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12级骨伤一班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
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
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
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
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饮屠苏酒。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
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
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
关于中医药的文案
1、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2、银针刺开云千里,妙药驱散雾万重。
3、中医是五千年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药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健康礼品。
4、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5、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6、中医,不仅仅是中药,也是一门学问,各位药各种名称,有苦有甜有酸有辣有辛,然后制成药剂,各有各味,各有对症,但是其中治病医人的错综原理,如人生,没有几人能渗透。
7、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8、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传统节日风俗与中医药的联系传统节日风俗与中医药的联系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方式,也是人们凝聚情感、增进交流、促进团结的重要平台。
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与传统节日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个方面探讨传统节日风俗与中医药的联系。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
同时,在这个特殊时刻,人们还会进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感谢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幸福。
而在这些庆祝活动中,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中医药食疗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享用各种美食。
而根据中医理论,在饮食方面应该遵循“寒冷时进温热,温热时进寒凉”的原则。
因此,在春节期间,人们应该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腰果、红枣、桂圆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2. 中医药祭祀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
而在这些活动中,中医药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在拜年时,人们会给长辈送上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礼物,如人参、鹿茸等。
这些礼物不仅可以表达敬意,还可以帮助长辈保持身体健康。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添新土、烧纸钱等。
而在这些活动中,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中医药养生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时期。
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并进行适当的养生活动。
根据中医理论,清明节应该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苦瓜、黄瓜、菠菜等。
同时,还应该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2. 中医药祭祀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添新土、烧纸钱等。
而在这些活动中,中医药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在扫墓时,人们可以带上一些具有祛邪驱鬼作用的草药,如艾叶、茵陈蒿等。
这些草药可以帮助驱走邪气,并保佑家族平安。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找到一种方式,既能缓解身心的疲惫,又能传承千年智慧的瑰宝。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诊疗理念和温和的治疗方法,成为了现代人寻求身心平衡的绝佳选择。
以下,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医的世界,感受那份源自内心的温暖与关怀。
一、缘起中医,千年传承中医,源于远古,历经千年沉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衡的结果,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状态。
二、中医诊疗,走心之旅1. 把脉问诊,用心聆听中医诊疗的第一步是“望闻问切”,其中把脉最为关键。
中医师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师不仅关注脉象的变化,更用心聆听患者的述说,从细微之处捕捉病情的蛛丝马迹。
2. 中药调理,温和呵护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个性化的中药处方。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效,温和地调理人体机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中药调理的过程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方,确保治疗效果。
3. 针灸推拿,疏通经络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的两大特色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魅力。
4. 食疗养生,调养身心中医认为,食物也有药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起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推荐合适的食疗方案,让患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三、中医文化,温暖心灵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中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
中医文化让我们明白,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身心愉悦、生活充实。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教学文案标题: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学导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医药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节日,我们有机会将中医药文化教学融入其中,让更多人了解、传承和学习中医药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节日传承和教学中医药文化。
一、清明节:感受养生之道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天,也是中医药文化教学的绝佳时机。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习俗。
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向大家解释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并重点介绍中医养生的观念。
1.清明节的起源:追溯到古代,清明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纪念先贤,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中医养生观念:在介绍清明节之后,可以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介绍中医的核心概念,例如“阴阳平衡”、“五行养生”等。
并通过实例和案例说明如何利用中医药的方法调养身体,维护健康。
二、端午节:传承中医药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好时机。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许多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
1.粽子与药膳:向学生们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并介绍其中所用到的药材。
进一步解释其中的中医理论,让学生们了解药膳的健康价值和应用。
2.赛龙舟与药师:讲解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的原因和来历,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入药师文化。
以龙舟比赛为契机,向学生讲解有关中医药师的历史和传统医药的发展,以及药师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职责。
