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的误解与误用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成语误用现象摘要: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是在其演化过程中,误用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常表现为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等。
这些误用现象“习惯性”地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作家作品、广告,甚至于权威的电视节目中,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所以,成语的误用现象应得到重视并且全面地改善它。
关键词:成语误用一、现实生活中的成语误用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就汉语成语来说,它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为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锦上添花。
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
而这些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比如报纸杂志、作家作品、广告,甚至于权威的电视节目等。
在世界航天史上,美国“哥伦比亚号”的事故曾经震惊了世界人民。
《中华读书报》所刊的《“哥伦比亚号”悲剧何以发生》一文中有这样的话:“航天飞机上的七位宇航员一道香消玉殒。
”香消玉殒:香、玉是旧时美人的代称。
消,毁。
殒,死亡。
比喻美女死去。
绝对不能用于五男二女的“哥伦比亚号”全体宇航员。
该处作“一道遇难”便很好。
以“香”“玉”指年轻女子的成语,还有“怜香惜玉”。
某教师的论文,将“怜香惜玉”用于对一女子的怜惜,这是对的,但怜惜者为女性,却大错了。
“怜香惜玉”只能用于男性对年轻女子的怜惜,而不能用于女性对女子的怜惜。
如果只是单单了解“怜香惜玉”的意思,却没弄明白它的对象,就会闹笑话了。
除了报刊杂志之外,也有一些作家作品中也会出现成语误用现象,作家贾平凹的《我是农民》说:“有两个人就打起来了,各自的家人也参与其中,双方都打得焦头烂额。
这里的“焦头烂额”显然不恰当。
“焦头烂额”出自《汉书·霍光传》:“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原义是头部被火严重烧伤的样子。
后来比喻狼狈、窘迫难堪的情形,已为极常见之语。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导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汉语的成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这些偏误源于对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将母语语法结构直接套用到汉语成语上,导致了成语使用的不准确和误解。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留学生在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现象,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语言深层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一、成语意义的误解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由于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会出现对成语意义的误解。
“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画蛇,又加上了足”,认为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这种误解源于对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待,没有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为了解决这种偏误,留学生应该多与母语人士交流,多阅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
二、成语搭配的误用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结构不同,留学生也会出现成语搭配的误用。
“不可思议”这个词在英语里表示“惊人的”、“难以置信的”,但是当留学生将其直译为“unbelievable”时,却与汉语成语“难以置信”有一定的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语法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
要解决这个问题,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多接触汉语语境,提高对汉语成语的搭配用法的敏感度。
二、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一、对比分析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会受语言深层结构差异的影响,出现成语意义的误解和成语搭配的误用。
这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的时候产生偏误。
二、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提高汉语成语敏感度。
留学生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接触汉语成语的用法,提高对成语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2. 深入了解汉语文化。
成语辨析与误用成语辨析与误用一、成语的辨析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来自典故、寓言和古代诗文等。
对于成语辨析类题目,考试难度不会很高,考查的都是考生应知应会的成语,然而有些成语容易出现误用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还要注意成语的辨析与使用。
在成语辨析与误用的词表中,我们精选了一系列容易混淆误用的成语。
考生可以首先比较它们的不同所在,然后根据“释义”使自己的理解更为准确,再通过“误用”和“纠错” 进一步加深这种理解。
此外在复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照上述的几种辨析方法结合成语对号入座,以便达到方法的灵活运用。
1.按部就班vs 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深人或提高,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学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按部就班,逐渐提高的过程。
【纠错】句中既然表明了是“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强调按照一定的步骤,而是逐渐深入提高,因此用“循序渐进”要比“按部就班”更为恰当。
2.八面玲珑vs 面面俱到八面玲珑:侧重指为人处事圆滑事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面面俱到:侧重指每个方面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他做起事情来八面玲珑,你就放心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纠错】句中“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过于消极,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搭配,因此应该改用“面面俱到”一词。
3.白驹过隙vs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就像骏马越过像缝隙一样短的距离一样,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时光荏苒:“荏苒”即渐渐的意思。
