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作品中,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塞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一般“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韩少功从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人性命运悲剧的缘由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的创作者大多是经历过知青生活,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蕴含了这一时期的记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韩少功从中国传统揭示人性命运悲剧缘由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命在世的悲壮性的意识。
生命悲壮性是由人类既有生存发展的强烈欲望又没有达到目的的可靠能力,只能依凭追求生存发展的意志和有局限性的能力冒险在世这一生存处境决定的。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
它既有反映现实的一面,又有主动地认识现实、结构现实的一面。
”寻根小说打破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的话语束缚和英雄式的书写模式,开始关注小人物、弱者的命运,试图从中国之根出发,揭示人性存在的命运悲剧缘由。
韩少功的小说《归去来》《蓝盖子》《爸爸爸》《女女女》等作为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极大的热忱关注人类生存中焦虑、彷徨、无所依的症状,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揭露滋生现实悲剧之根。
一、传统文化浸染下的集体无意识生成悲剧意识的产生绝不是凭空想象、捏造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悲剧意识各有千秋。
西方海洋文明背景下产生的悲剧意识,具有浓烈而悲壮的特征。
中国在农耕文明下产生的悲剧意识具有沉着而内秀的特征。
中国这种悲剧意识是长期在儒、释、道文化浸染下的集体无意识生成。
首先是儒家文化尚“仁”“礼”的传统。
封建社会“仁”“礼”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作为封建统治者捍卫自己的权利、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手段,扭曲了其本来的含义。
对统治者言听计从成为“仁”“礼”的标准,使国家意志高于一切,这必然会限制了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使人长期在“仁”“礼”的约束下失去了话语权。
因此儒家学说虽然说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有其积极价值,但是不能盲目地崇拜儒学,不同的社会形态都会有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
在小农经济制度下产生的儒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试从小说中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方面来论述《爸爸爸》中是如何体现“寻根文学“的特点的。
关键字:地域的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80年代受到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是,“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也曾这样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所以不少作家重视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时代变迁,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言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成为拓展创作试镜的凭借。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生活抒情诗”。
有学者曾经指出:“韩少功是一个深受楚文化和近世湖湘文化影响的青年作家,而且他是一个有意识地在发掘这种“根”,并使之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的湖南作家。
”【2】韩少功在自己的楚人血统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走进传统的湘西世界,在神秘的巫楚文化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基本上是以这一地域文化为土壤而展开的。
《爸爸爸》中对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的描绘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关传说及其相关行为。
《爸爸爸》中的蛇好淫及特殊的取蛇胆方法;"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敬天神及杀人祭神以求宽恕;追求女人及“花咒”之术;放蛊害人及放蛊者益寿延年之说;巫术占卜凶吉及杀牛卜战争结果之事。
《文学的“根”》韩少功第一篇范文《文学的“根”》——深入探索文化之根的深刻洞察阅读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我被其深刻的文化自觉和独特的文学观念深深吸引。
这本书不仅是对文学根源的探寻,更是对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深度反思。
### 文化的寻根之旅韩少功在书中明确指出:“文化的问题,说到底,是寻根的问题。
”他倡导作家应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这一点,从他对楚文化的深入研究可见一斑。
他提到,“楚人对于艺术的狂热,对于自由的追求,都深深影响了后代。
”通过这样的引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文化根源的重视。
### 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韩少功强调文学不能脱离现实,他在书中犀利地批评那些“远离生活,远离人民”的作品。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触类旁通”,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从中生长出鲜活的文学之花。
书中原文:“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有根。
”这一观点掷地有声,让人深思。
### 独特的文学观在《文学的“根”》中,韩少功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观。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心灵与文化的碰撞。
他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文学的“根”在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他所说:“没有文化的文学,是没有生命的。
”### 整体看法《文学的“根”》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随笔。
