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浙江省杭州仁和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73.25 KB
- 文档页数:6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了“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基辛格《论中国》)的权利。
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关税主权B.司法主权C.领土主权D.贸易主权解析依据材料“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可知,反映的是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在中国获得的“领事裁判权”,这一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
答案B2.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棉纱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A.南京、上海B.苏州、杭州C.广州、厦门D.福州、天津解析由题干时间“1844年”可知,题干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故选C项。
答案C3.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解析从材料中领事官“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可知,他们干涉中国的司法活动,这说明近代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 项不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故选D项。
答案D4.英国人赫德曾对一次战争发表了一番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说明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关战争是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识点归纳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识点:1840至1900 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原因:英国的侵略,请政府卑躬屈膝.2、意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二)、黄海海战1、性质: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概况:1894年9月;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3、结果:因李鸿章“避战自保”而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三)、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2、概况:①1895年5月台湾军民同爱国志士邱蓬甲、徐骧、徐永福并肩作战,抗击日军;②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在此后50年时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停止过。
(四)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面对列强侵略,义和团运动爆发。
2、概况:①1899年底,清政府派袁世凯至山东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向津京地区转移;②在北京城里,义和团战士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动猛攻,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③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向帝国主义乞降,从背后攻击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识点: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背景:外因----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
[课标内容]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
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从侵华方式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
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就是要灭亡中国,实现其罪恶的“大陆政策”。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
20世纪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发动民众进行甚至压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中国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近代前期的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知识与能力: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逐渐形成的。
在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3、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此记载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旅顺大屠杀解析: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
1841年三元里抗英群众曾围困英军。
B、C、D三项发生在光绪年间。
答案:A2.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A.主X向西方学习B.编练新式军队C.率兵收复某某D.兴办洋务企业解析:四个选项都符合左宗棠的个人作为,关键是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讲”,根据教材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为C项。
答案:C3.“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失败。
”“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义和团运动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其又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色彩。
答案:C4.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项正确。
答案:A5.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致远”号撞向敌舰X永福与某某军民誓师抗日义和团战士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某某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第一、二幅图片反映中国的军民抗日,第三幅反映了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解密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A组考点专练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21·贵州贵阳市·高三一模)与前代相比,清朝前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则逐渐削弱,但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
这表明清政府A.清醒认识国际关系格局B.审时度势、维护国家版图完整C.沿用朝贡外交笼络列国D.不识时务、拒绝顺应世界潮流D【详解】鸦片战争前,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对外交往范围扩展的情况下,清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表明其不识时务、拒绝顺应世界潮流,D项符合题意;清醒认识国际关系格局与清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审时度势、维护国家版图完整,B项错误;沿用朝贡外交笼络列国与材料主题不符,C项错误。
2.(2020·四川德阳市·高三一模)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C【详解】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体现,但没有反映出英国发动殖民战争的根本目的,B项与C项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故排除B项,C项正确;共同宰割中国是19世纪末世纪初列强为缓和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而提出的方案,尤其是从义和团运动到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外国分享其对华通商权益持开放态度,没有提及要求清政府扩大开放范围,故D项错误。
故选C。
3.(2019·全国高考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争》教案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民版必修⼀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争第⼆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争课程标准:概述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
【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材所提供的⽂字和图⽚资料,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争的典型事迹:三元⾥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争、义和团运动;2、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民⼤众⾃发组织(三元⾥抗英、台湾⼈民反割台⽃争、义和团运动……)两类;3、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法:1、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
学⽣学习本课时,要将这⼀⽃争上升到维护国家主权的⾼度,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解释为什么政府官兵和⼈民⼤众都积极投⾝于这⼀⽃争。
教材中列举的只是其中的典型事例,学⽣可将其归纳成政府官兵和⼈民⼤众抗争两类,并以此作为主动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相关事例的⼯具,从⽽真正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
2、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励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学习⼿段、⽅法和形式多样化与现代化,并⿎励历史与现实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学习,培养为国家富强⽽发奋学习、勇敢⾯对并积极克服困难的进取⼼态。
【重点难点】重点:列举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的事迹(通过学习,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
【教法学法】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法等。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战争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
”这里的“战争”指()A.第一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选A。
“天朝”是清朝自以为是的说法,“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故A项正确。
2.(2020·丽水、衢州、湖州高三质量检测)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解析:选D。
“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是材料中清政府接受英国核定关税的理由,但不是材料本质的体现,故A项错误;“天朝上国”意指本国本朝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中心大国”,与材料英国核定关税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国爽快接受英国的核定关税要求,与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仅仅因为英国提出的税率比清政府原有的关税高,就爽快接受,说明清政府没有意识到由外国核定中国关税是侵犯主权的行为,反映的实质是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故D项正确。
3.(2020·丽水、衢州、湖州高三期末)鸦片战争后,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
”中方让出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协定关税D.传教士传教权解析:选A。
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非法特权,故A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是指交易双方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故C项错误;传教权是指信仰宗教的人可以到另一国家去宣传其信仰,故D项错误。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解其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2)熟识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中国被侵略的原因,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表明资本主义的贪婪性和侵略性本质。
(2)近代列强侵略过程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3)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方法】1.通过利用课件,播放相关教学影片,再现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略的经过,使学生对近代列强侵华史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在课堂上利用讲述、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同学们的思考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3.关于对中国近代史的事实,启发同学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思考,进一步认识中国被侵略的根本原因。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背景: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英国扭转贸易逆差,把鸦片走私到中国。
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遭到拒绝。
教案序号:
课题 2.1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维
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型新授课课时 2 日期
课时目标1、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进一步认识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以及战争的影响: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2、通过对列强侵华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严重践踏中国
主权,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4、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培养学生宏观梳理列强侵华史实,并通过分析、综合和比较,概括出列强侵华危害的能力。
课前
准备
1.课件
2.步步高P14-
P15
3.分层训练专
题二训练1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
因。
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理
解。
教学过程
【学考标准】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 b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
内容及其危害
c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 b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
【新课导入】
1792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率领700余人的庞大外交使团前往中国,希望觐见清朝的皇帝,并请求与中国通商。
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根本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形势,乾隆皇帝拒绝了马嘎尔尼的要求。
但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在马嘎尔尼使团的请求失败后,西方列强又是如何行动呢?
【教学过程】
基础落实:
一、国门洞开
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给列强以可乘之机。
2.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1)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③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来说的,是指只丧失了部分主权,仍保留一部分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主要不平等条约
条约
名称
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香港岛 2 100万银元
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
英商进出口货
物应缴纳的税款
由中英双方协定
《马关条约》辽东半岛(未得逞)台
湾全岛及所有附属
各岛屿、澎湖列岛
白银2亿两
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
日本可以在通商
口岸投资设厂
《辛丑条约》无
白银4.5亿
两,分39年
还清,本息
共计9.8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允许各
国派兵保护;严禁中
国人民参加反帝活
动;拆除天津大沽到
北京沿线设防的炮
台,允许各国派兵驻
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沿线要地
判断正误
(1)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
答案×
解析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落后的中国成为英国侵略目标,爆发战争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故本题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