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各章结构图
- 格式:docx
- 大小:18.06 KB
- 文档页数:8
我们第一组的队名叫无敌火箭队。
口号:we are family.代表着我们是一家人,团结,向上。
LOGO:(图片)logo为一枚正在发射的火箭。
一飞冲天的含义。
向火箭一样,经过研究设计,学习,成为优等品,一飞冲天。
队旗:(图片)红色底纹:红色代表热情,代表着对生活的向往。
红色底纹下有细细花纹,代表着生活要多姿多彩,不单调再加一个团队的标志。
我们组的成员有:门面担当:xxx技术担当:xxx后勤担当:xxx建议担当:xx搞笑担当:xx精神担当:xxx组织结构概述: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P223组织结构可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分权事业部制、矩阵制、扁平化制。
今天我们组要分析的是矩阵制组织。
矩阵制组织结构是职能系统和产品管理系统的两种职权相互交叉,就形成了矩阵制组织。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
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克服了职能部门相互胶节、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能得到充分利用;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任务完成,组织即解体,人力、物力有较高的利用率;各种专业人员同在一个组织共同工作一段时期,完成同一任务,为了一个目标互相帮助,相互激发,思路开阔,相得益彰。
具体体现以下三点(1)将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
(2)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缺点:成员不固定在一个位置,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人员受双重领导,出了问题,有时难以分清责任。
1\知觉偏差(知觉经常会发生偏差—错觉):(1)选择性错觉:当人们面临着复杂情景时,并不是能够对知觉对象的每一个特征都有所知觉,而是根据自身知识、经验等,有选择的提取相关特征,形成判断。
--有限理性(2)晕轮效应:当个体在做出判断时,会以被感知对象的某一种突出特征左右,如智力、外貌等,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以点概面,以偏概全”(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三国演义》中大才子庞统准备效力东吴,面见孙权。
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将其拒于门外。
(4)对比效应:一组知觉对象在某个方卖弄特征上如果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那么人们知觉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容易受到相近的对象特征的相互影响(一胖一瘦,一高一矮)(5)**投射效应:用自身的想法、经验、态度去推测他人在面临问题时的想法和态度,从而把自身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以己度人”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6)刻板印象:根据某人所在的群体特征来评价一个人的特点。
如农民(7)**自我实现预言:“心想事成”“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强调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进而影响实际的行为结果。
(九头牛)2\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3 决策一、什么是决策?1、任何决策都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一种你认为正确的方案以解决问题。
组织行为学知识框图:一、组织:1、定义2、组织存在的条件3、组织和环境4、组织的演变5第一章1、行为:个体、群体、组织1、定义2、产生3、发展:人力资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第三节:一、研究方法的历史与演进二、研究分类三、具体的第二章个体基本心理第一节:个体行为:一、个体的行为概念与特征;二、过程与心理特征三、影响个体行为模式的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情势因素、:个体心理过程:一、知觉:定义、感知觉的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特点、社会知觉偏差三、归因:归因理论、归因偏差四、学习:第三节:个体心理特征:一、1、个体心理特征与差异定义23、心理特征在组织中的作用二、能力:定义、分类、工作中能力因素三、态度与价值观:态度基本问题:一、1、定义2、内容二、态度构:认知、情行为意向三、态度的功能(卡茨):公认知或理解。
四态度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社会知觉、共五关于态度的理论:学习理论、认知相符理论。
六、组第二节:工作态度一、内容: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三、工作满意度织与消极行为四、工作满意度测量:问卷法、访谈法、关键事件法行第三节:一、概念二、价值观形成三、价值观理论四、价值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为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型:(马斯洛)需要理论;(奥尔德佛需要理论学应用过程型:(佛隆)期望理论模式;(劳勒)期望模式;行为改造型:(斯金纳)强化型激励理论;(凯利)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第四节:综合激励理论:(波特和劳勒)综合激励模式第五节:激励的一般原则:物质与精神、正与负、内与外、按需激励、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第五章工作压力第一节:工作压力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工作压力与来源三、压力的影响:12、不良影响3、个体差异第二节:压力管理:一、应对压力的方法:1、概念2、策略和方法:二、应对压力技术: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脱敏训练三、压力管理的组织途径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群体基本问题:一、群体定义与分类:1、概念2、特征4群体行为—平衡模型三:1、规模群体行为特征:一、社会助长作用二、社会四、去个性化第三节、团队与团队建设:1、概念2、团队类型3、团队角色5、创建成功团队第七章人际沟通与人际沟通:一、概念二、过程与要素三、人际关系五、人际沟通网络六、有效沟通公第二节、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作用二、人际关系状态1、人际需要:(舒茨)三共维人际关系论;(魏斯)社会关系率2、人际吸引因素组第八章领导与决策领导行为理论框架:一、概念二、东方领导理论织领导理论:一、特质理论:1、斯托格蒂尔的3、鲍尔特质理论行二、领导方式理论:1、怀特与李皮特三极端理论2、利科特管理系统理论34、布莱克和默顿99为管理方格图5、坦南胞姆和施密特领导行为连续一体论三、领导权变理论:1、菲德勒模型2、卡曼领导生命周期学3、豪斯目标设置理论4、弗鲁姆和叶顿领导—参与模型第三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概念与决策模型:1、概念2、模型:最佳决策模型、满意决策模型、隐含偏好模型直觉决策模型二、决策的类型: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直线决策与授权决策三、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1、个体决策2、群体决策技术: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阶梯法、决策树第九章组织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一、正式组织:1、基本特点2、基本问题34、结构新发展组织文化二、非正式组织:1、概念、特点与形成2、权利与领导3、结构456、应对策略组织承诺与组织凝聚力:一、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1、心理契约23、心理契约模型二、组织承诺:1、概念与内容2、影响因素3、组织承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三、组织凝聚力:1、概念2、影响因素3、作用4、如何增强凝聚力5、第三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内涵1、概念2、内容3、结构二、组织文化特性三、组织文化作用四、组织文化建设心理机制。