韩少功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引人深思。
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对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强调,以及独特的文学观,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范文《文学的“根”》——从文化自觉到文学超越的思考路径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审视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
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深入文学根源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文学使命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 文化自觉与本土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韩少功提醒我们要有文化自觉。
他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她的精神家园。
”在书中,他通过对楚文化的挖掘,展示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韩少功《爸爸爸》读后感韩少功的《爸爸爸》这部作品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展现了一个从未探索过的世界,作家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爸爸爸》用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小说的主人公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永远长不大、外形极其猥琐的小老头,是全村人都可以欺辱的对象,也是全村人口里的智障孩子,他只会反复说着“爸爸爸和×妈妈”,却又是这种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之人在鸡头寨全体村民心里成为了“顶礼膜拜”的对象,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为“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村民一切以他的话作为行动和预测成功的指南。
于是,逻辑不清的丙崽和寨子里村民的前后态度的转变相互辉映,展现出鸡头寨远离文明的封闭、落后和愚昧。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冲突、战乱之后,战乱以鸡头寨的失败结白痴并不少见,重要的是丙崽在寨子里的地位。
寻常日子里,丙崽不过是一个玩意儿供人取乐。
但是,在某些关键的时刻,他却成为神明。
鸡头寨在与鸡尾寨械斗之前借助丙崽打卦,丙崽的两句话也相应地成了“阴阳二卦”。
山寨对于丙崽的临时崇拜表明,山寨处理某些问题的智力并不高于丙崽。
通过丙崽,韩少功让读者看到了他周围生灵的存在。
鸡头寨的寨民在麻木、愚昧、自私、无知中植物般无意识地生存着。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混乱恐慌之中竟将全寨人的命运寄托于丙崽的两句话。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丙崽那超强的生命力。
裁缝仲满由于看不下眼前的世风,以坐桩的方式自杀,被人救起后,他提着一罐毒汁结果了寨中的老弱病残,以殉古道。
寨中人相继死去,丙崽“居然没有死,而且头上的脓疮也褪退了红,结了壳”。
“他虽然瘦,肚脐眼倒足足有铜钱大,使旁边几个小娃崽很惊奇,很崇拜。
”他似乎超然于时间之外。
当这个白痴象征着愚昧时,不死的丙崽成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丙崽的两句话连缀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爸爸х妈妈”,正隐喻着愚昧和荒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学的苏醒——解读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派别。
其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倡导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深层的养料进行创作,唤起了文化审美性的苏醒,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着重分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爸爸爸》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文学苏醒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命而亡但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家秉承这个理念开始进行新的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被称为“文学湘军”。
在这些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
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
以韩少功为首的“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品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文学。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寻根文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内涵。
寻根文学作家群致力于挖掘出中国落后乡村的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偏僻、贫困、荒诞、迷信、懒惰、保守、肮脏、冷膜、残酷。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1.引言寻根文学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
在新时期文化热的小说形态的嬗变中,它无疑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文学潮流。
它以独特的创作实绩,对小说都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与革新。
那么,寻根派的作家们所要寻找的文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又说:“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深后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
”[1]他的这两段文字恰恰概括了寻根文学的本意。
所以“文化寻根”意识,大致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的传统文化遗风,寻找能够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二、对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的进行批判;三、在文学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这三方面是不能分开的,一部作品中可能会交叉出现这三种寻根意识。
