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医古文重点-十三养生论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医古文背诵篇目简体《扁鹊传》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伤寒论》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类经》序《内经》者,三坟之一。
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
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一.扁鹊传(1)、重点词语过:到,来到(舍客长桑君过)奇:认为…奇特而不平凡(扁鹊独奇之)谨:恭敬地;遇:接待(常谨遇之)上池之水:未沾到地面的水垣:矮墙(视见垣一方人)特……耳:只是……罢了(特以诊脉为名耳)专:独揽,独掌(专国事)治:正常(血脉治也)鸡鸣:1-3点这个时段(鸡鸣至今)…为客(齐桓侯客之)走:奔跑(望见桓侯而退走)司命:掌管生命的神(虽司命无奈之何)贵:受人尊敬(闻贵妇人)带下医:妇科医生(即为带下医)伎:技,医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病:担忧(人之所病,医之所病)(2)、重点句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只有扁鹊认为他奇特而不平凡,常常恭敬地接待他。
)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扁鹊按照他的话喝了三十天的药后,看得见矮墙另一边的人。
)特以诊脉为名耳。
(只不过以诊脉为幌子罢了。
)血脉治也,而何怪?(血脉正常,你奇怪什么呢?)问中庶子喜方者(问喜欢方术的中庶子)臣能生之。
(我能够使他生还。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扁鹊来到齐国,齐桓侯把他当做客人。
)虽司命无奈之何!(即使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没什么办法奈何得了它!)二.华佗传(1)、重点词语游学:远游异地求学(游学徐土)孝廉:孝子,廉吏的合称(沛相陈珪举孝廉)就:依从(皆不就)且:将近(时人以为年且百岁)壮:强壮(而貌有壮容)饮:喝(便饮其麻沸散)斯须:不久,一会儿(斯须尽服之)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许:左右(吐出三升许虫)期:预定的时间,期限(依期果发动)信:确实(若妻信病)收:拘捕(便收送之)暂:短期(方欲暂还耳)敕:下令(又敕郡县发遣)禽:鸟兽总称(名五禽之戏)瘳:病愈(而病辄皆瘳)(2)、重点句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到徐州一带拜师学习,同时通晓几种经书。
沛国的相陈珪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作官,他都不依从。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医古文重点翻译一、《扁鹊传》1.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翻译:食客长桑君拜访过多人,唯独扁鹊认为他奇异不凡,平常恭敬地接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来往了十多年后,长桑君才叫去扁鹊私下坐谈。
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固。
”居二日半,简子寤。
翻译:扁鹊说:“血脉正常,你惊怪什么?!从前秦穆公曾经如此,七天后就苏醒了。
如今主君的病和他的相同,不出三天一定痊愈。
”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苏醒了。
3.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翻译:只要听到了疾病的外在症状,就能推知其内在病机;只要听到了疾病的内在病机,就能推知其外在症状。
疾病表现在人的表体,病人只要不在千里之外,我确诊的根据一定很多,不能一一详尽。
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翻译:假使身居高位的人在疾患还没有显示征兆的时候就预先知道染上了病邪,能够让良医得以尽早进行治疗,那么疾病就能痊愈,身体可以存活。
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二、《华佗传》1.游学徐士,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翻译:离开家乡,到徐州地区求学,通晓数种儒家经典。
沛国的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任用,(他)都不去就任。
2.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悬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翻译: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寄生虫一条,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去往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见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 就是证明啦。
3.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医古文考试重点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医古文考试重点一、通假字《扁鹊传》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2.故暴蹷而死。
(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通:酾,过滤的酒)4.案扤毒熨。
(通:按,按摩)5.诀脉结筋。
