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字发布量极多的⽂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本为5342字(外加重⽂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94字),王弼《⽼⼦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作品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撰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该书内容涵盖了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该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道德经·上篇”和“道德经·下篇”。
上篇主要阐述了“道”以及人在地球上的生存状态和相应的处世之道;下
篇则主要解释了“德”,包括谦虚、柔弱、从容、包容等,强调在生
活中应遵循这些德行。
《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尤其是强调“道”在自然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
是追求真正的自我,而这就需要人们遵循道的精神和理念。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发现他们真正的内在自我和最终的目的。
在《道德经》中,作者强调了“无为而治”、“不争不竞”、“淡泊
名利”等理念,旨在帮助人们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和焦虑,实现身心的
平衡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道德经》在整个中国哲学中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
该书以其精髓的思想和深刻的理念激发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总之,作为一部探索人生命运、道德认识和价值观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以其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广受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该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道德经简介及概要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它的作者传统上被认为是老子,但关于老子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
简介: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诗意表达的文学作品,它包含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主张“道”和“德”的重要性。
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道德经·道经》和《道德经·德经》。
主要思想概要:
道的理念:《道德经》强调“道”(Dao)的概念,指的是宇宙的原则、万物的本源。
道是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通过追随道,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谐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无为而治:《道德经》倡导“无为而治”,强调在自然流动中寻找生活的智慧,避免过度干预,以达到事事顺畅的境地。
这并不意味着不做事,而是指遵从自然规律,追求不强求、不逆流而动的生活态度。
德的重要性:书中也涉及“德”(De)的概念,强调品德和道德的价值。
德是符合道的行为,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完善是人生的关键。
无名之名:《道德经》中提到“无名之名”,强调真实的力量往往是无名而无形的,而追求虚无的名誉和权势反而可能导致失衡。
自然之道:强调人应该效法自然的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去强求改变自然的本性。
《道德经》语言深奥,充满诗意和比喻,因此不同的解读可能存在,但其核心思想都强调追随道,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部古老的经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其内容主要阐述了老子对于道、德、无为等概念的思考和探索。
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及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全书共分为81章,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老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开篇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无法被言说和理解的,只能通过个人的直观体验和领悟来把握。
这种观点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神秘性,引发了人们对于宇宙、人生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道德经中的“道”是其核心概念,被视为宇宙的本源和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随道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无为而无不为,达到最高境界。
无为并不是指消极怠工,而是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自我膨胀,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体现了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尽量少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道德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法则。
其中,老子也对于权力和权势提出了一些质疑和反思,他认为过度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只会带来纷争和破坏,而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
道德经的影响超出了哲学范畴,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
它提倡了谦逊、无私、自律、自省等美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同时,道德经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全球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瑰宝,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简洁的语言风格,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呼唤人们应该回归本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成为一部不可或缺的人类智慧之书。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摘要:1.德道经简介2.德道经的核心思想3.德道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熊春锦的德道经全文释义正文:一、德道经简介德道经,又称道德经,是古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
上篇名为“德经”,下篇名为“道经”。
德经和道经分别阐述了德和道的哲学理念,强调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德道经的核心思想1.德:德指的是道德品质,德道经主张人们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为核心。
如《德经》第三十八章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不求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有德。
2.道: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德道经认为,人们应顺应自然、遵循道,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如《道经》第二十五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德道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德道经的智慧可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如德道经提倡“以道佐人主”,意味着领导者应遵循道德原则,以民为本,不宜过度武力征服天下。
此外,德道经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修养的提高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四、熊春锦的德道经全文释义熊春锦是一位研究德道经的学者,他的释义作品对德道经进行了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哲学经典。
熊春锦认为,德道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的智慧对现代社会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他的释义作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德道经的核心理念传授给读者,使得这部古代哲学经典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总之,德道经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提供了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的指导。
通过学习德道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个人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
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对《道德经》的简要介绍和主要
内容概述。
1.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由典籍《道
德经》与《德经》两部分组成,共计八十一章。
该书以短小精深的
文字,传递着老子在道德修行与人类生活中的思考与智慧。
2. 主要内容概述
