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铁矿
- 格式:docx
- 大小:44.96 MB
- 文档页数:8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一)区域地质概述(1)区域地质特征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的复合地段。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区内西南角大磨山一带有元古界板溪群及震旦纪地层零星出露。
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本区,除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砂页岩建造外,其余均为碳酸岩建造,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煤层。
上三叠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与铜铁矿产有关的多期侵入的中酸性复式岩体、规模大小不等,有三十多个,其中主要的自北向南依次有鄂城、铁山、金山店、阳新、灵乡、殷祖六大岩体,同时还有铜山口、丰山洞、阮家湾等许多小岩体分布。
(2)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大冶群碳酸盐类岩石在铁山火车站以北,由于燕山期铁山岩体的改造而不同程度变质为大理岩。
由于多次区域构造变动,特别是铁山岩体侵入时热力和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在大理岩中形成复杂的摺叠层,造成标志层不清,地层层序不明。
但矿区地层区内与区外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即他们的大部分均属下三叠统大冶群,次为上二叠统的大隆组与龙潭组。
由于矿区内变质岩系地层中未见到古生物化石,所以在地层对比中主要依据的是变质前后的岩性特征、组合特点、残存的原岩结构与构造标志(如缝合线,层理度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左右,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成北西-南东纺锤形。
经前人76年1:5万铁山幅地质测量确认,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一、武钢大冶铁矿:从“矿坑”到“花园”武钢大冶铁矿那可是个有故事的矿山。
以前啊,挖矿挖得热火朝天,矿坑越来越大,周围的环境也变得乱糟糟的。
不过呢,后来他们就开始搞生态修复啦。
对于那些陡峭的矿坑壁,他们想办法固定住,就像给山壁穿上一层保护甲一样,防止石头再乱掉。
然后,往矿坑里填土,这可不是个小工程,就像给大地做修补似的。
再接着,种上各种各样的树和草。
那些小树苗刚种下去的时候,感觉就像一群小士兵站在那里,准备让这片土地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现在啊,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大花园。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五颜六色的,还有好多小鸟在里面唱歌呢,以前谁能想到这个大矿坑能变成这么美的地方呀。
二、唐山南湖生态城:废弃矿区的华丽转身。
唐山南湖生态城以前是开滦煤矿采煤塌陷区。
那时候的景象可惨了,到处都是大坑小洼的,水也是黑乎乎的脏水。
他们开始修复的时候,先治理水污染。
就像给生病的水做一场大手术一样,把那些脏东西都清理掉,让水重新变得清澈起来。
然后在那些塌陷的土地上搞规划。
有的地方填土造地建公园,有的地方就挖深一点做成湖。
在建设公园的时候,特别用心。
修了很多弯弯绕绕的小路,就像给人们在画里画了几条线一样,让大家可以在里面散步游玩。
还种了大片大片的荷花,到了夏天,那荷花盛开的场景,真是美极了。
现在的南湖生态城,成了唐山的一颗绿色明珠,好多人都喜欢去那里休闲娱乐呢。
三、德兴铜矿:绿色在矿山蔓延。
德兴铜矿是个大铜矿。
以前开采的时候,大量的废渣和废水对环境影响特别大。
他们的修复办法也很有一套。
对于废渣,他们进行分类处理。
有些废渣可以用来填坑,就像把没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材料一样。
还有些废渣经过处理后,上面可以种植物。
对于废水,通过一套高科技的净化系统,把废水变得干净得能让小鱼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
而且,他们在矿山周围种了好多树木。
刚开始种树的时候,就像在一片黄色的土地上撒下绿色的希望种子。
现在那些树都长得高高大大的,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屏障,挡住了灰尘,也让整个矿区看起来不再那么单调,就像给矿山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
一、实习背景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是中国著名的露天铁矿之一。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大冶铁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开采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大冶铁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开采工艺;2. 掌握露天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等基本知识;3. 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区域地质背景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西端。
该地区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发育。
大冶铁矿所在的铁山矿田位于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的中心,处于印支期构造的大冶向斜的南翼与燕山期鄂城一大磨隆起带的中脊以及姜桥一下陆断裂褶皱带的交切部位。
2. 矿区地质(1)地层:铁山矿区内出露地层以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为主,次为二迭系乐平统硅质页岩层。
(2)构造:矿区构造复杂,深部有山坡一枫林穿壳断裂横贯区内,区内盖层与深部连通,成为深部物质向盖层运移的活动中心。
(3)岩浆岩:铁山矿区岩浆活动发育,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等。
3. 矿床地质特征(1)矿体特征:大冶铁矿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
(2)矿石特征:大冶铁矿矿石品位较高,以磁铁矿为主,部分为赤铁矿。
(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大冶铁矿成矿期主要在元古代,成矿阶段分为磁铁矿阶段和赤铁矿阶段。
4. 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1)成矿条件:大冶铁矿成矿条件优越,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冶铁矿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2)良好的地质构造: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有利于成矿;3)适宜的成矿环境:鄂东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成矿。