指时光一点点流逝,渐渐过去。
【误用】数学考试的考场上一道题目难住了我,时光荏苒,几分钟后这道题目还是解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放弃这道题目。
【纠错】句中提到几分钟后意味着时间很短,过得飞快,因此不能用“时光荏苒”。
4.百依百顺vs 唯命是从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侧重指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
关于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误用问题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有着丰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内涵,加之其凝练、固定的形式以及和谐的韵律,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然而,由于成语的言简意赅以及其绝大多数源自于古代文化典籍或诗词歌赋,比较难懂,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所误用。
“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如果运用不当,就很容易弄巧成拙。
现今将成语被误用的几种情况列出如下:(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生僻语素),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容易望文生义。
例如“如坐春风”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
有人附会为温暖如春。
在“外面风吹雨打寒气逼人,屋里宾主谈欢如坐春风”(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这句话中,“如坐春风”与“寒气逼人”对举,显系望文生义。
再如“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
“赞”是参与、加入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赞”的常用义是称赞,因此这条成语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一句称赞的话。
2008年2月14日《南方都市报》有一句话:“对于甘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提倡的手纺手织,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
”此处显然误用。
又如“万人空巷”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哄动一时的情景。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典型的错误用法:某某影视剧的播出造成了万人空巷,大家都在电视机器前等待收看它。
(二)对象误用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这是由成语的出处、意义和长期使用的习惯决定的,只能严格遵守而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例如“豆蔻年华”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作为成语固然不必拘泥于这个年龄段,但绝不能相差太大。
避免踩坑的成语成语是中文语言中常用的短语,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然而,由于成语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常常会踩到一些坑,产生误用或造成歧义。
为了避免在写作或交流中踩坑,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成语误用,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曲解成语意义1. 以讹传讹:成语在广泛传播中容易出现变异,造成意义的曲解。
例如,“亡羊补牢”实际上是指事后补救的措施,但有时被错误用于形容事情发生后才意识到后悔,这样的用法产生了误解。
2. 设身处地失去本义:有时候,人们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或夸张语气而修改成语。
如,“杯弓蛇影”原本是指水杯反光的弯曲形状和蛇的倒影被恐惧成蛇的错觉,但有时被错误用来形容杯子的倒影。
这种误解严重改变了成语的原本含义。
二、错误的搭配或使用1. 搭配错误的动词:有些成语在搭配时需要注意使用动词。
如“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正确的使用应为“指望虚幻的东西来满足基本需求”。
但有时会出现“画饼”和“填鸭”搭配在一起出现的错误用法,导致使用者的表达不准确。
2. 误用成语:有些成语在实际应用中被错误地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原本的意思是处理大事时要分解成小事处理,处理小事时要重视。
然而,在使用时有时会误用为“小事化大,大事化了”,改变了原本的意义。
三、虚词遗漏或冗余1. 缺少虚词:有时,成语与其他词语连用时会缺少一些虚词,导致成语本身的含义表达不完整。
例如,“见异思迁”本意是形容人轻浮、变化无常,但如果变为“见异迁”,则无法准确表达原本的含义。
2. 冗余表达:有时,由于想要增加语气或强调某一点,人们会在成语之前或之后加上一词。
如“瓜田李下”是指遇到可疑的地方应该谨慎行事,但有时会出现“瓜田子下”这样的冗余表达,改变了成语的本意。
成语作为中文的瑰宝,我们在使用时应该注重准确表达,避免误用和歧义。
正确使用成语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够展现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因此,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运用成语,避免踩坑,展示我们卓越的语言能力。
【摘要】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或望文成义而误用语言的现象。
本文从诸如“逃之夭夭”等一些成语的误用浅谈语言的约定俗成与规范.【关键词】成语“误用”约定俗成语言规范一、某些成语“误用”现象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些词语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意义与它的本义有一些差别,甚至截然相反。
1.“逃之夭夭”:这个成语本来应该写成“桃之夭夭”,出自《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是起兴的用法,用来烘托姑娘出嫁时的热闹场面以及快乐的心情。
夭夭是桃花包含的样子,形容茂盛而艳丽。
灼灼是鲜明的颜色,这样盛大的桃花开放用来形容女子出嫁。
而今天我们再提到这个成语的时候大概只能想起它“逃走”的意思了。
例如:“他对我的爱给了我太大的负担,最终我还是逃之夭夭了。
”、“我们长大了,开始慢慢地老去,弹指间老去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一种心境。
纵然曾经多么辉煌,最终心底的明媚与憧憬也会在逝去的年华中‘逃之夭夭’了。
”2.“呆若木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楞的样子。
”而其本义却恰恰与此相反,是用来表现一种镇定自若,胜算在胸的神态。
3.“七月流火”:“每逢七月,骄阳似火。
”人们形容当时的天气酷热经常使用这个成语。
出自《诗经》,它的原意是“夏历七月,大火星向西流去,天气逐渐转凉”,这与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意思正好是相反的。
4.“空穴来风”:出自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意思是:“因为枳树弯曲,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白居易有一首诗中准确使用过这个成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意思是腐朽的树木难免会找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可见,此语从本义看来“空穴”与“来风”是一因一果。