作为特定的文学,它本身就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之根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它是值得推敲的。
然而,正确认识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寻根文学的关键。
从寻根派小说家的主张看,它所探寻的根就是传统的文化哲学的观点。
支撑中国文化殿堂架构小说灵魂的是儒道释。
其中的儒道二家,尤为得到一些寻根派作家的推崇和认同。
2.《小鲍庄》中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有着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四十个小节的中篇,涉及了五个家庭、十数个人物。
应该说它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成功的一篇。
这部在对小鲍庄方方面面的呈现中,隐含着儒家传统文化道德。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在《小鲍庄》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2.1传统文化的优根小鲍庄是一个鲍姓的家族村落,联系、支配着庄子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发展成“仁义”。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寻根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
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
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
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1.引言寻根文学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
在新时期文化热的小说形态的嬗变中,它无疑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文学潮流。
它以独特的创作实绩,对小说都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与革新。
那么,寻根派的作家们所要寻找的文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又说:“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深后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
”[1]他的这两段文字恰恰概括了寻根文学的本意。
所以“文化寻根”意识,大致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的传统文化遗风,寻找能够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二、对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的进行批判;三、在文学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这三方面是不能分开的,一部作品中可能会交叉出现这三种寻根意识。
作为特定的文学,它本身就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之根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它是值得推敲的。
然而,正确认识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寻根文学的关键。
从寻根派小说家的主张看,它所探寻的根就是传统的文化哲学的观点。
支撑中国文化殿堂架构小说灵魂的是儒道释。
其中的儒道二家,尤为得到一些寻根派作家的推崇和认同。
2.《小鲍庄》中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有着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四十个小节的中篇,涉及了五个家庭、十数个人物。
应该说它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成功的一篇。
这部在对小鲍庄方方面面的呈现中,隐含着儒家传统文化道德。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在《小鲍庄》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2.1传统文化的优根小鲍庄是一个鲍姓的家族村落,联系、支配着庄子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发展成“仁义”。
| 文化艺术从《爸爸爸》看韩少功眼中的巫楚文化□吴晨艺/文巫楚文化是在原始宗教、巫术和神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地域文化。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思潮中,寻根文学作家韩少功率先探索这种神秘的文化,并创作出一系列含有浓厚的巫楚文化意蕴的寻根文学作品,小说《爸爸爸》是寻根文学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述了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变迁,通过描写鸡头寨人的民俗、人物、语言,展现了巫楚文化“崇神、信巫、畏鬼”的文化特征。
巫楚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仍有着深远影响。
“巫楚文化”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龚维英1985年发表的《从<九歌>看巫楚文化》[1]。
巫楚文化与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化是具有原始色彩的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由于其蕴含浓郁的巫风巫俗,被称为“巫楚文化”[2]。
巫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崇神、信巫、畏鬼[3]。
在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思潮中,巫楚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被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湘西寻根文学作家探寻和挖掘。
其中《爸爸爸》是韩少功以湘西世界里的巫楚文化为“根”,通过描述鸡头寨里的风俗和生活,以及塑造丙崽这一象征性人物形象,反映了鸡头寨人封建迷信、缺乏理性精神的精神状态和畸形的思维方式,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些糟粕。
同时,小说对人物、环境、风俗习惯等的描写也展现出浓厚的楚地文化的特色。
1《爸爸爸》中巫楚文化的具体体现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首倡者,在《文学的“根”》中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4]”在寻根文学中,大多数作家以选取某个地域作为切入点,探寻该地域的悠久文化。
作为具有独特湘西民间经历的寻根文学作家,韩少功将眼光放在传统湘西世界里神秘的巫楚文化。
在继承屈原开创的巫师传统的基础上,韩少功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完善和发展了这一传统的内涵[5]。
《爸爸爸》中的巫楚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 巫楚民俗的描写巫楚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区域文化”[6]。