(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
(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
(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
(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
(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
(通:技,技术。
)《华佗传》1.昕卒头眩堕车。
(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
(通:痢,泄泻。
)3.故当死。
(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
(通:弆,储藏。
)5.考竟佗。
(通:拷,拷打。
)《养生论》1. 较而论之。
(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
(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
(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
(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
(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
(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
(通:荤。
)《伤寒论》序1. 卒然遭邪风之气。
(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
(通:栗,战栗,发抖。
)3. 撰用《素问》……。
(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
(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
(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1. 而云世阙。
(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
(通:烝,众多。
) 《串雅》序1. 尝引以为憾。
(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
(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1. 血脉荣卫之通塞。
(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
(通:腧。
)《医案四则》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
(通“缺”,使…空缺)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
(通:帖.)二、古今字《扁鹊传》1.揲荒爪幕。
医古文赏析《养生论》【原译】本文节选自《嵇中散集》卷三,以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为底本,用《昭明文选》参校。
作者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因官魏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
嵇康崇尚老庄学说,信奉服食养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因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杀害。
【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
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相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译文】世间有认为像神仙那样长生可以靠学习获得,不死可以靠努力达到的人。
有说“(人的)最高寿命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一样,超过这个极限以后的,难道不是妖怪吗?”的人。
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实际情况。
请(允许我)尝试着大概的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然而典籍中的记载,以往史书和传说的流传(说的明明白白),斟酌来看,一定存在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啊。
(那些人)似乎是独自禀受异于常人的精气,禀赋来自先天,不是积累学识所能够达到的。
至於导引、调养符合性命机理,因此达到性命的极限,长的获得一千多岁的寿命,短的可以(活)几百年,(还是)可以达到的。
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引、调养性命的方法),所以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按语】本节作者明确提出论点:1、寿命超过普通人寿命的人是存在的;2、普通人不能长寿是因为不精通保养性命的方法;3、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特异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先天禀赋超越了常人;4、人的寿命长短与后天保养有关,通过导引、调养等方法保养性命,可以超越普通人的寿命。
【原文】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医古文考试重点医古文考试重点一、通假字《扁鹊传》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2.故暴蹷而死。
(通:厥,昏厥。
)3 ?治病不以汤液醴灑。
(通:酾,过滤的酒)4.案扤毒熨。
(通:按,按摩)5?诀脉结筋。