(2)成因分析:大冶铁矿成因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即岩浆热液在地下循环过程中,将矿物质带入地表形成矿床。
四、实习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露天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等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一;区域地质背景;包括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以及已发现的矿床情况。
1. 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湖北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如图1-1图1-1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1.区域地质;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2.区域构造;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4. 区域岩浆岩;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见图1-2图1-2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1.中侏罗统;2.下侏罗统;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石炭二叠系;6.震旦系;7古界;8.新华夏压性断裂;9.山字型压性断裂;10.山字型倾伏背斜;11.山字型翘起向斜;12.推测山字型倾伏背斜;13.推测山字型翘起向斜;14.东西向倾伏背斜;15.东西向翘起向斜;16.东西向压性断裂;17.燕山早期闪长岩;18.燕山中期闪长岩;19.隆起和凹陷界线;20.地质界线二.矿床地质特征;包括该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矿物特征。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研究大冶铁矿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铁矿床之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
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大冶铁矿的地质和矿化特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大冶铁矿属于中生代侏罗系下统的实属岩系,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硅质岩组成。
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高点海拔约为500米。
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北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西北东南走向的褶皱构造以及东南西北走向的韧性剪切断裂构造组成。
大冶铁矿矿体主要产于硬质热液蚀变带中的砂岩中。
矿区内主要含有磁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钨矿、黄钨矿等矿物。
其中,磁铁矿是最主要的矿物,占矿体总储量的80%以上。
其次是方铅矿、黄铜矿等。
磁铁矿矿物学和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大冶铁矿的矿床类型属于变质型热液磁铁矿矿床。
磁铁矿主要不同于一般海相沉积磁铁矿,它是在硬质热液蚀变带中形成的。
大冶铁矿矿区的地质构造对矿床生成和矿床分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在硬质热液蚀变作用下,断裂和节理等构造裂隙很容易被填充和富集矿物,形成矿床。
因此,在勘探和开采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因素。
大冶铁矿开采历史悠久,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经历了历代的开采和改造之后,矿区内的铁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在目前的生产中,已经实现了从地下采矿到露天采矿的转型。
矿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有助于保障储量的保持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总之,大冶铁矿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矿床之一,其地质和矿化特征的研究不仅对于深入了解其内在规律,指导矿床勘探和开采,而且对于中国铁矿资源的整体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方面,在未来发展中需更加重视科学的地质特征研究以及生产调控。
大冶铁矿采矿一、地理交通位置与隶属关系大冶铁矿位于黄石市铁山区,西距武汉市104km,东距黄石市25km,东南距大冶市15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度54分43秒,北纬30度13分10秒。
矿区有准轨铁路和公路与武汉铁路、武黄公路相连,西北经鄂州市到武汉市与京广线相连,南通大冶,东至黄石市与长江相通,水路交通极为便利。
矿区属低山丘陵结构的盆地地形。
矿区最高峰为四峰山,海拔487.08m。
大冶铁矿矿部海拔标高为40~60m。
矿区气候属长江中游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年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
极端最高气温为40度3分。
最低气温为-11摄氏度。
雨季较长,年平均降雨量1400mm,日最大降雨249.5mm.矿床地质概况:铁矿位于铁山侵入体与下三迭纪大冶灰岩的接触处,成因类型属于接触交代高温热液矿床,矿体走向为NNW--SEE.自西而东由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六个矿体组成。
沿走向长达四千余米。
二、矿床地质特征:1、尖林山矿体:尖林山矿体位于铁山区中部,属一潜伏矿体,东连象鼻山矿体,西与龙洞矿体相接。
布在13~19勘探线之间,矿体走向,N42度W,倾向N48度E。
平均倾角10左右;矿体埋藏深度离地表为121.5m至357m之间,埋藏最高标高为+100m,最低标高为-55m(-55m以下的矿量是在矿井开始建设后,才进行勘探发现的,所以不包括在不设计范围内,)矿体最大厚度77m,最小厚度2m,平均厚度30m.沿走向685m(13~18),倾向延伸平均205m,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形状较不规则。
沿倾向方向,矿体上部产于大理岩中;中部产于大理岩与闪长岩间;下部插入闪长岩中。
一般情况是:上盘为闪长岩,下盘为大理岩。
2、龙洞矿体:龙洞矿体位于尖林山矿体之西,直接出露地表,分布在8~13勘探线之间。
矿体主要走向N35度W,倾向S55度W,倾角在50度~80度之间。