第30卷第7期(2015)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7Vol.30(2015)论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蕴刘倩*(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韩少功小说创作历经了从 知青文学 到 寻根文学 ,再到文体探索与世纪初的 新乡土文学 的过程,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意蕴㊂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小说文本,对其呈现的人文色彩做纵深拓展㊂也就是说,从小说的书写方式和原型人物的刻画入手,解读神秘的巫楚文化㊂关键词:韩少功;民族志;原型人物;巫楚文化DOI:10.13603/ki.51-1621/z.2015.07.011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5)07-0053-05人类学,简而言之民族学㊂广义的文化人类学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它是以拥有传统文化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㊂这里的文化广义上是指人们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如我们日常生活的内答㊁起居㊁饮食㊁问候等等[1]㊂当然,不同地区的文化表现形式肯定不同㊂因为时空差异,导致人们所拥有的生活方式总是因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表现出或近似或迥异的外部特征㊂为此,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单位来进行,通过对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常态的观察,从而达到研究该单位独特文化的目的㊂韩少功的小说,从伤痕文学开始,都带有独特的人文色彩㊂到寻根文学和新乡土文学时,神秘瑰丽的湘西文化在他笔下熠熠生辉㊂韩少功在他的小说中践行着他的写作理想,即扎根乡土㊁寻找文化的根㊂由于韩少功独特的书写内容和书写方式,自80年代开始他一直都是学界的宠儿㊂但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社会历史批评视角㊁作家作品的角度,对韩少功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韩少功作为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即从他精神上的寻找和逃离㊁怀疑与肯定以及他的 文化反思精神 等解读作者本身内在悖论的精神㊂也有少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韩少功小说的艺术性,如田中阳㊂到了21世纪,韩少功小说研究达到了高潮㊂学者们对韩少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展开多元而又多样的文化与审美的观照㊂虽说批评家们已经把目光置于韩少功小说的文化研究上,但从人类学角度解析其小说的相对甚少,仅有田青的‘<马桥词典>的人类学解读“,王馨曼的‘对<马桥词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等少数几篇文章,更别说从文化人类学立场进行解读㊂由此可见,对韩少功小说的文化人类学透视具有相当大的研究可行性和必要性㊂一㊁‘马桥词典“的民族志式书写方式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有共同语言㊁共同地域㊁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㊂ [2]民族志就是民族志学家记录这个共同体的一种文本形式㊂人类学家詹姆斯㊃克利福德和乔治㊃马尔库斯认为,民族志的写作往往混合了诗学㊁政治学和史学的方法,并且是变动不居的和富有创造性的㊂正如克利福德所指那样,民族志从来都是文化的创作,而不是文化的表述㊂民族志积极投身于强有力的意义系统之间,在文明㊁文化㊁阶级㊁种族和性别的边上提出问题,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蓝本㊂韩少功的名作‘马桥词典“很明显借用了民族志的书写方式,表现了作为 马桥弓 这个地方民众的收稿日期:2014-12-29作者简介:刘倩(1990 ),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生㊂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第7期生活动态㊂高丙中曾说,决定民族志写作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场境㊁修辞㊁类型㊁政治和历史,以便研究者可以对该民族整体进行观照[3]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几乎包含了以上几个要素㊂第一,小说选择的场域是 马桥弓 这个地方,也就是小说书写的地域背景㊂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威尔迪曾指出: 小说的生命来自于地域㊂ 因为有了地域背景,才使小说有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㊂统观整篇小说,没有特定的主角,或者说所有人都是主角,其中的每个人物就是中国农民群体的缩影,乡土中国浓缩为一个 马桥弓 ,仿如鲁迅笔下的 未庄 ,以浮世绘的形式写活了一个百态乡村㊂作者在 马桥弓 这个地方,讲述了马桥人自己的生活图景,从而为 马桥 这个地方原始㊁神秘的文化找到了安身之所㊂这样的写作方式符合民族志书写群体明确,地点明确的特点㊂第二,修辞㊂民族志的写作纵深使用富有表达力的传统手法以达到介绍该民族的文化特色的目的㊂小说中无处不体现出夸张之笔㊂如在词条 江 中,一个放牛的老人说,莫看这条江子小,以前的水很腻,烧得,可以拿来点油灯㊂溪水可以拿来点油灯,未免有点夸张㊂此还有 九袋 ㊁ 枫鬼 蛮子 等㊂还有就是反问的介入㊂例如,在词条 马桥弓 里,作者写到 莲匪之乱 时,发出了 是不是供单有假 ㊁ 也许还有另外一部历史? 的怀疑㊂作者旨在用一些传统的表达方式,来揭露马桥人的生活常态,也为巫楚文化的神秘性的展开提供了条件㊂第三,类型上,民族志通常与小说或者游记有别㊂‘马桥词典“以词典的文本方式呈现小说内容的方式与民族志具有高度契合性㊂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共收入马桥人生活中的115个关键词,词义的注解乃是援引了马桥人生活史上的典故㊂虽然在正式的行文中,作者有意避开了预先设置的 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但总的来说,这种书写方式与民族志按条框书写的模式相契合,以利于读者清晰明了地了解马桥的文化色彩㊂第四,政治上,民族志表述文化现实的权威往往是不平等的,有时候甚至是有斗争的㊂在小说中,这点主要体现在词条 公地 ㊁ 神仙府 小哥 上㊂神仙府的马鸣在小说中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但是他标新立异,以致孤寂死去的结局似乎透露着一个道理,即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㊂此外,词条 小哥 里出现的,女性身份的消解体现出的男女不平等㊂女性称谓都是在男性称谓等等基础上加一个 小 字,如 小哥 ㊁ 小弟 ㊁ 小舅 等㊂又如,象征女性地位的 格 ,更是女性生活在父权和男权重压下的明证㊂可见,小说不仅体现了女性地位的卑微,还有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制㊂这些都是通过马桥人,自己讲述着该民族政治性特征,体现着民族的奋斗史和磨合史㊂第五,历史上,民族志书写一般都是贯穿着一条历史时间线索㊂在‘马桥词典“中,虽然时间线索不是很明显,但是整个小说都是在讲特定阶段里发生的故事,从故事里可以看到时间的纵深㊂如:由‘神仙府“到‘科学“,讲述的是马桥中的 逍遥人 