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期末考点总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10
一、填空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右侧胸锁乳突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瘫。
4.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图为○,右眼为○,其视通路病变部位在左侧视神经。
5.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等神经损害。
6.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右侧后角损害。
7.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面神经、舌咽神经支配。
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
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右侧。
10.剪刀步态见于脊髓或脑性瘫痪病人。
11.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视交叉。
12.耳鸣是听神经的刺激性症状。
13.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肌萎缩和肌群瘫痪。
14.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是基底节。
15.脊髓胸7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5,胸12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9。
16.典型失神小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表现是每秒3次的棘慢波组合。
17.运动性失语的病变部位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
18.症状性癫痫是由于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原因有先天性疾病、脑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疾病、低血糖等。
19.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在内囔(基底节)、脑叶白质、脑桥和小脑。
其中以内囔出血为最常见。
意识活动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
20.左侧视束病变引起右侧同向偏盲。
21.右角膜反射减弱,右脸裂变大,右眼睑闭合无力是右侧面神经损害。
22.左胸3-胸10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左侧后角损害。
23.病员吞困难,吐词不清,舌不能伸出中外,无舌肌萎缩及震颤,是双侧皮质延髓囊或锥体囊束损害所致。
24.病员左侧外展及左面神经下级性瘫痪,右侧上下肢上级性瘫痪,病变部位在桥脑。
25.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见于锥体外系统损害。
26.颈交感神经损害时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损害时瞳孔扩大。
神经精神病学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一患者反复出现幻嗅,幻味,似曾相识,梦幻样体验,伴有咀嚼,咂嘴及吞咽动作,不发生时症状消失。
此患者最可能的病变部位是A、顶叶B、颞叶C、额叶D、下丘脑E、枕叶正确答案:B2、关于惊恐障碍的症状不包括:A、预期的焦虑B、自主神经功能紊乱C、缺氧D、恐惧E、回避行为正确答案:C3、自主神经检查不包括A、竖毛试验B、眼心反射C、皮肤划纹试验D、卧立位试验E、角膜反射正确答案:E4、以下精神障碍在全球疾病负担中排首位的是A、单相抑郁B、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C、酒依赖D、药物依赖E、双相情感障碍正确答案:A5、对视神经脊髓炎诊断没有帮助的检查结果是()A、脊髓MRI显示病灶大于3个脊柱节段B、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C、血清AQP-4抗体阳性D、脑脊液OB(+)E、颅脑MRI未见异常正确答案:D6、下列眼部检查哪项不正确A、有无眼球运动受限及复视B、有无眼震及眼震的幅度C、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D、眼压测定E、眼部外观,如上睑下垂、眼裂大小正确答案:D7、单纯酒精戒断症状的处理正确的是A、常规使用抗癫痫药物以预防癫痫发生B、一般不需要处理,或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C、一般不需要补充维生素类药物D、应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防戒断症状反跳E、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预防精神症状正确答案:B8、以下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鉴别诊断不正确的是A、强迫障碍患者的焦虑对象是飘忽不定的对象B、如果抑郁与焦虑的程度主次难分时,优先考虑抑郁症的诊断C、各种精神活性物质在戒断或突然减量时也可以出现焦虑症状D、强迫障碍患者由于不能控制的强迫症状也常常伴有焦虑症状E、凡是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脑疾病的焦虑症状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正确答案:A9、脑脊液产生的主要部位A、第三脑室脉络丛B、侧脑室脉络丛C、蛛网膜下腔D、第四脑室脉络丛E、蛛网膜颗粒正确答案:B10、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但除外A、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B、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科基本操作C、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D、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E、掌握神经遗传病正确答案:E11、如果病人乞求医生注射度冷丁,其主要目的可能是A、镇痛B、“过瘾”C、止呕D、镇静E、止泻正确答案:B12、男,24岁,两日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争执,对方用镰刀砍中其右臀部,之后右下肢马上瘫痪,不能活动,经当地各种方法治疗不能恢复,经查,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肌电正常,后经暗示疗法恢复运动功能。