矿体最大厚度53m,最小厚度2m,平均厚度17m,沿走向长488m,倾向延伸平均126m.矿体露头最高标高190m,埋藏最低标高-116m。
大冶铁矿选矿工艺流程大冶铁矿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石资源之一,其选矿工艺流程对于提高矿石的品位和回收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冶铁矿的选矿工艺流程,包括矿石的破碎、磨矿、磁选和浮选等环节。
一、矿石的破碎和磨矿大冶铁矿的矿石首先经过破碎环节,将其破碎成适当的粒度。
破碎后的矿石经过进一步的磨矿处理,以提高磨矿细度,为后续的磁选和浮选过程做好准备。
二、磁选磁选是大冶铁矿选矿的关键环节之一。
磁选主要通过磁性物质对矿石中的铁矿石进行分离,常用的磁选设备有湿式磁选机和干式磁选机。
矿石经过磁选后,磁性较强的铁矿石会被磁选机吸附,而非磁性的杂质则会被排除。
三、浮选浮选是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通过气泡的作用使其浮起,从而实现矿石的分离。
在大冶铁矿选矿中,浮选主要用于分离矿石中的硅酸盐矿物,如石英等。
浮选过程中,矿石首先经过粗浮选,将较粗的矿物浮起,然后通过细浮选进一步分离细粒度的矿物。
四、脱硫大冶铁矿中的矿石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等。
脱除硫化物矿物的目的是减少矿石中的硫含量,提高矿石的品位。
常用的脱硫方法有浮选法、氧化法和焙烧法等。
五、脱磷大冶铁矿中的矿石中也常含有一定量的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等。
脱除磷酸盐矿物的目的是降低矿石中的磷含量,以满足冶炼的要求。
常用的脱磷方法有磷酸浸出法、化学浸出法和浮选法等。
六、尾矿处理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矿需要进行处理。
尾矿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矿物,如铁矿石和硅酸盐矿物等。
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尾矿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对有价值矿物的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冶铁矿的选矿工艺流程包括矿石的破碎、磨矿、磁选、浮选、脱硫、脱磷和尾矿处理等环节。
通过这些工艺,可以实现对矿石中的有用矿物的有效分离和回收,提高矿石的品位和回收率,最终为冶炼和利用提供高品质的铁矿石原料。
大冶铁矿选矿工艺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将进一步提高选矿效果,推动矿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大冶铁矿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介绍大冶铁矿位于中国湖北省,是该地区最大的铁矿石开采和加工企业之一。
作为一名矿物资源专业的学生,我有幸获得了在大冶铁矿进行实习的机会。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深入了解了矿业生产的整个流程,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实习工作内容1. 矿床勘探在实习的第一个月,我参与了大冶铁矿的矿床勘探工作。
我们团队前往不同的矿区,进行地质勘探和采样。
我学会了使用石油钻机进行钻探,并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进行地质勘查。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准确的地质信息对于决定后续开采步骤非常重要。
2. 矿石开采在经过矿床勘探之后,我们的团队开始进行铁矿石的开采工作。
这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合理地排序和组织采矿设备和人员。
我参与了爆破和矿石破碎的工作。
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安全操作和矿石处理的技巧。
3. 矿石加工一旦铁矿石被开采出来,它们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变成可用的铁矿石产品。
在实习的后期,我加入了矿石加工车间的工作。
我学会了使用颚式破碎机和磨矿机等设备,将矿石破碎和磨细。
这个过程需要密切的操作和细致的观察,以确保矿石的合格率和质量。
4. 设备维护在整个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大冶铁矿的设备维护工作。
这包括设备清洁、润滑和维修等任务。
我学到了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并了解了设备维护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性。
三、实习心得体会通过在大冶铁矿的实习经历,我对矿业生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意识到准确的地质勘探对于矿石开采的成功非常重要。
只有掌握了地质信息,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开采计划。
同时,实习也让我认识到铁矿石加工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和技巧。
正确的操作和观察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利润。
此外,我还领会到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定期维护设备能够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寿命,对于整个生产过程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这次实习还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与团队成员和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并相互支持和协作。
1.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位于鄂东南大冶县(图2-1)。
区域地质:鄂东南地区位于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为界,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图2-1)。
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缀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燕山运动伸展导致的引张作用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区内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小岩体群(图2-1,图2-2),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图2-1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据杨明银等,1995)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矿区地质概况: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三叠系下统大冶群。
