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吊装作业指导书 PPT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25
吊装作业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吊装作业介绍•吊装作业安全要求•吊装作业设备与工具目录•吊装作业操作规范•吊装作业常见问题与对策•吊装作业培训与考核01吊装作业介绍吊装作业的定义和特点成本高:需要使用专业的吊装机具和设备,操作难度较大。
效率高:可实现远距离、大跨度、高空的货物搬运;涉及范围广泛:适用于建筑、制造、物流等领域;定义:吊装作业是指利用各种吊装机具将设备、材料、产品等从一个地方吊装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货物搬运、安装就位等任务。
特点吊装作业的分类及适用场合•分类•按吊装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按吊装货物的种类:可分为散件和整件;•按吊装作业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吊装和复杂吊装。
•适用场合•建筑领域:建筑工程、桥梁安装、大型设备搬运等;•制造领域: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工程等;•物流领域: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
方案制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吊装方案;起重操作操作吊装机具,将货物按照预定路线进行起吊、搬运和安装就位;准备工作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和工具,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安全监护在吊装过程中,进行全程安全监护,确保作业安全;货物绑扎根据方案将货物进行正确的绑扎,确保牢固可靠;清理现场清理现场,确保设备和工具的安全存放。
吊装作业的基本流程02吊装作业安全要求吊装作业前必须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并形成记录。
吊装作业现场应设置安全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监护。
严格执行“十不吊”规定,包括:无证操作、指挥信号不明、超载、斜拉斜挂、六级以上强风、夜间无照明、散物无容器、吊物上站人、重物埋在地下、重物下站人等。
吊装作业安全规定和标准1吊装物体的稳定性与安全防范23吊装物体应进行稳定性评估,确保重心稳定,防止倾斜或翻倒。
使用捆绑、锚固等措施确保被吊物体的稳固,防止滑脱、滑动或倾倒。
对吊装物体的重量、尺寸、形状和重心位置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吊装过程的安全性。
吊装作业的应急处理和救援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和救援措施。
模具安装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模具是用于制造各种产品的工具,对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模具的正确安装能够保证产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本指导书旨在对模具安装作业进行详细阐述,帮助操作人员正确安装模具,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准备工作1. 确认安装地点:根据模具的尺寸和重量,选择一个具备足够稳定和承重能力的工作台或设备。
2. 检查模具:确认模具是否具备安装所需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3. 准备所需工具:常用工具如扳手、螺丝刀、钳子等。
三、安装步骤1. 清洁工作台:保持工作台清洁,并确保工作台平整稳固。
2. 检查安装位置:确认安装位置的平整度和水平度,如有问题需提前进行调整。
3. 安装模具底座:根据模具的类型和尺寸,选择合适的底座进行安装。
使用扳手将底座紧固在工作台上。
4. 安装模板板:将模具的模板板轻轻放置在底座上,并校准模板板的水平度和垂直度。
使用水平仪和量具进行测量和调整。
5. 固定模板板:使用螺丝刀将模板板与底座进行固定,确保紧固力均匀分布,并避免过度紧固。
6. 安装模具部件:根据模具的结构,依次安装各个模具部件。
根据需要,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紧固和调整。
7. 校准模具:安装完成后,使用量具和模具校准工具对模具进行校准,确保模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8. 检查模具安装质量:对安装完成的模具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各个部件的安装质量和连接稳定性。
四、注意事项1. 防止模具变形:在安装过程中,特别是安装较大型模具时,需要注意防止模具的变形,避免对模具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
2. 调整模具间隙:对于需要调整模具间隙的情况,需要依照模具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模具的正常工作。
3. 注意安全:在模具安装作业中,操作人员要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好防护装备,确保人员安全。
4. 避免碰撞:安装完成后,模具应避免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以免对模具造成损坏。
五、维护保养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模具的安装情况,确保各个部件的紧固力和连接稳定性。
