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市场规制法 一)
- 格式:ppt
- 大小:6.81 MB
- 文档页数:123
第六章市场规制法导论好第一节市场行为与市场规制第二节市场规制法的经济学基础第三节市场规制法的目标第四节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第一节市场行为与市场规制一、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一般可归纳为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
(一)市场竞争行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生产行为、销售行为、服务行为、劳动行为、消费行为等置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程度上都会具有竞争的意义,尤其是作为经营者的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行为更是如此。
市场竞争行为是指经济利益相斥的两个以上市场主体采用能够促成交易的手段互相争夺市场而导致优胜劣汰的行为。
一些立法例对竞争(行为)的定义:日本《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第2条中:竞争是指两个以上事业者在通常的事业活动范围内,且无需对该事业活动的设施或形态加以重要变更而实施或能够实施下列行为(向同一需要人提供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劳务的;从同一供给人取得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劳务的)的状态。
俄罗斯1995年修订的《关于竞争和在商品市场中限制垄断活动的法律》(1991)第4条中:竞争是指经济实体之间的对抗;通过这种对抗,所有实体的自主行为相互限制了各实体在一特定商品市场中单方面影响一般商品流通条件的能力。
台湾《公平交易法》第4条:竞争,谓二以上事业在市场上以较有利之价格、数量、品质、服务或其他条件,争取交易机会之行为。
经济合作组织(OECD)《竞争法的基本框架》推荐表述:竞争——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独立地行动于市场中的经济主体相互地限制着对方控制该市场中通行交易条件的能力。
(二)市场交易行为市场交易行为是市场主体间的商品交换行为。
普通商品交易和特殊商品交易。
一级市场交易行为和二级市场交易行为。
二、市场规制市场规制是为保证市场机制(尤其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加以直接控制、引导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手段。
其着眼点是市场的微观基础,主题是维护市场秩序或竞争秩序。
市场规制的内容具体可包括:(1)关于市场准入的规制。
第五章市场规制法一般原理讲授内容:1、市场规制法概述2、市场规制法理论基础3、市场规制法功能与目标4、市场规制法体系讲授重点:市场规制法功能与目标讲授课时:4学时第一节市场规制法概述一、市场规制法的含义市场秩序规制法是调整因国家在控制、协调和维护市场交易及市场竞争秩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市场秩序规制法调整的主要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市场运行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具有一下三个特征:1、市场规制关系发生在国家规制市场的过程中;2、市场规制关系的一方是国家或其代表机关,而且市场规制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地位不平等;3、市场规制关系具有强制性,即市场规制关系的发生是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其产生过程之中或者产生之后,都没有协商的余地,相对人必须服从和执行。
二、市场规制法的主要内容市场规制法由市场要素规制法和市场竞争行为规制法组成。
(一)市场要素规制法1、对市场主体的规制。
对于一般的市场交易主体之设立、组织、资格、条件等均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如公司法等中以规定,但是,对于特殊的市场主体,如政府机构、交易机构、市场优势拥有者和市场弱势者以及管理部门等,必须通过专门的立法予以规定,从而确保该类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条件符合市场交易的需要,防止产生不公平交易,以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2、对市场客体的规制。
市场客体是指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
经济法对商品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规定禁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的品种、类别,规定国家专营产品的范围,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等。
3、对市场行为的规制。
对于不同的市场交易,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
商品交易的基本法律就是合同法,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交易活动是不受国家特别规制的。
但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场,如粮油、房地产、证券保险、劳动力等市场的交易,具有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交易方式和规则,那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性质相适应的规制制度,才能保证流通的有序进行。
第三编市场规制法第一章市场规制法的一般原理一、市场规制法的概念和理论基础1、概念。
市场规制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规制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管主体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经营规制关系、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
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规制关系,包括生产经营规制关系、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监管关系。
3、理论基础。
二、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市场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市场监管法第二章竞争法律制度第一节竞争与竞争法概述一、竞争法的概念和市场竞争的特征(一)竞争概念在竞争法上的竞争是指市场竞争,即卖方相互之间。
买方相互之间、买方和卖方之间为争取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就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交易机会和其他交易条件所进行的较量。
(二)市场竞争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竞争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经营者。
第二,竞争过程的本质是排除对手的争夺,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争取客户和扩大业务量。
第三,从根本上和长远方面来看,竞争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第四,竞争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
第五,从性质上看,竞争者在排除对手进行业务争夺时所使用的手段、方法等是否合乎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是决定竞争行为法律后果的关键因素。
二、竞争法的概念、立法模式与体系(一)竞争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市场竞争关系和竞争管理关系。
竞争关系竞争管理关系(二)竞争法的立法模式1、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第一,产生背景不同。
第二,法律控制的目的不同。
第三,法律规制的形式不同。
第四,调整手段与责任形式不同。
2、立法模式一是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合并立法;二是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分别立法;三是反垄断立法中主要规定反垄断,附带涉及不正当竞争,同时以其它法律控制反不正当竞争。
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构成要件1、概念。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禁止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一类法律制度的统称。
经济法学之市场规制法引言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活动法律规则的学科,旨在调节和规范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的行为。
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学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市场规制法在经济法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市场规制法以保护公平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公平竞争原则:市场规制法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禁止市场主体采取垄断、限制竞争等不正当手段。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市场规制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2.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市场规制法关注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等各方的权益。