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煤系。
大冶群分为七个岩性段,均已接触变质。
本矿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
褶皱构造有NWW向秀山向斜、铁山背斜;近SN向尖山背斜、麻雀脑背斜。
重要的断裂构造亦有NWW向及近SN向两组。
前者以棺材山压扭性断裂带及F25断层为代表;后者以尖山压扭性断层为代表(图2-2)。
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km,南北宽5km,面积120km2。
大冶铁矿发展历史论文大冶铁矿是中国最早开发、生产铁矿石的地方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大冶铁矿地处湖北省的荆楚平原,地质资源丰富,因此自古以来就有铁矿开采的传统。
在宋代,大冶铁矿曾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铁矿石产区之一。
到了清代,大冶铁矿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为中国古代军事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大冶铁矿开始引进现代化的矿山开采设备,逐步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冶铁矿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大冶铁矿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对于工业生产的重视和对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得大冶铁矿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大冶铁矿还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加大了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大冶铁矿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石开采基地之一,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矿业工业的发展历史,也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可以说,大冶铁矿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21世纪,大冶铁矿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冶铁矿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大冶铁矿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与国际友人的交流合作,大冶铁矿逐渐在国际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为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和声誉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矿业工业的先行者和标杆,大冶铁矿在也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了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的步伐,为中国矿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大冶铁矿的发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才能应对经济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大冶铁矿的发展历史同时也鼓舞着我们,它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心,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冶铁矿一序言大冶矿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部铁山区,东邻三楚第一山——东方山,西界大冶古八景之一“雉山烟雨”——白雉山。
东距黄石市中心区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15公里,为黄石、大冶、鄂州三市的结合部。
106国道、武九铁路横贯矿区,交通便利。
大冶铁矿是中国第一家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始建1890年,累计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6亿吨。
大冶铁矿每年开采铁矿约300万吨,经过50年的大规模开采,已消耗掉1.3亿吨铁矿。
如今,大冶铁矿储备量不足3000万吨,年产矿产维持在100万吨左右。
现隶属于武钢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图毛主席视察大冶铁矿二矿山历史与现状1、矿山历史大冶铁矿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文化底蕴深厚。
自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 年)开采迄今,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
吴大帝孙权在这里造过刀剑,隋炀帝杨广在这里铸过钱。
1890 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世界瞩目。
建国后,中央决定重建大冶铁矿,作为中国第二钢都的原料基地。
1952 年在这里组建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429 队,并在此诞生了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
1955 年开工重建,改小机械作为大型机械化开采,1958 年7 月 1 日投产,设计年产铁矿石290 万吨,1960 年达产,成为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武钢的主要铁矿石供给地。
大冶铁矿是毛泽东主席生平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
1958 年9 月15 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冶铁矿。
遵照领袖的指示,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对采场、选厂进行扩建改造。
到20 世纪70 年代初,采场形成年产原矿440 万吨,选厂形成年处理原矿430 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最高年采原产达505.1 万吨。
可生产7 种矿石产品,可直接和间接回收铁、铜、硫、钴、金、银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大冶铁矿博物馆解说词各位**、各位**:您们好!欢迎大家参观大冶铁矿博物馆。