《道德经》以道德为核心,通过对天地万物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道德观点和人生哲学:
- 道和德: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应追求与道合一的
境界;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自然和无为:主张顺应自然,推崇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干
预和努力。
- 道德刚柔:主张守持正道,同时强调应灵活处理事物,避免过于刚硬或过于柔弱。
- 谦逊和节制:倡导谦逊、节制和谨守中庸之道,反对过分的自我追求。
- 非攻和无欲:主张非攻和无欲为上策,通过无欲无求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宁静。
- 轻身和无为而治:主张减少物质欲望,追求心灵的解脱和真正的自由。
3. 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道德经》的思想与原则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谦逊。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变通,灵活应对不同的情境。
总结:《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经典之一,它提供了许多在道德和人生哲学方面的思考与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引导我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道德经内容观点介绍和简介导读:《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
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
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内容观点介绍1、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
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有或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具或达某德。
所以,方法论问题在老子道论中也就是“走路”的问题。
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构成老子道论的基本内容。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简介《老子》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
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
成书时间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
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
现在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
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
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版本流传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
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
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
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
甲本尾题残缺不明。
两本都不分章次。
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二字。
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并无章题名称。
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篇》,据宋代谢守灏《混元圣纪》记载:傅奕考核众本,勘数其字。
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安丘望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得之。
其中项羽妾本迄今仍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另尚有题为西汉末严遵撰的《道德真经指归》,章句颇与诸本不同,今存残本,但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
现存《老子》的版本,除汉初帛书本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约略统计,石刻14种,其中以唐太宋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
其次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
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
今见木刻诸本中,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较古,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
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众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
研究和考释概况历代学者研讨和考释《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多。
道德经经典篇章摘要:一、道德经简介1.道德经的起源2.作者老子及其时代背景3.道德经的地位与影响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1.道2.德3.道德关系三、经典篇章解析1.第一章:道可道2.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3.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四、道德经的现实意义1.个人修养2.社会伦理3.国家治理正文:《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为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
该书以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治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名的。
德是道的表现,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
道德关系是道与德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阐述道与德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奥秘。
本书有许多经典篇章,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章揭示了道的本质,表明道是无法用言语和概念来表述的。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一章描述了道的存在形态,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母。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这一章提出了老子的理想国家,强调国家要实现无为而治,让民众过上安宁的生活。
道德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教导我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善良。
对于社会来说,道德经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人们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对于国家来说,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让国家政治回归简单、自然的状态,使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启示。
道德经讲的主要内容一、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道德经由老子创作,共分为81章,以简洁、深邃的语言道出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道、无为、无名、自然、无欲等概念。
1. 道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被描述为宇宙的根源和运行的规律。
道不可言传,不可名状,不可定义,是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
追求道的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律,而不是去违背或改变它。
2. 无为无为是道德经的重要理念之一,指的是不为个人私利而行动。
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为个人的欲望而行动,不强求、不执着,顺其自然。
通过无为,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无名无名是指不为外在的名利所困扰,不追求虚荣和个人名声。
追求无名可以使人摆脱功利心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4. 自然道德经强调顺应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去人为地干扰和改变自然的规律。
5. 无欲道德经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而无欲可以使人摆脱痛苦。
无欲并不是消极的否定欲望,而是超越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三、道德经的价值观道德经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1. 无私无我道德经主张人应该超越个人私利,不追求功利,不追逐名利。
追求无私无我可以使人摆脱贪婪与欲望的困扰,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内心的平静。
2. 尊重自然道德经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
人应该学会观察自然、学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违背或改变自然的本来面貌。
3. 和谐相处道德经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不争斗、不争夺、不攻击。