马鸣的故事㊂从故事里可以看到,马鸣历经了土改㊁清匪反霸㊁社教 四清 ㊁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㊂从上述可知,‘马桥词典“具有和民族志一样的文本形式,韩少功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凸显马桥,乃至整个湘楚的文化态势,表现出自己的文化自觉㊂二、巫楚文化的人物性表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里,虽然不少的作家仍执着于写茶馆㊁咖啡厅㊁繁华的都市,但是也有相当部分作家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乡村山野㊂与都市文学相比, 乡土文学 明显带有强烈的边缘化㊁类型化倾向㊂韩少功作为 寻根文学 的代表作家,在寻求 根 目的的驱使下,不得不走进乡土㊂因为乡土是民族的过去,是民族历史的博物馆,凝结着民族深刻的记忆[4]㊂书写乡土,就是民间文学的再造㊂作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的一种艺术再现的民间文学元素是韩少功写作的文化追求[5]㊂韩少功是楚文化的代言人,而楚文化又具有结合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基本上都是产生于落后的乡间村落,要想描写楚文化,就必须得描写俚语㊁野史㊁传说㊁笑料㊁民歌㊁神怪故事㊁习惯风俗等㊂可是,传承和发扬楚文化的人呢?韩少功深知,要想对楚文化有个彻底的了解,就必须通过人物的刻画这一途径来实现㊂人物是小说的必要元素,是事件或情节的生成者㊁承担者,没有人的活动便不会有事件或情节的产生㊂因此,韩少功小说中刻画了一群鲜活的带有楚文化色彩的人物形象㊂‘爸爸爸“是韩少功演绎楚文化精神内涵的小说,楚文化色彩甚浓㊂在小说中,作者同其他作品一样,用特定的人物,围绕其遭遇展开对楚文化的追溯㊂因此,要想了解楚文化,就不得不解剖丙崽这一㊃45㊃总第190期刘倩:论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蕴巫楚文化下的产儿㊂丙崽生下来就一副 死人相 ㊂他身材矮小,永远长不大,三十多岁了还像个孩子㊂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㊂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㊂ [6]对他而言,如轮眼皮㊁调头㊁跑步等如此简单的身体动作,都是异常困难的㊂他没有正常人的行为和思想,整天以戳蚯蚓㊁搓鸡屎为乐㊂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情绪变化,恼怒时发疯般的咬自己的手,撕自己的头发㊂他的语言很简单,在高兴的时候叫一声 爸爸 ,感到厌恶和憎恨的时候,他以 X妈妈 作为情绪表达㊂然而,就是这个彻彻底底的白痴,却在村寨受挫时,被奉若神明,摇身一变,成了 丙相公 ㊁ 丙大爷 ㊁ 丙仙 ㊂在作者笔下,丙崽似乎不再是一个人物形象,而是原始落后愚昧文化的象征㊂他是生存链条上对古老传统的记忆,是文化与时代发展不同步的产物㊂正如叶向党所言: ‘爸爸爸“中塑造的白痴式的 丙崽 这一形象是来自楚地民间的,是楚地民间巫性的写照,具有强烈的巫性文化特征㊂ [7]除了丙崽之外,还有‘回声“里愚昧无知的阿Q式的农村青年根满等㊂韩少功对这些带有文化象征意蕴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了自己创作的文化自觉㊂‘女女女“中固执压抑的幺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韩少功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㊂她生于传统守旧的乡村社会,由于婚姻的不幸和生育能力的丧失,被迫流离他乡,成为城市务工者㊂她 自觉 地压抑着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理和心理欲望和需求,活得卑微㊁委琐㊁窝囊㊂她的遭遇以中风为分界线,从一个正常的女人,渐变成猴,甚至变成了 鱼人 ㊂此外, 幺伯 的称谓消解了她作为女性应有的地位和权利㊂作者描写这一切似乎都是在为幺姑申诉,为传统文化的愚昧性㊁扭曲性及不公发出了声讨㊂韩少功给幺姑的出场安排了极善和极恶的方式,她的这种生理的和心理的压抑根源于人类文化生态环境的压抑,她的蜕变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没落㊂可以说,幺姑的畸变,即从慈母向恶母的转型,其实都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文化选择和承继的象征意象㊂而老黑的遭遇,实则表现出了作者在对失去传统文化根基后,现代文明去向的深思㊂除此之外,‘谋杀“中混沌迷茫的女子,‘马桥词典“中的水水㊁铁香㊁房英以及‘爸爸爸“中生下那个小老头的丙崽他娘等,都是作者用来承载文化的载体㊂最后,巫师㊁神婆形象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楚文化是以巫文化为主体融合华夏文化的南方文化㊂可见,楚文化是以巫性文化为根本构筑的㊂然而,巫文化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巫师㊁神婆之类的,能与天㊁地进行对话的巫术传承者㊂巫师之于楚文化,就像孛师之于萨满教㊂从事这类职业的人似乎经常穿梭于正常和神秘之间,故给楚文化戴上了神秘的帽子㊂韩少功在他的小说世界中,精心刻画了诸多巫师㊂如‘山南水北㊃塌鼻子“里的医术精湛的神医塌鼻子㊂此外还有船老板有根㊁陈梦桃等㊂他们承担着巫文化的角色安排,即医病救人㊁祈福转运,让巫性文化在湘山鄂水之间的小寨村中流传㊂韩少功写这类人,用大量篇幅介绍他们与神灵的交流以及他们怪诞动作,或许是想表达对现代文明世界里残留的原始的㊁封建的村寨文化的缅怀之情㊂尽管,它是一种不起眼㊁不具任何价值异于主流文化的乡野陋习㊂韩少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在楚地生活的人们和楚文化的关系,也表现出了自己对楚文化的观照和思考㊂三、民族背景下的文化反思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物质的㊁制度的㊁行为的㊁观念的几个层面的综合体㊂因此,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才明确指出: 文化已远不是符号本身,而是一部以行动描写和解释着的文化志,对文化的最深刻的阐释,也就是文化人类学工作的终极目标㊂ [8]换言之, 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9]㊂然而,在梁簌溟看来,文化是多元㊁可比的,人类历史发展轨迹,也就是民族的发展史[10]㊂也就是说,如果要探求文化的本真,就得在民族文化背景下予以揭示㊂韩少功对巫楚文化的书写大体上集中在八十年代,也就是表现在其 寻根文学 的一系列作品中㊂在经历了 伤痕文学 ㊁ 反思文学 后,韩少功和大批文化湘军意识到,小说创作如果仅仅展现时代背景下个人或群体的创伤,未免显得类型化㊂因此,他们开始避开 文革 阴影,将创作目光转向湘楚腹地,在人物和情节的安排中将文化展现出来㊂这种写作现象,不仅与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的滋染有关,还与 寻根 创作理念的深入密切相关㊂韩少功曾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明确指出: 文学有 根 ,文学的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㊂ 寻根不仅是对一种人文地理的重新发现,更是对深埋在民族记忆下的文化在现代语境下审视㊂也就是说,寻根的写作目㊃55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第7期的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弈㊂从不同时代文化的碰撞出,凸显自己对民族文化批判与坚守的写作目的㊂在韩少功的作品里,他惯用集体无意识意象,将传统的民间湘楚文化和新近的现实力量交媾画面展现开来,从而揭开其中纠缠不清的情结,获得理解传统文化和原始文明的情感支点,在转移人们对现实粗浅观念的同时,批驳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侵害,也为古老湘楚文化的野性和生命力正声[11]㊂就拿具有文化象征意味的‘归去来“来说,文中写到 