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
- 格式:pptx
- 大小:384.73 KB
- 文档页数:40
意思表⽰及其解释⽅法(⼀)、意思表⽰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的构成要素包括⽬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为。
⽬的意思是指明民事⾏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据以成⽴的基础。
⽬的意思的内容根据其法律性质可以分为要素、常素和偶素。
要素是指构成某种意思表⽰所必须具备的意思内容。
要素可以使我们得以区分不同类别的意思表⽰。
常素是指⾏为⼈作出某种意思表⽰通常应含有的、内容完全等同的意思要素。
常素的内容可以由法律来确定或推定。
偶素是指并⾮某种类型的意思表⽰必须或当然具有,⽽是基于当事⼈的特别意图所确定的意思表⽰的意思要素。
偶素必须经由当事⼈的特别约定⽅可成为特定意思表⽰的内容。
效果意思是指当事⼈欲使其⽬的意思发⽣法律上效⼒的意思要素。
效果意思⼜常被称为效⼒意思、法效意思或设⽴法律关系的意图。
具备了法效意思意味着⾏为⼈要有意识地追求设⽴、变更或终⽌某⼀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效果。
表⽰⾏为是指⾏为⼈将其内在的⽬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定⽅式表现于外部,为⾏为相对⼈所了解的⾏为要素。
表⽰⾏为可以采取明⽰或默⽰两种⽅式。
所谓明⽰的⽅式,是指⾏为⼈以语⾔、⽂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法表⽰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
所谓默⽰的⽅式是指⾏为⼈以使⼈推知的⽅式间接表⽰其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
(⼆)、意思表⽰的解释1、意思表⽰的解释对象关于意思表⽰的解释对象,历来存有争议,于是出现了意思主义理论、表⽰主义理论和折衷主义理论之别。
意思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的解释,重在解释⾏为⼈的内在意思。
意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源⾃德国18世纪的理性法学派,并在19世纪德国的民事法律⾏为学说中居于⽀配地位。
按照这⼀理论,意思表⽰的实质在于⾏为⼈的内⼼意思,法律⾏为本⾝不过是实现⾏为⼈意思⾃治的⼿段。
因此,意思表⽰解释的⽬的仅在于发现或探求⾏为⼈的真意。
在表⽰与意思不⼀致的情况下,法律⾏为应依据对⾏为⼈真意的解释⽽成⽴。
表⽰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的解释,重在解释⾏为⼈所表⽰出来的意思。
意思表示的规范解释方法关于“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某甲以物质性利益或非物质性利益所获得的某种意义,叫做“意思表示”。
有些文字如“意思表示”可以直接简称“意表”。
1、意思表示是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之一;2、意思表示是否合法取决于“意思”,即看“意思表示”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 3、意思表示是指主体按照自己的内心意思,并依法律的规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其意思表现于外的行为;4、意思表示可分为物权意思表示和债权意思表示两大类; 5、某甲送某乙苹果是无法认定甲为某乙送苹果的意思表示的。
甲不能主张甲的行为构成“代理”行为,而只能请求乙承担向他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侵权责任。
5、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外部特征,是从行为发生的条件与行为发生的结果两方面进行判断的。
5.1.“一般情况下”,是指通常应适用该行为时的有关法律规定。
如:某某因侮辱罪被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则公安机关对其处罚的决定及追究程序,都应作为判断该行为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
5.2.必须是有民事法律意义的行为才能成为民事法律行为。
因此,虽然在无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发生意思表示行为,但由于无民事法律行为缺乏设立意思表示的要素,故只能是在实践中属无意思表示。
6、在法律规范中,没有对什么是“法律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但从各国立法中的规定来看,基本上有以下三种含义:上述对意思表示的规范解释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是灵活多变的。
笔者认为,如何正确地把握这三种含义是问题的关键,但在实际应用中又往往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存在于同一个法律行为的整体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国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全貌。
从“意思表示”到“法律行为”是对一个法律概念的演绎过程,“意思表示”在先,“法律行为”在后。
“法律行为”是“意思表示”的最终结果。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在性质上是一致的,而在实质上却是不同的。
前者只能表示某种客观的意图,其中不仅包含着行为人的愿望和目的,也包含着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见和控制。
意思表示的概念