通过制定各种消费者保护法、企业法和投资者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
3.监管和执法原则:市场规制法除了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和执法体系,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通过执法检查、罚款和起诉等手段来管理市场主体,确保市场规制法的有效执行。
4.奖励和惩罚原则:市场规制法既需要对依法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予奖励,也需要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激励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增加依法经营的动力,降低违法成本,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市场规制法的内容和方法市场规制法的内容和方法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是市场规制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
反垄断法限制市场主体通过垄断行为排除其他竞争者,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和健康发展。
2.消费者保护法:消费者保护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防止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遭受不公正对待。
消费者保护法规定了商家应当提供真实有效的商品信息,禁止商家欺诈、虚假宣传等不良行为,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3.金融法:金融法是市场规制法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用于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
一、市场规制法的定义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权力直接干预市场,调节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言之,市场规制法就是调整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的研究也必将为进一步研究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市场规制法的价值公平价值:指市场规制法在增进社会公平上的有用性,也就是市场规制法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增进社会的公平。
它有显著的特殊性即侧重于实质公平、结果公平。
效率价值:指市场规制法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等方面的有用性。
秩序价值:指市场规制法在恢复、维护和增进市场秩序方面的有用性。
三、市场规制法的宗旨初级宗旨:通过规制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调整市场规制关系,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终极宗旨:通过初级宗旨的达成,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克服市场失灵,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四、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规制法定原则:规制市场主体竞争行为的主体、权力和程序等均依照法律规定。
非依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规制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
规制公平原则:即在制定、实施市场规制法规范时就应以实现公平、增进公平和彰显公平为基本准则,通过对合同法、商法公平价值的矫正和恢复,均衡实现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
规制绩效原则:即在规定规制主体、规制权力、规制行为方式和行为程序的市场规制法规范,在制定前进行制度设计时的预期、在制定后运行时的线绩效都应当是最大化的。
规制适度原则:即市场规制法的制定和实施,均须在法定的范围内,以实现绩效的最大化和公平的均衡化作为制约规制手段的选择、节制规制权力运行上的力度的基准。
规制所适之度主要有:适市场规制法的“法度”、追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绩效之度”、均衡达成形式与实质公平和机会与结果公平的“公平之度”五、市场规制法体系构成(1)市场规制一般法,主要有:①市场准入法,如企业登记法等;②市场规制法的宗旨初级宗旨:通过规制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调整市场规制关系,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市场规制法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市场规制法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市场规制法呢,就是用来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规定的集合。
简单来说,在市场里,商家呀、消费者呀,做买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商家会欺负消费者,有的商家之间会不正当竞争,市场规制法就是管这些事儿的,让大家在市场里能公平地进行交易。
②重要程度:它在法律学科里非常重要哦。
要是没有市场规制法,市场就会乱套,可能好的商家被坏商家挤兑得做不下去生意了,消费者也老是被坑。
它能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③前置知识:需要先对基本的市场概念有个了解,知道什么是商家、消费者、交易这些基本的东西。
还得大概懂一点民法的知识,因为民法里也有关于交易的一些基础规则,市场规制法可以说是在民法基础上对市场进一步规范。
④应用价值:比如你去商场买东西,发现商家卖假货,你就能用市场规制法来保护自己。
在实际市场中,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像电商火爆起来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市场规制法就可以用来规范电商平台和卖家的行为,确保消费者权益。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整个法学学科里,市场规制法属于经济法的一部分。
它和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里比较大的两块内容。
②关联知识:和民事法律关系密切,因为很多市场交易在民事法律的框架内,市场规制法是对一些民事交易规则的补充。
还与刑法有些联系,像有些严重违法市场规制法的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就需要刑法来进一步制裁。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点难理解。
因为它的规定很细,涉及到的市场情况又特别复杂。
比如反垄断的规定,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才算是垄断就很不容易。
- 关键点:我觉得关键是要理解每个规制规定背后的立法目的。
像反不正当竞争法,目的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明白了这个,再去看具体的条款就比较好懂。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比较重要,不管是法学专业课程考试,还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都经常考。
- 考查方式:可能会出案例分析题,给个实际的商业场景,问是否存在违反市场规制法的情况;也会出一些概念辨析题,比如让区分不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经济法--市场规制法反垄断法(一)反垄断法:是调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因限制竞争行为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立法目的:预防和制止垄断,保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二)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和范围: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三)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原则;保护经济自由权与监管和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四)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联合抵制交易。
纵向垄断协议——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垄断协议(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垄断协议的豁免(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
(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支配地位的确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三分之二;三个四分之三的。
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索要垄断价格;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限定交易;搭售;价格歧视(六)经营者集中形式:(1)经营者合并;(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