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教案 湘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4.40 KB
- 文档页数:8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深化和扩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河流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中国的地理概况、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河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河流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中国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河流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每组选取一条河流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河流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如何保护河流生态环境?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中国的河流-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2.掌握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的特点、流域特征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3.了解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及其带来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黄河、长江、珠江三大传统河流的特点、流域特征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2.特别是黄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水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及所带来的必要性;2.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教材分析中国地理教科书涉及了中国的主要河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
这些河流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河流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它们的分布却并不平衡。
有的地区水资源相当丰富,例如江南水乡,而有的地区则非常贫乏,例如新疆和青海这些西部地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讨。
2. 基础知识及概念讲解在这一部分中,老师会用PPT或黑板来讲解以下几个概念和基础知识。
(1)水资源水资源指的是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活、生产等所需要的水量和水质。
(2)河流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水源、生态系统、自然灾害等都和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利、航运、渔业、水电、旅游等都和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形态:历史、文化、艺术等都与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在任务中,老师会通过多媒体或幻灯片等方式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3. 黄河文化学习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她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印记,如“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起始地”。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黄河文化。
(1)黄河形成的过程黄河形成于1.8亿年前。
流经了青藏高原,在顶点侧隆凸出多造山花岗岩石台地并峭壁陡峭,随后经中国汇流于海,流域面积752446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黄河)》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自然特性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其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等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黄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母亲河的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
2.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黄河的地理分布和流域特点。
3.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河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黄河流域的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这条伟大的河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呈现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的流经地区,了解其流域范围和地理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河流的源头、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河流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学生来说,对河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河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2.难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河流的分布和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分析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中国河流分布、特点和影响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流的分布规律,了解河流的特点,并探讨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中国河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请分析一下长江和黄河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河流的壮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河流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我国河流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河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相关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
3.准备河流案例,便于分析、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河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它们分布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湘教版中国的河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湘教版《中国的河流》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地理位置。
2. 理解中国河流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习有关中国河流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术语。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资源:1. 湘教版《中国的河流》教材2. 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3. 图片和图片卡片4. 河流相关的视频或动画资源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地理知识,询问他们对中国的河流有什么了解。
探索活动:3. 分发《中国的河流》教材,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4. 使用图片和图片卡片,展示中国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珠江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省份。
5.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河流的重要性,如提供水资源、农业灌溉、水运等方面的影响。
巩固活动:6. 观看河流相关的视频或动画资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河流的理解。
7.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或任务,如填写河流地理位置的工作表、设计海报等。
总结活动:8.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河流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9.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激发他们对中国地理知识的兴趣。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其他河流,并制作一个小展览,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1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的话,参观附近的河流或水库,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或任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对中国河流的理解程度和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教案扩展: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河流的特点、水资源管理、河流生态环境等内容。
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环保行动、水资源保护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主要特点和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黄河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流域特点、历史变迁等内容。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黄河的图片、视频、PPT等。
2.准备课堂用具:黑板、粉笔、地球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等内容,让学生对黄河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母亲河。
4.巩固(5分钟)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了解中国的大河流和沿海河流的特点;- 掌握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 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3. 教学内容(1)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2)中国的大河流和沿海河流的特点;(3)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河流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步骤二:知识讲解- 介绍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全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区域。
步骤三:案例分析- 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别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大河流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步骤四:互动讨论- 分组讨论其他主要河流的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五:总结归纳- 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中国主要河流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河流的环境保护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5.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地图6. 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观察和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地理公开课围绕中国的河流展开,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利用多媒体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通过导入环节,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中国河流的兴趣,并主动地进行提问和回答,激发了他们对河流认识的欲望。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清晰地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类和分布情况,使学生对全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区域有了初步了解。
对于长江和黄河这两个重要河流,我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突出了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和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大河流对国家的重要性。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河流》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了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2)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1)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河流的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熟悉的河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些主要河流?它们有什么特点?2.知识讲解(1)讲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讲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我国主要河流,讨论其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案例。
(2)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强调保护河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案例分析环节,通过长江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河流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不足之处:(1)课堂讲解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较少。
