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控制改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集中供热运行管理的节能降耗措施城市集中供热是一种以集中供热站为核心,通过热网向城市居民提供热水和供暖的热力供应方式。
它具有供热效率高、供热质量稳定、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优点,但也存在能源浪费、热损失、能耗高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的节能降耗效果,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节能降耗措施:1. 优化供热站运行:合理调节热网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需求进行调整,减少热损失。
采用先进的调节阀、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提高供热站的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行能耗。
2. 加强管网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和清洗热水管道,防止管道堵塞和热损失。
根据供热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管网的布局和设计,缩短供热距离,减少输送热量的损失。
3. 提高用户热能利用效率:倡导用户节约能源的意识,采用节能型供暖设备,如高效节能锅炉、太阳能集热器等,减少供热系统的能耗。
设置合理的温度控制器和计量计费系统,鼓励用户控制室内温度,避免能源的浪费。
4. 推广热电联供:将热网络与电网相结合,通过余热发电和热电联供技术,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将供热站与发电厂、工业企业等紧密连接,利用余热进行供热,减少能源浪费。
5.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选择节能型锅炉、换热器、泵站等供热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
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先进设备,减少能源的消耗。
6. 加强能源管理和监测: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系统,监测供热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能源消耗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和能源评估,优化供热系统的运行方式,降低能源消耗。
7. 加强能源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居民参与节能活动,减少能源浪费。
加强对供热企业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节能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城市集中供热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上述节能降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城市的供热条件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施节能降耗措施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措施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补给体系建设越来越繁重,能源问题也愈发日益凸显。
为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能源浪费,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措施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一、优化供暖方式1.推广地源、空气源、太阳能采暖等新型供暖方式,提高供暖效率。
2.在集中供暖地区,推广热总管网式供暖,降低能耗、减少传统供暖方式带来的污染。
3.采用热泵供暖,将环境中的空气、水等低温热量提升到高温,从而达到供暖的目的。
4.改善供暖结构,推广分户式供暖,避免“温差争夺”造成的热能浪费。
二、优化供暖系统1.淘汰老旧锅炉,采用高效、节能的锅炉和热泵等设备,提高供热效率。
2.在系统中增加节能附件,如在各个分支线增设节能循环泵、高效节能电动调节阀等。
3.增加热网智能化控制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能源输入装置的优势,提供智能控制手段,降低运行成本。
4.合理使用余热,建设余热回收系统,将余热再利用,进一步提高热效率,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
三、保证输电、供热管道的优良工艺、质量1.在管道铺装时要选择合适的绝热材料,降低热损失以及管道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在管道的设计和施工中,要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热带计算方法和标准。
3.在输热系统的管道中,应保证输送流体的安全、稳定、低能耗的条件。
4.加强输热管道的检验、维护,对老旧管道进行改造或更换。
总之,以上就是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措施的一些具体方法,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在未来节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将会为节能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节能措施摘要: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据着非常高比例,尤其是北方的城市,建筑能耗达到社会总能耗的40%,做好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工作,对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针对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节能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供热热网;节能;分析引言供热系统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节能措施的联用,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供热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减少热能浪费和对系统水力平衡的破坏。
在供热系统的节能工作中,除了要考虑节能措施的节能效果,还要考虑成本和节能改造的综合效率,追求节能和节省成本之间的均衡。
一、热损失分析集中供热系统使用热能输送管道传输热量,供热管道有架空、管沟和直埋三种形式。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热量损失主要和管道保温不良、管道附件保温措施不到位有关,传输介质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很大热损失,一次高温水网中管道传输热能损失占到总损失量的80%左右,二次网低温水热损失主要以管网泄露热介质损失为主,占热损总比例的70%,因此对于二次低温网,防泄漏是减少热能损失的重点。
集中供热热网效率至少应该超过90%,但是架空和管沟敷设的管道形式热损均超过10%,而且地沟无防水或者防水失效,会使管道泡水,破坏其保温性能,热传输效率甚至低于裸管。
为了提高集中供热系统热传输效率,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预制保温管直埋技术,经过多年工程经验积累,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规程,显著提升了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性能,尤其是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材料吸水率不到10%,保温性能远远超过其他材料,使用这种材质制作的保温防水外壳,能够有效降低集中供暖热管的热能损失。
