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的类型
- 格式:docx
- 大小:10.86 KB
- 文档页数:1
职业中毒事件病因判断的原则职业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长期处于特定的工作条件下,导致工人身体受到损害的一种职业病。
职业中毒事件的病因判断对于预防和治疗职业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职业中毒事件病因判断的原则。
一、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1.接触有毒物质: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有毒物质,如化学品、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
2.吸入污染空气: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污染物质,如粉尘、气体、蒸汽等,长时间吸入这些污染空气会引起健康问题。
3.长期处于特定的工作条件下:如高温高压、强电场、强磁场等环境下长期工作会导致身体受损。
二、职业中毒事件诊断原则1.了解患者的个人史和家族史:包括患者从事何种职业、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以及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病例。
2.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身体检查、生化检查、尿液分析等,以便确定职业中毒事件的类型和程度。
3.进行特殊检查:如X光检查、CT扫描等,以进一步确定病情。
三、职业中毒事件防治原则1.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品、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等,减少接触有毒物质和污染空气的机会。
2.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于长期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及相关疾病筛查。
3.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通过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工人对于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从而减少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的机会。
四、职业中毒事件处理原则1.立即停止接触有毒物质或污染空气:一旦发现有可能导致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的环境,应立即停止接触有毒物质或污染空气。
2.及时就医:对于已经发生职业中毒事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3.追究责任:对于因为工作环境导致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的情况,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时,企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职业中毒事件病因判断是预防和治疗职业病的关键。
通过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的机会。
一、培训背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对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事故发生风险,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特举办此次职业危害中毒应急预案培训。
二、培训目标1. 使员工了解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类型、危害程度及预防措施;2. 掌握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注意事项;3. 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三、培训内容1. 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类型及危害程度(1)职业中毒: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有害物质,导致身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2)窒息性中毒:指劳动者因吸入有害气体或蒸汽导致呼吸困难、窒息。
(3)腐蚀性中毒:指劳动者接触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导致皮肤、粘膜等部位损伤。
2. 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1)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确保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消除职业中毒隐患。
(3)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3. 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1)发现职业中毒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救援小组报告。
(2)应急救援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
(3)对中毒者进行急救处理,如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
(4)将中毒者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4. 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注意事项(1)在事故现场,要保持冷静,切勿慌张。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二次中毒。
(3)对中毒者进行急救处理时,要确保自身安全。
四、培训方式1. 理论讲解:邀请专家对职业危害中毒事故的类型、危害程度、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置程序进行详细讲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故案例,使员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应急处置方法。
3. 实操演练: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其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五、培训要求1. 参训人员要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和演练。
2.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确保参训人员掌握培训内容。
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生物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窒息性毒及刺激性毒等;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金属毒、有机毒、无机毒等;按其生产工艺过程在生产中的原料、中间产物、成品、半成品、副产品、辅助剂、废弃物均可成为生产性毒物。
这些生产性毒物可呈气体、液体、烟雾、蒸汽、粉尘等形态存于生产环境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进入人体,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按照接触毒物的剂量和持续时间不同,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三种类型。
