对于强化药品监管手段,保障药品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先进检测技术应用与行业健康必将发挥积极得作用。
一、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内容包括凡例、通则与药用辅料。
药典通则涵盖了通用性要求、检验方法、指导原则以及试剂与标准物质等药品标准得共性要求,就是药典标准得基础,不但反映了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整体状况与药品检验技术水平;同时也对规范药品研究、生产、检验、加强药品监管发挥重要作用。
现就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整体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增修订整体情况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将药典一部、二部、三部制剂整合后共计38个,检测方法附录287个,其中新增通则28个 (检定方法通则27个、制剂通则1个),整合通则63个,修订通则 67 个;新增生物制品总论3个;指导原则共计30个,其中新增15个,修订10个。
辅料收载总数约270个品种,其中新增137 个,修订97个,不收载2个。
2、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主要特点2、1 整体提升质控水平《中国药典》凡例、通则、总论就是药典得重要组成部分,对药品标准得检测方法与限度进行总体规定,对药典以外得其她药品国家标准具同等效力。
通过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相关内容得全面增修订,全面完善了药典标准基本共性规定,从整体上提升对药品质量控制得要求,形成了以凡例为统领,通则为同类药品基本准则、各论作为基本要求得药典标准体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于2015年6月5日出版的,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着。
《中国药典》分四部分出版:一是含有药材和煎剂,植物油及其提取物,处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第二部分包括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第三部分包含生物制品;包括四个总则,包括:制备总则,检验方法,指导原则,与标准物质和测试溶液有关的总则,药物赋形剂等。
2020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总局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颁布《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新版《中国药典》自2020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
数据库说明:该数据库包含国内外药物标准和药典的目录和全文。
(1)国外药品标准包括美国药典,日本药典,欧洲药典,印度药典,韩国药典,WHO国际药典等,它们以关键词或特殊名称搜索。
(2)国内药品标准包括:《中国药典》: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包括1997年和1998年的增补品),2000年(包括2002年和2004年的增补品),2005年(包括2006年和2006年的增补品)2009年)和2010年中国药典(中药)新药转化标准1-88卷,中药处方制备,API质量标准汇编,药物标准II 1-6卷,中药1-20卷处方制剂,维吾尔医学分册,蒙古医学分册,1-16卷化学药品国家标准,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病学,外科,妇科,内科和肾脏中成药中药标准汇编,体液量,脾胃量,内科肝胆量,
内科肺系统(I),内科肺系统(II)A,部制定的《口腔癌儿科量,经络肢体脑系统量Z,内科骨科学量,藏药量I和抗生素药量》编制了《进口药品审查标准》和《中国检验学会进口药品审查标准》。
2015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峰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于2015年6月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
2015年版《中国药典》最大的变动之一是将原药典各部附录整合,并与药用辅料标准单立成卷,首次作为《中国药典》第四部,解决了长期以来药典各部共性检测方法重复收录、彼此之间方法不协调、不统一、不规,给药品检验实际操作带来不便的问题。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是保证《中国药典》执行的重要基础,是2015年版《中国药典》水平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系统阐述药品检测技术、传播药典知识的良好教科书,对于强化药品监管手段,保障药品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先进检测技术应用和行业健康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容包括凡例、通则和药用辅料。
药典通则涵盖了通用性要求、检验方法、指导原则以及试剂和标准物质等药品标准的共性要求,是药典标准的基础,不但反映了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整体状况和药品检验技术水平;同时也对规药品研究、生产、检验、加强药品监管发挥重要作用。
现就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整体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增修订整体情况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将药典一部、二部、三部制剂整合后共计38个,检测方法附录287个,其中新增通则28个 (检定方法通则27个、制剂通则1个),整合通则63个,修订通则 67 个;新增生物制品总论3个;指导原则共计30个,其中新增15个,修订10个。
辅料收载总数约270个品种,其中新增137 个,修订97个,不收载2个。
2.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主要特点2.1 整体提升质控水平《中国药典》凡例、通则、总论是药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品标准的检测方法和限度进行总体规定,对药典以外的其他药品国家标准具同等效力。
通过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相关容的全面增修订,全面完善了药典标准基本共性规定,从整体上提升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形成了以凡例为统领,通则为同类药品基本准则、各论作为基本要求的药典标准体例。