二、节能措施建议2.1热源节能集中供暖系统使用集中供热锅炉或者热电厂作为热源,使用蒸汽或者热水作为热能传输介质。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意识的加强,非化石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也参与到集中供热中,但是所占份额仍然有限。
集中供热二次网节能控制方法发布时间:2023-05-16T08:17:38.096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9期作者:张松[导读] 城市中的热电厂和指定区域内的锅炉房等是供热制备的主要分布区域。
徐州华开热力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城市中的热电厂和指定区域内的锅炉房等是供热制备的主要分布区域。
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一般用热水通过管网输送到用户家中。
锅炉、燃料运送和鼓风机、水处理、输配系统的水泵以及清除灰渣使用的机械是当前区域内的锅炉房运转过程中耗费的主要能源,而管道及其相关的设备和附件则是供热系统管网的主要组成部分。
利用架空、管沟和直埋三种方式铺设管网。
本文就集中供热二次网节能控制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集中供热二次网节能控制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进行集中供热二次网节能控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供热的效率。
关键词:集中供热二次网;节能控制;原因;解决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一些大型的城市已经建成了城镇供热系统,并且逐渐成为城市内部重要的基础设施。
我国的供暖需求现在不断地向南移动,预计我国将有70亿平方米的地区需要建设供暖设施,根据目前的建筑能耗水平来说,按标准煤计算每年需要用于供暖的能量将增加1.4亿吨,电量每年要增加4500亿千瓦时,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
1供热系统结构为了保证供暖、节约能源、提高供暖效率,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控制系统应运而生,为我国的集中供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当前来说,供热管网的能耗损失主要由其沿途的泄露损失和散热损失组成。
在供热中转站中,系统循环水泵和补水泵以及热交换器等对能量损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二次网内热量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热量通过管网传输到用户家中之后,在供暖散热器的帮助下,热量可以实现在用户家中的扩散,用户的房间内即可保持相对比较适宜的温度。
创新观察—318—(一)设备更新与加强管理力度以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为契机,将过去的老旧、落后设备统统进行更新替换,过去供电设备简陋,通常是户外开闭所,这种方式不利于维修。
出现故障就要等候专业的技术人员过来维修,为了安全,技术人员必须切断电源,导致周围停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供电可靠性较弱。
通过配网自动化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实现自动操作,还能通过遥感技术对线路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避免了技术人员亲自维修,极大地保障了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能使配电网自动化得到有效地使用,各电力公司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借此对各个部门进行严格要求,发挥出部门应有的作用,对配电网运行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调整建议,以此来增加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2]。
(二)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水平技术人员对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技术人员的水平影响着配网自动化技术与配电网系统融合的质量。
所以在配网自动化技术运用之前,就要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向他们讲述安装时的注意事项,这样不但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让他们对配网自动化技术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以便日后能够更好地解决突然出现的棘手问题。
培训时不应只顾及年轻人的进度,同样要照顾年龄稍大但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
在加强老员工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时也让老员工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年轻技术人员增长经验。
公司也可以定期展开竞技比赛,让获得优胜的人讲解自己能获胜的原因,在验证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能从别人身上得到一些启发。
在技术与经验共同增长的良好形势下,才能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保障供电的稳定性。
(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系统以往的检修方式主要是以周期进行检修维护,这样不但无法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而且更无法主动或提前对事故进行预防。
如今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配网自动化技术中的故障定位功能处理以上问题。
但是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多方面检测,小区要检测变电站、配电站等。
对用户则是检测电表以及分段开关。
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技术人员对环境进行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设备。
建筑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控制设计与实践摘要:建筑集中供热作为城市运行的基础性设施,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建筑集中供热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对城市居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如今城市建筑集中供暖采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供热采暖效果。