1、概念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2、要素
(1)目的意思。
合同的目的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
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3)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onmind)
3、意思表示与准意思表示准意思表示有两种情形,即意思通知与事实通知。
(1)所谓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的行为。
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于当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规定。
如承认的催告(《合同法》第47条第2款)拒绝受领、催告履行等均为意思通知。
(2)所谓观念通知是指通过认识事实并通知该事实而发生法律
所规定的效果的行为。
典型的观念通知有债务的承认、债权转让的通知等。
意思表⽰的含义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审问⼀个⼈,或者是有证⼈为案⼦的进展作出相关证词时,或者⽴遗嘱⼈的内容⾥⾯,⾥⾯有些话从字⾯意-思是⽐较浅显的,甚⾄不知道它具体表⽰的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个叫做意-思表⽰的概念。
那什么叫做意-思表⽰呢?以下就是店铺⼩编为您编写的有关于“意-思表⽰的含义是什么”的相关知识。
意-思表⽰的含义意-思表⽰为法律⾏为的核⼼要素,⽽法律⾏为是私法⾃治的实践⼿段,因此意-思表⽰意义重⼤。
意-思表⽰,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为。
意-思表⽰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
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主观要件,是指内⼼的意-思,更可分为⾏为意-思、表⽰意识与效果意-思。
意-思存于内⼼,是不能发⽣法律效果的。
当事⼈要使⾃⼰的内⼼意-思产⽣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所发表的意-思,是体现为私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意-思表⽰的法律效果拘束⼒意-思表⽰的拘束⼒,亦即意-思表⽰的成⽴效⼒。
意-思表⽰⼀旦成⽴,表意⼈须受其约束,⾮依法律,不得擅⾃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
意-思表⽰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相对⼈或第三⼈的利益。
如表意⼈作成订⽴合同的要约,相对⼈即产⽣承诺权,表意⼈抛弃某物的所有权,他⼈占有该物即不构成⾮法占有或者不当得利⾏为。
再则,对于已作成的意-思表⽰,表意⼈可否撤回或者撤销,也事关表意⼈本⾝以及相对⼈和第三⼈的利益。
拘束⼒的发⽣意-思表⽰拘束⼒⾃何时发⽣,事关表意⼈对于撤销权的⾏使期间(即该期间始期与终期的确定),以及相对⼈的信赖利益,同时关涉⾮对话意-思表⽰传达途中遗失或者迟到风险的负担。
民法通则第57条规定:民事法律⾏为从成⽴时起具有法律约束⼒。
⾏为⼈⾮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同意,不得擅⾃变更或者解除。
⽽合同法第16、23条等就合同意-思表⽰成⽴的时间做了进⼀步规定。
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1、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意思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意思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在法律专业中有各种各样的名词,大家对于这些名词的含义进行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大家在法律实践中更好地处理相关事项。
很多人都不清楚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以及意思表示的确切含义,这里涉及到比较专业的法律概念,本文就针对“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解答。
意思表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上述两者的本质区别所在。
(1)前者法律直接规定其行为后果,后者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引起法律后果;(2)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发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区别: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如:先占、加工、无因管理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以及债权标的物的给付行为等均属于事实行为。
意思表示概念: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欲成为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1、意思表示乃是主观意思见之于客观表达,乃是主客观的统一。
2、所表达的主观意思不是一般的意思,而是当事人想要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意思。
3、由于民法以意思自治为其核心的原则,所以意思边式必须是具有意思能力(即行为适格)者实施。
4、所表示之意思必须是表意人自由形成的意思。