中国药典一部二部三部四部的内容中国药典是我国制定和发布的临床医药用药的权威性文献。
中国药典分为一部、二部、三部和四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大量关于药物的信息,其中一部是最为权威的部分。
中国药典一部是指中国药典正式公布的版本,也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版本。
该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则:这部分主要包括药典的编写要求和规定、药品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现行药典中药材、药品、制剂的命名法则、药品文献资料的解读等。
2. 药典一部药材:该部分列举了药用植物、动物、矿物以及生物制品等一系列的药材信息,包括药材的形态特征、性味、功效、药源、采收加工等方面的内容,是临床配方所需要的重要参考。
3. 药典一部化学药品:这部分主要包括了化学药品的命名、质量要求、检测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毒理学资料等内容。
同时还包括了每种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4. 药典一部制剂:该部分主要列举了各种制剂的适应症、药理作用、药效学资料以及剂型、质量要求、生产工艺等信息。
此外,还包括了每种制剂的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禁忌症等。
中国药典二部是药典的附册,主要详细描述了上述药材、化学药品和制剂的鉴别、质量控制方法,其中包括药物物理性质检测、理化性质及理化常数的测定方法、药品的制备工艺等内容。
二部对药典一部中药材、化学药品和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依据,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性。
中国药典三部是对已有药物性质和制剂进行了完善修订和补充的版本。
它包括了新增加的内容和现有药物性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更新内容,以适应临床的需要。
中国药典四部是《中国药典》总体修订的最高级别部分,它对前三部的所有技术性内容进行了全面审核、筛选和修订,并实施了全面的质量安全评价与控制,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该部分还包含了药物研发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要求,为中国药物研究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总之,中国药典一部至四部内容丰富,包括药材、化学药品、制剂的形态特征、性味、功效、质量控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信息。
2015年版中国药典12月1日起,《中国药典》2015版(第十版)正式实施。
与5年前实施的第九版相比,新版药典标准更加完善,收载品种总数约为5608个,增幅达到23.7%,药用辅料品种大约增加至270个。
新版《中国药典》的新标准中被要求检测的药品达到5608个,比上一版新增1082个。
这些药品涵盖了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目录品种和临床常用药品,更加适合于临床用药的需求。
检测覆盖原料药、辅料、药品包材、生产过程等环节,特别加强了质量全程管理,形成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
另外,本次标准特别关注中药安全。
更注重中药检测指标的制定和增加,在具体的中药品种、范例和通则中,指标制定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一版《中国药典》于今年6月18日发布,并于今年8月开始正式发售。
为了保障广大读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图书消费市场环境,现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授权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预售渠道和联系方式作如下声明:药典是药品行业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其修改一直备受瞩目。
2015年版是继我国1953年第一版药典以来的第十版药典。
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吴浈副局长做了会议总结,他指出,2015年版药典无论是在药典品种收载、标准增修订幅度、检验方法完善、检测限度设定,还是在标准体系的系统完善、质控水平的整体提升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梳理发现,新版《中国药典》目录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618个、植物油脂和提取物47个、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493个,二部共计收载品种2603个。
《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收载品种2165个,二部收载品种2271个。
《中国药典》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的用药水平、制药水平和监管水平。
因此,要不断加强药典标准工作,发挥其引领和规范作用。
下一版的药典将是2020年版,要认真做好2020年版药典的规划工作,使2020年版药典水平再上新台阶。
2015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李峰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于 2015年6月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
2015年版《中国药典》最大的变动之一是将原药典各部附录整合,并与药用辅料标准单立成卷,首次作为《中国药典》第四部,解决了长期以来药典各部共性检测方法重复收录、彼此之间方法不协调、不统一、不规范,给药品检验实际操作带来不便的问题。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是保证《中国药典》执行的重要基础,是 2015 年版《中国药典》水平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系统阐述药品检测技术、传播药典知识的良好教科书,对于强化药品监管手段,保障药品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先进检测技术应用和行业健康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内容包括凡例、通则和药用辅料。
