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文化美学传统文化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园林、服饰、礼仪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统文化美学的几个方面。
1. 绘画美学:传统绘画美学强调意境、笔墨、构图和表现手法。
它注重画家的内心境界和情感表达,追求以简化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气韵。
传统绘画美学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它们以自然界的景物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2. 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以音乐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音乐美学中常见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这些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传递出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3. 舞蹈美学:传统舞蹈美学强调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的优雅和谐。
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通过舞姿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传统舞蹈美学中常见的舞蹈形式包括京剧、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和服饰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建筑美学:传统建筑美学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强调建筑的比例、形式和结构,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传统建筑美学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5. 礼仪美学:传统礼仪美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尊重。
它强调礼仪的规范和仪式感,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传统礼仪美学中常见的礼仪形式包括拜年、婚礼、葬礼等,它们以其独特的仪式和礼仪流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总之,传统文化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对传统文化美学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强调以笔墨表现形神,讲究意境、构图、色彩和节奏,追求绘画作品的整体美感和精神内涵。
中国画的美学观念是:形神兼备,墨韵生动;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概括而不失神;化繁为简,寓意深长。
其中,形神兼备是指作品既要表现物象的形态,又要表达精神内涵;墨韵生动则是指作品中所使用的墨色应该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不同的墨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指的是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不必完全按照实物的形态进行描绘;概括而不失神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形态和情感时,应该追求简洁明快,不要陷入繁琐的细节之中;化繁为简则是指通过简单的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寓意深长则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
内涵。
总之,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学理论,它不仅要求作品具有形态美和色彩美,还要求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 1 -。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秀骨清像美学特征秀骨清像,又称秀骨素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美学风格。
它强调以线条为主线,描绘物体的形体,突出形体的骨骼结构,形成一种纤细、清雅、典雅的艺术效果。
秀骨清像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骨法表现特征:秀骨清像的一大特点是骨法表现。
骨法指绘画中用线条描绘物体的结构性特点,描绘物体的骨骼结构。
骨法描绘的线条犹如铁丝般刚劲有力,细致入微,展现出物体的骨骼、肌肉和身体结构。
同时,骨法的线条也是构成整个画面的主线和主要形式元素。
骨法表现使秀骨清像的物体形态生动、立体、充满生气。
二、笔墨运用特征:秀骨清像中,线条是主要的表现手法,但线条不仅仅是表现物体结构的工具,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线条的能量和动感,是秀骨清像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绘画中,笔触也是一种线条的表现方式。
秀骨清像中,笔触有明暗的变化,有干湿的变化,极力表现出走笔的力量和速度,使画面更富有动感和生气。
三、色调处理特征:秀骨清像的色彩非常稳重,以清雅、清淡的色彩为主。
色彩调和、和谐,不张扬,也不浓墨重彩。
色调处理通常以淡灰、淡黄、淡褐等颜色为主,偶尔用一些鲜艳的颜色点缀画面,给人以清新、素雅的视觉体验。
四、线面结合特征:秀骨清像中,线面结合也是其一大特征。
其线条勾勒出一个个简单而富有变化的形体,但并不是简单的线条叠加,而是线条与面的有机结合。
线条勾勒好了形体后,着眼于灰度、明暗的变化,细腻地多层次地表现出物体表面的立体感,让画面更加生动有凝聚力。
总之,秀骨清像品味雅致、清新脱俗,是细致入微的骨法与线条结合的完美表现。
同时,秀骨清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仍在持续演变,拥抱新技术,在传承中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一大门类,它以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为创作题材,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一、线条雄健优美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线条是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常采用独特的“线描法”,即以笔墨勾勒出人物形象的轮廓和细节,刻画出人物的神情、气质、服饰等细节。
这种线条具备雄健、优美的特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形态和生动形象。
二、色彩丰富鲜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色彩表现上也有独特之处,一般采用纯色法和彩墨法两种技法。
纯色法是将某个颜色运用到整张画面上的一种手法,常常采用红、黄、蓝、绿等纯色,使得画面显得鲜明而富有艺术感染力。
彩墨法是在黑墨中添加颜料,或使用色彩丰富、鲜艳的彩墨,运用不同的色调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气氛。
三、表现速度姿态中国古代人物画更加重视人物的速度和姿态的表现,这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
古代画家注重用画笔记录人物运动的形态和节奏,如弓箭手拉弓、舞蹈家跃起等,展现出人物的活力和动感,创造出强烈的时空感和气氛感。
四、情感细腻真实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之一是表现人物的感情状态和内心世界。
画家会通过表情、姿态、眼神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如兴奋、忧愁、愤怒、惊恐。
画家将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形象岿然不动,表现出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鲜明,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展现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独特魅力。
这些独特之处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且对全球艺术文化、美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与美学精神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是以墨为主要的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背景的具有中华名族特色的独特画种。