(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
(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
(通愊,郁满。
)&使良医得蚤从事。
(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
(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
(通:技,技术。
)《华佗传》1.昕卒头眩堕车。
(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
(通:痢,泄泻。
)3.故当死。
(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
(通:弆,储藏。
)5.考竟佗。
(通:拷,拷打。
)《养生论》1.较而论之。
(通:皎,明白地。
)2.嚣然思食。
(通:枵,空虚。
)3.颈处险而瘿。
(通:岩,山区。
)4.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攻之者非一涂。
(通:途,途径。
)6.思虑销其精神。
(通:消,减少。
)7.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通:犹,好比。
)8.志以厌衰。
(通:已,已经。
)9.薰辛害目。
(通:荤。
)《伤寒论》序1.卒然遭邪风之气。
(通:猝,突然。
)2.而方震栗。
(通:慄,战慄,发抖。
)3.撰用《素问》……。
(通:选,选取。
)4.并平脉辨证。
(通:辨,辨治。
)5.经络府俞。
(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1.而云世阙。
(通:缺,缺失。
)2.大济蒸人。
(通:烝,众多。
)《串雅》序1.尝引以为憾。
(通:常,经常。
)2.过予谭艺。
(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1.血脉荣卫之通塞。
(通:营,营气。
)2.俞穴流注。
(通:腧。
)《医案四则》1.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
(通“缺”,使…空缺)2.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
(通:帖.)二、古今字《扁鹊传》1.揲荒爪幕。
(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
(同“纹”。
花纹)3.长终而不得反。
(同“返”,返回)4 .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
《扁鹊传》重点句子翻译1.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2.中庶子说:“先生大概是在骗我吧?! 凭什么说太子可以复活呢?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3.先生的医术能象这样,那么太子就能复活;不能象这样,却想使他复活,简直不能把方才的话告诉刚刚会笑的婴儿!4.“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謁於前也。
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
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
”5.“私下听到先生高尚义行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但是从来没能到先生面前拜访过先生。
先生来到我们这个小国,使我幸运地得到了援救,我们这个偏僻小国的太子真是幸运得很!有先生他就会复活,没有先生他就会被扔掉去填山沟,永远死去而不能回生了。
”6.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7.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重点句子翻译1.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2.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
3.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4.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
5.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6.吴普遵照华佗的医术治病,许多人被治好救活了。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
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
养生论注释①上寿:高龄。
其说不一:唐•李善注引《养生经》:“人生上寿一百二十年,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年。
而竟不然者,皆夭耳。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孔颖达疏同。
这是第一种说法。
又《昭公三年》“三老”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
”这是第二种说法。
《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这是第三种说法。
《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
”这是第四种说法。
②此:指代上文的两种说法。
两:并;皆。
情:实情。
③较:通“皎”。
明显;明白。
吕延济注:“较,明也。
”④导气:导气养性。
道家的养生之术。
《论衡•道虚》:“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
”⑤“而愧情”两句:《汉书•张陈王周传》:“上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
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此即“愧情一集,涣然流离”之实例。