它由三要素构成:即效力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行为。
效力意思,是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而表示行为,是用以表达行为人内在意思的方式。
通过表示行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即为表示意思。
也就是,由表示行为将内在的要表达的效力意思变为外在的表示意思。
总的来说,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
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意思,而是体现为民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意思表示一致是指双方或多方的外在表示意思达成了合意。
至于各方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则在所不问。
意思表达一致和意思表达真实的区别意思表达真实:当表意人的表示行为真实地反映了其内心的效力意思时,称为意思表示真实。
对意思表示真实的判定标准,民法上有三种主张:1.主观主义标准:以表意人表明的内心意思来判定,如果表意人以表示意思和其内心意思不一致而主张不真实的,即认为意思表示不真实.2.客观主义标准:以表意人客观上的表意行为所表示出来的的意思为主判断意思表示是否真实.3.折衷主义标准:主观与客观兼顾。
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行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就是其内心的真实意思,但在特殊情况下,意思表示也会非法干涉而不真实,或因其主观原因而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只要能证明了确实存在而影响了意思表示的,就应认定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意思表示一致即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的对象、目的一致,不存在是否真实,所以意思表达一致和意思表达真实之间的区别在于真实是对个体而言,一致是对双方而言。
意思表示的解释是什么关于关于意思表示十分不好理解,其实我们先把这个词语拆开来看看。
那就是“意思”和“表示”,我们分开来看看这两个词语都是什么含义吧。
“意思”的含义就是心思,想法,意图,苗头等等。
那么“表示”呢就是表达和显露出来的某种意义。
这样我们再把这两个词语结合起来就很好理解了。
就是即将要发生一定的司法效果的内心意思。
这些不同的表现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同的意思表现表现形式,比如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明示是形式是指直接用语言,文字,表情等行为实施的表示行为。
例如招手打出租车,就是表示了我有打出租车的意识。
这种明示行为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口头形式的。
比如工作中给予对方的图表,信函等是一种书面的明示表示形式。
而立遗嘱时一口头描述的方式让代理律师代立遗嘱就是一种口头形式的明示表示方式。
默示形式就是指以一种含蓄的,间接的方式表达意思。
通常这种形式不直接所以只有在有法律规定时才被使用。
比如在选购商品是并没有说明你要购买某种商品,但是你直接拿起一件商品,并将钱交给收银员。
这时收银员就可以理解为你以默示的形式表达了你要购买这种商品。
意思表示也会分为很多种类。
例如有相对人的、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比如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是有相对的租赁对象是这时就是一种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而我今天承认水房里的水龙头是我打开,这种表示行为并没有相对于某人来表示的就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还可分为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
比如我们在电话洽谈项目是通过语音聊天拟定的一些项目提案就属于一种对话表示。
而非对话表示往往情况比较复杂。
比如默品牌通过广告的形式表达其产品的功能就属于一种非对话形式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也分为要式表示和非要式表示。
要是表示就是指在法律上或者当事人指定要求的一些内容为要式表示。
最后一丝表示还能分为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健全的意思表示就是指的健康自由的意思表示行为。
而其他的被动的收到不正当影响的意思表示行为都是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的概念 意思表⽰是指当事⼈将企图发⽣⼀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于外部的⾏为。
意思藏之于⼼,不能发⽣效⼒。
(1)甲对⼄说:我⼉⼦如果考上重点⼤学,我⼀定请你喝酒,属于赠与的要约邀请(附了条件)。
《合同法》第15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向⾃⼰发出要约的意思表⽰。
寄送的价⽬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告等为要约邀请。
”但出题⼈认为此不为意思表⽰,此点要注意。
(2)潘某在寻物启⽰(应为“启事”)中称,愿向送还失物者付酬⾦500元,属于悬赏⼴告。
对悬赏⼴告有两种观点:⼀种观点认为是要约,⼀种观点认为是单独⾏为(单⽅法律⾏为),不管持何种观点,都构成意思表⽰。
另外,对于悬赏⼴告,应当按要约掌握。
(3)孙某临终前在⽇记中写道:若离⼈世,愿将个⼈藏书赠与好友汪某,可以认定为⾃书遗嘱。
遗嘱是⽆相对⼈的意思表⽰,有保密之必要,因此遗嘱的成⽴,不以送达为要件。
