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8.47 KB
- 文档页数:8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活动法、观察法、分类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三种血管的课件(2).
(3)每个实验组至少准备一条小鱼。
2、学生准备: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这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了小鱼尾鳍血管的观察过程。
学生亲身参与,在动手实践、观察、归纳中,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问题的设计抛砖引玉,引起学生的思考
在这堂课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
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环环相扣,构建重要概念
通过这堂课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学生从认识血管,猜测血管的作用,最后老师再进一步整理升华,师生共同构建出这节课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特点与功能。
2.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教学策略】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课前提前录制好显微镜中观察到的血液流动视频,上课时引导学生分析三种血管的特点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
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
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
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进行观察探究实验所需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等;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预习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引入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思考、回答问题。
2.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
P56----P57”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思考下列问题: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自主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
实验中发现
5课堂
学生构建知体
【板书设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课后反思】
三种血管各有其特点与功能,但这三种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血液流动的管道,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这一角度去理解本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