它的历史已传承几千年,是中国艺术的神圣代表,它是兼具精神和哲学的内涵与气质。
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极具表现力,以它严整的形式构图,巧妙地布局和美学精神,通过虚实相生,气韵的完美结合,进行意象的创造,意境的升华,从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底蕴,而本文将结合一些名家的作品具体分析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与美学精神。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布局美学精神一、中国画的构图和布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里,中国画的形式构图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风格特色和东方文化的特色。
如:重视气脉、开合。
宾主、聚散、虚实、疏密、呼应、斜正等构图规律。
构图在国画中也称为布局或章法,它是画面景物位置的配合,也是画中骨格的表现,其实就是画家思考构思的过程,也就是画家对所描述的物象的组织和安排。
是画家进行绘画创作的关键步骤。
构图的功力不但影响到整幅作品的素质,也是非常影响它的价值和地位。
国画在构图中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景物视点问题,它的透点是无固定的,画面中可以有多层次的表现,视力不逮之处也可将它呈现在画面之上,从而使人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视觉感受。
除此之外,国画的大小对比,斜线构图,还有虚实的搭配,宾与主的关系区分,距离前后远近的描绘,都是遵从美学的原理和规划,以上都是国画构图的优越表现。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画面的主题。
一幅绘画作品不只是有主体,还有衬托主体的内容。
如果只有主体,会让主体显得孤单无助,没有生趣。
那么我们如何安排好辅助主体的其他物象呢?也就是要求我们注意主客呼应,只有这样才会显得生动有趣。
中国画的构图不和西画一样受焦点透视的影响,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最常见的构图有以下几种:1、一字构图:这个构图一般应用在横幅或长卷中。
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
美学必须研究艺术是美术界早已取得的共识,绘画艺术范围广泛,包括音乐、舞蹈、建筑、影视、戏曲、绘画……等。
但是中国绘画却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绘画中的线条美
中国画除了我们所知道的用毛笔、墨、和宣纸之外,中国画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用线,因而形成了中国绘画中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线描。
线条是中国绘画的生命基础,也是中国画的筋骨和脉络,是一种以线表型的造型方式。
它是民族文化长期的历史积累。
例如:《舞蹈纹彩陶盆》中五人一组的舞蹈者,《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形象都是以变化和富有装饰性的线形成的符号语言。
中国绘画的线型结构,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抽像的线纹,其不存在于物,不存在于心,但却能够匀称、流动、回环曲折地表达出,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着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和灵境。
线条的意义就是在于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的抒情内涵,粗细、长短、顿挫、急缓的节奏韵律和审美观念,都给绘画的“形神合一”,“气韵生动”,提供了典范。
所以线是绘画中最简单,最便利的表现,也是最难以撑握最具神秘感的。
中国绘画在其不断发展中完善了“线性艺术”,使其能够始终保持以线为主的特点。
二、中国绘画中的空白
在中国绘画中空白是形象组成的部分也是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的一大特色,也称为“布局”即“置陈布势”。
“空白”是一种与作品形式、内容融而为一的意象形态,所以,“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
中国画的空白“看似虚,实为实”,是一种以虚代实的画法,失去它,这幅画也就失去了原来特有的意境。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到“凡经营下笔,比合天地。
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境。
”这里所说的”天”与“地”都是不着色的空白。
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黑的表示形,白的藏象,黑计划之白,策略之白,它不依附于物的衬托,而是高度概括,通过主体示意,显得意境丰富。
“计白当黑”成了中国画构图的形式要素之一。
在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可看出整幅画面中,只有一叶扁舟,一位老翁,整个江水留为“白”,实际上画面的空白处正代表浩瀚的江水,给人以一种空旷的感觉及极大的想象空间。
三、意境是中国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来中国绘画都强调一点意境美,欣赏者通过意境来领会画中之意,画中之情,画中之景。
即画家通过描绘某种景物将其所感、所思、所悟转化为可以让欣赏者感知的物象,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并通过这种意境表现,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使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意境”是“情”和“景”的结晶,意境的创造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
清四僧之一的八大于一整幅宣纸上用浓墨画一小鱼,鱼游水中的意境跃然纸上。
齐白石的虾亦是如此。
意境的“超
以象外”的特征是暗藏在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头脑中的灵性之笔。
无论齐白石的虾还是八大的鱼,其本身是没有意境的,所指的意境是虾和鱼所能表现出来的自由活泼,生机盎然的艺术氛围,艺术情趣,以及所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
四、中国画的写意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
“写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
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写”主要以书法用笔入画,它在描绘对象时在起笔、行笔、转折、收笔、顿奈、提按的控制中要体现书法用笔的韵味和审美规范。
“意”指画家的意志、情意、情思、意蕴、意境。
中国画的“写意”美,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朦胧性,随机性的美学特征。
中国水墨的突出特征是用朦胧,虚幻,含蓄的笔法来表达自然富有的雄伟气势。
如: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充分表达出中国绘画的意在笔先,具有非理性,随机性,偶然性,又充分写出作者的胸中之意,抒发作者的情感,情思及意境。
中国画还强调悟性,灵性,非逻辑性的写意特征。
写意画是画家对自然事物风俗人情的高度感受后的一种不自觉的表现。
五、禅与中国画
“空寂之美”首先追求“空”“无”。
“空”是一种似“空”实“有”,
其次,还追求“静”。
“静”就是把各种杂念归于平息。
禅宗美学的“空虚之美”对中国绘画的创作和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
禅学讲究“虚空”中国艺术美学里也讲“虚空”“空”“无”的境界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也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
无论创作或审美,中国画都把“空”“无”放在首位。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这种境界非现实生活中所有乃艺术家游心所在。
如:王维、石恪、梁楷、金农、黄慎、罗聘等人,他们的作品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增添了更加灿烂的光辉。
其意境深邃,空灵脱俗,充分体现出禅学对他们的影响。
他们的艺术成就深刻透射出禅的力量,是禅使他们获得了超人的智慧,是禅的内涵使他们取得了如此深邃的艺术魅力。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和手段使中国绘画独具魅力也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