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晨禾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产生声音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在25℃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m/s。
特殊:软木500m/s。
声音进入橡胶速度会变慢。
声音其实就是震动,而橡胶本身有弹性还有一定的强度,会吸收声音震动的动能,也即阻尼大,所以变慢了。
例题: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组建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小C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D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放生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3、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钢铁总声音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图1 C、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声音。
D、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的结果5、小强在暑假跟爸爸到峨眉山旅游,在一座古寺院里,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挂了一口钟,善于观察的小强用重锤敲响古钟后发现,停止对钟得敲击之后,大钟任“余音未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A、这是钟声在寺庙原子里的回声B、敲击之后,大钟任然继续振动C、大钟停止后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在大脑神经中“暂留”现象4、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此时的发声体是()A、风B、空气C、树叶D、以上都是5、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产生这种声音振动的是()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6、2009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欢。
第一章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转换法:鼓面撒纸屑、音叉击水花、音叉振动乒乓球弹开。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的分类:(1)固体声源: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2)液体声源:如:哗哗的雨滴声、叮咚的泉水声、咆哮的黄河水声(3)气体声源:爆胎声、呼呼的西北风、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注: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②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声音不一定能听见,如:在真空中、超声波和次声波)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如:“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古代士兵用箭筒贴紧地面听敌情。
(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怕得鱼惊不应人”、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声音。
(3)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如:听老师讲话的声音(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2、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如:“敲衣架实验”、医生用听诊器听诊、“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三、声波和声能1、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2、声能的利用(1)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 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粉碎胆结石、超声波清洗眼镜(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如: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回声定位、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四、声速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单位是m/s。
八年级化学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八年级化学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对八年级化学第一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超详细的总结,以供研究参考。
1.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 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约340米/秒。
- 声的传播方式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其中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 声的特性
- 音调:与声音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响度:与声音的强弱有关,声音强则响度大。
- 时长:声音持续的时间长度。
- 色彩:不同的乐器或声源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3. 声的反射和折射
- 声波在遇到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 声波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声音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 声的干涉和衍射
-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干涉现象,即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并叠加。
- 声波在通过障碍物或传播到开阔区域时会发生衍射,使声音改变传播方向和强度。
5. 声的吸收和共鸣
-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物体吸收,吸收的程度与物体的性质和厚度有关。
- 共鸣是指物体在受到特定频率的声波激励时发生共振现象,声音会变得更响亮。
以上是八年级化学第一章声现象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93个必考知识点(16章全)第一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7.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8.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10.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11.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12.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三章光现象1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14.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15.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6.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1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18.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全部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需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凹凸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打算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抱负的宁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4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注意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6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7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①②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③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测距离:s=1/2vt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4.轮船准备启航时鸣笛,同时开启闪烁灯,对岸的控制台看到闪烁灯后,经过8秒听到了鸣笛声。
这艘轮船与对崖控制台的距离是多远?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1.难点:⑴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如骨传导、助听器等)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是树叶在振动,敲鼓时鼓面振动,风声是空气振动,雨声是水振动,读书声是声带振动。
二、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现象: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推理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一般,人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传播的。
月球没有空气,宇航员靠无线电交谈。
三、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五、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º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更快,在固体中最快。
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
