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中的小层划分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地层小层划分X姜官波(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摘 要: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描述储层形态及其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其对比精度和准确性关系到是否能发现以前漏掉的一些储集层。
王家岗油田断裂复杂,钻遇断点多,单砂体较薄,划分对比较困难,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储量和产量来自薄储层,本文就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小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共划分5个砂层组,24个小层,此划分及对比在油田开发上更加趋于可观合理。
关键词:王家岗油田;沉积旋回;层序地层学;小层划分;小层对比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3—0151—02 所谓“小层”,通常是指单砂体或单砂层,属于油田最低级别的储层单元,为油气开发的基本单元。
小层对比划分工作是油田地质研究,特别是油砂体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需要在大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是一项大工作量、高度细致的工作,其划分结果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开发方案的部署与实施的效果[1]。
因而,合理地划分小层,对于油田注水开发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方案的编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研究区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地层的实际对比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该区块断裂系统复杂,钻井钻遇断点较多,地层对比与地震解释存在矛盾比较突出;工区范围大,断层多,钻遇目的层不完整,可选取的标准井比较少。
由于滩坝砂沉积,砂体发育为薄互层,单砂体对比较困难。
对此,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本文充分利用了油田开发资料,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强调等时对比,应用地震、测井、钻井录井资料,以正确的对比模式、沉积相模型作宏观控制,综合考虑构造、沉积旋回、油水关系、沉积微相和油藏动态信息等多种因素,开展全区砂层组和小层的对比,为进一步油田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王14断块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油田主体部位,地理位置处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以南,广饶县东北。
小层划分对比技术方法温亮;冷桂芳;孙海涛【摘要】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描述储层形态及其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在小层划分对比中必须遵循逐级细分、"等高程"、"等厚切片"、叠加砂体等对比原则.在对比过中须首先选取标准层和标准井,建立标准井对比剖面,进行剖面闭合,进而进行全区对比,建立正确的等时对比地层格架、统一层组的划分、解释各级层组储层的空间变化规律.【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0(036)019【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小层划分;小层对比;技术方法【作者】温亮;冷桂芳;孙海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河南,濮阳,45716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河南,濮阳,45716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河南,濮阳,4571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地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描述储层形态及其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地层的合理划分与对比是油藏描述中由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重要程序。
只有合理地划分层组,才能正确地揭示多油层的层间非均质性,也只有建立正确的等时对比地层格架,才能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层组的划分、解释各级层组储层的空间变化规律。
根据油藏描述的要求,目前对储层组段一般划分到小层或单砂体。
通过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可以为构造、小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主要资料依据和完成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收集新钻井的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②绘制“网状”骨架剖面。
目前一般应用Petrel软件对主要目的层进行了大层的划分与对比;在大层划分基础上,针对小层划分对比。
地层精细对比的总体思路是从岩心资料入手,建立岩相与测井相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生产测试资料,在区域沉积相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测井相特征,按照不同的地层对比模式精细对比划分各井点不同级次地层单元界限。
地层组、段内细分对比的思路与方法在油藏描述中,地层组、段内的油层细分对比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
因为构造和沉积的演化,是以沉积地层的界、系、统、群、组、段的划分为基础的。
每个地区的地层层系都是经过地层古生物、古地磁、岩石同位素年代的测定和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及地面露头剖面测量而划分命名的。
由于各地区有各自的标准剖面,地层多采用地方性命名,经过大区区域地层对比,统层后最后确定,地层框架在地震剖面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油藏描述中,地层组、段以上的层序划分基本采用前人的成果和结论。