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工程探讨建筑供热能耗偏高的原因,并采取适宜的节能调节技术,兼顾建筑供热和节能降耗两方面的要求,实现建筑供热系统节能降耗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集中供热;节能引言建筑集中供热可满足用户在严寒天气的采暖需求,但供热伴随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易恶化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节能环保技术如何在城市集中供热锅炉运行中合理应用,是目前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1应用城市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技术的重要性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各地的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在冬季,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温度相对而言偏低,因此需要通过集中采暖来进行供暖工作,在集中供暖过程当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不利于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集中采暖面积在逐渐扩大,南方地区居民也迫切希望享受集中供暖,在此过程当中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
实施集中采暖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能源消耗产生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是城市建筑集中采暖供暖大多是以煤炭能源为主,经过燃烧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对大气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结合城市建筑情况来进行城市建筑集中供暖采暖,对供热采暖节能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和利用,对控热采暖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推动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集中供热系统热源的能耗组成结合国内能源结构的特点,区域锅炉房和火力发电厂是国内最重要的两种热源形式。
锅炉、供油除灰系统、鼓风机和排风机、水软化系统和水泵(循环泵、高压泵)等能耗设备是集中供热系统的重要设备,它们消耗的主要能源是燃料、电、水和热能,通常根据单位热量能耗(即单位消耗)估算能耗水平。
集中供热系统规划中的节能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改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城市建设中,供热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传统的供热系统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因此,在集中供热系统规划中,采取节能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改善供热管网的绝热性能供热管网是集中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绝热性能直接影响着供热系统的能效。
在供热管网的规划中,应注重选择高效的绝热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塑料等。
此外,还应注意管网的布局设计,减少管道的弯曲和分支,以减少能量的损失。
另外,对于老旧的供热管网,可以采取加装绝热层的方式进行改造,提高其绝热性能。
二、优化供热设备的选择和运行供热设备是供热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和运行对供热系统的能效至关重要。
在供热设备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如高效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热泵等。
同时,还应注意设备的匹配,合理选择设备的规格和容量,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在设备的运行中,应加强监控和调控,确保设备的运行在最佳状态,避免能源的过度消耗。
三、推广余热回收技术在供热系统中,大量的热能会以废热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因此,在集中供热系统规划中,应充分利用余热回收技术,将废热回收利用起来。
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应用于供热设备的烟气排放中,通过换热器将烟气中的热能回收利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余热进行地下水加热、生活热水供应等,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
四、加强供热系统的调控和管理供热系统的调控和管理是保证供热系统能效的重要手段。
在供热系统的规划中,应注重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对供热系统的精确控制。
此外,还应加强对供热系统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中的问题,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运行。
五、推动能源多元化在供热系统规划中,应注重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减少对某一种能源的过度依赖。
除了传统的燃煤、燃气等能源外,还应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浅谈集中供热系统工程节能解决方案摘要:集中供热系统工程具有供热稳定性高、供热效果好、污染小、能耗低等特点,近年来,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如今,在我国能源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集中供热系统能耗已成为重中之重。
在此,就集中供热系统工程节能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集中供热节能解决方案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集中供热系统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集中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对节约工程投资、降低供热能耗、提高企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使供热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确分析、评价集中供热系统更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与大家就集中供热系统工程节能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采用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系统,是指利用大型燃气锅炉或热电厂作为主要热源承担城市集中供热的基础热负荷,小型燃气锅炉承担峰值热负荷的一种集中供热系统。
可以使供热设备在更多的时间内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下,提高各热源的供热效率。
在热网供热量充足时进行按需供热,供热量不足时进行均匀性调节,灵活调整供热量。
系统中的多热源联网可根据热负荷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更为灵活、合理的供热方案,并可随时调整全系统的供热工况(供热量、温度、流量、压力)。
从而大幅降低供热能耗,以此达到节能的作用。
建立智能热网控制系统智能热网控制系统,由热网监控中心、智能热网调节终端、用户温度测量终端以及执行机构组成。
通过采用智能采集仪对换热站实行远程智能控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对各换热站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远程监测,以达到室外温度与热网运行状况的平衡,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由于室外温度在一天之内存在较大的波动起伏或热用户的时间特殊性需要对供热系统进行分时段控制。
