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从习主席的新年贺词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一、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劳动: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人的存在方式。
②使人自由彰显和发挥其智力、体力、意志和情感③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人在奉献中实现价值①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
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探究问题:我们一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真谛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怎样才能拥有的幸福人生?从“七一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二、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思考: 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是不是意味着会抹杀人的个性发展呢?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1)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
(2)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三、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强调要克服挫折和失败,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全面的能力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理念、信念(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意识、认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引导、驱动、制约作用)4、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教学设计】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word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框题教学内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理解:(1)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
(2)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运用:(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2)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的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帮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三、教学重难点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3、理解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常识的大多数内容,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了解了古今中外大量典型人物的事例,所以,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一、教案基本信息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范文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价值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具备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价值的概念、价值创造的途径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价值的含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价值的含义:讲解价值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价值是对事物有益性的评价。
3. 价值创造的途径:讲解价值创造的途径,包括创新、改进、优化等。
4. 价值实现的方法:讲解价值实现的方法,包括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如马云、马化腾等成功人士的价值创造与实现过程。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价值的含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价值的概念:简要讲解价值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价值是对事物有益性的评价。
3. 讲解价值创造的途径:详细讲解价值创造的途径,包括创新、改进、优化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讲解价值实现的方法:详细讲解价值实现的方法,包括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如马云、马化腾等成功人士的价值创造与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讨论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沟通能力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价值的理解以及价值创造与实现方法的掌握程度。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劳动现象的分析,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劳动最光荣的信念,自觉弘扬劳动精神,奉献社会,增强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2.通过辩论,理解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3.通过对自己职业的规划,理解实现人生价值对主体的要求,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树立公共参与意识。
(公共参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弘扬劳动精神的原因和启示。
2.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要求。
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原因和要求。
三、教学思路:本框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三线并举,在师生共探中达成学习目标。
议题线:总议题: 生逢盛世大有可为——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分为三个子议题循序推进:①人生在勤-—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②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③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情境线:热点话题导入→播放视频《致敬劳动者》→课堂辩论会→课堂访谈。
活动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接受访谈。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当今社会,“梗”知识越来越多,今天也给大家科普一个“梗”,请看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45°人生”一词的由来。
引入社会热点话题:面对45°人生,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些许想法,但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找到答案。
请看第六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展示并解读教学目标和议题。
设计意图: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思政课堂,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认识到教室小课堂离不开社会大课堂。
【新课展开】总议题: 生逢盛世大有可为——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子议题一:人生在勤——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教师:播放视频——《致敬劳动者》,让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2.我们为什么要向劳动者致敬?学生:看完视频后,分别作答。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因此,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2)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要勇敢地站出来,用于对命运说不,用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同样能够与那些有条件的人一起搏击长空,铸就人生辉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教学背景分析』本课内容思想教育性很强,要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否则,其思想性就很难实现。
本课的内容会引起学生的很多想法,可以提出一些引起争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方式及手段』教学方式:情境导入、讨论交流、启发思维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领悟,从而构建新的知识。
通过探究、思辨、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生成核心哲学观点,展示学生生活智慧,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例在设计时围绕本框的三个知识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和“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按照“情境导入——激发情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模式展开教学。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收获了新课改教学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日后还需继续加以改进。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个人在社会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的思考:为什么人生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你有亲身体会吗?(前几天的学校运动会,主要是运动员活动的舞台,但是各班都有学生服务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苦地忙碌着,为运动会的圆满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
他们在劳动中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做出了贡献)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今,邰丽华成功了,她已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她依然用自己的真实感人的行动回报着社会。
邰丽华是成功者,但仅靠她个人的奋斗能成功吗?为什么?结论:邰丽华事业的成功,有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有艺术家的帮助,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开放提供的物质条件,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的帮助,可以看出(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过渡:既然,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注意什么呢?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人认为:当代是弘扬个性的时代,“强调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会抹杀人的个性发展。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1)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前系统
1、分析教材:
本框题教学内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分析学生:
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常识的大多数内容,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了解了古今中外大量典型人物的事例,所以,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折页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涌现了大批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
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5、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景活动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二、课堂系统
1、课前探究设计:通过展示厦门特大远华走私案,让学生思考赖昌星的人生价
值是否在于拥有多少金钱,如果不是,人生价值应如何体现?
2、新课导入设计: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或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
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3、教学结构(板书)设计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播放录音:播发由学生亲自采访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录音,让他们思考其中的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通过思考、分组讨论后领悟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视频展示: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新的价值(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意志和情感。
让学生在情景中懂得人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小组活动:分享苹果。
让学生讲出如何处理苹果以及心情,让学生体验奉献的快乐
比较分析:通过图片将牛玉儒、袁隆平、霍英东、白礼芳的这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与陈学军、成克杰、邱兴华、赖昌星这些为达到自己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进行对比。
学生比较分析他们的人生价值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于奉献。
(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角色扮演:“个人”与“社会”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小品:《我是独一无二的》。
提醒学生注意个性的发展应如何正确表现。
思考讨论: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人生价值需要的主观条件
播放视频:“无腿超人”约翰库缇斯,让学生思考他是如何克服生理障碍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让学生自己得出如何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谈一谈:通过让学生自由谈一谈名人的座右铭、教育家的话与故事等等。
让学生加深理解实现人生价值所需的主观条件。
4、课堂总结设计
小结: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教材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论述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第二层,阐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层,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走进生活:播放2007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年度人物”评选,在这期节目里,那些感动的故事再次让人泪水充盈,那些高尚的精神让人心情激荡。
很多观众表示,他们是含着眼泪看完节目的,认为《感动中国》节目“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是媒体成功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
《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之为“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体现出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什么能感动中国?
三、课后系统
教学反思:新的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本教学设计,充分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没有拘泥于教材的理论框框,而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动脑思、动口议、动嘴说,在分析个别材料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普遍性的知识,并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课的过程来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真正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放下架子,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向幕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