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框架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294.87 KB
- 文档页数:35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发展-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影响2.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文明 -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特征3. 古代中国-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融合- 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思想- 汉朝的兴衰与儒家思想的确立4. 古代希腊与罗马-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与法律-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基督教的兴起5. 其他古代文明- 古代非洲文明(如努比亚、阿克苏姆)- 古代美洲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的中世纪-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会影响下的中世纪欧洲社会-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兴起与人文主义2. 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教的诞生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 伊斯兰文化对后世的影响3. 亚洲的中世纪- 中国的唐、宋、元三代- 日本平安时代与武士阶级的兴起 - 蒙古帝国的建立与影响4. 其他地区的中世纪历史-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印度的古代帝国与宗教发展- 非洲与美洲的中世纪文明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艺术与思想 -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 启蒙运动的起源与影响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劳工运动3. 现代国家与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19世纪的民族统一运动(如意大利、德国) -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过程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5. 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民权运动与性别平等的进步-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四、当代历史1. 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技术的革新与互联网的普及-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2. 政治格局的变迁-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亚洲的崛起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挑战与国际反恐合作3. 当代社会的多元化-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交流- 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的兴起-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与伦理问题结语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通过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框架总结,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过去,更能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称为外服。
3、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大宗。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早期政治制度中,统治者通过祭祀等活动借助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王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强调血缘亲疏关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权力。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2、郡县制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起源,氏族公社,部落联盟。
- 夏商周: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3. 秦汉时期:-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
- 汉朝: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争霸。
- 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确立。
-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化繁荣。
6.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理学的形成。
- 元朝:蒙古族的统治,民族融合。
- 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
- 清朝:康乾盛世,民族融合,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的侵略。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的冲击。
2.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3.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4. 新中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5. 改革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型。
6. 现代化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
世界史部分: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 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 近现代:- 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殖民扩张。
-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
4. 现代:- 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冲突。
以上是必修一历史知识点的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学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框架一、古代史A. 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1. 猿人时代a. 旧石器时代b. 社会生活特征2. 新石器时代a. 社会结构变化b. 农业革命的影响B. 文明的兴起与发展1. 早期文明a. 亚洲河流流域文明(如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b. 埃及文明及其特点2. 中期文明a. 希腊文明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b.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C. 世界历史时期的伟大变革1. 中世纪时期a. 封建社会的特点与形成b. 教会在中世纪的影响与地位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a. 文艺复兴的兴起及其影响b.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主要内容3. 近代历史a. 蓬勃发展的欧洲资本主义b. 世界殖民体系与经济全球化二、现代史A. 近代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变革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崛起a. 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与影响b.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 世界两次大战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结果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与意义B. 冷战与世界格局的重塑1. 冷战的起因与特点a. 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b. 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 各国的独立解放运动a.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b.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与发展C. 当代世界的重要问题与挑战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争议a.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b.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争议与困境2. 跨国公司与文化冲突a. 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b. 文化冲突对当代世界的影响与挑战三、中国历史A. 远古时期至秦汉时代1. 夏商周与诸子百家a. 夏商周的建立与发展b. 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2.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繁荣a. 秦统一六国的方式与结果b. 汉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B.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1.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社会a. 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分裂与社会变迁b. 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与发展2. 隋唐帝国的兴衰与盛世a. 隋朝的统一与统治特点b. 唐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成就C. 宋明清时期1. 宋朝的政治与文化状况a. 宋朝政治体制的特点与影响b. 宋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 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社会a. 明朝的政治改革与农民起义b. 清朝政治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特点总结: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框架涵盖了古代史、现代史和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明兴起、历史变革和重要事件的概括与总结,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过程。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篇:思想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一、人类社会的演变
1.古老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
6.共产主义社会
二、人类思想的演变
1.原始宗教
2.古代哲学
3.现代哲学
三、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2.书法艺术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3.书法与审美观念的演变
四、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述
1.古代科技
2.古代文学
3.古代艺术
第二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变革
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1.自然哲学的出现和发展
2.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
3.科技引领生活的改变
二、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差异
1.生活方式的演变
2.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四、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未来展望与个人责任
五、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文化多样性和人类进步
3.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六、生命与生命伦理问题
1.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伦理问题的探讨