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2008年级临床医学、麻醉、法医、2009级康复专业《神经病学》试卷(A)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半暗带: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3、慌张步态:4、Bell 现象:5、鞍区回避: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1 5分,共30分)L、引起偏瘫的常见病变部位是:()A、大脑皮层B、内囊C、脑干D、胸髓E、腰膨大2、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正确的是:()A、橙骨肌支以下面神经损害有听觉过敏B、膝状神经节及其附近面神经损害可出现Hunt综合征C、舌前2/3味觉障碍提示面神经管外鼓索神经病变D、一侧面下部肌肉瘫痪提示病变在皮质脑干束E、茎乳孔以下损害多伴唾液分泌减少3、56岁患者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昏迷,血压200 / 120mmHg,应迅速采取的治疗是()A、止血B、降血压C、降颅压D、维持生命体征E、防治血管痉挛4、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局灶性癫痫发作B、脑栓塞C、瘡病发作D、颈内动脉系统TIA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5、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不常有的表现为:()A、双侧周围性面瘫B、四肢弛缓性瘫C、腱反射弱D、肌肉萎缩E、胸4以下传导束性痛温觉障碍6、平脐水平皮肤感觉属于以下哪个节段支配:()A、颈8脊髓节段B、胸4脊髓节段C、胸8脊髓节段D、胸10脊髓节段E、腰2脊髓节段7、下述哪项体征高度提示多发性硬化:()A、四肢无力及感觉障碍B、视盘水肿C、复视D、核间性眼肌麻痹及旋转性眼球震颤E、头痛、头晕8、A 、B 、C 、C8—TI侧角受损可见Horner征,临床表现包括:(瞳孔小,瞳孔大,瞳孔小,瞳孔小,瞳孔小,眼球内陷,眼球内陷,眼球内陷,眼球突出,眼球内陷,眼裂增大和面部汗少等眼裂小和面部汗少等眼裂小和面部汗少等眼裂增大和面部出汗增多等眼裂增大和面部汗少等9、颅内压增高患者腰穿的主要危险是:()A、诱发脑疝B、引起脑内出血C、促使肿瘤扩散D、诱发癫痫E、导致脑血管痉挛10、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反映:()A、神经轴索损害B、肌原性损害C、周围神经近端病变n、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神经病学总论( 重点掌握,考试必考)一、1、神经元胞体、轴突2、灰质:产生命令白质:传递命令3、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男人和女人))。
运动障碍时病变在前,感觉神经为传入通路,感觉障碍时病变在后后。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老子,硬瘫,中枢性瘫痪)1.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中枢瘫又叫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巴宾斯基征-最有意义)下运动神经元(儿子,软瘫,周围性瘫痪)1.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周围瘫又叫软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最常见的疾病是小儿麻痹。
定位诊断:(必须掌握点,必考知识点)上运动神经元1.皮层:破坏导致对侧单瘫;刺激导致为杰克逊癫痫2.内囊:对侧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3.脑桥、脑干:同侧面部周围瘫,对侧躯体瘫硬瘫。
(TMDQ)(瞳孔没问题,因为动眼神经在中脑)4. 脊髓:1)颈膨大以上损伤导致上下肢均为硬瘫。
2)颈膨大损伤导致上肢的软瘫,下肢的硬瘫。
3)胸髓受损导致下肢的硬瘫,上肢正常。
4)腰膨大受损导致下肢软瘫,上肢正常。
(只要上面出问题,下面全是硬瘫,只要自己出问题就是软瘫)(考必考)5.脑神经所在部位:3.4 中,5-8 桥,9 、10 、12 在延脑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性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1. 浅感觉:指痛、温觉和粗触觉。
传导束:躯体皮肤黏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后角细胞(二级神经元)灰质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核团(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 深感觉:觉震动觉、位置觉。
传导束: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I)→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核团(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能区分几种意识障碍):(1)嗜睡(somnolence):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2)昏睡(sopor):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消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昏迷(coma):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3级:浅昏迷、中昏迷和深昏迷。
2、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1)去皮质综合征:多见于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2)去大脑强直:是病灶位于中脑水平或上位脑桥时出现的一种伴有特殊姿势的意识障碍。
(3)无动性缄默症:又称睁眼昏迷,由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引起。
(4)植物状态:是指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
3、失语症:(1)外侧裂周失语综合征:包括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和传导性失语,病灶位于外侧裂周围,共同特点是均有复述障碍。
Broca失语:又称为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
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谈话为非流利型、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词,且用词不当,或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
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对单词和简单陈述句的理解正常,句式结构复杂时则出现困。
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引起Broca区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
Wernicke失语:又称为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病变引起。
临床特点为严重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
神经病学期末重点第一章绪论1、期末重点:(重点正文内容)神经病学包括两部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
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期末重点:(重点正文内容)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一、意识障碍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意识的解剖学基础:大脑皮层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完整性是维持意识或觉醒状态的基础。