大冶铁矿是我国首批、湖北省唯一一家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是其中的看点之一。
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大冶铁矿的历史。
(这时人站在《大冶铁矿记》边)大冶铁矿从公元226年三国起吴大帝开采至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的,解放后从1958年7月1日大规模机械化开采至2004年,已成功剥离废石3.7亿吨,生产矿石1.3亿吨。
也就是说如果用这里剥离的废石可以从这里铺一条通往月球的大路,如果用我们的矿石炼成钢轨可铺成220条京九铁路。
大冶铁矿是中国人雇聘外国矿师用地质科学勘得之第一座铁矿;是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之大型露天铁矿;是汉冶萍公司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张之洞创办众多洋务企业中唯一保留下来之一家;是毛泽东主席视察过唯一一座铁矿山;是日本最早掠夺中国铁矿之矿山。
在大冶铁矿爆发过中国唯一一次以胜利告终的下陆大罢工;组建过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429队,并自重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运用现代力学治理稳定了世界第一高陡边坡;兴建了亚洲第一硬岩复垦基地。
所以说,大冶铁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
目前博物馆共设8个展厅,集中展现珍贵历史图片资料635幅,矿物标本 483个。
首先请大家看沙盘。
从这个沙盘我们可以看出,大冶铁矿地处群山之间,宛如盆地。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这富饶的矿山养育了我们矿山四代人。
大家细看这个沙盘主要分两大区域,一是我们的家属区,我们可以看张之洞文化广场,矿办公大楼等,大家看到那一排排整齐的楼房,那就是我们的家属区。
我着重讲一下矿区,大家看,这个桔黄色闪灯的呈梯田状的地方就是亚洲第一采坑——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坑,这个具有114年机械开采历史的露天采坑东西跨度为2400M,南北为900M,上下落差为444M,形成了亚洲第一边坡,现场的景色颇为壮观。
大冶铁矿矿床有6个主矿体,从我的右手边自西往东依次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矿体(手指分别各个山脉)。
大冶铁矿实习报告一、引言在大学期间,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阶段。
通过实习,我有幸选择了大冶铁矿作为实习单位,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对大冶铁矿的生产流程和运营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篇实习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大冶铁矿的实习经历和所获得的收获。
二、实习单位简介大冶铁矿是中国知名的大型冶金企业,位于湖北省的大冶市。
该企业主要从事铁矿石的开采、选矿和加工,并生产高品质的铁矿石产品。
大冶铁矿始建于195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矿业领域的佼佼者,并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习内容与工作经历1. 岗位一:生产部门实习在生产部门实习期间,我负责参与矿石开采和选矿过程的监管和调试工作。
通过与工程师的密切合作,我熟悉了大冶铁矿的矿石开采流程、机械设备的运作原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监测指标。
我还参与了矿石筛分、磁选等关键环节的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矿石加工的基本技能,并加深了对矿石矿物学特性的认识。
2. 岗位二:质量控制实习在质量控制实习期间,我负责参与质量检测工作,包括对铁矿石产品的成分分析、质量指标测试以及入库前的质量把关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习到了各种质量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掌握了实验室中的安全操作规范。
同时,我还参与了对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善,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效益。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1. 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在大冶铁矿的实习经历,我系统学习了有关矿石开采、选矿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实际操作中,我掌握了多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在与工程师和同事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矿业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2.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与不同科室的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并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共同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专长,形成高效的团队合作。
大冶铁矿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重要。
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露天铁矿,具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质学理论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次实习选择了大冶铁矿作为实习地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铁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为今后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区域地质背景大冶铁矿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西端,北与秦岭褶皱系相邻,南与咸宁台褶束相邻,西以武汉台褶束为界。
区域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发育。
铁矿区位于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的中心,阳新岩体的西北端,处于一种特殊的构造位置。
2. 矿区地质(1)地层:矿区主要出露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其次为二迭系乐平统硅质页岩层。
更老地层依次向南始有出露。
(2)构造:矿区构造复杂,位于印支期构造的大冶向斜的南翼与燕山期鄂城一大磨隆起带的中脊以及姜桥一下陆断裂褶皱带的交切部位。