药典通则涵盖了通用性要求、检验方法、指导原则以及试剂和标准物质等药品标准的共性要求,是药典标准的基础,不但反映了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整体状况和药品检验技术水平;同时也对规范药品研究、生产、检验、加强药品监管发挥重要作用。
现就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整体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2015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增修订整体情况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收载通则总数 317个, 将药典一部、二部、三部制剂整合后共计38个,检测方法附录 287个,其中新增通则 28个 ( 检定方法通则 27个、制剂通则 1个) ,整合通则 63个,修订通则 67 个;新增生物制品总论 3个;指导原则共计30个,其中新增 15个,修订 10个。
辅料收载总数约 270个品种,其中新增 137 个,修订97个,不收载 2个。
2.2015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主要特点2.1 整体提升质控水平《中国药典》凡例、通则、总论是药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品标准的检测方法和限度进行总体规定,对药典以外的其他药品国家标准具同等效力。
2015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全面提升
《中国药典》一部主要收载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药标准。
日前正式发行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目录中共收载药材和饮片618个(不含收载在品种下的饮片标准)、植物油脂和提取物47个、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493个。
较2010年版药典,2015年版药典的中药标准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正如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所说的那样:“药典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的‘导航仪’。
”
由于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物质,不仅所含成分非常复杂,而且受气候、生态环境、栽培(生产)技术等因素影响很大。
中药质量标准是随着中药所含成分的不断阐明、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中药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和现代分析方法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提高的,因此每版药典一部的标准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据介绍,每一版药典在开始工作前,都需要成立新一届药典委员会,规划新版药典工作,并形成编制大纲。
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是《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大纲的“规定动作”。
安全性:
变单一指标为“组合拳”
近年来,随着药品监管理念的不断成熟,加强对中药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成为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满足药品监管需求,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任务。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一部署下,国家药典委员会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制工作中,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通过科学研究,参照国际发达国家地区的限度标准,并结合我国中药发展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突
出风险控制重点,按照“成熟一个,修订一个,公示一个”的原则,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药典》制定和修订中。
《中国药典》2015年版在2010年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和完善了安全性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涵盖八个方面:二氧化硫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色素、内源性有害物质、微生物、致病菌控制。
“新版药典在凡例、通则以及品种的标准中分别增加了对中药安全性检查的总体要求、技术指导则、检测方法和具体品种限度规定,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设置检测项目和指标的做法。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材和饮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认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过“组合拳”的方式,从点、线、面多个层次构建中药安全性控制体系,提升了保障中药安全的能力。
《中国药典》2015年版新增加4项与中药安全性相关的指导原则(部分在增补本有收载):《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制定指导原则》、《色素检测指导原则》、《中药中铝、铬、铁、钡元素测定指导原则》、《中药中真菌毒素测定指导原则》;增修订7种检测(检查)方法: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黄曲霉毒素测定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无菌检查法、热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具体有害残留物的检测规定方面,在前一版药典28个品种的基础上,又对30个药材和饮片标准增加了二氧化硫残留(10个)、重金属及有害元素(4个)、农药残留(2个)、黄曲霉毒素(14个)的检测要求。