现在许多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它的意思就是“凭空捏造,没有根据”。
2005年6月6日的《钱江晚报》上有这么一句:“丰田公司的代表人士认为,所谓的十万元买车并不是空穴来风,但他指出产品尚在设计中,价格问题不会那么早就确定下来。
成语误用原因浅析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作者:爱呛水的… 资料来源:原创点击数:1248 更新时间:2009-1-7 文章录入:爱呛水的鱼--成语运用的考查是各种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也是近年高考中必备的题型。
该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要能够从容应对试题中的成语题目,除了平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加强课外阅读特别是报刊的阅读以了解一些成语运用中的问题外,还应该知道命题人的命题方式以及成语运用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成语误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下面举例来谈一下。
(一)没有深入实际,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主观臆断,就会对成语的内涵不清楚,对成语的意义不理解,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⑴在正常的写作中文不加点,只能使意思模糊,并可能使正确的意思变为错误的意思。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过修改,一气写成。
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点,是涂改的意思。
《初学记》卷一七引张隐《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而上例就是望文生义,误将“点”理解为“标点”,致使对成语的本来意思产生错误理解。
⑵随着中国加入WTO,IT人才是越来越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较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绝伦,无与伦比;丞相,杨国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杨国忠权贵气势无与伦比,非常大,小心不要接近丞相。
“炙手可热”的意思是热得烫手。
比喻气焰权势很盛。
由此看出,“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现在用的多是它的比喻义,一般只能用于气焰权势很盛,是个贬义词。
上面的例子中只看字面,把“炙手可热”理解为“抢手的;热闹、火爆的;红极一时的”之类的意思,因而造成了使用上的错误。
⑶走进华联商厦,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商品琳琅满目。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专题语基(四)成语——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讲义第一篇:专题语基(四)成语——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讲义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明日黄花【√】昨日黄花【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外延2004年考纲把“成语”这个专题名改称为“熟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广义成语,比如四言成语和杂言的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也就是古往今来贴近口头表达的凝固短语或短句。
(1)四言成语在劫难逃玲珑剔透稍纵即逝弄巧成拙捉襟见肘未雨绸缪自惭形秽如数家珍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偃旗息鼓(2)三言惯用语莫须有落水狗病西施不倒翁闭门羹避风港变色龙扣帽子东道主豆腐心独木桥独眼龙恶作剧耳边风耳旁风二百五(3)杂言熟语小巫见大巫世上无难事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清官难断家务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红楼梦》)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红楼梦》)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水浒传》)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国演义》)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西游记》)学习重点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辨析容易混解混用的成语造成误解误用的四个原因:(一)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二)张冠李戴,对象错位第页(三)褒贬模糊,色彩混搭(四)生造结构,矛盾重复(一)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
形容敬畏的神情。
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
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粗茶淡饭:粗:粗糙、简单;淡饭:古时盐比较匮乏,穷苦人家买不起,因此只能无盐下菜,称为淡饭。
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成语误用类型
成语误用是指在使用成语时,由于理解错误或者使用不当,导致与成语本身的含义或用法不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误用类型:
1. 意义误解:误解成语的本义或引申义。
例如,将"以眼还眼"误解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混淆了成语的含义。
2. 语境错误:将成语用在不适当的语境中。
例如,将"亡羊补牢"用于描述修复一个已经发生的事故,而不是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意思扩大:将成语的意思扩大化或曲解。
例如,将"一鸣惊人"解释为只要做一次惊人的表演就能获得成功,而不是指通过一次出色的表现引起注意。
4. 意思缩小:将成语的意思缩小化或削弱。
例如,将"人山人海"用来形容人数不多的人群,而不是指密密麻麻的人群。
5. 成语混用:将两个或多个成语混淆在一起使用,导致意思不明确或语义不通。
例如,将"守株待兔"和"画蛇添足"混用成"守株画蛇",使语句变得荒谬。
6. 强行使用:为了凑句子或者装饰语言而强行使用成语,不顾成语的本意。
例如,将"不毛之地"用于形容人的才能或智力上的不足。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误用类型,使用成语时应该注意理解其本义和用法,避免产生误解或错误的语境。
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对策(一)误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许多源自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些成语的理解能够利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进行,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不能是天然的了。