三、中秋节:展示中草药的奥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同时也可以将中草药文化进行传承和教学。
2.月饼与中医调养:在讲解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月饼时,介绍其中的中药材成分,向学生们解释中医药调养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讲解不同种类的月饼,了解其功效和适用人群,传承中药文化知识。
结语: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药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医药文化宣传文案标题: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的智慧与艺术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文案摘要: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心理念、药材应用、疗法特点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提供观点与理解,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灵活地了解中医药文化。
一、历史背景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历史的结晶,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智慧。
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方法论。
二、核心理念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
它们构成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石,通篇贯穿了中医药的诊断、治疗、药物选择等方面。
这些理念旨在维护人体内外的平衡,达到健康的状态。
三、药材应用中医药文化的药材应用广泛,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来源。
从《本草纲目》到现代,中药材应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其药理作用和配伍原则使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四、疗法特点中医药文化以辩证论治为特点,注重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从针灸、推拿到中药方剂,中医药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疗法选择,以满足各种疾病的需求。
五、观点与理解中医药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理念和疗法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和接受。
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困境和现代科学的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同时保持对现代医学的尊重和学习。
总结: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核心理念、药材应用和疗法特点构成了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通过宣传中医药文化,我们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底蕴。
同时,我们也应当持开放的心态对待现代医学,并寻求中西医学的结合,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观点与理解: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中医药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医学的选择。
我认为,在保持中医药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应该推动其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
中药文化文案
中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几个中药文化的文案,供您参考:
1.中药,国之瑰宝:中药作为中国的独特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文化文案可以从“中药,国之瑰宝”入手,强调中药的珍贵和独特性,突出中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表达对中药文化的敬意和传承发扬的愿望。
2.草本养生,中药养生:中药文化强调“草本养生”,注重以天然草本植物为材料,通过中药的调理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个文案可以突出中药文化的健康理念和养生方法,传达中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中药文化,传承千年:中药文化源远流长,文案可以从“中药文化,传承千年”入手,突出中药文化的历史悠久和传统独特性,表达对中药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发扬的决心。
4.中药文化,智慧传承:中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文案可以从“中药文化,智慧传承”入手,强调中药文化的智慧之源和传承发扬的重要性,表达对中药文化的敬意和传承发扬的意愿。
5.中药文化,健康生活:中药文化与人们的健康生活密切相关,文案可以从“中药文化,健康生活”入手,突出中药文化在人们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表达对中药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发扬的期望。
这些文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以突出中药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表达对中药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发扬的决心。
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中医文化和中药的传统与习俗。
中医药文化宣传文案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2.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节身体平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3. 中医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治疗方式。
4.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5.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医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
7.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是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补充和完善。
8.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曾经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9.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中医药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态观念和哲学思想。
11. 中医药在传统文化教育、文艺创作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和表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2. 中医药强调“因材施治”,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治疗,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需求。
13.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秉承“以病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健康管理。
14.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在推动全民健康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5. 中医药弘扬“仁爱”、“博爱”等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风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16.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17.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遗产价值。
18.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 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和保护,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
作为传统的中国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受人民的喜爱。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端午节这一文化盛宴,我们应该采取更加贴合中药文化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学习活动。
