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练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5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B.医生用B超来检测人体的内部器官是否正常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C.声音在真空中和空气中都以340m/s的速度传播
D.在机器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2、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中国先秦时就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和乃成乐”。《吕氏春秋》记载,皇帝令伶伦取竹作律,增损长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损长短成十二律”是通过改变振幅的方式获取不同的音律
B.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其传播速度是340m/s,超声波的速度要大一些
C.“音和乃成乐”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D.次声波具有传播距离远的特点,蝙蝠就是利用次声波进行回声定位的
3、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喧哗,是为了在哪个环节控制噪声( )
A.声源处 B.传播途径 C.人耳处 D.考场门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用力敲鼓可使音调变高
B.如图乙,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C.如图丙,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
D.如图丁,敲击水杯时水越多音调越高
5、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中,能辨别出二重唱男声和女声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乐队演奏时, 有经验的听众仅凭音乐声也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这是由于不同乐器在演奏时发出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2、如图所示,如果在月球上用橡皮锤去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泡沫塑料小球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
3、民乐团合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昆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音色”)。
4、家用轿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工作的.核能属于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核电站是利用_____(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来获得核能的.
5、为庆祝建党 100周年,学校举办以“歌声飞扬,红心向党”为主题的合唱比赛。嘹亮的歌声是由歌唱者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观众在剧场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匀速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1s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13s后收到回波信息。求:
(1)收到回波信息时潜水器距海底的距离;
(2)此海域从海面到海底的深度。
2、猎人在平行陡峭的山谷里放了一枪,放枪的位置距右侧山崖340m,1.5s后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放枪的位置距左侧山崖的距离多少米?
(2)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后,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回声?
(3)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
3、人在一面陡峭的山崖前大声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1 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唱歌的人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为了测定某处海底深度,船上工作人员从海面处向海底发出声波4s后,接收仪上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5400km/h,求:该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米?
5、小明乘坐一艘匀速驶向一座山崖的汽艇,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4s听到回声,且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汽艇已经行驶40 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求:
(1)汽艇行驶的速度;
(2)4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3)他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
(1)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边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______与振动的______有关;
(2)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______(“不同”或“相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声音,看现象,从而得出了声音的响度与______有关;
(3)把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它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______不同;
(4)以上的物理探究方法叫______。
2、小明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Ⅰ.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小明采用如图_____(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在振动地同时听到直尺发出声音,接着增大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用同样的力拨动直尺,小明观察到直尺的振动变______(填快或慢),直尺发出的音调变___(填高或低)。
Ⅱ.如图甲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
(3)之涵和意舒同学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____个瓶子。
(4)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______个瓶子。
(5)如图乙是我们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场景,灌水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_____(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_____(填高或低)。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______,这说明了______,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理想实验法”);
(3)如图丙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了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有关。
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通过乒乓球来显示音叉的现象,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选填“类比法”、“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
5、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 1.5 2131
2 30 2.0 1284
3 50 2.5 656
(1)敲击金属管时,声音是由金属管______产生的,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金属管,则金属管发出声音的______将不同;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号管;
(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能/不能);理由:______;
(4)如果想得出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则需再增加一根长度和直径分别为______cm、______cm的金属管。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解析】
【详解】
A.声音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故A错误;
B.医生用B超来检测人体的内部器官是否正常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从而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故B正确;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在机器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A.“增损长短成十二律”是通过改变振动频率的方式获取不同的音律,故A错误; B.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其传播速度是340m/s,声速与频率无关,超声波的速度等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B错误;
C.乐音的频率有规则,发出的音调好听,所以其波形也是有规则的,故C正确;
D.超声波具有传播距离远的特点,蝙蝠就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的的,故D错误。
故选C。
3、A
【解析】
【详解】
ABC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喧哗,是为了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A.用力敲鼓,改变的是敲击的力度,影响了振动的幅度,则可使响度变大,故A错误;
B.振动产生声音,故B错误;
C.如图丙,笛子振动的幅度比二胡大,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笛子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大于二胡,故笛子比二胡的音调高,故C正确;
D.敲击水杯时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错误。
故选C。
5、C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