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兴八首全文

秋兴八首全文

秋兴八首全文

《秋兴八首》有多首同名作品,以下是唐朝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全文如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本诗为组诗序曲,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发了忧国之情和孤独之感。全诗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 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 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 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 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 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1《秋兴八首·其一》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3.兼天涌:波浪滔天。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 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 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 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 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 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

杜甫《秋兴蓬莱宫阙对南山》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蓬莱宫阙对南山》翻译赏析 《秋兴·蓬莱宫阙对南山》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前言】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注释】 27.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28.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29.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30.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31.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32.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33.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 《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前言】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注释】 35.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6.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7.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38.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39.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0.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1.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作品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翻译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兴八首翻译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

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 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 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 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 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 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 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 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 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 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 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 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 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 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 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 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 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 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 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

2021年《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Kneeling to finish the path you choos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 秋兴八首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及注释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兼天涌:波浪滔天。兼天:连天。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和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和翻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 1、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2杜甫诗三首比照译文 秋兴八首〔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掩盖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那么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难过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落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格外哀痛,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回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

古诗秋兴·昆吾御宿自逶迤翻译赏析

古诗秋兴·昆吾御宿自逶迤翻译赏析 《秋兴·昆吾御宿自逶迤》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前言】《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注释】5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52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 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53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54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55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5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

“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5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58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翻译】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桌出发,不愿归返。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赏析】《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秋兴·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

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秋兴八首》为历代评家所重。当代学者叶嘉莹编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可参。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

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赏析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秋兴八首(2)赏析-翻译-原文

秋兴八首(2)赏析|翻译|原文 颈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雉尾、宫扇:崔豹《古今注》记: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雉雊之样,服章多用翟羽,缉雉羽以为扇,以障翳风尘。王溥《唐会要》: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各羽扇,上将出,扇合,坐定,乃去扇。唯宸仪不欲令人见,故必俟扇开日绕,始得望见圣颜。云移是形容宫扇移开。 日绕、龙鳞:日绕是说唐朝上朝很早,所以必须等到日出才能辨识皇帝的容貌。龙鳞谓衮衣之龙章,即皇帝龙袍上的花纹。 前四句杜甫想到玄宗因为求道好神仙而误国,联系到自己,则是遗憾自己没有能够致君尧舜上,进而想起自己在朝中为官的情景:大臣按次序上朝,雉尾做的宫扇一层层打开,像云彩的移动,直到太阳出来,照到皇帝的衮龙袍上,才看清楚皇帝的容颜。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往事,只能保留在记忆中,自己时当暮年,又远在夔州,再想看到这番上朝的景象是不可能的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遗憾。然而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想到当年在朝廷上为国家尽力,入朝为官一洗苍生忧的想法又跳了出来,所以下文说:几回青琐点朝班。本诗在内容上可从此联分为两部分,前两联讲唐玄宗事,暗讽其执政后期昏庸误国,本联与尾联则转到诗人自身,写诗

人在朝为官的情景和平居夔州的现状。诗句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期望中又充满了无限的遗憾。苏轼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这是很正确的。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沧江、岁晚:沧江即夔州,一卧沧江是说诗人居住夔州,远离朝廷,仿佛谢安未出仕时高卧东山一样。岁晚是说诗人已经五十五岁了,到了人生的暮年。 青琐、朝班:青琐指宫门。朝班是古代大臣上朝时,依照官职的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所以叫朝班。 这两句与颈联紧密连接,颈联写诗人想到当年在朝廷为官,不禁跃跃欲试,恨不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然而转念一想,现实与理想却又巨大的落差。一是杜甫远在夔州,距离长安很远,所以说一卧沧江;二是杜甫时年已经五十五岁,虽然志在千里,却是老骥伏枥,正当人生暮年,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杜甫身在夔州,远离长安,又加上年老多病,基本上没有机会再到朝廷朝见皇帝了,所以说几回青琐点朝班。仇兆鳌评论说:卧沧江,病夔州,惊岁晚,感秋深,几回青琐,言立朝止几度也。这仅有的几次上朝成为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得意之事。然而杜甫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也只有这几次上朝的经历了,以后将不会再有,正道出了杜甫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叹和哀伤。本诗在结构上还存在时间的对比,前六句写往事,最后两句写现状,通过今昔对比,衬托出往日的豪华,今日的落魄。叶嘉莹评价说:以一卧沧江概朝班之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文言文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留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的相关资料,盼望对您有所关怀。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XX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覆盖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XX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难过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XX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XX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算起,已历两秋,故XX"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XX。 高考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躲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穿,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善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终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XX,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XX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