涣然流离:大汗淋漓。
涣,水盛的样子。
流离,犹“淋漓”。
沾湿,流滴。
⑥终朝:旦至食时。
李善注:“《毛诗》曰:终朝采绿。
终朝,谓从旦至食时。
”也即整个早晨。
⑦嚣然:饥饿之意。
李善注:“饥意也。
”嚣,通“枵”,空虚。
《尔雅·释天》:“枵,虚也。
”⑧“而曾子”两句:《礼记•檀弓上》:“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
衔,含,引申为藏在心中。
⑨夜分:半夜。
⑩低迷:昏昏沉沉,模模糊糊。
11殷忧:深忧。
殷:盛也,多也。
12达旦:即“通宵达旦”之意。
瞑:李善注:“古眠字。
”13劲刷:发梳。
吕向注:“谓梳也。
”李善注引《通俗文》曰:“所以理发谓之刷也。
”14醇:味道浓厚之酒。
醴:甜酒。
15赫然:盛怒的样子。
殊观:此谓面容大变。
16植发冲冠:义近“怒发冲冠”。
《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十三养生论1.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学习本文波澜起伏、峻切直陈的写作特色。
文章难点: 1.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与显示相距甚远,作者的思想一般多所不解。
2.讲清文章如何围绕“导养得理”可可获长寿的观点,多方论述形神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用字1.通假字①较皎较而论之。
②嚣枵嚣然思食。
③燋焦虽终归于燋烂。
④熏荤熏辛害目。
⑤险岩颈处险而瘿。
⑥涂途攻之者非一涂。
⑦销消思虑销其精神。
⑧由犹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⑨以已志以厌衰。
⑩醇纯神气以醇白独著。
2.古今字①府腑滋味煎其府藏。
②藏脏滋味煎其府藏。
3. 异体字①蝨虱蝨处头而黑。
②躭耽声色是躭。
③鬻煮醴醪鬻其肠胃。
④災灾风寒所災。
⑤絃弦绥以五絃。
(二)词语1.请:请允许我。
2.流离:犹“淋漓”。
3.衔:含。
4.殷:深。
5.赫然:发怒貌。
6.植:竖立。
7.诬:轻视。
8.肆:放纵。
9.恃:依赖。
10.立:存在。
11.须:依赖。
12.存:存在。
13.生理:生机。
14.栖:停留。
15.且:句首语气词。
16.蠲:消除。
17.玄黄:指天地。
此指自然界出产的美味。
18.淫哇:淫邪之声。
19.悖:扰乱。
20.蕞尔:小貌。
21.其:怎么。
22.闷若:迷迷糊糊的样子。
23.端:开端,起因。
24.一切:一般的,一样的。
25.畎浍:田间水沟。
喻补益少。
26.尾闾:古代传说中大海泄水之处。
喻消耗多。
27.交赊:近与远。
28.倾:相互排挤。
29.悠悠:众多。
30.希静:无声。
指清心寡欲的修养。
31.晞:晒。
32.绥:安抚。
33.遗生: 忘掉自我的存在。
(三)语法1.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香: 产生麝香。
麝食柏而香。
②瘿:长瘿瘤。
颈处险而瘿。
(2)名词活用作状语①目:用眼睛。
夫神仙虽不目见。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黑:变黑。
蝨处头而黑。
②黄:变黄。
齿居晋而黄。
③芬:香气侵袭。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4)动词的使动用法①累:使……受累。
养生论摘要:嵇康,字叔夜,世称嵇中散,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竹林七贤”之一。
著有《嵇中散集》十卷,经鲁迅整理为《嵇康集》本文提出“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
词语注释:較.而論之:通“皎”,明白,明显渙然..流離:水盛貌渙然流離..:淋漓,流滴終朝..未餐:整个早晨則囂.然思食:通“枵”,饥饿貌夜分..而坐:半夜則低迷..思寢:昏昏沉沉內懷殷憂..:忧伤醇醴..發顔:味厚的美酒赫然..殊觀:盛怒貌偏.有一溉之功者:独不可誣.也:轻视愛憎不棲.於情:停留泊然..無感:恬静頸處險.而癭:通“岩”,山崖目惑玄黃..:泛指颜色耳務.淫哇:通“瞀”,眩惑 耳務淫哇..:淫邪放荡之声 夫以蕞爾..之軀:小的样子 中道‧‧夭於衆難:中途悶若‧‧無端:愚昧貌有一切..之壽:一般的 或益之以畎澮..:田间水沟,此喻稀少 而泄之以尾閭..:传说中海水归宿之处,此喻众多 欲坐.望顯報者:徒然 交賒..相傾:近;远 夫悠悠..者:众多 外物以累心..不存:劳心 晞.以朝陽:曬(晒) 綏.以五絃:撫(抚) 遺生..而後身存:忘却自我的存在 典故:1 愧情一集,涣然流离:《汉书•张陈王周传》:“上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
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2 曾子衔哀,七日不饥曾子,名参,字子与,以孝著称。
《礼记•檀弓上》:“曾子谓子思曰:‘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3 尾闾《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司马彪曰: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火焦,在东海之中。
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火焦尽,故名火焦。
4 羡门:《史记》:“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士。
”5 王乔:李善注:“《列仙传》曰:‘王子乔者,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医古文考试重点一、通假字《扁鹊传》5.考竟佗。
(通 : 拷,拷打。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 通 : 禳 , 祛《养生论》除邪恶的祭祀 ) 1.较而论之。
(通 : 皎,明白地。
)2.故暴蹷而死。
(通 : 厥,昏厥。
) 2.嚣然思食。
(通 : 枵,空虚。
)3.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通 : 酾,过 3.颈处险而瘿。
