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3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大总结第一部分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一)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9、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2.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 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 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替代法。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7.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 ),小时(h );1min=60s;1h=60min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物质的基本单位在物质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颗粒,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将各种不同的原子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
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表现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不同的状态。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特点和行为规律。
掌握物质三态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和变化。
3. 物质的分子和离子在原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习到物质的分子和离子。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离子之间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了解分子和离子的结构和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二、物质的运动与力1. 速度与加速度物质的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学习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它们在描述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掌握物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2. 力和压力在物质的运动过程中,力和压力是影响物体状态和运动的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学习力和压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作用规律,从而掌握它们在物质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的重要分支学科。
通过学习动力学的理论和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物质的运动特点和行为规律。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我们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运动与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三态、分子和离子等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点。
掌握速度、加速度、力和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和分析物质的运动过程。
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启发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我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第一章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2.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 1 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平均速度: v=s/t 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匀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第一节1、长度单位km、m(国际单位)、dm、cm、mm、um、nm(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2、长度测量:刻度尺使用方法:三看(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五会(选、放、看、读、记)3、时间单位:h、min、s(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4、时间的测量:秒表、停表(的读数)5、区别误差与错误第二节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速度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单位换算)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常考点)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 m,1m=106 um=109 nm①进率:km 103m 103 mm 103 um 103 nmm 10 dm 10 cm 10 mm即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a.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b.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c.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d.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25km=nm 25um=m 由km→nm,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所以25km=25×1012 nm=2.5×1013 nm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所以25um=25×10-6 m=2.5×10-5 m二、长度测量1. 基本工具:刻度尺2.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三会: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公式为NL L 总 (N 为数量) 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① 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01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所有知识点
一、物理奥秘
1. 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范围
3. 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4. 能的定义和分类
5. 势能与动能的关系
6. 势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7.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8. 热能的转化和守恒
9. 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0. 热力学的三定律
11. 分子的运动
12. 气体的特性
二、电学
1. 电的定义
2. 电荷的行为规律
3. 极化
4. 电流
5. 电压
6. 电容
7. 电阻
8. 电路
9. 比较电压
10. 电流比较
11. 功率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12. 电磁感应
13. 电磁波
14. 电磁线圈
15. 电场
16. 电容器
三、光学
1. 光的特性
2. 光的折射
3. 光的反射
4. 光的折射与反射
5. 透镜的形状
6. 镜的分类
7. 镜的衍射
8. 色散
9. 色环法
10. 光的干涉
11. 光的全息
12. 光的极化
13. 电磁辐射的特性。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 lcm=10mm;1m=106um;1m=109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可总结为五个字:选、放、看、读、记。
①“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带单位。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 "(2)时间的测量工具: 秒表、停表(机械停表)、时钟等。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高精度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错误:是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读数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可以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一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是本身),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4.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6.耳聋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4.音调:(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概述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张力等。
2. 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N)。
- 弹簧秤的使用:测量力的大小。
3. 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4.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和加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5. 运动的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力。
-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P为压强,F为力,A为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
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 浮沉条件: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
三、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 光线:表示光传播路径的直线。
- 光的遮挡: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会被遮挡。
2.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反射光线,形成虚像。
3.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描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折射时的规律。
四、能量的转换和守恒1. 能量的概念- 能量的定义: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 能量的分类: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等。
2. 能量的转换-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的转换: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
3. 能量的利用-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状态- 运动的定义: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
- 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运动的描述和描述语言- 运动的描述:路径和速度描述法、图形描述法和公式描述法。
- 描述语言:你方向我位置、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矢量量。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这种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物体所受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力的作用- 质量、重力、表面间的力、杠杆原理等。
第三单元机械能及其转化势能和动能- 势能: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外力场或内部结构的变化。
- 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
机械能转化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第四单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是一种能在介质中传播的长波。
- 发声体: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发声体激起空气振动时,周围介质就会向四周形成一圈圈的空气压缩疏波,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传播必须有介质。
- 声源、介质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空气传声、固体传声、液体传声。
第五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 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当入射角为90°时,光线垂直于平面,反射角也为90°。
- 镜面反射的特点:光照在物体表面以后,总是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反射出的光线有明显的方向性,是平行的。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通过两种密度不同的介质分界面时,经折射后所遵守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常远小于1,也就是说在由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的折射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 m,1m=106 um=109 nm①进率:km 103m 103 mm 103 um 103 nmm 10 dm 10 cm 10 mm即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a.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b.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c.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d.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25km=nm 25um=m由km→nm,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所以25km=25×1012 nm=2.5×1013 nm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所以25um=25×10-6 m=2.5×10-5 m二、长度测量2.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三会: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公式为NL L 总 (N 为数量) 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② 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三、时间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秒(s )2.其他常用单位:小时(h )、分钟(min )3.换算:1h=60min=3600s4.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快。