但此选项设计得不严格、不合理。
因为,⽇记也可能是纯⼼理活动的记载,⼀种感情的宣泄。
在有瑕疵的多选题中,还是要尽量选它(与单选的排除法不同)。
这也是⼀个技术性的⽅法。
(4)何某向⼀台⾃动售货机投币购买饮料,是以⾏为,故构成意思表⽰。
正在⼯作的⾃动售货机,为现物(实物)要约。
⼆、意思表⽰的类型 (⼀)明⽰意思表⽰与默⽰意思表⽰ 明⽰是以⾔辞(⼝头、书⾯)表达意思的⽅式。
默⽰是以特定⾏为表达意思的⽅式。
沉默⼀般不具备意思表⽰的价值。
所谓沉默,是指单纯的不作为。
沉默在存在预约、交易习惯的情况下得作为意思表⽰。
法律专门作出规定时,沉默得作为意思表⽰。
(⼆)有相对⼈的意思表⽰与⽆相对⼈的意思表⽰ 1.有相对⼈的意思表⽰,是指须将意思表⽰传达给对⽅才能⽣效的意思表⽰。
如要约和。
2.⽆相对⼈的意思表⽰,⽆须将意思表⽰传达给他⼈,即可⽣效。
即意思表⽰作出时,即⽣效。
遗嘱的⽣效不以送达相对⼈为要件,属于⽆相对⼈的意思表⽰。
但遗嘱于遗嘱⼈死亡之时始发⽣效⼒。
意思表示的规范解释方法第一章意思表示的规范解释从广义上说,“意思”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观点,包括人们在交流思想时运用的各种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表示”则是把这种意思以相应的方式展现出来,它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用表情、手势或行为将要说的话或要表达的事情明确地表露出来;二是用其他方法向别人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态度。
表示之间的差别不仅反映了意思表示的内容、性质、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而且体现了意思表示中语言、文字、符号的作用及特征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意思表示的规范进行一些规定。
从狭义上说,“意思”是指用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观点。
表示就是用一定的符号和代表那个符号的形体来表示思想和观点。
从表示的形体上看,可分为符号、表情、手势、姿势等几种形式。
根据表示是否依赖于语言文字,可以分为无声的无文字表示和有声的有文字表示。
无声的无文字表示,又称缄默的表示。
例如:眼神、手势、表情等,属于有声的无文字表示。
无声的无文字表示主要有:符号(不能说话)、脸色、目光、头部表情、微笑、画像、面具、服饰、图案等。
有声的有文字表示,又称语言的表示。
有声的有文字表示主要有:语言、声音、动作、舞蹈、音乐、手势、文字等。
根据表示的内容,可以分为语言信息的表示和非语言信息的表示。
非语言信息的表示主要有:声音表示、音乐表示、姿态表示、动作表示、图像表示、文字表示等。
根据表示所采取的载体,可以分为口头的表示和书写的表示。
口头的表示有语言表示和文字表示。
书写的表示主要有文字表示和语言表示。
从表示是否需要经过思考、判断、选择等加工,可以分为直接表示和间接表示。
间接的表示又称理性的表示。
本条文所称“心理活动”,是指人的大脑、人的记忆和思维活动。
它主要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道德活动和逻辑活动等,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外部表现。
本条文所称“意思表示”,既包括心理活动,也包括与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的大脑、记忆和思维活动,还包括外化的面部表情、服饰等。
意思表示的类型正文:意思表示的类型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来传达说话者或写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或意图。
在语言学中,意思表示被认为是语言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意义。
在意思表示的类型中,最常见的包括直接陈述、比喻、隐喻、反问、夸张、讽刺、反语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直接陈述是最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它通常用于描述客观事实或陈述明确的观点。
比如,说“今天天气很好”就是一种直接陈述。
比喻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某种意思。
比喻常用于创作文学作品或修辞手法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他是一个太阳,给我带来温暖和光明。
”隐喻是一种暗示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联系,来传递某种意义。
隐喻通常需要读者或听者进行推断和理解。
例如,“他的心是冰冷的”就是一种隐喻,暗示他的心情冷漠或无情。
反问是一种以问句形式表达的意思表示方式,但不是用来寻求答案,而是用来强调或肯定某种观点。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吗?”这里的反问表达了说话者明确的观点。
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实或情感来表达意思的方式。
它常常用于幽默、夸张的描述中,以增加语言的效果和吸引力。
例如,“我等了一个世纪!”这种夸张的说法强调了长时间的等待。
讽刺是一种通过嘲笑或讽刺来表达某种意思的方式。
它常用于批评或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这个政府真是明智而高效!”这种讽刺的说法暗示了政府的无能。
反语是一种通过说出与字面意思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意思的方式。
它常用于讽刺、幽默或强调观点。
例如,“你真聪明!”这里的反语实际上是在嘲笑对方的愚蠢。
总之,意思表示的类型丰富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用途。