有些毒物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如铅、锰等,急性中毒较少见,而有些毒物如氯气、硫化氢、砷化氢、氰化氢等主要引起急性中毒,其慢性中毒极为少见。
多数毒物因接触条件不同,既可引起急性中毒,又可引起慢性中毒,如苯,一氧化碳等。
中毒可以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等多个系统和脏器造成损伤。
不同的毒物对人体的损伤不同,不同中毒类型对人体的损害也不同。
如:急性苯中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可造成醉酒状、视物模糊震颤、抽搐、谵妄、昏迷,慢性苯中毒以血液系统的损伤为主,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
正己烷中毒主要损伤周围神经,严重者可造成四肢瘫痪。
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主要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造成损伤、可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贫血等,并可造成流产、胎儿发生畸形。
婴幼儿铅中毒可以影响智力发育。
职业中毒不仅对劳动者造成伤亡,而且,也给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预防职业中毒:毒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量以后才会发生职业中毒,因此只有防止毒物进入人体内,或限制进入人体内的毒物量,就可以防止职业中毒的发生。
1)首先进行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工艺改革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2024年常见职业病的认定和防治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病问题日益突出。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一职业或在特定工作环境中暴露于一定的职业性病因因素下,导致损害工人职业健康的一类疾病。
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认真做好职业病的认定及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一、常见职业病的认定1. 职业性肺病随着2024年环境污染的严重化,职业性肺病成为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主要包括尘肺病、职业性胸膜病、职业性支气管炎等。
对于职业性肺病的认定,应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工人的职业史进行综合评估。
2. 职业性听力损失噪音是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会导致职业性听力损失。
对于职业性听力损失的认定,可以采用听力测试和工作场所噪音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工人的职业性听力问题。
3. 职业性皮肤病在某些职业中,如建筑工人、印刷工人、化工工人等,暴露于化学物质会导致职业性皮肤病。
对于职业性皮肤病的认定,可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皮肤检查结果以及工人的职业史进行综合评估。
4. 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在一些行业中较为常见,如装卸工人、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办公人员等。
对于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的认定,可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体检结果以及工人的职业史进行综合评估。
二、常见职业病的防治措施1. 完善职业病防护措施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
同时,加强工人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加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估政府应加强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工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3. 完善职业病诊断与治疗体系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断与治疗体系,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减少职业病给工人健康带来的损害。
4. 加强职业病监测与统计工作加强对职业病的监测与统计,及时掌握职业病发病情况和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职业中毒治疗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职业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下列哪项不是职业中毒的特点?A. 与职业活动有关B. 与接触毒物有关C. 与个人体质有关D. 与接触毒物的浓度和时间有关答案:C2. 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不包括以下哪项?A. 职业史B. 临床表现C. 实验室检查D. 个人兴趣答案:D3.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改善工艺流程B. 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C. 定期体检D. 增加工作强度答案:D4.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职业中毒的急救措施?A. 立即撤离现场B. 清洗受污染的皮肤C. 给予解毒药物D. 立即进行高强度运动答案:D5. 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职业史B. 临床表现C. 实验室检查D. 排除其他疾病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职业中毒的常见类型包括以下哪些?A. 金属中毒B. 有机溶剂中毒C. 农药中毒D. 职业性皮肤病答案:A、B、C2.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神经系统症状B. 呼吸系统症状C. 消化系统症状D. 皮肤症状答案:A、B、C、D3.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改善工艺流程B. 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C. 加强个人防护D. 定期体检答案:A、B、C、D4. 职业中毒的急救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立即撤离现场B. 清洗受污染的皮肤C. 给予解毒药物D. 立即进行高强度运动答案:A、B、C5. 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包括以下哪些?A. 职业史B. 临床表现C. 实验室检查D. 排除其他疾病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职业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对)2. 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只包括职业史和临床表现。
(错)3.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改善工艺流程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
(对)4. 职业中毒的急救措施包括立即进行高强度运动。