下面,我将介绍一份融入中药文化的小学端午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传说;2.认识中药制备和应用的重要性;3.学习五味草香包的制作过程;4.体验赛龙舟、包粽子和喝艾草酒等民俗活动。
二、教学内容1.听取端午节的历史和传说讲解教师可讲述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讲述历史和故事,带领学生到了解端午节中的另一种文化内涵。
2.学习中药知识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中药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等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亲自感受中药的制备过程,在制作草香包的过程中了解中草药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于中药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制作五味草香包教师在前一天准备好需要的材料:草药、布、绳等,并为学生讲解草香包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们可以制作成不同形状的草香包,然后将草香包挂在自己的房间内,让学生亲身感受草香所带来的清香,同时也增添端午节的氛围。
4.体验传统民俗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比如赛龙舟、包粽子、喝艾草酒等。
在赛龙舟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了解龙舟文化和精神,了解龙舟的起源和发展;在包粽子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练习手工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喝艾草酒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艾草的保健功效和饮食文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端午节历史和传说的讲解和解读。
2.学习中药知识,认识中草药制备和应用的重要性。
3.制作五味草香包的实践操作环节。
四、教学方法1.图示法: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展板、视频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演示法:通过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中草药的制备和草香包的制作。
3.情境模拟法:通过设计学生赛龙舟和包粽子等活动来让学生参与进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活动中,身临其境。
【开场】(画面:一幅古老的中药画卷缓缓展开,随着画卷的展开,画面中出现了一片美丽的山水,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古老。
)旁白: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药的世界,感受这千年文化的魅力。
【正文】(一)中药的历史(画面:古代药农在田间劳作,药炉中草药的香气四溢,画面切换至古代医药典籍)旁白:中药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药物使用的记载。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物品种。
(二)中药的理论(画面:中医大夫为患者把脉,画面切换至中药药方)旁白:中药理论博大精深,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基础,讲究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衡的结果。
中药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药的品种(画面:各种中药材,如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旁白:我国的中药材品种繁多,据统计,目前已知的中药材约有12000种。
这些中药材中,既有植物药,也有动物药和矿物药,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药的丰富内涵。
(四)中药的应用(画面:现代医院中,医护人员使用中药为患者治疗)旁白:中药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而且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尾】(画面:一位中医大夫为患者诊脉,患者脸上洋溢着笑容)旁白:中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让我们共同弘扬中药文化,让这千年国药瑰宝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标语】千年传承,国药瑰宝,健康人生,中药相伴!。
传统节日的民间医学与草药疗法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民的智慧。
而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民间医学与草药疗法更是一直以来被人们传承和应用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中的民间医学和草药疗法,并分析其对于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应用现状。
一、春节与草药疗法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
在春节期间,不仅有热闹的庙会活动和烟花爆竹的喧嚣声,还有许多与草药疗法相关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用一些特定的草药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防范感冒等常见疾病。
例如,人参、黄芪等被广泛用于提高人体免疫系统,以抵御寒冬季节的寒冷和病毒的侵袭。
此外,草药茶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饮品,像桂花茶、金银花茶等,都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和养颜的作用。
人们相信通过饮用这些草药茶,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清明节与民间医学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人们祭扫先人坟墓的重要时刻。
而在祭祀先人的同时,人们也会借此时机进行一些与民间医学相关的活动。
首先,清明节被认为是一个进行祛病、保健的好时机。
人们会采集一些富含草本的山泉水,相信该水具有祛病、驱邪的作用。
同时,也会在墓前点燃一些防蚊、驱虫的草药,以保护自己免受蚊虫叮咬,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其次,清明节还与采集山野草药密切相关。
人们相信清明节这个节气时,一些草本植物的药性最佳,所以会选择这个时候采集一些常见的草药,比如苦参、黄连等,用于后续的药膏制作或中药煎煮。
三、中秋节与草药疗法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感恩丰收、团聚的重要时刻。
在中秋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中,也有与草药疗法相关的内容。
一些地方会在中秋节期间采集某些草药,像川贝、银杏等。
据民间传说,此时采集的草药具有更好的疗效。
人们相信这些草药能够辅助消化、预防感冒以及增强心脏功能等。
此外,在中秋节晚上,人们还会一起品尝月饼,并在月饼中加入一些草药成分。
比如,用草药制作的莲蓉月饼,据说可以清热解毒,消除因赏月而引起的一些不适症状,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12级骨伤一班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
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
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
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
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饮屠苏酒。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
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
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
综上所述,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诚可谓兼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之良方。
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据《保生秘要》云:“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
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
”可见屠苏酒还可以养肝护肝。
2、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它既是我国传统祭祀的节日,是人们扫墓和祭祖的日子,又是草木生发,万物生发的时候,神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这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节。
中医认为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
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大,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此时养生重在养肝。
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踏青就是春季养肝最好的选择,出门踏青能起到养肝的效果。