【临床分类】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1)嗜睡: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正常交谈,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睡眠状态。
(2)昏睡: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入睡。
(3)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
可分为浅、中、深昏迷。
1)浅昏迷: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存在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反应,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减弱,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疼痛无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异常。
2.伴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轻度意识障碍伴定向力障碍,有错觉。
(2)谵妄状态:较意识模糊严重,有丰富的错觉、幻觉,躁动不安,定向力障碍,与外界不能正常接触。
急性谵妄状态常见于高热或中毒,慢性谵妄状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3.特殊类型意识障碍(醒状昏迷)包括:(1)去皮层综合征(dedcorticated syndrome):能无意识睁眼闭眼、咀嚼、吞咽,瞳孔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刺激无反应,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姿势(去皮层强直),尿失禁,可有病理征,保持觉醒-睡眠周期。
为大脑皮层广泛损害而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正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外伤和严重脑卒中等大脑皮质广泛损害。
神经病学绪论:神经病学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意识障碍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分类:一、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
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
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
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少便潴留或失禁。
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植物状态。
鉴别诊断:闭锁综合征;意志缺乏症;木僵。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
记忆障碍: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记忆减退;记忆错误;记忆增强。
失语:1、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Broca失语(表达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Wernicke失语(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传导性失语2、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3、完全性失语4、命名性失语5、皮质下失语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认知障碍综合征。
核心症状:1、认知功能下降;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分类: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分类: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
1.慢性颅内高压三主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2.脑疝种类:㈠枕骨大孔疝㈡小脑幕裂孔疝:①中心疝②沟回疝:意识障碍、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哪侧受压哪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侧为病灶侧。
3.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4.瞳孔对光反射路径:传入:视神经;传出:动眼神经。
5.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眼球水平向外),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眼球外下)7.I、II对脑神经核团不在脑干(中脑:III、IV,脑桥:V、VI、VII、VIII,延髓:IX、X、XI、XII)8.椎体束征: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椎体束征。
椎体束即为运动神经传导通路,主要支配对侧躯体。
椎体束出现病变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可表现为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9.小脑功能检查方法(在无眩晕、肌力正常的情况下):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起坐试验、反击征、闭目难立征实验。
10.(1)大脑半球病变导致颅神经损害:内囊出血(面肌瘫痪—面神经支配、咬肌不瘫痪—三叉神经支配)。
(2)▲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会瘫痪: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1)上半部核:受双侧支配;2)下半部核:受对侧支配。
▲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表现为:眼睛紧闭、鼻唇沟浅、口角歪。
▲病变对侧舌下神经核瘫痪:伸舌伸向舌肌瘫痪侧,病灶对侧。
11.急性面神经麻痹(急性面神经炎):属于颅神经周围神经性疾病。
最关键问题——缺血性水肿: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
系小动脉痉挛,面神经增粗。
★减轻水肿的药物:糖皮质激素(无禁忌症时越早用越好)。
▴面神经缺血性水肿:面神经外髓鞘缺血脱失,电不能下传,严重时导致轴突变性坏死,导致再生障碍。
12.脊神经的周围神经性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主要影响运动传出神经根(广泛性)。
▲特点:胶体对称性迟缓型肌无力,可有颅神经无力(主要为双侧面神经麻痹,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导致球麻痹)。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分叶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此外,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位于半球内侧面的由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构成的边缘系统额叶,顶叶,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和了解病损表现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其主要功能区包括: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体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头部在下,最接近外侧裂;足最高,位于额叶内侧面。