通过运用恰当的意思表示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意思表示的三要素
意思表示,也称为语用,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目的、语境和听众。
在意思表示中,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它们是:
1. 目的:意思表示的目的是什么?语言使用者可能想表达的是感谢、请求、命令、询问、建议、嘲讽等等。
语言使用者需要考虑到自己的目的,并用相应的语言去表达。
2. 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背景也很重要。
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
语言使用者需要考虑到自己所处的语境,并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
3. 听众:最后一个要素是听众。
语言使用者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听众是谁,他们的背景、文化、语言水平等等。
不同的听众可能对同样的话语有不同的理解,语言使用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 1 -。
意思表示构成要素1. 意思表示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表意人呀!比如说,你跟朋友说“我明天请你吃饭”,你就是表意人呀,你得有发出这个意思表示的主体存在呀,这不是很明显嘛!2. 还有内容呢!不能乱说话呀,得明确表达出具体的内容。
就像你说“我给你个东西”,这太模糊啦,到底给个啥呀,得说清楚呀,对不对?3. 目的也很重要呀!你说“我要去北京”,那你的目的是去玩还是工作呀,得让人明白呀,不然别人怎么理解你的意思表示呢,对吧?4. 表示行为也不能少呀!你光心里想可不行,得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你写封信给别人表达你的想法,这就是一种表示行为呀,这多关键呀!5. 诚意也是要素之一呀!要是你嘻嘻哈哈地说一件事,别人可能就觉得你不是认真的。
就好像你开玩笑说“我给你买栋别墅”,别人会当真吗?肯定不会呀!6. 场合也有点影响哦!你在正式场合说的话和在朋友聚会上说的话,给人的感觉可能就不一样。
好比在会议上你说要负责一个项目,那和在酒桌上说可大不一样呀,是不是?7. 对方的理解也很关键呀!你说了,还得人家能懂呀。
你说一堆专业术语,人家不懂,那这意思表示能完整吗?就像你跟小孩子说高等数学,他能明白吗?8. 态度也得注意呀!你要是很凶地表达一个意思,和很温和地说,效果能一样吗?比如说“你赶紧给我过来”和“亲爱的,能不能过来一下呀”,这差别多大呀!9. 时机也很重要呀!你在人家正忙的时候说重要的事,人家可能都没听进去。
就像你在别人赶时间的时候非要拉着他聊天,合适吗?10. 后续的行动也能体现意思表示呀!你说了你要做什么,然后真的去做了,这才更有说服力嘛。
好比你说要帮朋友搬家,然后真的去帮忙了,这才是完整的意思表示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真的都很重要呀,每一个都不能忽视,只有这些要素都具备了,才能让意思表示准确、有效地传达呀!。
什么是意思表⽰什么是意思表⽰店铺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与解答:⼀、意思表⽰的要素1、内⼼意思。
构成内⼼意思的要素:(1)⾏为意思:控制⾃⼰⾏为的意思;(2)表⽰意思:明了⾃⼰⾏为法律意义的意思;(3)效果意思:⾏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2、表⽰⾏为。
表⽰⾏为的⽅式有三:(1)明⽰;(2)推定⽅式(以⾏为表明内⼼意思);(3)沉默⽅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意思);⼆、意思表⽰的类型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作出,分为:⽆需受领的意思表⽰:⽆相对⼈的意思表⽰,指⽆需向他⼈作出的意思表⽰。
例如,遗嘱捐助⾏为、抛弃动产所有权。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即有相对⼈的意思表⽰,指需要向他⼈作出的意思表⽰。
例如,悬赏⼴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是否特定,分为:对特定⼈的意思表⽰: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
对不特定⼈的意思表⽰:如⾃动售货机、悬赏⼴告。
3、根据相对⼈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分为:对话的意思表⽰,指意思表⽰作出后,相对⼈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
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或者将书⾯合同当⾯交给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
⾮对⽅的意思表⽰,指意思表⽰作出后,相对⼈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邮件为意思表⽰。
三、意思表⽰的⽣效1、⽆相对⼈意思表⽰的⽣效:(1)⽆相对⼈的意思表⽰,⼀经作出即⽣效。
(2)遗嘱为死因⾏为,遗嘱经法定⽅式做成即告成⽴,于被继承⼈死亡时死亡。
2、有相对⼈意思表⽰的⽣效:(1)对不特定⼈的意思表⽰,如⾃动售货机、悬赏⼴告,于作出时⽣效。
(2)对特定⼈的意思表⽰,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须经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于到达时⽣效。
注:对特定⼈的意思表⽰于到达受领⼈时⽣效,但有例外:(1)撤回意思表⽰的通知先于意思表⽰或者与意思表⽰同时到达的,意思表⽰不⽣效。
“意思表示”可以有哪些分类?