例如在清晨,室外温度较低,须加大供热量;中午室外温度升高,需减少供热量;傍晚时段室外温度由开始降低,又需增加供热量。
论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调节与节能措施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采暖模式在近几年有了很大改变,并且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的推广与实施。
如何有效开展供暖节能减排工作,保证居民供暖供暖的质量,是目前供热行业的热门话题和不断深入的问题。
探讨了热源、热网、换热站的同步动态平衡调整,目的是更好地做好均衡供暖工作,保证供暖客户的室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为供暖系统的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
基于此,本文对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调节与节能措施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热系统水力失调的状况及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消除水力失调,实现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的改进方案,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中供热;供热系统;水力平衡;平衡调节前言:目前,节能措施是供热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在供热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但我国供热系统能耗仍然很高,不符合国家绿色节能发展的要求。
因此,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使供热系统正常、有序、稳定地运行。
为此,应该对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平衡调节和节能措施进行研究。
1 供热系统水力失调的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对供热系统水力失调原因的分析,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泥沙淤积造成水力失调的流量分布不平衡,造成水力失调;循环水泵选型不当,造成运行时间与设定值偏差的水力失调;运行时实际热负荷与原设计热负荷不符,超过或低于原设计热负荷,造成水力失调;因系统高程差或上下游居民高程差,造成垂向水力失调;运行过程中因系统流量变化造成水力失调,如室外温度过低、阀门开启、室外温度过高、阀门关闭,影响其他未安装调节设施的用户,造成水力失调及动态水力失调。
此外,在室外供热管网的支路和主干道上未设置必要的调控装置,导致部分管路腐蚀严重、阀门失效、控制和连接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很明显,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都比较高。
另外,由于管道敷设时间较长,管道、管件和阀门的腐蚀比较严重,经常发生泄漏,管道的绝缘层和保护层会受到损坏[1]。
传统的供热管网和热交换站的调节控制一般只以二次热交换站的供回水温度为控制对象。
快速实现集中供热节能的创新方案范文创新方案:基于智能化系统的集中供热节能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供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如能源浪费、能源效率低下等。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化系统的集中供热节能创新方案,以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节约能源资源,达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集中供热;节能;智能化系统;能源效率;环保引言:供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寒冷的冬季。
然而,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如能源浪费、能源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创新的方法来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节约能源资源,达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效率: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主要依靠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热能。
这种供热方式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还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
为了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效率,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创新方案:1. 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提供热能。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2. 采用先进的供热设备:引入先进的供热设备,如高效燃气锅炉、热泵等,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使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对供热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管理的效率。
减少能源浪费: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管道传输能量损失:传统的供热系统通过长距离的管道传输热能,存在能量损失的问题。
为了减少这种损失,我们可以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对供热管道进行保温,减少能量的损失。
2. 热力站热损失:热力站是供热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能源浪费的重要来源。
为了减少热力站的热损失,我们可以采用高效的热力站设计,优化管道布局,减少能量的损失。
3. 供热系统的能量调节:传统的供热系统能量调节不灵活,往往只能全开或全关,导致能源的浪费。
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控制改造
摘要:当前,供热进技术集中在一些北欧国家当中,本文在进行
消化吸收北欧的先进的供热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种能与我国目前供热现状相适应的自控模型,即在集中供热系统中,采用二次水供水温度自控、二次水循环泵变频调速等措施,进行节能技术方法的改造。
初步解决了我国供热系统在如何确定其最不利环路及计算最不利环路压差设定值的问题。
关键词:集中供热;自控;节能
