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15
学号:090142101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013届)宿州地名与文化研究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贾雪指导教师刘桂华职称副教授宿州地名与文化研究摘要地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众多学者关注。
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地名与文化密切关联。
宿州地名的命名方式丰富多彩,有的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命名;有的则反映出特定的宗教信仰,彰显了宗族文化。
根据宿州地名的命名方式,挖掘宿州地名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宿州的历史、经济、政治、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意义十分重大。
地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分析宿州地名与经济旅游之间的关系,探讨宿州地名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意见,以期加强宿州地名命名的规范化,促进宿州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宿州地名文化内涵经济发展ABSTRACTPlace names, as a part of the culture, have been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Suzho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Many place names in Suzhou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ulture. The naming style of Suzhou is colorful. Some names after historical events, myths and legends; Some reflects a particular religion and reveal the clan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place naming of Suzhou ,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se name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show the history , economy, politics, daily life and other aspects of Suzhou. Place names, as a part of comprehensive culture, play a great role in economic promo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ce names in Suzhou and the economic tourism, explores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name management of Suzhou, and gives some target-oriented suggestions with an attempt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lace naming in Suzhou,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region.Key Words:Suzhou place name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economic tourism目录前言 (1)一、地名含义、功能 (1)二、宿州地名命名方式和反映的文化内涵 (2)(一)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命名 (2)(二)以古代历史遗名命名 (2)(三)宿州地名反映出来的宗教信仰 (3)(四)宿州地名凸显的宗族文化 (3)(五)以地貌特征或地物来命名 (3)(六)再现历史上的经济生活 (4)(七)其他 (4)三、宿州地名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 (4)(一)历史体验价值 (5)(二)特产宣传价值 (5)四、宿州地名的管理及可行性的建议 (6)结论 (7)参考文献 (8)前言地名,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正因为太常见往往容易被忽略。
汉语地名学论稿汉语地名学作为语言学和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外,汉语地名学也是语言文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汉语地名的历史演变、汉语地名的类型及其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汉语地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重点。
汉语地名的历史演变汉语地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汉语标识地名。
汉代以后,形成了今天的汉语地名,这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汉语地名可以分为几个历史阶段:商周期间,以诸侯宗室名称为中心,以“地”“方”“国”“邑”等字根命名的地名;汉代以前,以“郡”“县”“镇”等字根命名的地名;汉代,以“山”“河”“城”“路”“驿”等字根命名的地名;隋朝和唐朝,继续使用汉代以来的地名,但隋朝是使用“阝”“旮”“洼”“塬”“滩”等字根;宋朝起,开始使用汉语拼音写法的地名,晚期以“角”“市”“州”“乡”等字根命名的地名。
汉语地名的类型及其特征汉语地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单个字组成的简体地名,例如“山”、“河”;另一类是由多个字组成的复杂地名,例如“青山绿水”、“四季平安”等。
汉语地名具有象征性、地域性、描写性、纪念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通常被用来关联地名的含义和地域信息。
未来研究趋势汉语地名学的未来研究将在两个方面发展:首先,将对以前的汉语地名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语言历史、含义研究、内外部化研究等;其次,重点研究新诞生的汉语地名,包括具有新的内涵的汉语地名、由外来语言借词而来的汉语地名,以及汉语地名受现代文化影响复杂变异的研究等。
结论汉语地名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其象征性、地域性、描写性、纪念性等特征是汉语地名学研究不可忽视的。
未来,汉语地名学将发展两个方面:研究以前的汉语地名,以及重点研究新诞生的汉语地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汉语地名学的发展及其研究重点提出了分析和建议。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地名学(toponymy)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作为专名学(onomastics)的一个分支,地名学用科学的方法,对地名的缘由、语词构成、含义及其演变进行研究。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地名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河口;壮语地名;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
如今居住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但是由于历史迁徙、语言文字等原因,苗瑶语地名极少。
由于全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壮语音译地名居多,近50条,所以本文选取了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的状语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透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名,再现该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等。
一、壮语地名的语言特色(一)壮语地名绝大多数由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壮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词、程度副词构成了多音节地名。
比如“坝吉”,壮语中的“坝”指“小沟”,“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沟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词“上、下”便组成了两个三音节的地名“上坝吉”和“下坝吉”。
(二)壮语的构词语序(中心语+修饰语)在地名中的体现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相同,但词序却大相径庭。
汉语的修饰成分在中心词组之前,而壮语语句中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放在整个修饰词组的后面。