(3)岩浆岩:矿区岩浆岩主要为阳新岩体,岩体侵入大冶灰岩地层中,与成矿关系密切。
3. 矿床地质特征(1)矿体特征: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受地层和构造控制。
(2)矿石特征:矿石类型多样,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等。
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交代结构、充填结构等。
(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矿区成矿期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磁铁矿阶段,晚期为赤铁矿阶段。
4. 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大冶铁矿的成矿条件主要包括:丰富的铁矿质源、有利的构造环境、适宜的岩浆活动、充分的氧来源等。
成因分析认为,大冶铁矿为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型铁矿,成矿作用与阳新岩体的侵入密切相关。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大冶铁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和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野外实地考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地质规律,加强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对大冶铁矿选矿厂的实地考察和操作实践,加深对选矿工艺流程的理解,掌握选矿厂的生产操作技能,了解选矿厂的生产管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习地点: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选矿厂三、实习内容1. 选矿厂概况大冶铁矿选矿厂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矿区,是一座现代化的露天采矿和选矿相结合的综合性矿山企业。
选矿厂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铁精矿,年处理矿石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
2. 选矿工艺流程(1)原矿破碎:原矿通过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等设备进行破碎,使矿石粒度达到选矿工艺要求。
(2)原矿磨矿:破碎后的矿石进入球磨机进行磨矿,使矿石粒度达到选矿工艺要求。
(3)分级:磨矿后的矿石通过螺旋分级机进行分级,将矿石分为粗粒级和细粒级。
(4)浮选:细粒级矿石进入浮选车间,通过浮选剂的作用,将铁矿物与脉石矿物分离。
(5)浓缩:浮选后的矿浆进入浓缩机,使矿浆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
(6)脱药:浓缩后的矿浆进入脱药槽,去除浮选剂。
(7)过滤:脱药后的矿浆进入压滤机,使矿浆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得到铁精矿。
3. 实习过程(1)参观选矿厂:实习第一天,我们参观了选矿厂的各个车间,了解了选矿工艺流程和设备。
(2)学习操作技能:在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选矿厂的主要设备操作技能,如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球磨机、螺旋分级机、浮选机、浓缩机、脱药槽、压滤机等。
(3)实际操作: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熟悉了选矿工艺流程,掌握了操作技能。
(4)生产管理:我们了解了选矿厂的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
四、实习收获1. 加深了对选矿工艺流程的理解,掌握了选矿厂的生产操作技能。
2.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3. 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大冶铁矿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介绍大冶铁矿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生产企业之一,成立于1969年。
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公司秉持创新、务实的企业精神,致力于精细管理和环境保护,以提高产能和质量,与国际市场保持竞争力。
二、实习背景作为一名矿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大冶铁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提升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增加对矿山运营的了解。
三、实习内容1. 矿山勘探和开采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大冶铁矿的矿山勘探和开采活动。
通过与工程师们的交流和观察,我深入了解了矿山的地质结构和矿石分布情况。
还学习了使用一些现代化的勘探设备,如地质雷达和无人机,以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2. 矿山设备维护我还有机会参与矿山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从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到更换零件和润滑油,我学到了如何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成本非常重要。
3. 安全生产管理大冶铁矿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安全生产。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些安全培训并学习了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我还有幸亲眼目睹了大冶铁矿的安全管理体系,并深入了解了各种应急预案和安全标准。
这让我对矿山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实习收获通过此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公司工作人员和其他实习生的合作让我了解到了职场中的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
此外,我还深入了解了矿山业务和行业发展趋势,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五、感谢与展望在此,我要向大冶铁矿及其员工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感谢他们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同时,我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在矿业领域取得更多的进步与成就。