“安康杯”知识竞赛培训试题(问答)1、为什么要使用漏电爱护器?答:其主要用途是:.①防止由于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漏电而引起的触电事故;②防止用电过程中的单相触电事故;③准时切断电气设备运行中的单相接地触电故障,防止因漏电而引起的火灾事故。
2、触电急救时,如何快速切断电源?答;发生触电事故后马上将闸刀开关拉开,将插头拨掉,以切断电源。
或用木棍等绝缘物将电线挑开,使触电者准时脱离电源。
3、职业中毒的类型有哪些?答:职业中毒按其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三类。
4、搞好安全“四项制度”的内容是什么?答:例会制度;培训制度;汇报制度;考核制度。
5、节日“五戒”保安全的内容是什么?答:一戒暴食狂饮;二戒极乐放任;三戒疏忽大意;四戒工作忘尽;五戒丢失警觉。
6、灭火的根本原理是什么?答:①冷却;②窒息;③隔离;④化学抑制。
7、自燃物品的危急特性主要表现是什么?答:①遇空气自燃;②遇湿易燃易爆;③积热自燃性。
8、什么是安全标志?答:安全标志是依据国家标准规定,安全标志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
用此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
9、防护品应符合哪些要求?答:①能预防对人体各种暴露的危害,到达全面爱护;②穿着舒适,佩戴便利,重量轻,不阻碍作业活动;③选用优质材料,耐腐蚀,抗老化。
对皮肤无刺激性,各部配件吻合严密;④外观光滑、色泽匀称协调、美观大方。
10、庭装修时应考虑哪些安全问题?答:①有房屋构造问题。
要弄清房屋构造,不要擅自撤除墙体;②不要擅自改动输水、燃气管道和电气线路,否则简单发生漏水、漏电等事故。
11、诱发家庭火灾的缘由有哪些?答:家用电器故障、超负荷用电、气体泄漏、烤火取暖、乱扔烟头、小孩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燃烧垃圾等。
12、水不能扑救哪些火灾?答:不能扑救带电、油类和遇水起化学反响的火灾。
13、什么是避雷器?答:避雷器有阀型避雷器、管型避雷器等。
是用来爱护电力设备,防止高电压冲击波侵入的安全措施。
14、维护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工会法明确规定的内容是什么?答: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根本职责。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可分为:(1)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这种中毒少见,往往发生在生产过程出现意外时。
(2)慢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
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蓄积所致。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剂量毒物进入人体所致。
1.能进入身体的化学性物质叫“毒物”。
读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叫“中毒”。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生产过程中所见到的毒物:气体、蒸气、气溶胶、烟尘和灰尘等状态。
〈1〉呼吸道吸收(气体、蒸气、气溶胶、烟尘和灰尘)经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毛细血管。
〈2〉消化道——手被毒物污染,清洗不干净,随食物、饮水、吸烟等进入消化道——经小肠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3〉皮肤——毛囊(与脂溶性、水溶性有关)——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但比较慢)3.毒物的毒作用:毒物对正常人生理活动影响是间接的。
毒物在体内表现出对某些组织、部位或系统的毒作用有选择性。
当这些组织、部位或系统发生变化后——产生全身性中毒表现。
如有机磷(敌敌畏、敌百虫乐果)可抑制胆碱脂酶活性,由于胆碱脂酶被抑制产生——已酰胆碱蓄积——出现中枢神经障碍。
如一氧化碳中毒——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抑制氧和血红蛋白的形成——缺氧——脑水肿——肺水肿。
如苯——急性中毒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慢性中毒血液系统损害。
如砷化物中毒——引起溶血。
如氰化物中毒——引起细胞内窒息。
如铅中毒——中毒性脑病、腹绞痛、慢性中毒垂腕、周围神经病。
如汞中毒——震颤、易兴奋、神经系统病变。
如锰中毒——引起帕金森样表现——震颤、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如镐中毒——慢性中毒、骨质疏松、软化病理性骨折。
如二硫化碳中毒——神经系统改变、动脉硬化、如铬中毒——鼻粘膜充血、水肿,鼻中隔穿孔。
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一、前言中毒事件是在生产工作中常常发生的一种意外事件,特别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中毒事件.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降低职业中毒发生的风险,本预案旨在指导和规范职业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职业中毒事件,保护员工和企业的利益。
二、职业中毒事件定义及分类职业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因接触或吸入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员工中毒的事件。
根据中毒原因和性质的不同,职业中毒事件可分为:化学性中毒、物理性中毒、生物性中毒和放射性中毒。
三、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流程1. 接到报警- 当接到职工中毒报警时,应立即做好记录,并确定报警人所在位置。
- 快速调度应急小组,确保能够快速响应。
- 当场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程序通知和协调所需的各相关部门。
2. 组织救援与隔离- 确认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有毒物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救援过程中不会造成更多的工作人员中毒。
- 确保救援人员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和装备,并遵守有关的应急操作规程和标准。
3. 伤员救治- 将中毒员工迅速转移到安全区域,并进行初步的伤员救治措施,如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急救操作。
- 若伤员情况较为严重,应及时向医疗机构求助,并告知中毒原因和类型,以便医疗机构提供准确有效的救治。
4. 中毒源处理与处置- 快速确认中毒源,并依据事先的应急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和处置。
- 防止中毒源扩散和影响更多的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隔离和封堵措施。
- 根据中毒源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清除。
5. 事后善后处理- 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中毒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并及时启动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
- 针对事故原因和漏洞,加强职业中毒风险的管控措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 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并对中毒员工进行健康监测和相关的工伤鉴定。
四、职业中毒事件应急预防与管理1. 制定相关安全制度与操作规程,明确员工的职责和义务,保证员工对危险物质的掌握与应对能力。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工作条件不当,导致工作者身体受到损害的一种职业病。