例题:1、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罪行簿上又添新笔。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几乎万人空巷,街上静悄悄的。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4、这个小毛病不足为训,下次改掉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呢?(╳)5、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得到好处)6、北大荒虽然天荒地老,但经农垦战士的开发,已经成为商品粮基地。
(╳)(天荒地老:指经过的时间很久)7、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邯郸学步:比喻生硬的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8、“9.11”事件之后,美国股市势如破竹的下跌趋势,令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9、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0、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负担,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轩然大波:常用于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11、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家长作风。
(╳)12、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家里管窥蠡测,就创作不出群众喜欢的作品。
(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了解片面狭隘,十分有限。
容易误解误用的300个常用成语详解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常见成语意思及成语误用的类型第一篇:常见成语意思及成语误用的类型常见成语意思及成语误用的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辟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如:⑴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⑵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而⑵句在使用“文不加点”时,由于望文生义,把“点”理解为标点,导致误用。
类似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还有:⑴明日黄花;⑵火中取栗;⑶万人空巷;⑷不刊之论;⑸不为已甚;⑹望洋兴叹;⑺不足为训;⑻因人成事;⑼弹冠相庆;⑽久假不归;(11)司马青衫;(12)数典忘祖;(13)大动干戈;(14)高山流水;(15)不绝如缕;(16)不翼而飞等。
附解释:1.明月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常见误解误用成语(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榜样。
18.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9.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20.胸无宿物指为人坦诚,没有成见。
21.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22.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3.俾昼作夜指晨昏颠倒。
形容无限制地享乐。
(二)易误用对象的成语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3.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5.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8.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10.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摘要】语文教学中成语的使用不当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片面理解成语、错误用法、过度使用成语、成语脱离语境和不合适的场合使用成语等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语境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避免简单地死记硬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写作和表达中运用得当,不仅增加文章的魅力,也能够更好地展示语言的丰富和灵活性。
【关键词】成语使用不当、语文教学、片面理解、错误用法、过度使用、成语脱离语境、不合适的场合、建议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语境教学、培养学生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语文教学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
正确地运用成语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提高文章的水平和深度。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成语的使用却经常存在不当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成语的误解和误用。
对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成语使用不当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研究意义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使用成语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而成语使用不当则会导致语言表达的粗糙和不准确,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成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情意识。
研究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成语使用不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成语的误解与误用
摘要:成语是现实生活中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以形象、生动、简练的特点而独放异彩,也能以经典、含蓄、丰富的寓意反映深刻的哲理,如能正确运用,可以起到强化语气、精化语意的表达效果。
然而,现实中成语误用的现象却是比较广泛的。
关键词:成语误解误用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结构多样,来源不一,是我国语言艺术长廊中的瑰宝。
成语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以形象、生动、简练的特点而独放异彩,也能以经典、含蓄、丰富的寓意反映深刻的哲理,如能正确运用,可以起到强化语气、精化语意的表达效果。
然而,现实中成语误用的现象却是比较广泛的。
不仅在人们日常交流中常常出现成语误用现象,在电视节目上,甚至在报刊杂志中也都出现了很多成语误用现象。
这不仅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更是有损于“母语”的严密性。
成语误用情况虽多,但并不是无迹可寻、无法整理的。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就可归纳出如下几种误用现象。
一、色彩不当型
即指褒贬不分。
我们知道,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以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辨明感情色彩,就可能导致误用。
例如:“今后一定要戒骄戒躁,变本加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变本加厉”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是个贬义词,不符合例句中的感情色彩,应改为“再接再厉”。