3.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和行为。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很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学习必修一的历史,首先我们就要明确要学的知识内容有哪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时期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二、战国时期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3、郡县制(地方)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归纳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二、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②内容:土地和人民;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特点:①主要分封给同姓子弟②层层封授,等级森严作用:①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制度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远近尊卑③父系血缘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稳定;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高一的的学生在学习必修一的的历史课程时,可以利用知识框架来复习和记忆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1(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内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宗法制的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5、宗法制的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诸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秦朝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内容):(1)皇权至高无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2)中央实行三公诸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2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影响:中央:1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 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3、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4、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A 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主体是)。
②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的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2、夏商的统治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评价: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框架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成
古代人类社会的特征
- 人类的物质生活基础
- 原始社会的组织形态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演变
河洛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 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
- 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
- 黄河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丝绸之路的开启
-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 古代文明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农业经济天子与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构造- 天子与贵族的权力分配与关系-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地位
古代社会的科技与文化
古代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
- 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的影响- 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古代社会的宗教与哲学
- 古代宗教的祭祀和信仰
- 古代哲学的形成与流派
- 宗教与哲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以上是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框架的概况。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以便深入理解和分析古代社会
的形成与发展。
希望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更
好地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一)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框架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特点与影响2. 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制度-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古代中国: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的确立- 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希腊神话 - 古罗马文明: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罗马法3. 宗教与哲学的兴起-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伊斯兰教的诞生- 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国哲学思想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教会影响:教皇与皇权、十字军东征-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艺术与科学的复兴2. 伊斯兰世界-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与衰落3. 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五代- 日本的平安时代、幕府统治-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4. 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 欧洲探险家的航海发现- 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活动- 殖民地的影响与后果三、近现代史1. 欧洲近代化- 文艺复兴后期的科学革命- 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等-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 工业革命: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2. 亚洲的近代变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日本的明治维新-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与国际政治格局4. 殖民地解放与民族国家建立- 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殖民体系的解体- 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四、当代史1.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银行、WTO等-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信息时代与科技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与影响- 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科技的进步- 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当代国际冲突与和平- 冷战后的新国际关系格局- 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问题- 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4. 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运动:民权、女权、环保等- 文化多元化与交流- 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结语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演变的史实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二、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三、演变的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四、演变的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2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
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启夺得王位。
“家天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武王、周公旦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历史高一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古代文明的起源1.原始社会的特征2.文明的诞生及其特征3.古代文明的分布二、古代东方文明1.古埃及文明a.地理环境与尼罗河文明b.法老王国的统一与分裂c.古埃及文化的特点2.古印度文明a.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b.种姓制度与吠舍罗制度c.古印度文化及其传播3.古中国文明a.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b.夏、商、周三代的变迁c.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三、古代西方文明1.古希腊文明a.希腊城邦的兴起与特点b.希腊神话与宗教信仰c.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2.古罗马文明a.罗马城邦的建立及其扩张b.古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衰落c.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影响四、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2.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及其影响3.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五、中世纪的欧洲1.欧洲的封建制度a.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b.中世纪农业与商业的发展2.基督教的影响a.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b.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3.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与影响六、近代史的开端1.文艺复兴运动与大航海时代2.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影响3.近代国际关系的变革七、近代世界的发展1.欧洲殖民地扩张与殖民地经济体系2.工业革命的兴起3.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八、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a.战争爆发的原因与过程b.《凡尔赛条约》与战后秩序2.第二次世界大战a.战争的起因与过程b.纳粹德国与大屠杀c.战争的影响与战后重建3.冷战的产生与发展九、当代世界的变革与争议1.全球化与区域冲突2.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3.社会革命与民主运动十、历史与当代1.历史的意义与作用2.历史的教训与启示3.历史与个人的关系以上是关于历史高一知识点的总结框架,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这个框架进行详细的学习和总结。