职业中毒不仅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讨论职业中毒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化工厂工人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小李是一家化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包括苯、甲苯等有机溶剂。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通风设施,小李每天都暴露在有毒气体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有机溶剂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小李长期暴露在有毒化学品中,导致了职业中毒。
化工厂应该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有毒化学品的可能性。
案例二: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张三是一名矿工,他长期在地下煤矿工作,吸入了大量的煤尘。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除尘设备,张三每天都暴露在粉尘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尘肺病,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导致了职业中毒。
煤矿应该加强对粉尘的控制,提供良好的除尘设备,定期对矿工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矿工吸入粉尘的可能性。
案例三:工厂工人长期接触重金属王五是一名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重金属,比如铅、汞等。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防护措施,王五每天都暴露在重金属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重金属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工厂应该加强对重金属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防护措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重金属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职业中毒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企业应该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装备,定期对工作者进行健康检查,以及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职业健康意识。
职业中毒的调查报告职业中毒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职业中毒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有害物质或受到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损害。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探讨职业中毒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
二、调查结果1. 职业中毒的类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中毒的类型主要分为物理性中毒和心理性中毒。
物理性中毒包括接触有害物质导致的中毒,如化学品、重金属等;心理性中毒则是由于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2. 职业中毒的程度调查显示,职业中毒的程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有些人只是轻微受到影响,而另一些人则遭受了严重的身心损害。
其中,物理性中毒的程度较为明显,而心理性中毒则更加隐蔽。
3. 职业中毒的行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中毒在不同行业中普遍存在,但其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高风险行业,如化工、采矿等,职业中毒的发生率较高。
而在一些办公室环境中,心理性中毒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职业中毒的原因1. 工作环境因素工作环境是职业中毒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一些工作场所没有进行充分的通风,导致有害物质无法及时排除;另外,一些行业的工作条件恶劣,工作强度大,也容易导致职业中毒的发生。
2. 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是导致心理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要求高,员工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工作压力和不断的心理疲劳会导致员工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职业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人在面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时,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
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职业中毒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则能够有效地应对。
四、职业中毒的对策1. 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环境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雇主应该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管理,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有害物质得到及时处理。
此外,提供良好的工作设施和工作条件也能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
2. 管理工作压力雇主和员工应共同努力,管理好工作压力。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一、名词解释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或生活能力,这类疾病广义上均可称为职业病。
2.铅线:慢性铅中毒患者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在齿龈边缘可见蓝灰色“铅线”,系食物残渣腐败产生的硫与铅化合物反应形成硫化铅沉积所致。
3.意向性震颤:慢性汞毒性震颤,即在集中注意力做某些精细动作时震颤明显,而在安静或睡眠时震颤消失。
4.赫恩小体(Heinz body):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强氧化性代谢产物苯胲可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内的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SH),使珠蛋白变性。