(传播速度和介质密度有关,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大)。
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五、回声声音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反射来就形成回声。
1.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慢0.1秒以上。
(障碍物距离人至少17米远)2.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使原声加强。
3. 应用:测海底的深度或者测障碍物距离,公式:s=vt/2六、习题举例: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觉的形成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我们用录音听自己的声音感觉和自己听自己说话声音不同,就是因为传播方式不同,自己说话是有骨传导传到听觉神经,听录音是由空气传播。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一、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频率决定音调的的高低。
女生的音调高,男生的音调低。
小孩的音调高,大人的音调低在键盘乐器中,越是右边的音,音调越高,越是左边的音,音调越低。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考点与知识点讲解1、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都可以发声。
(2)振动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切、、都可以作为介质。
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不能传声(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被人耳接收,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真空状态下,因为发声体周围没有介质,无法形成声波,因此不能将振动向外传播,也就不能传声。
3、声速(1)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和有关。
(2)规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声音在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的传播速度最慢;同一种介质,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
(3)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 m/s。
4、回声(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人耳分清前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 s,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听起来更响亮。
因此,在一般条件下,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 m才能听到回声。
(3)应用:可以利用回声测,如测海底的深度等等,在利用回声现象求人距离声源的距离时,如果用s表示距离,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声速,则s=vt/2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通过空气等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3.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在水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点一下水面就有波,水面(液体)也能传声,这说明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真空不能传声)补充:雷声的介质是空气。
声速(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时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②声音在空气中(15℃)时传播速度是340m/s;③声速在固体中比液体中快,在液体中比空气中快。
)声速:固体>液体>气体(空气)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①知道什么是“骨传导”、“双耳效应”;骨传导:听到自己的声音,属于固体传声音。
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②鼓膜和听小骨是我们听到声音的重要器官。
双耳效应:眼睛常用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但如果你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地确定发声体的方位,因为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只有一只耳朵,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的重要基础。
当你堵住一只耳朵虽然也能听到声音,但是不能判断发声体的准确位置,而两只耳朵一起听则可以判断,这就是立体传声效果,扬声器就是因此演变而来的!第三节:声音的特性(里面的内容至关重要,一定要分清)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音调。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1000HZ=1KZ。
大多数人耳朵能听到的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小于20HZ的我们叫它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我们叫它超声波。
小知识:大象能发出次声波通知伙伴有食物、敌人等。
大象拥有非常复杂的语言。
大象用脚踩踏地面时就会发出次声波(一般是1--20Hz)。
地震、火山爆发、沙尘暴、龙卷风及大气中电磁波的扰动等,都可以用次声波探测到。
动物在地震前总能做出行动,是因为它们接收到了次声波自然灾害信号。
能发出超声波的动物有:蝙蝠,鲸鱼,海豚,老鼠等。
响度:声音的音调不同,强弱也不同,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音色: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还是能分辨他们。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①声音是如何产生的?②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③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④声音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⑤我们要分辨出回声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至少要多远的距离?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①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②什么是骨传导?3、声音的特性①声音有哪些特性?②音调是指声音的什么?它由什么来决定?③频率是指什么?④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⑤超声与次声的定义?⑥响度是指声音的什么?它由什么来决定?⑦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是由什么来决定的?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①噪声的定义?②人们以什么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③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多少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多少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多少分贝?④控制噪声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5、声的利用①声音能传递什么?②蝙蝠夜间捕食采用的方法是什么?③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什么?④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第二章光现象1、光怎样传播①光源分为几种?光在均匀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②如何解释小孔成像?③光在真空、玻璃、水中的速度分别是多少?④光年是什么单位,它是指什么?2、光的反射①光的反射规律是?②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反射分为几种?3、平面镜成像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②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什么?4、光的折射①光的折射规律A、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B、由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C、垂直入射时的情况。
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实际是看到的它的?5、光的色散①太阳光通过什么可以让其发生色散现象?②色光的三原色是?③颜料的三原色是?④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⑤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6、看不见的光①光谱的排列顺序是?②红外线的频率是多少?③红外线的应用有哪些?④柴紫外线的频率是多少?⑤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什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⑥紫外线过量对人体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⑦大气对光的散射特点是什么?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透镜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②透镜主轴上的光心对光线有何作用③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④焦点和焦距的定义2、生活中的透镜①照相机的原理②照相机的成像情况③投影仪的原理④投影仪的成像情况⑤放大镜的成像情况⑥实像和虚像的区分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4、眼睛和眼镜①眼睛相当于凸透镜的部位②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及其矫正方法③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其矫正方法④眼镜度数的计算方法5、显微镜和望远镜①显微镜的结构②显微镜的成像原理③望远镜的结构④望远镜的成像原理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计①温度计的设计原理②温度的表示方法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④体温计的量程及分度值⑤体温计的特殊构造2、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情况②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③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和液化的定义②蒸发和沸腾的定义及其异同③蒸发致冷,加快蒸发的方法④液化的常用方法⑤汽化与液化的吸放热情况4、升华和凝华①升华与凝华的定义②生活中的例子③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情况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电荷①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摩擦后的带电情况?