通过和谐相处,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
4. 养生保健道德经提倡养生保健,注重身心的健康。
通过调养身心,人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四、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哲学思想道德经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道家、儒家等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此书为为春秋时代周王朝史官老子所撰。
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国人。
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后来为道教所吸纳,于是成为道教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历代流传版本多种,全文五千余字。
今日流行的版本分为81章,据考始自东汉河上公注解本。
《道德经》包含上、下二经。
上经,又称《道经》,共37章;下经,又称《德经》,共44章。
1993年中国湖北省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本,共有甲、乙、丙三本,年代大约战国中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传本。
1973年中国湖南省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有甲、乙两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年代为秦末至西汉初之际。
另外可能抄写于西汉武帝后期的北京大学藏汉竹简本,注明老子上经、老子下经之标题,共分为77章,也属于《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之传本。
关于《道德经》的注解,唐代以后,以东汉河上公、三国魏王弼二注本最为广传。
而从魏晋至隋唐,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统计共有六十余家,其中多半为道士。
宋代以下,《道德经》的集注本形式逐渐兴起,如元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便参考了唐宋注解130多家。
明清时期注家辈出。
自战国以后,历代注解本计有1600多家,蔚为大观。
至于道教的注本,则以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最具代表性。
其中王弼注本,属于哲学性的著作。
而河上公注,则发挥了养生思想。
想尔注本,多以道教神学、戒律等观点作诠释。
所以《道德经》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不可抹灭的地位,也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而且发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
《道德经》是因应当时礼坏乐崩、政治社会失序的时代难题,而被创作出来的。
所以全书的内容,虽然偏重哲学议题,但是也涉及政治、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礼乐、道德、伦理等范围,并希望透过无为、自然的方法,根本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以便政治社会秩序回归正轨。
老子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太清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道德经》在道教史上更是一部根本大经。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摘抄笔记
摘要:
一、道德经的简介
二、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三、道德经的影响和意义
四、如何学习道德经
正文: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摘抄笔记》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的概述,通过对其主要内容的摘抄和解读,向读者介绍了这部千古传世之作的深刻智慧和哲理。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主要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而治等概念。
在《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摘抄笔记》中,作者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如第二章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以及第五十五章的“含德乃长,乃丰,乃光,乃通,乃大,乃化。
”等,通过深入浅出的解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章节所蕴含的哲理。
《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世界范围内也备受关注。
它被誉为东方哲学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智慧和哲理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那么,如何学习《道德经》呢?首先,要深入阅读全文,理解其基本思想和观点;其次,要结合历史背景和道家学派的其他著作进行学习,以更好地把握《道德经》的内涵;最后,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哲理,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领悟这部千古传世之作的深刻智慧。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
”《道德经》广博精微,微妙玄达,《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老子弟子众多: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孔丘、尹喜皆有留名。
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
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
老学五派: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
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文子·道原》云:“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文子•道德》云:“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
孔丘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澹然独若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以道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之人道。
《韩非子》:“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她的特性。
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
这派哲学及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约翰高。
当人类隔阂冺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蒲克明。
传说老子出关入秦时,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在楼观看到有紫气状如飞龙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便出关相迎,见一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此道骨仙风的老者正是大聖人老子。
尹喜北面师事之,恳请他著述传世。
老子推辞不掉,于是在此著聖经《道德经》,出关而去,莫知所终。
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入秦后,行踪飘忽,不可具体言说。
他的哲学思想更是微妙玄远,深奥难懂!老子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简牍是商周秦汉时期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
超过百字的长文写在简策上,不足百字的短文写在木版上。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
字每根简上写的字数也不一样,有的三四十个字,有的只有几个字。
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
一“篇”可能含有数“册”。
用丝线编连串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串起来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串起来的叫“韦编”。
使用过程中,即使比较结实的“韦编”绳子也会磨断。
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
秦王政统一中原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丞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
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隶书,就在小篆基础上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西元1910年,德国人尤利斯·噶尔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
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邑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邑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编串竹简的绳子易断,人们又不了解《老子》微言奥义,故而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错简,以讹传讹。
因此,老子指出了学习进修《道德经》的法门:“言有宗,事有君。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部聖经在历史的传承中还是出现了严重的错简,章句结构的混乱,字句的漏误。
以讹传讹,误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紊乱的章句需要理顺,微妙难识的哲理需要深入浅出的解释阐述。
根据《老子》的逻辑思路,勉为其难的为老子代言,为理聖代言。
道统法治,德政惠民,百姓和乐。
玄德深奥玄远,帮助众人众物皈依奥主,然后乃至大同,自然而然得知道顺从大道,道统大治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