“意思表示”可以有哪些分类?“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与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与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与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下面我为您详细介绍!
1、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与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
分两种:
(1)无需受领的意思表承,即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例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所有权、悬赏广告。
(2)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即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例如: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与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分为两种:
(1)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
合同、抵销。
大多数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2)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到站的公共汽车、设置自动售货机、构成要约的商业广告。
仅少数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为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3、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分为两种:
(1)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
例如:以当面谈、打电话、双方在线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将书面合同当面交给对方,都属于对话的意思表示。
(2)非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
例如:通过请人传话、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意思表示是法律上成立要件中的一种,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一定的条件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包括真实意思表示、表达方式的合法性、明确性、足够性和有效性等。
真实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反映其真实的意图,不能是虚假的或伪装的。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情况。
意思表示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合法的。
合同法规定了意思表示的合法方式,如口头表示、书面表示、电子形式表示等。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选择合法的表达方式,否则其意思表示可能无效。
明确性是意思表示的另一个重要要件。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明确清晰,不得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明确性要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够清楚地表达其真实意图,便于对方理解。
足够性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足够明确表达其真实意图,不能过于含糊或不确定。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尽量详细地描述自己的意图,以免给对方造成误解或争议。
有效性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法规定了意思表示的有效性要件,如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合法权益等。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条件,才能使其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以上的要件,可以确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够真实、明确、足够并具有法律效力。
这些要件在法律上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交易的公平和诚信。
在描述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时,应尽量使用准确的中文进行描述,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不常用的词汇,以保证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文章的结构应合理,段落应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流畅性。
在表达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等字眼,以确保文章能够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文章应该确保内容的独一性,避免内容重复出现,并且不得在文章中插入任何网络地址或使用任何形式的图片链接。
意思表示的解释顺序摘要:一、意思表示的解释顺序概述二、解释顺序的具体应用1.文字表达的解释顺序2.符号和图标的解释顺序3.口语表达的解释顺序三、解释顺序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四、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正文:【提纲】一、意思表示的解释顺序概述意思表示的解释顺序是指在理解和传达信息时,人们通常遵循的一种解释逻辑。
这种顺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从而提高沟通效果。
意思表示的解释顺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字表达、符号和图标、口语表达。
【提纲】二、解释顺序的具体应用1.文字表达的解释顺序在文字表达中,解释顺序通常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
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读者会首先关注标题,然后是导语、正文、结论等。
同样,在阅读列表或菜单时,人们也会按照这个顺序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2.符号和图标的解释顺序在符号和图标表达中,解释顺序主要取决于设计的逻辑。
例如,在一个箭头符号中,箭头的方向和形状表示了某种含义,箭头所指向的目标也是解释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图标设计中,人们往往会遵循从主到次、从重要到次要的原则来解释信息。
3.口语表达的解释顺序在口语表达中,解释顺序通常受到语言本身和语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们会首先关注说话人的主题陈述,然后是论据、例证等。
此外,在对话中,解释顺序还受到对话双方的关系、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因素的影响。
【提纲】三、解释顺序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解释顺序在沟通中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正确的解释顺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
此外,正确把握解释顺序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
【提纲】四、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1.明确表达目的:在沟通中,明确自己的表达目的有助于遵循正确的解释顺序,提高沟通效果。
2.注意语境:了解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助于在沟通中更好地把握解释顺序。
3.善用符号和图标:合理运用符号和图标,可以简化信息表达,提高沟通效果。
意思表示是什么意思【为您推荐】河间市律师思茅区律师盐田区律师南康律师高县律师竹溪县律师桂平市律师凤冈县律师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进行大宗物品买卖的时候一般会用到合同,此时我们就会接触到意思表示这个并不怎么特殊的名词。
而在私法领域,意思表示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名词,并且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法律意义上的意思表示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一、意思表示的定义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内心的意思因外部表示而客观,合为一体。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司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
意思表示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
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主观要件,是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
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
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是体现为司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例如签名。
b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
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识及效果意思。
三、表示方法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即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发表的载体,可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形式。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