(通 : 岩,山区。
)滤的酒) 4.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 : 脠,4.案扤毒熨。
(通 : 按,按摩)腥味。
)5.诀脉结筋。
(通 : 决,疏通。
) 5.攻之者非一涂。
(通 : 途,途径。
)6.揲荒爪幕。
(通 : 肓,膏肓;通 : 6.思虑销其精神。
(通 : 消,减少。
)膜,横膈膜.)7.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通 : 犹,7.嘘唏服臆。
(通 : 愊,郁满。
)好比。
)8.使良医得蚤从事。
(通 : 早,及早。
)8.志以厌衰。
(通 : 已,已经。
)9.臣是以无请也。
(通:毋,不。
)9.薰辛害目。
(通 : 荤。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
(通 : 技,《伤寒论》序技术。
) 1.卒然遭邪风之气。
(通 : 猝,突《华佗传》然。
)1.昕卒头眩堕车。
(通 : 猝,突然。
) 2.而方震栗。
(通 : 栗,战栗,发抖。
)2.下利先常啼。
(通 : 痢,泄泻。
) 3.撰用《素问》。
(通 : 选,选3.故当死。
(通 : 固,一定。
)取。
)4.何忍无急去药。
(通 : 弆,储藏。
) 4.并平脉辨证。
(通 : 辨,辨治。
)5.经络府俞。
(通 : 腧,腧穴。
)《串雅》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尝引以为憾。
( 通 : 常,经常。
)1.而云世阙。
( 通 : 缺,缺失。
)2.过予谭艺。
( 通 : 谈,交谈。
)2.大济蒸人。
( 通 : 烝,众多。
)《大医精诚》1.血脉荣卫之通塞。
( 通: 营,营气。
)2.俞穴流注。
( 通: 腧。
)《医案四则》1.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
( 通“缺”,使空缺 )2.而我顾投以参 , 术 , 陈皮 , 芍药十余贴。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引导语:嵇康“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十三养生论
1.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学习本文波澜起伏、峻切直陈的写作特色。
文章难点: 1.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与显示相距甚远,作者的思想一般多所不解。
2.讲清文章如何围绕“导养得理”可可获长寿的观点,多方论述形神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用字
1.通假字
①较皎较而论之。
②嚣枵嚣然思食。
③燋焦虽终归于燋烂。
④熏荤熏辛害目。
⑤险岩颈处险而瘿。
⑥涂途攻之者非一涂。
⑦销消思虑销其精神。
⑧由犹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⑨以已志以厌衰。
⑩醇纯神气以醇白独著。
2.古今字
①府腑滋味煎其府藏。
②藏脏滋味煎其府藏。
3. 异体字
①蝨虱蝨处头而黑。
②躭耽声色是躭。
③鬻煮醴醪鬻其肠胃。
④災灾风寒所災。
⑤絃弦绥以五絃。
(二)词语
1.请:请允许我。
2.流离:犹“淋漓”。
3.衔:含。
4.殷:深。
5.赫然:发怒貌。
6.植:竖立。
7.诬:轻视。
8.肆:放纵。
9.恃:依赖。
10.立:存在。
11.须:依赖。
12.存:存在。
13.生理:生机。
14.栖:停留。
15.且:句首语气词。
16.蠲:消除。
17.玄黄:指天地。
此指自然界出产的美味。
18.淫哇:淫邪之声。
19.悖:扰乱。
20.蕞尔:小貌。
21.其:怎么。
22.闷若:迷迷糊糊的样子。
23.端:开端,起因。
24.一切:一般的,一样的。
25.畎浍:田间水沟。
喻补益少。
26.尾闾:古代传说中大海泄水之处。
喻消耗多。
27.交赊:近与远。
28.倾:相互排挤。
29.悠悠:众多。
30.希静:无声。
指清心寡欲的修养。
31.晞:晒。
32.绥:安抚。
33.遗生: 忘掉自我的存在。
(三)语法
1.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香: 产生麝香。
麝食柏而香。
②瘿:长瘿瘤。
颈处险而瘿。
(2)名词活用作状语①目:用眼睛。
夫神仙虽不目见。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黑:变黑。
蝨处头而黑。
②黄:变黄。
齿居晋而黄。
③芬:香气侵袭。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4)动词的使动用法①累:使……受累。
外物以累心不存。
2.特殊语序
(1)宾语前置①惟五谷是见。
②声色是躭。
(2)介宾前置①何以言之?
(四)今译
1.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译文〕梳子使鬓发理顺,醇酒使颜面发红,仅能得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壮士发怒,容貌大变,竖起头发冲掉帽子。
由此说来,精神对于形体,好像国家有国君一样。
2.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译文〕所以《神农本草经》上说“上品药延长寿命,中品药调养身体”,确实是懂得保养生命的道理,要借助药物
的辅助,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可是世上的人不懂
得这个道理,只是看到五谷,双眼被自然界出产的美
味所迷惑,只是沉溺于声色,两耳被淫邪不正的声音
所眩惑。
3.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译文〕凭着渺小单薄的身躯,侵害他的不是一种途径;容易衰竭的身体,却内外受到攻击。
人的身体不是树木石
头,怎么能够长久呢?
4.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译文〕即使稍有觉醒,都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尚未出现时谨慎防范。
这好像齐桓侯患了将死的病,却责怪扁鹊的先见之明,把感到病痛的日子,当作患病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