六、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矿业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大冶铁矿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精神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学习的机会。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矿业工程师,并为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冶铁矿实习报告班级:021132姓名:蒋晓鹏指导老师:吕新彪杨振1.区域地质简介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山铁(铜)矿床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大冶市。
黄石国家公园是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
大冶矿区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储量比较丰富。
6个矿体除龙洞矿体向南倾斜和尖林山矿体呈隐伏平卧状外,其他都向北北东倾斜。
单个矿体长360-920m,倾斜延深100-550m不等。
厚10-80m,局部可达180m。
鄂东南成矿区内寒武系至第四系地层广泛出露(缺失中、下泥盆统和上侏罗统),古生界和中生界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成矿区中部广大地区。
鄂东南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西端,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板块东北缘,北临大别造山带,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
鄂东南矿集区地质及矿产简图(据Hu et al., 2014)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
区域岩浆岩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2.矿区地质概况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大隆组和龙潭组以及下三叠统大冶群。
其中龙潭组( P2L) 20~60m主要出露在矿区最南部边的松山煤田等地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上段为保安段薄层硅质岩、粘土页岩;中段为下窑段厚层含燧石条带灰岩;下段为炭山湾段杂色砂质页岩、粘土岩夹炭质页岩及薄层煤。
但在八卦山该组地层为含燧石结核的结晶灰岩及大理岩。
大隆组(P2d)以黑色薄层、致密、性脆而节理发育的硅质岩或硅质页岩为主,夹有粘土质或炭质页岩,厚15 m,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下三叠统大冶群(T1dy)是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与其下伏的大隆组地层成假整合接触。
自下而上可分为7 个岩性段。
岩性主要为灰岩、泥灰岩和大理岩等滨浅海相沉积。
最常见的深部矿体近矿围岩是大冶群第五段的厚层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次为大冶群第四段的中厚层-厚层大理岩。
另外还有第四系沉积物出露,主要以坡积残积物及冲积物为主,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
构造矿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经过了多次构造的叠加与改造,接触热动力构造十分发育。
印支期形成的北西西向构造形迹奠定了本区基础构造格架,燕山运动以来与侵入体热动力变质有关的褶皱构造(包括燕山早期岩体侵入接触断裂带及热接触动力变形带构造)及燕山晚期岩体侵入动力变形构造。
印支期北西西向构造北西西向构造出现于铁山岩体南部,其由一系列北西西向的线状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
褶皱形态多以紧密线状为主,断裂通常具有多期活动特点,早期具压性,中期具张性、晚期压扭性。
区域性的北西西向构造控制了岩体接触带以及工业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使其总体上也呈北西西向产出。
具有区域性控岩、控(矿)带的作用。
铁山铁铜矿床地质略图(据石准立等,1981)1.第四系; 三叠系下统大冶群:2.花斑状构造大理岩;3.大理岩夹白云质大理岩; 4.大理岩夹角岩; 5.含石香肠构造大理岩; 6.含石榴石、透辉石大理岩; 7.大理岩夹角岩条带; 8.页岩夹泥灰岩; 9.上二叠统硅质岩、角岩; 10.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11.正长闪长岩; 12.辉石闪长岩; 13.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 14.闪长玢岩; 15.煌斑岩; 16.花岗斑岩; 17.矽卡岩; 18.矿体; 19.断层燕山早期岩体热接触动力变形带及侵入接触断裂带构造(1)塑性到半粘性流变构造——褶皱大理岩中褶叠层的出现和褶皱的复杂性、不协调性以及各种类型香肠的发育是这种塑性和半粘性流变的最明显的标志。
(2)岩体侵入接触断裂带(面)侵入岩体与大理岩直接接触,接触面构造简单,接触界线截然分明,接触面从上到下呈波状弯曲,有的矿段侵入接触面以断裂破碎带相接触,根据断裂破碎带发育的片理构造与主断层交切关系判断,接触带断裂具逆冲断层性质。
还有一些矿段侵入接触面十分复杂,接触带内发育有片理化带、角砾岩带矽卡岩及各种侵入的岩脉,组成十分复杂的构造接触带,如尖山矿段采坑东帮岩体接触带,该断裂带(面)经历了“压性-张性-再挤压-再张裂”的断裂构造变形阶段。
燕山晚期岩体侵入动力变形构造实习中主要可见三组断裂:岩体北侧山坡上的大断裂、岩体南侧一老洞之下通过发育的植被发现的断裂、捕掳体(大理岩)南120 米处可见另一断裂。
岩浆岩矿床位于铁山岩体南缘接触带上。
铁山岩体东西长24 km,南北宽5 公里左右,出露面积约120 km,呈NWW-SEE 向纺锤形,是燕山期多次侵入而形成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杂岩体。
总共有4次侵入岩。
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前两种。
前者是铁山矿区岩浆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岩侵入活动,形成了铁山岩体的主体,由闪长岩类岩石组成。
此外还有少量的脉岩:闪长玢岩、煌斑岩、辉绿岩等。
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特征:①属SiO2弱过饱和及SiO2不饱和的(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岩石类型;②K2O+Na2O 含量高于中国和世界同类岩石,为富碱的岩石类型;③中细粒石英闪长岩、正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中的Fe3O、FeO、MgO、CaO含量低于中国和世界同类岩石。