我 即 黄治先 ,从刚开始听闻当地风俗 饭后洗澡 仪式后的别扭到接受,然后发出 天问 式的追问㊂通过对这个文本的细致解读,可以相当明晰地了解深受传统儒学影响的作者本人在寻根过程中对巫楚文化由陌生㊁排斥而走向融合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传统文化㊁原始生命力的尊重和包容㊂而又由于对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作者笔下的葡萄是小姐身子丫环命,脾气大心眼小;梓树则是沉稳㊁淳厚,却稍稍有点蠢㊂不可指指点点瓜果的花蕾,否则烂心;受孕的植物不能明说,否则就会气死;能够从脚步声准确判断 敌人 的青蛙等等㊂韩少功用大量笔墨展现楚文化,将笔触深入乡土世界,探寻文化深层内蕴,挖掘现实人生表象背后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个性与独特生命形态㊂可见他对楚文化的厚爱㊁对原始野性和生命力的嘉奖㊂此外,韩少功对原始楚文化的钟爱和肯定还在于对故土乡音的眷恋㊂在很多作品中,他都喜爱用全景式的场景记录其所要刻画的地方,不管是丑陋的还是美好的㊂他钟爱自己的家乡,愿意将经过几千年文化洗礼的地方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可见其对故土文化的喜爱㊂他没有放过对故土一草一木的描绘,更没有回避坚硬生涩的乡音㊂在‘马桥词典“里,他用马桥人自己的方言构筑了文章的肌理,用马桥人看似愚昧可笑的生活相貌做了文章的骨骼,使得 马桥文化 显得有血有肉㊂韩少功深知,没有古老原始的巫楚文化,就没有现代的湘楚文明㊂他将原滋原味的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主要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原始文化的记忆,在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之余,也声讨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㊂众所周知,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语境里,传统文化逐渐消隐,大批学者开始关注外来文化,一时间 女性主义 ㊁ 存在主义 ㊁ 现代性 ㊁ 后现代性 在文坛风生水起㊂很多学者在比较视野下展开了对现代文明的急速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奋力摒弃㊂诸如俚语㊁野史㊁传说㊁笑料㊁民歌㊁神怪故事㊁习惯风俗㊁性爱方式等等不入正宗的创作素材不入作家的眼睛,他们甚是关注喧嚣糜烂的都市生活㊂可是,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展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㊂就像现代文化一样,它们是在传统文化的一步蜕变后得来的㊂因此,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土壤,我们不能够摒弃和遗忘㊂相比之下,传统文化更能显示生命的自然本真面貌㊂韩少功旨在对民族文化寻根,而寻根的地域特点决定了所寻文化的原始性和落后性㊂纵观他的小说,并不是对传统文化一味褒奖,其中掺杂着对传统巫楚文化落后性和愚昧性的批判㊂就拿‘爸爸爸“来说,小说以巫楚文化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种族衰落的过程㊂在小说中,关于蜘蛛精㊁岔路鬼㊁蛇好淫㊁挑生虫等奇特的传说俯拾皆是㊂此外,作品还有关于祭祀谷神㊁请巫师指点㊁吃冤家尸体㊁坐桩而死㊁集体服毒等怪诞习俗,还有后生担泥坯时禁出恶言秽语㊁灌大粪可以治疗疯癫㊁喝牛血可以解毒㊁得罪蜘蛛精会产下畸形儿等迷信说法㊂作者在描写这些原滋原味的楚文化的同时,也对这些文化的落后性和荒诞性给予了批判㊂巫性文化与现代迷信胜似,而狂信迷信容易模糊人们对生存的态度㊂鸡头寨的人们仇视现代文明,固执地守着自己的文化圈,苟延残喘地活着㊂小说最后鸡头寨和鸡尾寨的纷争则表现出现代文明积极性对传统文化的引导㊂作者在对一种辉煌的文明如何堕落到软弱无力和滑稽可笑的地步发出追问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如何被继承和以继承哪些部分予以了揭示㊂‘女女女“里描述生殖崇拜,不孕妇裸体在山岭上接南风,喝蜂窝和苍蝇熬出的汤汁等风俗;还有篷船在船老板的控制下 裸滩 的惊险场面等无一不体现出了巫楚文化神秘怪诞的特点㊂巫楚文化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咒 ㊂‘马桥词典㊃枫鬼“词条里有这样一段话, 对作恶多端的夷边人,马桥人的报复手段之一就是 磨咒 ㊂只要取了恶人的一根头发,把咒语一遍遍磨下去,恶人就会神志不清,最终变成行尸走肉㊂ 与 咒 有关的就是巫蛊术了㊂在 汉奸 词条里就讲述了 盐早的祖娘会下蛊 这件事㊂这些巫性文化的符号性表征,虽说代表了巫楚文化神秘性的特点,但也表现了作者在现代文明的语境里的深思和焦虑㊂用现代文明来观照,这些风俗习惯都是不科学的,具有一定的迷惑性㊂韩少功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人,对是非科学㊃65㊃总第190期刘倩:论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蕴的判断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是不言自明的㊂传统古老的巫楚文化是有其神秘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但是在文明逐渐推进的时代里,难免显得愚昧不堪㊂作者对巫楚文化中存在的落后性没有直接予以揭示,却在一系列情节中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指引加以安排㊂由此可见,韩少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态度㊂正如孔见说: 韩少功表面上在写原始文化,实则透过它潜入民族的无意识内部,洞烛其中的黑暗和狞厉,揭示已经内化的种姓人格当中的龌龊怪诞的根性的同时,用现代文明的积极性给巫楚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㊂ [12]韩少功在奇崛诡秘的巫楚文化里讲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对湖南湘土的爱恋,对文化的寻根情结㊂正是由于这个情结,他执著于文化长河中,在理性意识和浪漫情怀中张弛有度地展开叙述,表达着自己的文化理想㊂他惯用现代文明的理性意识,协同浪漫神秘的巫性思维,从而达到对巫楚文化下的所有生命形态进行审美化观照㊂他的小说无论是对奇崛的文体追求,还是对个体和群体生命态度的展现,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㊂正是由于神秘怪诞的巫楚文化,使得韩少功的创作给日渐板滞的当代文学思维带来神奇和新颖的气氛㊂也正是由于他原始或者是半原始的文学思维,将神秘与落后并置的文化姿态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为源远流长的巫楚文化现代话语式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㊂韩少功的写作,为当代文坛留下了瑰宝,更为人类学研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画㊂参考文献:[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2.[2]徐杰舜,周建新.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34.[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8.[4]韩少功.在小说的后台[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1:11.[5]陈兴贵.彝族口头传统与民间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6).