在二氧化硫残留方面,根据中药材产地传统加工的实际情况,参考对食品和农副产品规定的二氧化硫限量标准,分别制定了中药材二氧化硫限量标准:中药材及饮片(除矿物药外)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mg/kg;山药、葛根等10味产地加工传统采用硫磺熏蒸的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mg/kg;但山药片(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为10mg/kg。
制定的目的是防止滥用或过度使用硫磺熏蒸。
在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方面,根据常用中药材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研究的结果,对部分海洋来源的中药材增加了限量检查,包括牡蛎、珍珠、蛤壳、昆布/海带等4种药材,规定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0.3mg/kg,砷不得过2mg/kg,汞不得过0.2mg/kg,铜不得过20mg/kg。
在农药残留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宗、栽培、病虫害易于发生的中药材的农药残留控制。
在人参、西洋参药材标准项下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增加到16种,并参照国际上对食品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相关规定,制定限度为“含总六六六(α-BHC、β-BHC、γ-BHC、δ-BHC 之和)不得过0.2mg/kg,总滴滴涕(pp′-DDE、pp′-DDD、op′-DDT、pp′-DDT之和)不得过0.2mg/kg,五氯硝基苯不得过0.1mg/kg,六氯苯不得过0.1mg/kg,七氯(七氯、环氧七氯之
和)不得过0.05mg/kg,艾氏剂不得过0.05mg/kg,氯丹(顺式氯丹、反式氯丹、氧化氯丹之和)不得过0.1mg/kg。
”
在黄曲霉毒素方面,对产地加工、贮藏过程中易于霉变的果实类、种子类、动物类及少数其他类中药材制定了黄曲霉素的限量标准。
新增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水蛭、全蝎等14味药材及其饮片的“黄曲霉毒素”检查,限度为“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kg,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总量不得过10μg/kg”。
有中药业内人士表示,上述中药安全性相关质量标准的提升,将有效地遏制中药材种植中滥用农药、产地加工和贮藏中滥用硫磺熏蒸,以及中药材和饮片贮藏过程中的霉变和变质等问题。
以此为导向,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中药材和饮片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整体提升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有效性:
检测方法力争与生物活性直接相关
山茱萸为常用中药之一,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之功效,大量用于临床处方和中成药。
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马钱苷、莫诺苷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另外还尚含有熊果酸、齐墩果酸等三萜类成分。
在2000年版以前的药典,山茱萸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是熊果酸,既非其主要有效成分,更非其专属性成分。
根据有效成分的研究结果,《中国药典》2005年版山茱萸项下新增了有效成分和专属性成分马钱苷的含量测定,删除熊果酸的含量测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又增加了另一有效成分和专属性成分莫诺苷的含量测定,实现了多成分含量测定,并对酒萸肉和六味地黄丸系列、杞菊地黄丸系列、济生肾气丸等相关中成药统一进行了修订提高,有效提升了山茱萸和含山茱萸中成药的质量控制。
中成药中,枣仁安神颗粒处方由酸枣仁(炒)、丹参、五味子(醋制)三味药组成,各药味的有效成分基本清楚,《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三味药均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及限度,实现处方中全药味的定量控制,有效提升了该品种的质量控制水平。
心脑健片和胶囊系列品种由茶叶提取物制备而成。
2015年版药典对其提取物和成药标准进行了统一提高,增加了特征图谱鉴别和多种抗氧化成分的含量测定。
……
国家药典委员会十分重视保障中药有效性的标准的研究和提升,尤其是近十年来,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滚动支持下,组织全国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机构,对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2015年版药典的制订以相关科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完善含量测定项目,将含量测定指标由单一成分向多指标成分转变,重视探索建立与活性直接相关的检测方法,含量测定指标由指标性成分向逐步转变为活性成分。
屠鹏飞认为,2015年版药典在有效性标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基于中药整体成分作用的质量控制理念,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建立了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整体成分控制与多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中药整体成分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尚未明确的品种,积极探索生物活性或生物效价测定法;对于条件成熟的品种,积极应用于2015年版药典的相关品种的质量标准的提升。
如,中药提取物多数实现了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的检测标准,解决中药提取物的掺假、添加等问题;对于名贵和易混中药材,建立特征图谱的鉴别方法,防止造假和市场混乱。
“2015年版药典认真贯彻‘逐步实现中药质量控制指标与药效关联’和‘中药整体成分控制’的理念,对条件成熟的品种建立多成分含量测定或指纹图谱(特征图谱)加多成分含量测定的质量控制体系。
该质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将有效推动中药产业实施从中药材、饮片到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从而有效地提升中药产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屠鹏飞说。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