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61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天文历法的进步【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一.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丝织业:商汉唐; 棉织业:宋明二.冶金业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4)南北朝:灌钢法(5)北宋:煤炭三.陶瓷业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2)制瓷业(世界最早)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
(发明珐琅彩)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商人;商品(农、手工产品等);交换场所(国内外市场);货币;交通状况;国家政策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商周:初步发展。
周:骨贝、铜贝; “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良好条件—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辅助性经营场所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清:形成商帮,出现会馆二、“市”的发展三、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清代:苏州“十万烟火” .四大名镇:吴江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不断发展,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介绍了古代中国文聘官员的方式
和制度,包括举孝廉和进士科举等制度。
2.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变迁:介绍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
改革和变化,包括唐朝的明经举和制科举,宋朝的进士科
举和制举人。
3. 四大发明: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宋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唐宋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文学、音乐、绘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
5. 唐宋经济的繁荣:介绍了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
6. 中国古代的科技传播:介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传播,包
括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7. 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介绍了南宋时期的政治制
度和社会状况,包括宋朝的官制和地方制度,以及社会阶
级和经济状况等方面。
8. 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介绍了金元时期的政
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包括金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阶级结构,以及元朝的科举制度和经济状况等方面。
9. 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包括与邻国的交往和边界问题,以及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方面。
以上总结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章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宏观框架】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2.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中观图示】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微观图解】6.小农经济7.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8.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9.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10.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新变化及经济政策11.几种经济政策的关系1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第2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宏观框架】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中国被卷入3.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微观图解】4.新航路开辟5.四大航线6.“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7.早期殖民扩张8.三角贸易9.工业革命的影响10.第二次工业革命第3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宏观框架】1. 整体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示意图【中观图示】4.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微观图解】6.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7.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三大表现8.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及相互关系9.近代新经济形态的三种形式第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宏观框架】1.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2.中国从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观图示】3.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建设探索4.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5.“文化大革命”后30年的经济探索【微观图解】6.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7.“一五计划”建设8.过渡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两次调整9.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1.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2.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14.中国的改革开放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6.对外开放1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二、手工业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高一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对学过的必修二历史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一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一、古代两河流域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
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二、古代埃及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古代印度1、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种姓制度: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阶层刹地利军事贵族 (国王)吠舍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首陀罗奴隶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学习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尤其是必修二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历史事件,很多时间容易记错。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1一、第一次工业革命㈠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㈢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㈣发明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6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火车)试车成功。
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变革:产生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㈠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兴起的条件:(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美爱迪生)、电车、电话(美贝尔)、电影放映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1885年德戴姆勒和本茨)和飞机(内燃机驱动1903年美莱特兄弟)。
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一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是学生们在学习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中的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1.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改革;1.4 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 第二单元:古代罗马这个单元将带领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兴衰历程和文化特点。
重点内容如下:2.1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其政治制度;2.2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荣;2.3 基督教的出现和传播;2.4 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东罗马帝国的延续。
3. 第三单元:近代东亚这一单元将介绍近代东亚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重点包括:3.1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戊戌变法;3.2 日本明治维新和倭乱,以及日本的殖民扩张;3.3 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对外关系;3.4 东南亚国家的独立运动和现代化进程。
4. 第四单元:近代西方本单元将重点探讨西方国家的近代历史,如:4.1 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2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4.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影响;4.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国际局势。
5.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现代世界的历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5.2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5.3 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和机构;5.4 21世纪全球化的社会经济特点。
这是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整体了解以及对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希望本文对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铁制农具和 的广泛使用) 古代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奴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二单元知识结构图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 四条航线 (雏形)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2)英国殖民扩张、海上殖民霸权地位确立 (拓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基本形成)发生条件: 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产生(最终建立)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目的: 口号: 代表: 近代工业的起步) 内容:影响 (20世纪60——710年代)主要分布:东南沿海(Why?)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战期间)特点:数量 规模 资本总额地域上“春天”出现的原因: 短暂的春天“春天”出现的表现: “春天”消失的原因: 1927-1936 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表现: 曲折发展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1945念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前提: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年底,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修改了八大的正确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年代:形式更加多样,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迅速城乡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化进程加快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时尚中国,更显个性化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学案 装 订 线服装、发型、食品、住房风俗习惯交通:火车、轮船、航空通讯:邮政、电话、电报第六单元知识结构图背景: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一、中华文明的发展1.考古发现与原始社会-中国的考古发现与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发展-夏朝的建立和衰亡-商朝的兴起和发展-周朝的建立和统一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变迁-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争-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传播4.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秦始皇的统一和变革-汉朝的兴起和统治-汉武帝的与开放5.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三国时期的政治争斗-魏晋南北朝的兴起和衰落-佛教的传入和流行6.隋唐五代的繁荣与衰落-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分裂-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7.宋元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变革-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元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与开放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东地中海文明的兴起与辉煌-古埃及文明的崛起和发展-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古罗马文明的统一和繁荣2.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特点-阿育王的统一和繁荣-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3.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崛起与衰亡-波斯帝国的统一与扩张4.华夏文明与他国的互动-希腊罗马和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5.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古代文明-美洲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非洲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影响-大洋洲古代文明的发现和传承三、各种政治制度与文明的变迁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兴盛-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影响2.世界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制度的兴起和传播-共和制度的建立和衰退-奴隶制度的存在和消亡3.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与传播-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承和发展四、文化交流与技术发展1.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活跃-文化艺术品的流通和传播-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合2.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承-商业贸易的发展与跨洲交流历史必修二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中国和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铁制农具和 的广泛使用)古代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奴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二单元知识结构图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 四条航线 (雏形)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2)英国殖民扩张、海上殖民霸权地位确立 (拓展)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基本形成)发生条件: 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产生(最终建立)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目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 口号: 代表:近代工业的起步) 内容: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20世纪60——710年代)主要分布:东南沿海(Why?)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战期间)特点:数量 规模 资本总额 地域上 “春天”出现的原因: 短暂的春天 “春天”出现的表现: “春天”消失的原因: 1927-1936 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表现:曲折发展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1945念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前提: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年底,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修改了八大的正确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年代:形式更加多样,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迅速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化进程加快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时尚中国,更显个性化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服装、发型、食品、住房风俗习惯交通:火车、轮船、航空通讯:邮政、电话、电报第六单元知识结构图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表现和特点:影响:背景: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