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 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 、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 、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组织行为学小抄_组织行为学各章结构图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定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感觉的增加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总是以已有的知识、过去的经验所补充并作为中介。
3.知觉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3)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4)知觉的相对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会引起知觉的变化5)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4.产生知觉错觉的原因: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
2.根据过去的经验,感知眼前变化了的事物。
由于感知器官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反映迟钝和固守经验也能导致错觉。
3.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它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求无关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3)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盖面的思想方法4)投射: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5.社会知觉的定义人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社会团体及组织的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
6.社会知觉的特征1.具有间接性和主观性。
社会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及行为的知觉,也包括对人内部心理特征(如气质)、心理状态(如态度)及行为动机等的判断2.具有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和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
态度是认知、情感和意向的三位一体。
13.态度的构成1.认知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情感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情2.感体验。
(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3.意向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
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
14.态度的特性1.态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社会历史性)。
态度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2.必须指向特定的对象(针对性)3.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内隐性)4.态度的协调性或不一致性5.态度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价值观。
15.改变态度的方法1)说服者(信息源):说服者的威信;说服者的可信赖性;说服者的吸引力;说服者的社会角色2)信息:信息内容;信息内容的组织;3)被说服者:原有信念的强度;个性特点4)周围情境16.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情和情绪。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多维度指标。
管理者不能用员工在一个要素上的高度满意抵消在另一个要素上的高度不满意,不能简单地将两种感情混合在一起,用算术的方式得到一个平均满意度。
17.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1.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二者有无因果关系?如果有,谁为因谁为果?2.满意度与缺勤率:二者弱相关(小于0.4)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率:二者负相关18.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工资2工作本身3提升4主管监督5同事19.个性的定义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由需求、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气质、性格、能力等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20.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21.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影响、教育作用、内部矛盾22.气质的定义气质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气质是先天的心理特征,它是由遗传的、先天的因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不因人的动机、活动的内容而转移2.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以及情感发生的快慢、情绪经验的快慢等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指注意里集中时间的长短。
心理过程的强度指情绪和情感的强弱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同一性格内容有不同的表现色彩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和速度3)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和改造气质,是气质的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以发挥。
26.性格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1注意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2人事管理中注意性格适应的合理性3对不同性格的人的差异化管理。