岩石名称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分布及矿体的接触面积比(%)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榍石、磷灰石等中细粒全晶质半自形粒状或柱粒状结构东起尖山、西到铁门坎成一宽200m—400m的N WW向岩带直接与大理岩接触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副矿物同上半自形到他形不等粒状结构或柱粒状结构呈近EW向长条状分布,有分支插入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中正长闪长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副矿物同以上两种岩石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分布在上述两种两种岩石以北,是铁山岩体的主体<斑状含石英闪长岩斜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副矿物有榍石、磁铁矿、锆石、磷灰石中粒似斑状结构主要分布于矿区尖山以东与矿体无直接接触关系3.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大冶铁(铜)矿床矿体整体上呈肠状分布,由六大矿体组成,自西向东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和尖山矿体。
除尖林山矿体为盲矿体外,其余各矿体均出露地表,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剥蚀。
矿体主要产出在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上,其矿化在空间上与矽卡岩相关。
在平面和剖面上,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发育于大理岩向闪长岩弯曲的部位,原因是该部位密集裂隙,容易富集成矿流体,经一系列物化反应形成矿体。
矿石特征矿物类型大冶铁矿床一般可分为原生带和氧化带。
原生带以含铜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矿石为主,其次为黄铁矿-黄铜矿矿石。
氧化带以含铜褐铁矿-赤铁矿矿石为主,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铁和铜的氧化物,主要有赤铁矿、褐铁矿、赤铜矿、孔雀石等,次为铜蓝、蓝铜矿和软锰矿等,并含有不等量的原生矿物。
矿石描述TS-K-7褐黄色菱铁矿矿石:褐黄色,交代结构,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菱铁矿(50%)、铁白云石(30%)、石榴子石(20%)。
菱铁矿,浅褐黄色,玻璃光泽,半自形粒状,晶形明显,无解理,硬度小于小刀;铁白云石,浅褐色,半自形粒状,硬度小于小刀,为白云石与含铁溶液的交代产物。
TS-K-6原生灰白色菱铁矿矿石:灰白色微带红,交代结构,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菱铁矿,含量50%左右,为磁铁矿的交代产物,黄白色,玻璃光泽,半自形粒状,晶形明显,无解理,硬度小于小刀。
TS-K-8块状红褐色菱铁矿矿石:红褐色,交代结构,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菱铁矿(60%)、褐铁矿(30%)、方解石(10%)。
菱铁矿,褐黄色,玻璃光泽,半自形粒状,晶形明显,无解理,硬度小于小刀;褐铁矿,红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小于小刀。
TS-K-9花斑状磁铁矿矿石:棕褐色,细粒晶状结构,花斑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50%)、菱铁矿(20%)、赤铁矿(10%),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10%)、透辉石(5%)、石英(5%)。
磁铁矿,黑色,他形粒状,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磁性;菱铁矿,褐黄色,玻璃光泽,半自形粒状,晶形明显,无解理,硬度小于小刀;赤铁矿,褐红色,他形粒状,土状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磁性,为氧化产物。
块状磁铁矿矿石TS-K-10:黑色,细粒他形结构,浸染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磁铁矿(80%)、黄铁矿(15%)、黄铜矿(5%)。
磁铁矿,黑色,他形粒状,金属光泽,强磁性,硬度大于小刀,比重大;黄铁矿,浅铜黄色,不规则粒状、脉状,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黄铜矿,铜黄色,他形粒状,金属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围岩蚀变大冶铁矿附近的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两侧均经受了一定程度的接触交代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的改造,主要蚀变类型有矽卡岩化、钠化、钾化、硅化、金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高岭土化等,形成各类矽卡岩、碱质交代岩和热液蚀变岩。
实习中主要可见以下2 种蚀变类型:(1)矽卡岩化矽卡岩化是最为发育的围岩蚀变,主要发育在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及附近,而在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的接触带上矽卡岩化强度较弱,矽卡岩(带)与此矿床(体)在空间上密切共生,这种相关性充分体现了接触交代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矽卡岩是成矿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铁山铁铜矿的矽卡岩以钙矽卡岩(主要矿物:石榴石、方柱石、绿帘石)为主,其次为镁矽卡岩(主要矿物:透辉石、金云母)。
实习中主要可见以下两种矽卡岩化岩石:条带状矽卡岩化灰岩黑灰色,交代结构,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透辉石(30%)、石榴子石(20%)、黄铁矿(10%),此外可见硅质条带(20%)以及交代残余的灰岩(20%)。
放射状硅灰石矽卡岩灰绿色,交代结构,放射状构造,主要矿物有硅灰石(90%)灰绿色,硬度较大、黄铁矿(10%)褐黄色。
(2)绿泥石化绿泥石化是一种常见的晚期热液蚀变类型,主要分布在正接触带与附近的围岩中,尤其是断裂带及裂隙中,呈他形不规则状、鳞片状集合体及细脉状充填于断裂带及裂隙中或叠加在矽卡岩化上,局部交代角闪石。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铁山矿床主要由两期铁铜矿化叠加而成,每一期成矿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期成矿可分为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和硫化物三个阶段主要与石英闪长岩有关;第二期成矿可分为干矽卡岩、湿矽卡岩-磁铁矿、石英-硫化物和碳酸盐四个阶段主要与辉石闪长岩有关。
(1)第一期矿化矽卡岩(微弱)-磁铁矿阶段:本阶段矿物成分单一,磁铁矿、透辉石为其基本矿物组合,另外可见金云母分布在磁铁矿粒间及孔洞中,以块状、气孔状构造,细粒致密它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广泛发育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