履历表批准印1.目的使作业规范,从而使作业人员能安全,准确,迅速的作业。
2. 范围成形车间3. 责任者技术人员4. 使用工具吊环,内六角扳手,套筒扳手,梅花扳手,吊车。
5. 内容5.1 上模作业:5.1.1 根据模具,机台的不同,选用所需的作业工具。
5.1.2 安装模具前,必须先清理干净模具表面和与机器模板的接触面,检查模具的定位环是否与机台相符,要检查顶出杆位置和伸进动模板的行程。
5.1.3 在模具的中心装上吊环,保证模具吊运时平稳不倾斜,用油压车将模具运到吊车位置,用吊车将模具吊入机台内。
5.1.4 将模具的定位环位置对入前模板的同心圆内,确认模具是否水平,然后用低压准备将模具锁紧,根据螺丝的不同,选用梅花扳手或内六角扳手拧紧固定模具的夹板。
5.1.5 取下行车吊钩和吊环,把模具定模,动模间的连接块取下再开模,然后给模具接上水管。
注意定模,动模的进水出水要接成一致。
5.1.6 调整锁模力和模具厚度。
5.1.7 调节开闭模运行速度,压力和顶出机构,使之能够达到制品从型腔顺利顶出和速度。
5.1.8 所有工具归还,将现场清扫干净。
5.2 下模作业:5.2.1 准备所有工具。
5.2.2 将模具水路内的水吹出,对高温模具要先进行降温,降到30℃左右。
水吹出后,将模温机关闭,各水管阀门关闭,取下各水管。
5.2.3 将模具合闭,成型机切换为停止状态,装上吊环和前后模间的连接块。
行车开到模具吊环的上方,把吊钩钩住吊环,吊车上升,直到链条受力合适为止。
注意链条不能太紧和太松。
5.2.4 用扳手拧松固定模具的夹板螺丝,取下夹板和螺丝。
5.2.5 成型机切换为装模准备,缓慢开模,然后将模具放到模具维修室,并填写《模具保养/修理票》贴在模具上。
4.2.6成型机电源关闭,归还所有工具,清扫现场。
、6. 记录《模具保养/修理票》。
模具作业指导书目的:为使模具制作及维修作业能降低成本,缩短制造周期,确保模具寿命,保证产品品质。
一、制作模具编号:1.必须在模坯外侧端面上方(方铁)用铣床加工模具编号,字高度40mm,深度0.5mm,字体为等线体。
2.每一块模板上均须用字码打上模具编号,且方向统一。
3.模具所有螺丝、吊圈孔及模具部件必须是公制规格,而付加工模配件必须是标准规格,禁止自行土制。
二、撬模位1、每一套模具均在B板(动模板)上四个角铣出撬模位,以便FIT模及修模用。
三、码模坑:1、非工字模胚均需要在前后模铣出码模槽,具体尺寸根据模具设计尺寸而定。
四、码模螺丝孔:1、每套模具均要在动模底板,定模面板上开码模孔。
2、孔距尺寸需根据注射机型确定五、顶棍孔1、动模底须开有足够大的顶棍孔,直径Φ25~40mm2、小型模具只需开一个顶棍孔,中型模具必须开三个顶棍孔以上,大型模具即需开五个孔3、顶棍孔径及位置根据注射机型实际尺寸(设计尺寸)六、定位圈1、每套模具必须装有定位圈(即定位法兰),以便装模定位,2、定位环尺寸应根据注射机型墙板孔径确定,3、定位圈直径公差为0.2~0.4mm,凸出模面板高度最小8~10mm,4、模具与机板的定位圈(法兰)的标准尺寸100mm-0.20^-0.40mm,七、先复位装置1、当顶针司筒与行位顶出装置相干涉时,必须在模上设有先复装置,不尽靠弹簧使顶针板复位,以免日后弹簧失效,行位(抽芯)与顶针司筒相碰撞。
2、必须在顶针板与动模板间装行程开关,以确保先复位装置有效后方可通电合模。
八、顶针板导柱导套1、顶针板长12或以上,或工模排位偏中2、配置较多小顶针且直径在2mm以下,3、配置较多司筒(10支以上),4、以上三种情形都必须在顶针板上加四支导柱及导套,以保证顶针平衡平稳地顶出胶件。
九、顶针板弹簧弓1、所有模具必须上顶针板上安装四根复位弹弓,以助顶针均匀回缩,2、采用塑胶模具专用蓝色弹弓,复位弹弓两端磨平,3、复位弹弓不能压缩大于自由长度的40%需在胶件有效出模情况下在顶针面板上做四个顶出限位钉4、复位弹弓固定,必须两端均有固定沉孔,禁止一端沉孔一端磨平面的不可靠做法。
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岗位作业指导书文件名称:模具吊运、翻转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编写部门:工程部编写人:刘佳光日期:审核:日期:1岗位名称:模具吊运、翻转2 本岗位的危险源/环境因素危险源: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安全装置缺陷;防护装置缺陷;限位装置缺损;工作点照明不良;大、小车轨道不平;接地(零)缺损;电气绝缘损坏;登高梯台缺损;超负荷起吊;钢丝绳断裂;吊耳(棒)断裂;模具倾倒;主、副钩配合不当;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规范;信号装置缺损;违章作业。
环境因素:用电消耗;工业垃圾排放。
3 要达到的标准通过规范岗位操作,达到控制岗位的危险源/环境因素。
4 作业程序和要求4.1 吊运4.1.1起重机械司机与起重指挥人员需经过专门的岗位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能上岗。
4.1.2工作人员上岗前应穿戴好劳保用品。
4.1.3吊运前应检查吊耳、钢丝绳及其它调具是否完好紧固,必须与下模四角挂钩. 4.1.4吊运过程中严禁模具倾斜,起重机大小车运行缓慢平稳,避免冲击。
4.2模具翻转4.2.1配备一名天车司机,两名起重工,其中一名起重工兼任挂钩起吊指挥。
4.2.2起吊前起重工确认起重工具完好、适用,起重工具包括吊耳、锁扣、钢丝绳等。
4.2.3起重工连接起重连接件,并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起重翻转作业。
4.2.4上模或下模翻转作业应将上下模平行分开,将上模置于木制平面上。
4.2.5起重翻转过程由一人统一指挥。
起吊翻转过程中应保证主钩承担主要重量,副钩辅助,副钩承重应小于其额定载荷的80%。
4.2.6起重主钩与两个吊环连接(上部),副钩与两个吊环连接(下部)。
4.2.7钢丝绳与模具之间应加隔垫,防止损伤钢丝绳和模具,延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4.2.8起重挂钩完成后提起主钩,模具底板应与垂直方向保持一个倾角,否则应重新调整挂钩点,直到出现倾角方可进行下面的操作。
4.2.9提起主钩,使模具与地面距离为10mm左右,副钩上提,使模具倾斜角度加大,保证副钩承载量小于4中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