又如:“吴镇长常来我们村访贫问苦,送衣送被,指导生产,帮农民脱贫致富,无所不为。
”“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是指没有什么坏事不做。
例句中贬词褒用,导致感情色彩相反了。
二、望文生义型
许多人往往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不懂装懂,结果导致误用。
例如:“告别时,这位服装店老板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服,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而例句中理解成了出手大方的人,这是错的离谱。
又如:“诺基亚n95手机上市不久,便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本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有贬义。
例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商品卖得非常火,与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型。
三、谦敬错位型
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而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不分”的错误。
例如:“您的客厅宽敞明亮,如能在墙中间挂一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
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客人来自己家里或张挂客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该词只能是对自己的居室而言,否则,就有贬低别人居室的嫌疑。
又如:“在游戏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专业人士。
”“当之无愧”是敬辞,表示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只能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
四、不辨对象型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特定的对象,有的只用于人,有的只用于物,有的用于某类人或某一物,如把握不当,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
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式。
”“涣然冰释”是形容嫌疑、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例句中的对象是“烦恼”,故使用错误。
又如:“302宿舍里的四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豆蔻年华”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例句中用以形容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显然是不了解该词的适用对象。
五、语义重复型
成语一般精炼警策,使用得当,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使用时不注意,就易造成“叠床架屋”的错误。
例如:“我这只是雕虫小技,哪能和你们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比,比一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相形见绌”意思是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本身已经含有“显得”,而例句中在前面加“显得”就造成了语义重复。
又如:“自从《无极》上映以来,观众对它的评
论一直不曾间断。
这些评论有的见解独到,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
”“空谷足音”原意为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
本身已经含有“难得”之意,例句中在它之前用“难得”就造成了语义重复。
六、误解字义型
有些成语中的单个字词,意义较难理解,有的人没有弄清字的意思,就想当然地去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造成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如:“此前,有人说王厂长收了下属5万元的贿赂,这是根本没有的事,纯属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中的“穴”是指“洞穴”,“来”是指招致,有了空洞才起了风,比喻借机而起,指传闻有一定的根据,而例句中误解为毫无根据,与本义恰好相反。
又如:“这篇文章有许多错误,真是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中的“刊”是“删改、修订”的意思。
“不刊之论”是指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非常精当,无懈可击。
这里误解了“刊”字的意思,造成对成语的误用。
七、意思弄反型
即指在使用成语时,将它的意义完全理解反了,造成误用。
例如:“校运会万米比赛中,没跑几圈,小龙就把小刚落下了一百多米,小刚只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了。
”“望其项背”是指已经看清了颈部和背部,比喻距离很近了,而例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用“望尘莫及”更好。
又如:“昨晚对阵韩国男篮的比赛,中国男篮
输的很惨,表现真是差强人意。
”“差强人意”指还能振奋人们的精神,后来用“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例句中则误认为很不合人们的意愿,与本义相反。
八、不知来源型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数成语都有典故,使用时如果把握不准,很容易造成误用。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只身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这个成语出自法国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的梗概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很听话地用爪子去炉火中取,结果栗子是取到了,却都被猴子吃了,猫不仅没有吃到栗子,还把爪子给烧伤了。
因此这个成语是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获。
例句中则是理解成了冒险去做某事,故属误用。
又如:“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着太湖的山光水色,又焉能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惊叹呢!”“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它来源于元代赵梦麱《赠放焰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正如作者所说,太湖的山光水色是“大自然”的“造化”,既是“天然”的,就不是“人工”的,显然是误用。
近几年来,中考、高考试题中逐渐加强了对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成语运用能力的考查,渗透于试卷的方方面面。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讲授的是工具性很强的语文课,我们培养的是
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把成语的正确理解与运用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研究,来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