[6]韩少功.爸爸爸[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198.[7]叶向党.论‘爸爸爸“的巫楚民间文化特征[J].钦州学院学报,2009(1).[8] 美 克利福德㊃格尔茨.地方性知识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0: 10.[9] 美 克利富德㊃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5.[10]周良发,徐国利.试论梁漱溟的文化历史哲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南帆.马桥词典:敞开与囚禁[J].当代作家评论,1996(5).[12]孔见.韩少功评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58.On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AN Shao-g on g s NovelsLIU Qian(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 y,Chon gq in g,China,400715) Abstract:HAN Shao-g on g s creation of novels has under g one a p rocess from the literature of educated urban y outh to that of root search,then to the ex p loration of literar y st y le and the new literature of countr y side.His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e p rural flavor and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Therefore,it is necessar y to take a p rofound stud y of the hu-manistic colors of his work.In other words,we can make an inter p retation of the m y sterious wizard Hubei Culture from the writin g st y le and the descri p tion of the p rotot yp e fi g ures of his works.Ke y words:HAN Shao-g on g;ethno g ra p h y;p rotot yp e fi g ure;wizard Hubei Culture(责任编辑:王建平)㊃75㊃。
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
前言
韩少功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特征。
其提倡的“寻根文学”更是引起了社会思潮,使得当时的文学界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最初《月兰》对文化的探索到《马桥词典》更加大胆、执着地批判,无一不体现韩少功先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名族文化的关心与深刻思考,对文化寻根的坚持。
纵观韩少功寻根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针对专制文化进行的反思;接着体现对原始地域文化的思考;最后是对市场经济热潮期间人文精神的批判和解析,在这些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坚决与阻碍名族文化发展的弊端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解剖。
一、对专制文化的批判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其本质是忠、孝,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和屏障。
另外、五四运动期间曾出现过许多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武装自己对专制主义及传统文化进行了辛辣地批判和反对,等到了文革时期,专制主义卷土重来,有一次成为我国发展的障碍。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韩少功登上文坛,其第一步作品《月兰》一问世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小说着眼于对专制主义文化和官僚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人性的审视。
其笔锋直指封建文化的深处,通过月兰的悲剧,对传统专制文化进行有力的抨击。
以第一人称饱含忏悔的叙述,带有明显的启蒙意识。
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启蒙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激烈地批判。
但是,韩少功笔下的人们生活在新社会却仍保持着惧管的思想形态,不得不让人感叹封建传统文化对民主影响只之深。
在这一阶段,韩少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西望茅草地》,该文章与《月兰》有所不同的是,该不作品中的民众不再一味地惧怕权威,惧怕专制统治、传统官僚主义,对其不再是完全的顺从,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反驳,想法设法地讲道理。
这反映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觉悟有了进步,并在人格上取得了独立性,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不再是盲目的惧官。
小说中,年轻的知识分子主张科学种田,虽然最终以宣告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开始勇于向权威发出挑战,此时人们再也不愿任由专制权威摆布和控制,专制官员们的权威性被大大地削弱,并且逐渐失去对民众基本的控制作用,民主意识在人民群众心中开始萌芽。
70年代,最初韩少功着眼于对传统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带有强烈的启蒙主义色彩;80年代,则转而注视农村文化以及历史文化深处的名族劣根性,体现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特征的启蒙主义。
从注重文化启蒙到对名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体现了韩少功在文学创作时对名族文化反思的深入。
二、对原始地域文化的反思
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跟》一问发表,韩少功开始提倡文学寻根,因而引发了一场文学界向文化寻根的热潮。
寻根给我们一种远离现代化、回归传统文化的直觉印象。
韩少功说:“我力图写出农民这个中华民族主题身上的种种弱点,揭示封建意识是如何在贫穷、愚昧的土壤上得以生长并毒害人民的”。
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这种观点,一方面韩先生在其寻根作品中寻的是绚丽的楚文化。
韩先生深刻的知道造成民族群众苦难的原因,并希望能像鲁迅先生所想的那样通过追寻灿烂的民族文化找到能拯救民族的精神根本。
并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形成独立的民族风格。
他所寻找的是乡土中凝结的野史、俚语、民歌民谣、风俗习惯、笑料这些没有被载入正轨文化资料中的乡土文化,虽然这些之中的许多内容不多见于经典,但是却更能显示出生命所具有的自然风貌。