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
第二节、脑脊髓血管一、脑的血管:(一)脑的动脉:1颈内动脉:前三分二,部分间脑眼动脉——眼部;脉络膜前动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下部、大脑脚底中1/3、苍白球;后交通动脉——吻合支;大脑前动脉——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分、额顶叶上外侧面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为豆纹动脉,行程弯曲,出口处呈直角,易破裂,名出血动脉)2椎-基底动脉:后三分一,部分间脑,脑干,小脑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脊髓小脑下后动脉——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交叉性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基底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的前部迷路动脉——内耳迷路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大脑后动脉——颞叶内侧面底面、枕叶,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小脑上和大脑后之间夹有动眼神经——血管压迫引起动眼神经麻痹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动脉瘤好发第八节反射深反射: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射(腱反射、肌肉牵张反射)——反射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元直接连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肱二头肌反射(C5-6);肱三头肌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2)浅反射;刺激皮肤、黏膜、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反射弧: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冲动达大脑皮层→脊髓前脚细胞腹壁反射(T7-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角膜反射;咽反射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第一节意识障碍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意识障碍:觉醒度下降(嗜睡、昏睡、昏迷);意识内容变化(意识模糊、谵妄)嗜睡: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很快入睡。
昏睡: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奇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能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做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①浅昏迷: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周围事物、声光无反应,强烈刺激(疼痛)可有回避及痛苦表情,不能觉醒。
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生命征不变。
②中昏迷:正常刺激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
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生命征改变③深昏迷:任何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
生命征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①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
②自主呼吸停止③脑电图~直线;颅多普勒~无脑血管灌注;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功能丧失④以上情况持续至少12小时⑤腱反射、腹壁反射等可消失⑥排除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等意识模糊: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谵妄:对周围环境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表现为紧张、恐惧、兴奋不安,甚至有冲动和攻击行为。
白轻夜重,持续数h至数d。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1去皮质综合征(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丧失)意识丧失,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能无意识的睁闭眼、转动眼球,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反射存在,但无自发动作。
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高。
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去皮质强直。
【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严重颅脑外伤】2无动性缄默征(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损):睁眼昏迷患者能注视周围环境和人物,但无活动和言语,二便失禁、肌张力减低【脑干梗死】3植物状态: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
A认知功能丧失,呼之不应,不能与外界交流;B有自发或反射性睁眼,偶可有视物追踪C可有无意义哭笑D吸吮、咀嚼、吞咽等原始反射存在,有觉醒睡眠周期,大小便失禁。
持续植物状态:颅脑外伤后植物状态持续12个月以上;或者其他原因持续三个月以上四、鉴别诊断:1闭锁综合征:去传出状态,意识清醒但呈失运动状态。
2意志缺乏症:清醒、运动感觉存在、记忆功能尚好,因缺乏使动性而不语少动。
3木僵: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
伴蜡样屈曲、违拗症,语言刺激触及痛处可有流泪、心率增快等情感反应,缓解后能清楚回忆发病或称。
(精神症状)第二节、认知障碍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