abstract: at present, advanced technology can focus on some of the nordic countries, this article th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advanced heating technology of northern europe, on the basis of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s put forward to consider a can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situation and heating to adapt the control model, that is, in the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the second water supply temperature control, secondary pump water cycle variable frequency speed regul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preliminary solved heating system in how to determine the most unfavorable loop and calculating the most unfavorable loop differential pressure of the set value.
key words: the central heating; automatic control;
adjustment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承德市隆化县于2007年建了一座集中供热锅炉房,生产高温热水送到热交换站。
由于实际热负荷小于设计热负荷和热负荷随气温变化较大,就要求根据供热系统实际所需要的热量及时调节供热量。
供热系统的调节主要分为质调节和量调节,已有许多研究。
在流量的均匀调节中,流量平衡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我们对热交换站进行技术改造,设计了二次水系统的供热自控系统,对热交换站进行二次水供水温度自控、二次水循环量自控、二次管网水力平衡控制和部分建筑的供水温度分时自控。
2自控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二次水供热系统自控系统
由二次水供水温度自控系统、二次水循环量自控系统、二次管网水力平衡控制系统和部分建筑的供水温度分时自控系统组成。
二次供水温度自控系统由于热用户均没有室温调节装置,为了作到既经济运行又保证供热质量,采用了如图所示的二次供水温度自控系统对供热工况进行质调节。
(1)采用三通阀调节进入热交换器的一次水量,从而控制二次供水温度。
由于一次系统中没有水力工况自动调节装置。
为了在进行二次供水温度自控时既不破坏一次系统的水力工况,也不用增加一次水力工况自动调节装置,采用三通阀而不是两通阀进行二次供水温度自控。
(2)增加气候补偿功能,采用自动随动控制系统而不是定值控制系统(需要人工按供暖工艺修改控制给定值)完成二次供水温度自控。
二次供水温度按照供暖工艺随室外温度自动改变。
(3)采用约束控制完成二次供水温度自控。
为保证供暖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另外增加了一次回水最高温度限制、电动调节阀最小开度限制和一次回水与二次回水温差限制2个约束条件。
一次回水最高温度限制可以避免因二次回水温度过高导致的从一次网超量
取水,并使热交换器保持较好的换热效率。
电动调节阀最小开度限制可以在二次供水温度传感器断路时,使二次供水温度不至于过低。
当二次供水温度传感器短路时,一次回水与二次回水温差限制和一次回水最高温度限制可以使二次供水温度不至于过高。
2.2二次水循环量自控系统
目前在热交换站普遍存在二次循环量过大的情况。
二次循环量过大一方面直接造成电能的浪费,同时还使得二次回水温度过高。
二次回水温度过高直接导致对靠近回水侧的热用户供热过量,造成热能浪费。
同时二次回水温度过高还使得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下降,为维持所需的二次供水温度必须从一次网上索取更大的水量,破坏一次网的水力平衡。
为杜绝二次水系统大流量、低温差的运行方式,实现既经济运行又保证供热质量,并在满负荷后实现质调节与量调节的综合调节,对二次循环泵采用变频调速技术进行改造,并配置了相应的二次水循环量自控系统,根据气候和二次回水温度对循环泵的转速进行自动调节,从而自动地调节二次水循环量,使二次回
水温度按照供热工艺的要求自动随室外温度变化。
2.3二次管网水力平衡控制系统
在采用二次水循环量自控以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二次系统水力工况将不平衡从而影响供热质量。
为解决二次系统水力工况的不平衡,减少进行平衡调节的工作量,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和尽可能节约经费,在靠近热交换站的二次系统的一些支路上安装了流量平衡阀。
2.4部分建筑供水温度分时自控系统
为进一步节能,对商场、学校等部分热用户采用了如图所示的供水温度分时自控系统。
控制器在晚上下班前半小时自动启动混水泵,在第二天早晨上班前一小时自动停止混水泵。
在混水泵运行时,自动调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改变从二次网上的取水量,将建筑的供水温度控制在700c。
在混水泵不运行时,自动调节电动调节阀保持最大开度,建筑的供水温度就是系统的二次供水温度。
换站进行比较,有下述效果。
(1)节能效果明显。
在同一供暖期中,集中供热锅炉的单位供热面积的煤耗有明显的下降。
(2)二次水循环泵节电效果明显。
采用自控后,热交换站的循环泵电耗比上一个供暖期下降了,热交换站的循环泵电耗比上一个供暖期下降了。
(3)二次网水力工况有明显的改善。
采用自控后,同一个二次系统中不同支路的回水温差减小,基本趋于一致,说明二次水的流
量分配基本合理,避免了供暖不平衡现象。
(4)热力工况有较明显的改善。
采用自控后,实际供水温度和工艺要求的基本一致,实际回水温度保持在工艺要求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因人工调节不及时造成的供热不足和供热过量。
(5)减轻了运行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供热可靠性,使站内的跑、冒、滴、漏现象大为减少,事故隐患被排除,设备的完好状况得到改善。
3最不利环路的确定
对于单一热源的供热系统,理论上讲,好的设计或好的初凋节之后是不存在最不利环路的。
运行过程中若管网不出现堵漏事故时.供热系统的最不利环路是不变的。
但我国的供热系统设计平衡不很理想,施工后由于各种原因又会使不平衡加剧,初调节又不能完全消除不平衡,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堵漏,因此最不利环路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运行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变化。
对于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力汇交点的变化会引起最不利环路的变动。
而最不利环路的运行工况代表了全网的运行工况,只有保证最不利环路的运行工况才能保证全网的运行。
而且以最不利环路的运行工况作为对热源调度的依据是保证全网运行效果的最经济
的方法。
对于北欧国家广泛采用的集散式的热网自控系统,以出口水温为控制目标来判定最不利环路。
因此有3个参数可以反映出该热力站在全网中的有利与否。
即二次供水温度与其设定值的比值、阀门相对开度和相对流量。
单一指标不能含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
况,为了保险和全面起见,采用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式中:e为综合判据;c为调节阀门的相对开度。
用该指标即可判断出最不利环路的位置,e。
所在环路即为最不利环路。
又可以判断热源能力是否足够,e≥1说明该站热量足够;e。
≥1说明全网热量足够;e△p则热源总循环泵加速运转;
当emin>l时,△pr<△p则热源总循环泵减速运转;
当emin=1时,△pr=△p则热源能力与热网能力匹配。
以上的所有参数均为系统运行过程实测到的,这种通过系统运行参数判断系统运行状况的方案要比预先人为设定某项参数更切合实际。
本文中所采用的判断最不利环路及确定最不利环路压差设定值的方法,使系统有了自辩识和自调节的功能,解决了以往给不准最不利环路压差设定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清;陈振双;涂光备动态流量平衡阀的原理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煤气与热力 2000(06)
2.董壮进;廖荣平;王淮供热管网初调节的探讨[期刊论文]-煤气与热力 2000(04)
3.王宁供热系统质调节问题及分析[期刊论文]-煤气与热力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