27.能力的含义能力是个体完成某一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能力总是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2.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3.完成某种复杂活动,往往需要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4.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力在管理中的作用1合理招聘人才2人的能力要与职务相匹配3人的能力要互补4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5用人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6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制度。
30.激励的定义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是指对人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
它包括三个因素:某一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动力的激发;行为导向某一目的物;行为得以保持和延续。
换言之,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起员工实现一定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31.激励对管理工作的意义有效的激励造就了企业的软环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
激励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的绩效和满意度。
32.激励的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紧张→动机→行为→满足。
首先,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由动机驱使的。
其次,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第三,人的需要不仅复杂,有时还会相互矛盾。
33.与激励实践相关的特性1工作本身的特性:工作目标;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的社会地位;工作的内容;工作中的责任2组织的特征:企业知名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规章制度;团队的特性3管理者的特征:领导方式;员工参与决策;上下级的关系;管理者的素质4薪酬制度5员工家庭与工作的关系34.激励方案的实施1选择合适的激励理论2激励因素的选择3对各因素的资源配置的设计4各设计方案的汇总、整合5实施激励和监控6效果评估7反馈和调整35.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互动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具有稳定关系与共同目标、彼此意识到同属于一群的集体。
首先,群体的成员规模两个或两个以上其次,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第三,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或兴趣第四,群体成员彼此意识到他们都数的合理41.群体决策的方法?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智囊技术、头脑风暴法42.沟通的定义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43.沟通的4项职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传递44.影响沟通的因素文化因素:语义障碍经验障碍文化障碍;心理因素:认识障碍态度障碍情绪障碍;社会因素:地位障碍职业障碍组织结构障碍;物理因素:自然障碍机械障碍距离障碍信息过量障碍45.高效沟通的步骤:步骤一:事前准备步骤二:确认需求步骤三:阐述观点步骤四:处理异议步骤五:达成协议步骤六:共同实施46.合作的定义:合作是社会化劳动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方式。
47.影响群体合作的因素1个人因素性别、年龄、文化、个性等2组织因素工作性质、信息交流、奖励制度、领导者的能力48.竞争的定义:所谓竞争,是指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力求超过别人,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
49.群体内的合作与竞争1如果工作比较简单,而且群体成员都能独立完成工作的全部程序,则个人竞争比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越2.如果工作比较困难,而且一部分成员不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则群体合作的成绩比个人竞争优越3.如果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感情是属于群体定向,而且又有明确的群体目标,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比个人的竞争优越4.如果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感情属于自我定向,而且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要比群体合作的成绩优越。
50.冲突的原因1人的本性2信息原3认识原因4价值观原因5本位原因(只考虑本群体利害得失)6个性差异原因7争权夺利51.冲突对群体内部的影响1群体内部团结增强,分歧减少,成员对群体更忠诚2对群体目标任务的关心程度增加,群体成员的个人需求减弱3领导方式逐渐从民主转变为专制型4组织结构边的更加严密,成员职责明确具体,群体纪律严明5群体要求成员效忠服从,严格控制与对方的交往。
52.冲突的解决办法:1协商解决法2仲裁解决法3权威解决法53.组织关系的协调1与上级关系的协调:做好本职工作尊重上级勇挑重担2与下级关系的协调:尊重;信任;支持;帮助;鼓励;商量;冷静;体谅;体贴;带头3与同级关系的协调:明确责任、加强沟通、相互尊重、互相支持、平等相待、加强公关54.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1群体成员的构成规模地位与角色差异性智力和技能2群体规范工作绩效资金分配群体形象3环境4群体凝聚力55.团队的定义:团队是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员工组成的特殊群体56.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57.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应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
这里的互利包括物质互利、精神互利、物质互利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队绩效来说3对组织来说60.团队出现和推行的原因:1创造团队精神2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思考3提高决策速度4促进员工队伍多元化5提高绩效的创立应面向时代,面向未来66.组织文化的建立思路1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2建立员工是组织文化核心的观念3让员工接受新的组织文化4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5建立激励机制,巩固组织文化67.组织文化的作用导向、凝聚、激励、约束、支持、宣传、与民族文化分不开、辐射68.领导的定义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67.组织文化的作用导向、凝聚、激励、约束、支持、宣传、与民族文化分不开、辐射68.领导的定义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