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③原子的结构,元电荷④导体与绝缘体2、电流和电路①电流的方向②电路的构成3、串联和并联①串联和并联的连接方法(以两个小灯泡为例)4、电流的强弱①电流的表示方法,单位、符号及其换算方法②电流表的连接方法③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5、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①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②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6.在人耳7.20000Hz 891.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12.段是熔DG13.14.15.16.17.18.19.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着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转换法:鼓面撒纸屑、音叉击水花、音叉振动乒乓球弹开。
)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的分类:(1)固体声源: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
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
(2)液体声源:如:哗哗的雨滴声、叮咚的泉水声、咆哮的黄河水声
(3)气体声源:爆胎声、呼呼的西北风、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注: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②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声音不一定能听见,如:在真空中、超声波和次声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如:“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古代士兵用箭筒贴紧地面听敌情。
(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如:“怕得鱼惊不应人”、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声音。
(3)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如:听老师讲话的声音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2、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如:“敲衣架实验”、医生用听诊器听诊、“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
三、声波和声能
1、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2、声能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如: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 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粉碎胆结石、超声波清洗眼镜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如: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回声定位、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四、声速
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单位是m/s。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1)介质的种类:V固体>V液体>V气体
如:在装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声音,就是因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2)温度: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3、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注:时间一般是声音来回的总时间,需要乘以1/2
4、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如:高山的回声、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17米)(教室里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很响亮却听不见回声,原因是: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小于17米,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得到加强。
);
(3)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如: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距离=速度×时间×1/2
四、乐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①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经验:用力越大、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
②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人耳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如:教室前排的学生听课比后排要清楚。
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声音是否集中传播有关。
如:用听诊器听诊可以增大医生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3)描述响度的词语:震耳欲聋、引亢高歌、低声细语、歌声嘹亮
(4)典型实例:响鼓要用重锤敲
(5)典型实验: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经验:发声体越短、越细、越薄越紧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3)描述音调的词语:脆如银铃、尖锐刺耳、低沉浑厚
(4)典型实例:根据热水瓶灌水声音判断是否快满、弦乐器的定弦、管乐器按孔
(5)典型实验: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注: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探究影响弦乐器发声音调的因素。
3、音色:
(1)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
(2)影响音色的因素与声源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描述音色的词语:声纹锁开门、闻其声知其人、口技演员模仿动物的音色、乡音无改鬓毛催
注:音调、响度、音色被称为乐音的三要素,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只有乐音才有三要素,噪声没有。
五、噪声及其控制:
1、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1)乐音:悦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是有规律的.(2)噪声:刺耳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是无规律的.注: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来源:
(1)交通噪声: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
(2)工业噪声:机器的轰鸣声
(3)生活噪声:鞭炮声、商贩的吆喝声
3.噪声的等级:
(1)噪声强弱的表示单位:分贝, 符号为dB。
0dB: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
40—50dB:安静舒适的环境
注:并不是0dB的环境最舒适
4.噪声的危害:
5.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植树造林。
隔音墙、真空玻璃)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如:戴耳塞、护耳器)
注:在接头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
6.材料的隔声性能
(1)声源选能持续发声的物体,如:机械闹钟
(2)采用听声音,量距离的方法,距离越远,隔声性能越好。
(3)隔声性能好的材料的特点:疏松多孔的材料。
六、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2.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2)超声波特点:①方向性好②穿透能力强③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3)应用: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用B超诊断病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4)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蝙蝠、海豚
3.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2)次声波特点:①可以传播很远②很容易绕过障碍物③而且无孔不入。
(3)次声波来源:高速运动的交通工具及航天器: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
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
(4)应用:预报地震、台风;检测核爆炸
(5)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大象、鲸
注: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和人不同;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的不同年龄时段,所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也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