地下含油气段的地层细分对比,一般由钻井地质录井资料与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划分对比而确定。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化,资料的不断积累,细分对比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油藏的不同认识阶段,含油气组、段地层细分对比的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改变。
在细分对比的思路与方法上,也不断地发展进步,因此总结与探讨油气层组、段地层细分对比,对于作好地质基础工作,搞好油藏描述十分重要。
一、地层划分对比和油(气)层细分对比概念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的是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描述地层的时空分布。
严格地讲,应包含划分和对比两个部分。
划分是对比的前提,对比是划分的延伸。
地层划分和油(气)层、段细分实质上都是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和构造、地层层序有关信息,在单井剖面上研究不同层、段地层的时序变化,分析地层间的差异性和地层的组合特征,认识它们各自的个性。
不同的是,研究的纵向单元和尺度不同,前者很大、较大;后者较小,精细。
地层对比和油气层段对比,实质上是在井剖面和井剖面之间,寻找、研究横向之间沉积地层的相似性,确认同一时间的同一地层各种参数的共性并研究它的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它的时空展布特征和几何形态。
地层划分对比和油气层组的细分对比要解决的问题是,地层和油气层的构造层序演化过程,认识不同时期沉积地层的差别,搞清同一时期沉积地层的共性和平面变化,以及它们和构造运动演化史和沉积演化史的关系。
孤岛油田馆陶组稠油储层对比模式研究及应用X王爱平(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山东临邑 251507) 摘 要:孤岛油田西南稠油储层特征复杂,全区的精细储层划分与对比对采油厂的增储上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储层多层次逐级细分对比方法,将孤岛西南区Ng5-6砂岩组划分为11个小层、14个沉积时间单元,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对比模式。
储层对比结果及应用效果良好,改善了该区稠油的开发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孤岛油田;稠油储层;对比模式;开发效果 中图分类号:T E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6—0148—021 孤岛油田西南稠油储层特征孤岛油田为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砂体变化大,砂地层压力,改善缝高。
经过多次实践,低排量起泵对控制缝高起到一定的作用,正常施工是起泵排量在3.5- 4.0m 3/min,现在低起泵排量优化为1.5- 2.5m 3/min 。
如C41X63井,模拟显示裂缝主要向上延伸,起泵排量定为2.0m 3/min,全过程2.0- 2.2- 2.5m 3/min 变排量施工。
后期模拟显示支撑剂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目的层中。
1.2.5 优化控水砂技术,解决油水层间间距小的问题控水砂的作用主要是在砂体表面改变油水润湿性,从而达到油层以出油为主的目的。
有些井油层上部或下部存在水层,且间距小,单纯的控缝高技术很难使油水层不被压开,这时需要应用控水砂技术。
因控水砂的耐压性不然陶粒砂,为此优化了控水砂用量,并不是全部过程使用控水砂,而是加砂结束时尾追5m 3左右的控水砂,达到控水作用。
C41X54、C41X63井,处理层段的上层或下层都存在水层,C41X54井压裂层段上部53号层为水层,距压裂目的层顶部垂深6.0m;C41X63井压裂层段上部53号层为水层,距压裂目的层顶部垂深6.0m ,50、52、54号层测井解释含水.实施后,见到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未出现高含水。
油田开发中的小层划分对比研究
油田开发中的小层划分对比研究,生产一线,
柏涛约3193字
摘要: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田开发方案实施的基础,常用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根据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在大分层的基础上,针对各油组的地质条件采用准层序法、准层序组法、等时法、切片法及等高程法对JIV及JIII6+7油组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提出了在油田开发地质工作中,针对地质条件不同的综合性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关键词:准层序法;准层序组法;等时法;切片法
一、引言
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特别是油水关系及油砂体研究及开发方案实施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目前,常用的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有:岩性法、沉积旋回法、韵律层法、重砂组份法、生物地层法、等厚切片法、等高程切片法等[1]-[3],但由于陆相地层在纵横向相变快,常用的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地层的“等时”关系,因而不能真实地展现井间砂体的分布和连通情况,从而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实施。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文针对该区的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根据层序地层学的观点,采用准层序组法、准层序法,并结合等时法、切片法对轮南油田2,3井区JIII5-JIV油组的小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
轮南油田2,3井区JV—JIII5沉积了一套砂泥岩组合地层,地层颜色以浅灰色和浅绿灰色为主。
作为储集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砂岩至中粗砂岩,其次为粉砂岩和砂砾岩。
整个轮南地区JV—JIII5由下而上经历了河流、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河流环境的变化。
JIII5,JIV8为河流相沉积、JIII6+7至JIV1+2以三角洲相
沉积为主、JIV3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整套地层沉积经历了2个水体先变深后变浅;物源供给由大至减小再增大;地壳由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构成两个完整的旋回。
[图片]
二、小层划分与对比
小层划分与对比是在大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划分结果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开发方案的部署与实施。