2.单位: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换算:1m/s=3.6km/h3.速度的计算公式:4.比较速度: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三、匀速直线运动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一般来说在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真空不可传声。
三、声速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的单位为赫兹,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 (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 um〕纳米〔 nm〕1km=1000m=10 3 m1dm=0.1m=10 -1 m1cm=0.01m=10 -2 m 1mm=0.001m=10 -3 m1μm=0.000001m=10 -6 m1nm=0.000000001m=10-9 m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定放正重合,不能够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野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没心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够防范,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防范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根本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别的,采纳精美仪器,改良测量方法也能够减小误差6、特别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 3〕取代法时间的测量1h=60min 1min=60s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地址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所有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有关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其实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可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设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采纳,但采纳的参照物不同样,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样。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总(一册全)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2.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刻度尺的使用①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②放置: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③读数:视线正对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记录:数值+单位4.时间的单位:秒(s);常用单位换算:1h=60min=3600s.5.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停表(秒表)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①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②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不能消除误差;错误:不该发生的,能够避免;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①判断运动状态: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运动(不变→静止)②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运动的、静止的)都可以;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个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观众方法②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花的时间——裁判方法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采用方法①定义)①公式:v=路程(s)——米(m)——千米(km)时间(t)——秒(s)——小时(h)速度(v)——米/秒(m/s)——千米/小时(km/h)②单位换算: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①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总相等②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一直保持不变③图像四、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ts(2)测量工具:刻度尺(测路程)、停表(测时间)(3)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的目的:便于测量时间;(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在确定位置停下,便于计时;(5)步骤:按如图组装;测量路程;释放小车测量时间;计算速度;(6)若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短,速度偏大(7)结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致底端的过程中,做变(加)速直线运动;且v下半>v全>v上半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1纳米=10-9米(长度估测:黑板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1)累计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
1km =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2.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刻度尺的使用
①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放置: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③读数:视线正对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录:数值+单位
4.时间的单位:秒(s);常用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5.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停表(秒表)
6.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①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不可避免,不能消除误差;错误:不该发生的,能够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
①判断运动状态: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运动(不变→静止)
②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运动的、静止的)都可以;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个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观众方法
②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花的时间——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采用方法①定义)
①公式:v=
路程(s)——米(m)——千米(km)
时间(t)——秒(s)——小时(h)
速度(v)——米/秒(m/s)——千米/小时(km/h)
②单位换算: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①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总相等
②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一直保持不变
③图像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原理:v=
t
s
(2)测量工具:刻度尺(测路程)、停表(测时间)
(3)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的目的:便于测量时间;
(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在确定位置停下,便于计时;
(5)步骤:按如图组装;测量路程;释放小车测量时间;计算速度;(6)若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短,速度偏大
(7)结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致底端的过程中,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且v
下半>v
全
>v
上半
第2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②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v
固>v
液
>v
气
,
③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④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⑤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⑥人耳能辨别能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小巧音调越高);
②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③音色:声音的品质←材料、结构
2.声波:乙与甲: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丙与甲: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不同;
丁与甲:音调和音色相同,响度不同
三、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B型彩超
2.传递能量:清洗机、击碎体内结石
超声波次声波
频率范围高于20000 Hz低于20 Hz
传递信息超声波导盲仪、倒车雷达、
声呐、B超等。
检测地震、台风、海啸、
核爆炸等。
传递能量超声波去污垢、超声波除结
石、清洗眼镜等。
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
体、建筑物坍塌等。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①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②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dB):声音强弱的等级单位.
为了保护听力,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①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五、实验:
1.真空罩中的闹钟
现象:抽出空气声音变小,空气进入声音变大;
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方法:科学推理法(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推理)
2.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现象: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说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方法:控制变量法(用相同的力度拨动尺子)
3.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现象1:敲击音叉,小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现象2:越用力敲,弹开幅度越大;
说明: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被弹开,判断音叉振动情况)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程度
2.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制作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 ℃.
4.温度计使用方法: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②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液面相平。
二、物质的三态变化
1.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①云: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②雨: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③冰雹:小水滴凝固成小冰珠
④雪、霜、雾凇、树挂、窗户上的冰花: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⑤雾、露、“白气”、雪糕“出汗”: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2.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非晶体
举例冰、海波、石英、食盐、各种金属蜡、松香、玻璃、沥青区别有熔点、凝固点无熔点、凝固点
熔
化图像
AB段:固态,温度升高;
BC段:固液共存,温度不变;CD段:液态,温度升高;
整个过程: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整个过程持续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持续吸热
特点吸热,温度不变吸热,温度升高凝固
3.蒸发和沸腾
蒸发沸腾相同点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熔点
剧烈程度缓慢剧烈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
沸点与气压有关
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速度
三、实验
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组装器材:自下而上;整理器材:自上而下
(2)使用水浴加热的目的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读数
(4)描绘图像、认识图像;该物质的熔点:80℃
(5)晶体熔化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6)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气泡情况:沸腾前少量的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水面破裂
(2)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到100℃的原因是当时周围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3)结论: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5)纸板上的作用:减少热量散失;纸板上留有小孔的作用:使烧杯内外气压相等
(6)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月亮不是光源
2.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3.现象及应用:影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
①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②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像;
③像距变大,像变大变暗。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漫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