人在春天适当增加运动,有助于人体肝气疏泄,阳气生发。
肝开窍于目,肝气越旺盛,目也就越清明。
春天还可以郊外踏青,可以使人气血冲和,心宁神安。
此时天气转暖,不可在家坐卧太久。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杜牧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梅雨时节湿气较重,人们在家待久了就会使人的心情变得郁闷,这时就会影响肝气的疏泄作用,外出踏青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它可以使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情,帮助阳气的生发。
清明节的特色食物是青团,由青蒿和糯米制成。
青蒿味苦寒,性能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清明雨水多,正是蚊虫滋生,疟疾多发时候。
吃青团可以预防疟疾3、端午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起源自南方江浙一带,源于对恶月(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许多端午习俗都带有驱瘟避疫的成分。
主要有驱五毒,饮药酒,佩香囊,悬艾草等。
五月被称为恶月,是由它的时令特点决定的:1、夏季是暑气当令,易感受暑邪,发为暑温。
暑邪虽为阳邪,但易夹湿。
在夏季炎热气候下,地湿蒸腾,加之雨水较多。
湿热交蒸,易发为暑温夹湿之证,又称暑湿证。
它兼有暑邪和湿邪的特点,常见高热,烦渴,汗多,头身困重,脘痞,大便黏垢,小便黄浊,甚则谵语不安,清窍不利,神昏耳聋。
2、盛夏时节,正值植物葱茏、天气渐热、瘟疫易起、疾病易生,且百虫也四处觅食、到处活动、毒虫也易伤人的时候,故有“恶月”之称。
此时易感受温热之邪,受虫蛇咬伤。
毒蛇咬伤有严重后果,其在局部乃至全身分别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若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会丧命。
蚊虫是传播如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媒介。
老鼠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
在夏季五月特殊的环境、气候条件下,许多端午节习俗都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积极预防“暑湿”及“湿温”疾病:1、佩香囊。
香囊常用配方包括广藿香,佩兰,苍术,藁本,白豆蔻,丁香,茴香,白芷,香茅,菖蒲等芳香化湿之品。
香薷,藿香,佩兰,苍术等药材气味芳香,药性温燥。
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温燥之品可燥湿健脾,适用于湿浊内阻,运化失常所致的脘痞,呕恶,便溏,头身困重,清窍不利等症。
这些气味芳香的中药富含挥发油。
研究表明此类药材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杀菌、刺激嗅觉、味觉及胃粘膜,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道蠕动,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排除肠道积气的作用。
浓烈辛香的气味能驱赶蚊虫,降低如登革热等以蚊虫为媒介的传染病发病率。
2、饮药酒。
药酒常见有雄黄酒,菖蒲酒。
雄黃具有味辛温,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功能。
外用善疗痈肿疔疮,湿疹疖癣,蛇虫咬伤。
内服治虫积腹痛及惊痫,疟疾等。
古人认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使之不得近身。
菖蒲味辛苦温,芳香走窜,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去浊之功。
善治痰湿秽浊蒙蔽清窍所致神智昏乱,及湿浊中阻所致脘痞腹胀之证。
酒中或有添加冰片,可以清心开窍,清热泻火,治疗暑邪所致的如热闭神昏,疮痈肿毒等证。
端午节驱浊辟秽的思想可以在现代流行病防治中拓展运用。
如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及2012年汶川地震防疫等。
2014年6月份,正是端午节后,广州爆发感染登革热病例疫情。
此次登革热疫情犹在广州受灾特别重。
随后疫情在各地发展。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5月~11月最为流行。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首先是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达39~40℃,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病程的第5~8天。
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
重型登革热出现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
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
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登革热病属祖国医学温病范围。
它具备温病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
5月~11月最为流行。
二是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它急性发作,连续高烧二到七天,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
三是具有地域性。
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
四是临床的特殊表现性,具有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且热象重,易内陷生变的特点。
登革热症候中提取的中医辩证要点:1、邪在卫分:发热,微恶寒,头痛,口渴。
宜银翘散。
2、邪在气分: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冷饮等。
宜白虎汤等。
3、邪在营分: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口干反不欲饮等。
宜清营汤等。
4、邪在血分: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等。
宜犀角地黄汤等。
根据壮热多汗、不恶寒、烦渴、头痛、谵语、发斑、动血等症状,又起于夏天,故可称为暑温。
暑多夹湿,若临床上出现头身困重,脘痞,腹泻,大便黏垢,小便黄浊、赤短,甚则见神昏耳聋,这是暑湿为患的见证。
宜在清热剂基础上加苍术,藿香,佩兰,菖蒲,白豆蔻等燥湿之品。
登革热预防可以参照端午节习俗。
1、佩香囊。
一般装有白芷,佩兰,苍术,藁本,白豆蔻,丁香,茴香,香茅,冰片,雄黄等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芳香避秽作用的中药药末。
2、服用中药或中成药。
如藿香正气液、抗病毒冲剂、午时茶颗粒等。
3、或在房屋附近喷洒雄黄酒。
2012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中,中医对震后防疫做出了贡献。
从中医学认识,此次地震发生于夏季,气候炎热;地震点在山区,又多湿。
加之震后人员和动物的伤亡,灾区生活环境的污染,易产生秽浊之气。
暑热夹秽浊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感染人体而发病。
成都中医药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此次汶川地震后的疫病预防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调治建议药方,主治以壮热烦渴,身重疼痛、食欲不振、便溏脘痞、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的暑湿证:方药:大青叶 15g、连翘15g、香薷15g、葛根15g、藿香20g、柴胡10g、黄柏15g、石菖蒲12g、苍术15g、厚朴10g、生甘草3g。
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周仲瑛为汶川地震灾后防疫开出两张药方,其一方名:防疫化浊方,治疗以头身困重,胸脘痞闷,烦躁呕恶,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的外邪束表、暑湿内蕴的外内合邪证:方药:炒苍术10g、白芷10g、苏叶10g、藿香10g、陈香薷5g、豆卷10g、厚朴5g、法半夏10g、陈皮6g、石菖蒲9g 。
4、重阳九月九日,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民间习俗是日食重阳糕,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以避灾求吉,祈福安康。
登高:从阴阳的观念来看,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地为阴,山巅之上为极阳即重阳。
所以重阳节登高由此而来。
饮菊花酒:秋菊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花是中医中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说“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
菊花酿酒始于西汉,其酿制方法:菊花30g 米酒500毫升浸泡一周后开始饮用。
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菊花酒。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到了明清时期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它的更好好。
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地黄地黄养阴生津,可以很好好的抵御秋天的燥邪。
当归活血补血,菊花性寒,枸杞温补,正好互补又增强了清肝明目的功效。
插茱萸:据《淮南万毕术》记载:“吴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子于屋,辟鬼行五行志,增年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