而大分层的首要工作是建立标准剖面。
标准剖面建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适应于全区对比的各层识别标准,并以此标准层对研究区各井进行大分层,以便进一步作好小层对比工作。
大分层的工作程序是在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井作为标准剖面,以此在全区展开对比解释。
由于轮南2,3井区存在多条断层 ,断层附近的井因构造影响不宜选作标准剖面。
经过筛选轮南X井可作为本区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图1)。
在大分层的基础之上,利用测井与岩芯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并结合其它的一些方法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
[图片]
(一)准层序法
准层序是层序的基本组成单元[4],是以湖泛面或相应界面作为边界的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岩层或岩组序列。
一般在滨浅海(湖)相、近岸平原、三角洲、海滩、河口湾等环境中,因沉积水体浅、水深变化对沉积物影响显著而易于识别,而在河流沉积中准层序难以鉴别,并且在不能反映水深突然增加的较深水陆坡和深海盆地中也难以识别[5]。
尽管准层序边界是一个时间—地层面,但它分布范围一般较局限[6]。
准层序法是基于地层岩性在纵向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方法,而岩性变化的规律性是由于湖平面的相对周期性变化造成的,这种规律可从湖盆边缘追踪到湖盆中心,可用于小层对比。
但这种方法对于河流相沉积及因构造
作用而破碎严重的地层,其适应性较差,因而,主要针对有旋回性特征的地层而采用这种方法。
轮南油田2,3井区JIV1+2油组旋回特征明显,主要采用此种方法。
(二)准层序组法
准层序组是一组具清晰叠加模式的、有成因联系的准层序序列。
其界面也是以湖泛面或
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作为边界,但规模明显大于准层序,与层序的其它边界面关系密切:1、与准层序边界对应;2、与体系域边界一致;3、与层序边界一致。
准层序组的界面则为更大的湖泛面及与之对应的界面。
常见的准层序组叠加样式有加积、退积和进积。
准层序组的叠加样式既受沉积物补给条件的影响,又与基准面有关[7]。
目前,由于层序地层学采用了地震、地质、测井等综合分析法,因而,其研究结果精度高。
按照层序地层学的解释原则,对轮南地区的测井资料进行了仔细地分析,考虑到轮南2,3井区JIV油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及其过渡带沉积,小层在纵、横向变化相对较大,因而,在层位标定大分层的基础上,采用了准层序组对比方法,避免了准层序对比因地层单位太小而易串层的问题。
并通过对比,共划分出准层序组3个(图3)。
[图片]
(三)等时法
等时法是指将同一时间沉积的地层划作同一小层的方法。
这种同一时间形成的地层叫年代地层单元。
实际上,前面采用的用地震、测井资料解释的准层序组、准层序均是年代地层单元,均是等时法划分的结果。
这里之所以将其单独列出,是由于前述的地层单元,其厚度均较大,往往由多个岩层所组成,而这里等时法划分的是单层,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岩层。
并且,这一单层常是具有一定特征、容易在钻井和测井资料上识别的广泛分布的标志层以及凝缩层[7-8]。
凝缩层在陆相盆地中,主要为陆源碎屑补给不足时所形成的一套准层序向陆推进的、薄而连续的远离陆岸的较
深水沉积。
由于其厚度小、相对连续,基本上可看作是同时沉积,因而它代表的是一个“等时线”。
这种方法适合于沉积环境稳定、地层连续且分布稳定的层。
因而,JIV3层主要采用了这种方法,分为JIV3-1、JIV3-2、JIV3-3,其中JIV3-1和JIV3-3均为这样的等时泥岩层,因此其中间的JIV3-2也应为一套等时的砂岩沉积。
[图片]
(四)切片法
切片法是把两个标准层之间的地层带有一定任意性地等分或不等分地按地层总厚度变化趋势切成若干片(即小层段砂组),切片界线就是对比的“等时线”,然后再进一步细分小层。
这种方法适合于沉积环境不稳定的层段,如河流相或因后期构造运动破碎严重的层段[9-10]。
本次研究针对JIII5油组为一套河流相沉积的特点,采用切片法对JIII5的砂体进行了划分对比研究(图5),共划分出3套砂体。
[图片]
三、结论
(一)充分利用研究区的各种资料。
建立了研究区JIII5-JIV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地层对比格架,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是区内小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
(二)分别采用了准层序法、准层序组法、切片法和等时法等对轮南油田JIII5-JIV层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三)提出了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方法的综合性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参考文献
[1]宋荣彩,李仲东等,八屋气田早白垩系登娄库组小层对比研究,矿物岩石,2002,98-102
[2]吴瑞堂,张守信.现代地层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61-100.
[3]裘亦楠,薛叔浩.油气储层评价技术.第二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21-140
[4]郭秀蓉,程守田,油藏描述中的小层对比,地质科技情报,2001,
20(2):55-58
[5]Van Wagoner J C,Posamentier H W,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fundamental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key definations[J].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1988,42:39-45
[6]刘招君,董清水等.陆相层序地层学导论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2-30.
[7]Shanley K W. Alluvial architecture in a sequence stratigraphyic framework[J].Journal of Geology ,1994,102(2):105-109
[8]雍世和,张超谟.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58-70.
[9]Shanley K W. Aluvial architecture in a sequence stratigraphyic frame work[J].Journal of Geology ,1994,102(2):105-109
[10]吕晓光,赵汉卿等,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J].石油学报,1997,(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