一、记忆障碍:记忆包括损失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遗忘1、顺性遗忘:指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近期事件记忆差,远期记忆尚保存2、逆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二)记忆减退: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三)记忆错误1、记忆恍惚:包括似曾相识、旧事如新、重演性事件错误2、错构:指患者在记忆有时间顺序上的错误3、虚构:指患者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件或体验回忆为确有其事(四)记忆增强:指对远事记忆的异常增强二、失语症:是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令、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
失语诊断的必要条件:1、意识清晰、无精神障碍、严重智能障碍2、无视听觉缺损,无口咽喉发音器官肌肉瘫痪及共济失调1 Broca失语(表达性、运动性失语)【优势侧额下回后部】(说不清)口语表达障碍(谈话非流利、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用词不当、只能讲一两个简单得词,或者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2 Wernicke失语(听觉性、感觉性失语)【优势侧额上回后部】(听不懂)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流利型,听不懂别人和自己的话、口语表达语量增多但混乱割裂,缺有意义词汇,难以理解、答非所问)3完全性失语:(混合性失语):(都不行)所有语言功能均严重障碍或几乎完全丧失。
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令、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
4命名性失语(遗忘性失语)【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想不起)命名不能。
仅能叙述该物件的性质和用途,自发谈话为流利型,缺乏实词,赘话和空话多三、视空间障碍四、执行功能障碍五、计算力障碍六、失用七、失认八、轻度认识障碍: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认知障碍综合征,核心症状为认知功能减退。
其认知减退必须满足以下两点:1、认知功能下降:(1)主诉或知情人报告认知功能减退,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2)客观检查证实有认知功能较以前减退(3)无痴呆但认知功能减退2、日常基本功能正常,复杂的日常工具性日常功能轻微减退根据认知功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可以分为两类:(1)遗忘型认知障碍:记忆下降(2)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恶性,表现为记忆功能以外的认知域损害,记忆功能保留九、痴呆: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
(两项或两项以上认知域受损),可由脑退行性变引起如阿尔兹海默病,额颞叶变性第四节、癫痫发作和晕厥一、癫痫发作: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临表:①意识障碍:发住初意识丧失,发作后短暂意识模糊;②运动异常:肢体抽搐、阵挛、四肢强直阵挛;③感觉异常:针刺感、麻木感;④精神异常:记忆恍惚、错觉、幻觉、恐惧抑郁;⑤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全身苍白、潮红、多汗、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二、晕厥: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机理:大脑及脑干低灌注临表:晕厥前期——晕厥期——恢复期晕厥前期:乏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视物不清、恍惚、心动过速晕厥期:意识丧失、血压下降、脉弱、瞳孔散大、心动过缓,可伴尿失禁恢复期:可留有头晕、头痛、恶心、面色苍白、乏力的症状第五节、眩晕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层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一)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
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1、周围性眩晕:是指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眩晕感重、持续时间短,常见于美尼尔病、良性发作位置行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迷路卒中。
2、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引起的眩晕,眩晕感较轻,持续时间长,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或脑出血(二)非系统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通常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感或摇摆感,很少有恶心、呕吐,为假性眩晕。
常由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毒、感染和贫血等引起第六节、视觉障碍(一)视力障碍1、单眼视力障碍:(1)突发视力丧失:可见于a、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b、一过性单眼视力障碍,又称一过性黑蒙。
临床表现为患者单眼突然发生短暂性视力减退或缺失,病情进展快,几秒钟内达到高峰,持续1-5分钟,可有进行性视野缺损。
(2)进行性单眼视力障碍:a、视神经炎b、巨细胞动脉炎c、视神经压迫性病变Foster-Kennedy综合征2、双眼视力障碍:(1)一过性双眼视力障碍:多见于双侧枕叶视皮质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急可伴有视野缺损。
由双侧枕叶皮质视中枢病变引起的视力障碍又称皮质盲。
(2)进行性视力障碍:多见于a、原发性视神经萎缩b、颅高压引起的慢性视乳头水肿c、中毒或营养缺乏性视神经病(乙醇、甲醛及重金属中毒、维生素B12缺乏)(二)视野缺损1、双眼颞侧偏盲:多见于视交叉中部病变,表现为双眼颞侧半视野视力障碍而鼻侧半视力正常。
2、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及视皮质病变引起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双眼视力障碍而同侧半视力正常。
3、双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上半部分视力障碍4、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盲:顶叶病变引起,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下半部分视力障碍第七节、听觉障碍(一)耳聋1、传导性耳聋:多见于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耵聍堵塞2、感音神经性耳聋:是由于Corti器、耳蜗神经、听觉通路病变所致(二)耳鸣: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患者听到的一种鸣响感,可呈发作性、持续性,在听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的刺激性病变都可以引起耳鸣(三)听觉过敏:是指患者对于正常的声音感觉比实际声源的强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