初期,仅两个巯基被结合,变性可逆,后期四个巯基全部与毒物结合,则变性珠蛋白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包涵体,此即赫恩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3~2µm,具折光性,常位于红细胞边缘或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多为1~2个,含有赫恩小体的红细胞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5.化学性紫绀: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苯胺所引起,早期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的缺氧和紫绀,最先见于口唇、指端、耳垂等部位,与一般缺氧所见的暗紫色不同,呈蓝灰色,称为化学性紫绀。
6.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少数急性CO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重新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称为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
7.胆碱能危象:有机磷农药的毒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引起乙酰胆碱在其生理部位过量积聚,持续作用于胆碱能受体,使胆碱能神经及其效应器过度兴奋,产生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称为胆碱能危象。
8.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OPIDP):某些有机磷农药品种的急性中毒患者,在其症状消失后的2~4周,可出现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
多见于下肢远端,先累及感觉神经,后发展到运动神经,并向肢体近端延伸,后期也可波及上肢。
安全工程师-职业中毒讲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人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
由于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与所从事的作业密切相关,所以称之为职业中毒。
当然,职业中毒并不都是急性中毒,还有慢性中毒。
毒物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皮肤吸收。
总之,职业中毒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生产性毒物存在方式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
各种毒物由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以及职业活动条件的不同,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方式见表5—2。
(2)生产性毒物侵人人体的途径1)吸入: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进入呼吸道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
大多数情况下,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2)经皮吸收:在作业过程中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者也较常见。
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3)食人: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人。
氰化物可在口腔中经黏膜吸收。
(3)职业中毒的类型侵入人体的生产性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1)急性中毒。
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
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
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接触工业毒物,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体内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的状态称为带毒状态,如铅吸收带毒状态等。
有些毒物有致癌性。
接触有些毒物还可能对妇女有害,甚至会累及下一代。
(4)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正常生产过程。
常见的职业中毒有哪些在生产劳动中使用或接触有毒物质时,由于防护不够,使一定量的毒物经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器官或组织病变,重者可危及生命。
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1、金属及类金属中毒金属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理化特性可分为重金属、轻金属、类金属三类。
金属中毒由多种,如铅中毒、四乙基铅中毒、锰中毒、铍中毒、镉中毒。
类金属中毒有砷中毒和磷中毒等。
铅中毒者口内由金属味、恶心、呕吐、付账、阵发性腹绞痛、便秘或腹泻,严重者出现抽搐、瘫痪、昏迷、循环衰竭、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贫血、中毒性脑病等;四乙基铅中毒可产生严重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皮疹,可有呼吸道刺激症状;铍化合物的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炎、铍溃疡和皮肤肉芽肿;铬对皮肤的损害较明显;磷早期中毒症状一般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等。
2、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引起的职业危害问题,目前在全国也是非常突出的。
例如生产酚、硝基苯、橡胶、合成纤维、塑料、香料以及制药、喷漆、印刷、橡胶加工、有机合成等工作常与苯接触,可引起苯中毒;还有甲苯、汽油、四氯化碳、甲醇和正乙烷中毒等。
苯中毒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甲苯与苯大体相同,但毒性略轻些。
汽油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急性中毒时,轻者由头痛、头晕、无力,呈”汽油醉态“。
高浓度吸入还可以引起化学性肺炎、肺水肿,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等。
3、刺激性气体中毒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一类气体主要有氯气、光气、氮氧化物及氨气等。
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由明显的损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可产生喉头水肿、喉痉挛、中毒性肺炎,可导致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大多是化学工业的原料和副产品,此外在医药、冶金等行业也经常接触到。
刺激性气体多有腐蚀性,身缠过程中常因设备被腐蚀而跑、冒、滴、漏现象,或因管道、容器内压力增高而致刺激性气体大量外溢造成中毒事故。
刺激性气体中毒主要是眼,上呼吸道均有刺激征等,严重时,可发生粘膜坏死、脱落,引起突发性呼吸道阻塞而窒息。
职业中毒的类型
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少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
介于两者之间,在较短期间内有较大剂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
由于毒作用特点不同,有些毒物在生产条件下一般只引起慢性职业中毒,而另一些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出中毒的临床病变,称迟发性中毒,如锰中毒等。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称毒物的吸收,如铅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