韩先生曾受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因而在小说中有意识地探寻那似乎不存在的、已经流亡的楚文化,使得其小说的叙述方式光怪陆离,常常将愚昧乡野、荒僻山寨作为叙述的背景。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原始楚文化色彩,人们具有很强烈的信仰,崇尚天人合一。
尽管韩先生对这些方面的叙述充满着神秘和诡异的色彩,但是却有着令人深信不疑的真实性。
对历史探寻以及对神秘野史文化的痴迷于追崇,共同构造了那真实而又诡异的小说环境,传说与现实、想象与真实浑然一体,让人难以分辨。
穷乡僻里虽说有着浓厚的民风,但距里现实较为疏远,从古到今荒僻山野便是落后以及愚昧的真实写照。
因此在韩先生的作品中寻到更多是对落后的传统文化的无情批判,对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遗留,并流传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的消极方面,进行了更加有力地描绘和批判,更加引人注目。
虽然韩先生坚信传统民族文化是灿烂的、是炫目的,但是他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存在与民间背景之下的种种落后、野蛮与愚昧。
韩先生的寻根文学给人一种不以传统资源抵抗现代入侵的感觉。
通过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韩少功文化寻根的理念是以一种现代意识来关照传统文化世界。
他以犀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社会发掘深刻,鞭辟入里,甚至将对传统文化的抨击进一步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剖析和批判之中。
韩少功寻根小说的代表作是《爸爸爸》以及《女女女》。
前者仅取材与湘西美丽但又偏远的小山村,那是一个贫穷、荒僻并且世代与世隔绝,偏离甚至背离正统文化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从不了解正史,也不相信正史,但却坚信那些野史所流传的真假性尚不可辨的关于神鬼传说的历史。
《爸爸爸》明显地揭示了民族文化中存在的许多负面东西,更是在鲁迅先生批判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力度及深度。
如果说前者是对传统文化保守性、落后性的批判的话,那么后者则揭示了人在文化支配下邪恶的一面,同样也是揭露了传统文化的弊端。
多少年,传统儒家学说的无情压制导致无数的灵魂及无辜的生命被抹杀,最为人们所知的是祥林嫂、阿Q这些鲁迅先生笔下鲜活的生命,其实进行封建文化弊端的揭露和抨击在鲁迅那个年代就已经是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了。
新时期在韩先生寻根的旗帜的号召下更是将批判的声音推向了高潮,并将封建文化的诟病暴露无遗。
其实,韩少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抱着即认同又批判的态度。
首先,他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审美以及思维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他从文化价值的方面对传统文化开展了无情地抨击,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的态度,使得他的作品在明显批判名族劣根性的同时却又有着美的一面。
韩先生1985年以后的作品又一改以前的风格,虽然在作品中开始构筑奇异鬼怪、光怪陆离的世界,但是其作品的精神以及独特气质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民族自尊和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焦虑,并且感觉是那样强烈。
三、对市场经济热潮之下人文精神的深度剖析
受金钱的诱惑,以及经济热潮的影响,90年代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民群众都丧失理想及信念的糜烂年代。
韩先生清楚地了解到现实的问题,在深刻地思考之后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身处在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一个不相信灵魂的时代"周围的情感正在沙化。
博士生们在小奸商面前低头哈腰争相献媚。
女中学生登歌台便如己经谈过上百次恋爱一样要死要活。
白天造反的斗士晚上偷偷给官僚送礼。
满嘴庄禅的商人盯着豪华别墅眼红。
先锋派先锋地盘剥童工。
自由派自由地争官。
耻言理想,理想只是在街上民主表演或向海外华侨要钱时的面具。
蔑视道德,道德的最后价值只是用来指责抛弃自己的情妇或情夫。
什么都敢干,但又全都向往着不做事而多捞钱。
到处可见浮躁不宁面容紧张的精神流氓”。
可见,韩先生对这种无信仰现实的不满已是义愤填膺,他用犀利及睿智的文笔对现实的负面性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抨击。
市场经济之下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理想的缺失,以及人们道德尺度上得丧失,过去文学上所不耻的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赤裸裸的展现,并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态势。
在文坛如此萎靡及混乱的情况之下,韩少功再一次当起了启蒙先驱者的角色,对现代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潜藏的危机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控诉,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有志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批判精神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忧患意识。
韩少功在其作品中所做的批判并非对民族文化的完全抛弃,提倡的寻根也并非是保守地捍卫名族文化,而是一种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韩少功先生在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乏对现代化发展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马桥词典》中韩少功不仅对其封建文化所造成的余毒进行了批判,同时对当时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毫不留情地讽刺和揭露。
虽然,他认为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在许多的方面都是显而易见而且十分严重的,绝对有进行批判的必要,但是话说回来对于这些文化我们绝不能一概而论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应不断地认知、深入地反思。
因而韩少功文化寻根的过程是辩证的,他在批判传统文化的诟病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是民族文化更加灿烂、民族更加强大的道路。
结语
当今的文学世俗化、商业化俨然已成为一种发展流行趋势,而坚持批判、寻跟文化的韩少功注定成为孤独的战士。
从70年代对专制文化的解剖到80年代对地域文化的思考在到90年代对市场经济的忧虑,到21世纪重新地认识韩少的功寻根文化及文化批判对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宗健.韩少功近作三思[J].文学评论,1987(02).
[2] 王铎润.从“寻根文学”的兴起及衰落时代对文学之要求[J].大家,2011(04).
[3] 吴励生.从词典到“象典”——评韩少功的两部长篇小说[J].山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