历史是人类进步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认识现在,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图一、古代历史A. 史前时期1. 旧石器时代- 人类起源- 工具使用与发展2.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 陶器与纺织品的出现B. 古代文明1. 古埃及- 金字塔的建造- 法老与神权政治2. 古巴比伦- 汉摩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3. 古印度- 印度河流域文明- 种姓制度4. 古代中国- 夏商周三代- 诸子百家的思想C. 古典时期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哲学与科学的发展2. 罗马帝国- 罗马法-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二、中世纪历史A. 欧洲中世纪1. 封建制度-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骑士文化2. 教会的权威- 教皇与宗教裁判所- 十字军东征B. 伊斯兰世界1.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传播- 科学与文化的融合C. 东亚历史1. 中国的统一与分裂- 隋唐盛世- 宋元明清的更迭2. 日本的封建社会- 平安时代- 武士道精神三、近现代历史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欧洲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革命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义 - 宗教战争与和平B.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1. 英国工业革命- 蒸汽机与纺织机械- 城市化与劳工问题2. 资本主义的兴起- 自由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C.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1. 欧洲的殖民扩张- 亚洲与非洲的殖民地 - 殖民地的反抗与独立 2. 民族主义的兴起- 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冲突与世界大战四、当代历史A. 两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结果-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起因与过程- 联合国与冷战的开始B. 冷战与后冷战时代1. 冷战时期的对抗- 美苏两极格局- 核武器竞赛与太空竞赛 2.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苏联解体与东欧变革 -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冲突C. 当代社会问题1. 环境与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能源2. 社会与文化变迁- 信息技术革命-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此框架图仅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概览,每个部分都有其深入的历史背景和细节,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2、夏商的统治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评价: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3、北宋的“强干弱枝”表现:军事上:收兵权;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财政上:设转运使,绝大部分收归中央。
结果: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过弱。
4、元朝的行省制度原因:疆域空前扩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特点:行省的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袭二、选官和用官制度1、汉代察举制:自下而上的荐举;以道德为主要标准2、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的标准3、隋开创的科举制:自上而下的取士;以才学为主要的标准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提高关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课君主专制的演进和强化一、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加强1、汉武帝的中朝制度2、唐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北宋相权的分割——二府三司制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被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4、元朝的中书省制宰相的权力又分到合,宰相权力很大,甚至危及皇权。
二、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建立1、明太祖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建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建立内阁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职权的大小完全以皇帝的旨意而定。
不可能制约皇权,只是强化皇权的表现。
三、军机处的建立——君主专制的顶峰1、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的三足之势2、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品秩低下;跪受笔录和传达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帝得以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独特的自然环境:临海多山2、小国寡民城邦的林立:更有利于参与政治和追求民主权力。
3、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梭伦改革——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三、对雅典政治的评价积极作用: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局限性: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弊端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早期习惯法——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伤害平民的利益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作用: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1、公民法使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保障罗马公民的权利2、万民法的产生背景:罗马扩张中疆域扩大,民族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的新问题。
公民法无法应对产生:3世纪,罗马帝国内自由民内部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万民法称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得最终完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汇编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1、维系罗马统治: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影响后世: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罗马法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4、核心内容:倡导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5、实质:罗马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根源:英国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3、过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二、《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1、内容特点:用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利2、作用:确立了法律至上的社会原则,否定了君权神授和专制;使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国王的内阁:开始时是服务于国王的,向国王负责2、议会的内阁内阁:首相是首脑;集体负责,共进共退;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政府首脑;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首相掌握实权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美国的独立2、邦联制下的严峻形势政治上:不利于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外交上:不利于稳固独立3、结果: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政体1、宪法的产生:各州代表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结果2、内容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有效地防止了独裁,保障了民主民主共和的原则:国家元首和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3、评价积极性:强调了国家权力,有利于统一和稳定分权制衡的原则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总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政治的环境。
局限性: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自由;民主的狭隘性——奴隶制的存在,人权的不平等。
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法国革命的爆发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艰难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的保守势力日益削弱,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普法战争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和稳定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法国总统制共和制2、作用使共和派逐步掌握国家大权,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日益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德国的统一根源:分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领导国家和主要人物:普鲁士(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俾斯麦方式: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2、统一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①确立联邦制,以普鲁士为核心,把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移植到整个帝国②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通过法律来保障君主专制的权利评价: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推动了德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发展和提高;但这种民主制度十分保守和不彻底;使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不稳定因素之一。
第十课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的英国和中国中国英国经济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经济落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建立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军事装备陈旧落后,军纪败坏坚船利炮思想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总体特征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日渐强大2、鸦片走私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的结果:改变了中英正当贸易的状况,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清朝统治。
3、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加紧对外扩张以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被破坏,香港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创列强勒索赔款的先例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最能体现侵略者企图的条款)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国商定——关税主权被破坏,对中国经济掠夺提供条件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破坏,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A.《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进一步控制清统治核心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便利商品在内地倾销,威胁中国安全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文化侵略,掠取情报赔偿英法600万两白银──加重中国人民负担B.《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成为侵略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威胁北京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劳动力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更加受损;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第11课太平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起义的背景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具体原因: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洋货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巨额的战争赔款负担;自然灾害2、过程①发动起义组织方式:拜上帝教②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初建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3、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①北伐失败原因:②北伐的作用:③西征主要领导者:二、《田朝天亩制度》的颁布1、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案: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案:③目的:2、评价①积极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反映了农民阶级革命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