(2)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5.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时间分配,增加学生活动环节。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2)了解我国河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以及主要河流的概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河流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河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对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河流的地理特征、水文特征以及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深,需要在本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主要河流的概况,学会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主要河流的概况。
2.难点: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河流的分布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提问:我国河流的分布有何特点?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概况。
提问:这些河流有哪些共同特点?它们各自有何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分享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河流在自然环境中有着承上肩下的作用。
一方面,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流域内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河流与流城内的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河流影响着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也在定程度上影响或改造着河流的基本面貌。
因此,通过河流的学习,可认识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色,分析、评判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位置,地形,气候等相关中国地理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河流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概况就简单多了。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三、教学方法:用画图的方式记住中国轮廓图同时画图记住中国各个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水文特征、知道中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划分、掌握中国各个河流的相关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外流河与内流河、跟着ppt画出中国轮廓图,在中国地图上标出重要的河流及湖泊以及相关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位置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几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六、教具准备:教材、地理同步、画图本、多媒体七、教学方法:读图法、画图法、归纳法、讲授法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长江黄河的图片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二、新课导入:(一)、外流区为主1、河流的相关概念(教师讲解)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分水岭:分隔两大水系的山岭或高地、水系:有干流和支流构成的排水系统、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所在的区域(流域)为外流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流域)为内流区。
一.河湖概况:。
1.主要河流及流入的海洋:(1)①江②河③河④河⑤河⑥江⑦江⑧江,流入洋。
(2)⑨江⑩江,流入洋。
(3)⑾河,流入洋。
(4)内流河:⑿河(5)⒀运河(6)湖泊:A. 湖B. 湖2.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期、期、量、量、位、量、速等。
3.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南方河流汛期,北方河流汛期。
南方河流结冰期,北方河流结冰期。
南方河流含沙量,北方河流含沙量。
4.北方河流为什么有两次汛期?春季,,形成汛期;夏季,,形成汛期5.内流河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
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汛期主要在哪个季节?6.外流河河水来源于哪里?。
影响因素是什么?。
汛期在哪个季节?7.中国最大湖泊是哪个?湖8.最大淡水湖是哪个?湖9.最大内流河是那条?河 10.汛期最长河流是哪条?江11.结冰期最长河流是哪条?江 12.长度最长的河流是哪条?13.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哪条?14..为什么黄河比珠江流域面积大,水量却比珠江小得多?黄河主要流经气候区和气候区,流经区域降水。
珠江流经气候区,流经区域降水。
15.为什么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天旱盼高温”?16.京杭运河沟通了哪些水系?一.河湖概况:。
1.主要河流及流入的海洋:(1)①黑龙江②辽河③海河④黄河⑤淮河⑥长江⑦珠江⑧澜沧江,流入太平洋。
(2)⑨怒江⑩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洋。
(3)⑾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
(4)内流河:⑿塔里木河(5)⒀京杭运河(6)湖泊:A.青海湖B.鄱阳湖2.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水量、水位、流量、流速等。
3.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南方河流汛期长,北方河流汛期短。
南方河流无结冰期,北方河流有结冰期。
南方河流含沙量小,北方河流含沙量大。
4.北方河流为什么有两次汛期?春季,冰雪消融,形成汛期;夏季,夏季风带来降水,形成汛期。
5.内流河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冰雪融水。
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气温。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我国要紧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明白我国的两大湖区及要紧的淡水湖、咸水湖。
2.明白得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点。
3.了解长江的源流情形及开发利用情形,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条河流。
4.提高利用地图猎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点。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形。
教学难点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点。
2. 长江的综合治理。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播放“长江之歌“引入方案二:播放有关长江的视频,让学生从感受中激发爱好。
自主学习:(一)、学习《外流河为主的河流》1.自学教材P42页内容。
概括这部分的知识要点:流域:水系: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2.阅读“中国要紧河流分布图”,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外流区要紧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内流区要紧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我国河流以外流区为主3.读地图册20页“水系图”熟悉我国要紧河流,并判定其是外流河依旧内流河,假如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5.总结提升: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点受哪些因素阻碍?①汛期最长的河流——②含沙量最大的河流——③结冰期最长的河流——④水量最大的河流——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二)学习湖泊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在“中国地势图”中学习湖泊分布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概括。
⑴哪些地势区湖泊分布比较集中?那个地区的湖泊是外流湖依旧内流湖?是咸水湖依旧淡水湖?⑵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哪一个?它是什么类型的湖泊?⑶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一个呢?2.读P45两幅地图,观看洞庭湖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缘故要紧是什么?合作交流:了解我国湖泊现状:湖泊数量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围湖造田是利大于弊依旧弊大于利?(三)滚滚长江1、阅读46页2-32长江水系图,完成活动题。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知道内、外流区的划分界线,并归纳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的分布;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
3、理解并会分析、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习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知道我国哪些河流的名称,它们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外流区为主阅读P46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理解下列几个概念: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
(2)中国外流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中国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区,外流河年径流总量占全国的。
(3)在课本图2—40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并标上序号,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总结填表:小组交流:(1)在图2-40上,找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对比P40图2-30,可知它与区与区的界线接近;再看一看它与P35图2-25中的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归纳中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流域面积广大;内流河主要分布在。
(2)独立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1、2、3题。
(3)阅读课本P47“京杭运河图”,完成下列任务。
①在图2-40图上找到京杭运河,结合P47“京杭运河图”,观察京杭运河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②京杭运河经过了哪些省区?京杭运河沟通了哪些水系?③京杭运河在南水北调中起什么作用?学习任务二: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阅读P47课文,归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1)中国外流河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为什么?中国外流河的主要水源来自。
由于受风的影响,中国东部南方的雨季比北方开始,结束,所以使得南方的河流水量,汛期。
(2)归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自。
河流水量大小主要受的影响,夏季水量较大;夏季过后水量减小,甚至断流。
所以内流河大部分是性河流。
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河。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49-52页。
具体教学内容是滔滔黄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阅读黄河水系图及“地上河”示意图。
2、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树立忧患和责任意识。
4、了解黄河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主要采用地图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采用地图教学,使学生对具体河流的水文特征产生清晰的脉络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河水系上中下游不同的水文特征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气候、地形和河流的影响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辩证的思维能力;教育学生关心爱护河流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以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知识点的记忆。
教学突破以水系的分布为线索,按照上中下游的顺序,结合气候、地形,综合分析水文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黄河挂图、图片和视频资料,黄河填充图;黄河知识点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地图册、黄河相关资料板书设计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一、走近黄河: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长度:5464千米流经省区:9个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二、走进黄河:上游多峡谷、富水能中游多泥沙富水能下游形成“地上河”三、关爱黄河1 治理保护措施:加强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加固下游黄河大堤2 开发利用:修建水利枢纽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 填写下列表格:2 关于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A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B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C 黄河的水能蕴藏量居我国首位D 黄河的水运特别发达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省区流经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黄河源远流长,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今天,让我们出发,走近黄河,了解黄河……读书、读图、了解一下黄河源流概况。
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出示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中的“天上”在什么地方?“海”是指哪个海呢?课件出示:黄河表格课件出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图》,图学生自由赏析,自由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