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头”,义为“石头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义为“住在有一片片农田的地方”。
“曼”和“那”作为中心语位置居前。
(三)壮语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专名构成地名一般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地理专名是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
论文题目:兴化地名文化研究课程名称:汉语汉字与中华文明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学生姓名:马超学号:121242028所在学院:匡亚明学院学科专业:理科强化班指导教师:陈立中完成时间:2013/5/22兴化地名文化研究121242028 匡院马超关键字:江苏兴化地名研究指示符号文化载体摘要:本文将以地名为切入点,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笔者的家乡——江苏省兴化市地名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弘扬家乡地域文化提供一份重要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资源。
引言: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具有多重含义和属性。
从地理文化角度看,地名是地方的指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看,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看,地名又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俗心态的典型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璀璨结晶。
因此,通过地名研究不仅可以领略某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可以窥探该地域的历史、民族文化景观,从而深层次地挖掘和了解某一区域文化的内涵,即地名文化笔者将从经济模式、人文气息、历史典故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剖析兴化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规律和文化价值。
目录:一、江苏省兴化市情况小览1.地理概况2.经济建设3.文化风俗二、历史上的“兴化”1.春秋战国2.秦汉晋3.隋唐4.宋元5.建国后三、兴化市内乡镇及景点的地名研究1.名胜古迹(1)阳山(2)龙舌春云(3)得胜湖2.乡镇区所(1)戴窑镇3.街道牌坊(1)状元坊(2)金东门四、总结正文一、江苏市兴化市情况小览1.地理概况: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地处泰州、扬州、盐城经济发展区中心,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地理坐标为北纬32°40′至33°13′,东经119°43′至120°16′。
东邻大丰市、东台县,南接泰州市姜堰区、海陵区,西与高邮市、宝应县毗邻,北与盐城市隔界河相望。
地名命名制度论文传统地名文化涵养论文浅析侗族传统小地名命名制度的社会激励价值摘要:地名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地名是当地居民在从事与生计相关的活动中,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宝贵地方性知识。
通过黄岗侗族地区小地名的研究发现,当地小地名的命名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激励作用。
因此,挖掘、利用民族地区的这一宝贵地方性知识,对认识当地公益事业的运行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地名;公益事业;社会激励;地方性知识一、引言地名是人类历史活动积累下来的产物。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范围的称谓,而且在地名背后还隐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与社会信息,使之成为各民族地方性知识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这就使得每条地名都蕴涵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因为每条地名的产生都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每条地名所指代的空间范围客观上存在着层次上的分类,其中有的地名如山名、河名、村寨名,一个地名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往往要大到一个平方公里以上,但有的地名则相反,一个地名所指代空间范围则可以小到数百甚至几个平方米的范围。
比如稻田,灌溉渠,小桥等等都是如此,这样的地名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小地名。
大地名隐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学术界早已熟知,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但对小地名而言,自今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展开探索性的分析,以便丰富人们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进而探索小地名的命名制度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应用可能。
原始人类在从事采集和狩猎等社会生产劳动时,必须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知晓什么地方可以采到野果、哪个山坳有野兽出没、何处可以取到生活用水等等。
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对这样的狭小空间范围加以命名,小地名也就营运而生。
至于人们熟知的大地名反倒是后期的,是社会交往扩大后文化整合派生的产物,正是凭借这样的小地名,原始人类在外出采集狩猎时,才可能区别地理方位、辨认方向,以确保劳动有收获并能够顺利的返回驻地。
正是出于生产与生活之需要,小地名才必须产生,并且可以得到稳定的传承。
汉语地名学论稿汉语地名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历史的轨迹和发展脉络,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色。
汉语地名学是考察汉语地名内涵和外延以及地名科学研究的重要学科,其研究成果对汉语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地名的发展历史汉语地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宋代,当时宋朝的君主郑留宗,在其统治期间订明了县级以下的城镇、乡村地名,而县级以上的地名也逐渐形成,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汉语地名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地名也在不断发展,它不仅把古代的地名传承了下来,而且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地名,比如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珠江三角洲,以及非常有名气的杭州余杭、苏州工业园区、深圳科技园等,这些新的地名以及对应的新的概念,都是近代对汉语地名发展最充分的体现。
二、汉语地名的特点汉语地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语言特点。
一般汉语地名的组成单元基本上都是中文字,这些字具有一定的语义,有时也会有拼音参与其中,比如李家湾、梁家河之类的拼音文字也可以成为汉语地名的组成部分。
此外,古代的汉语地名往往也具有神话传说的背景,比如许多乡镇地名都来源于某个故事,比如洪洞县的名字源于《洪洞守道》,这个传说描述了一个叫洪洞守道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被选用到洪洞县的名字。
三、汉语地名的研究汉语地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汉语地名的演变、起源、意义及其地理上的联系等。
首先,汉语地名演变,即汉语地名从最初产生到现在所经历的变化,可以通过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掘等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解读汉语地名变化的历史渊源。
其次,汉语地名的起源,即汉语地名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解释,如从族谱解释、从地理形貌解释、从历史变迁解释等。
最后,汉语地名的意义,即汉语地名作为一种文字,在表达和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通过汉语语义学等方面的研究来探究其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汉语地名的含义。
四、汉语地名的科学研究汉语地名学的研究是汉语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关汉语地名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来进行,既要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语言学等学科来研究,还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网络环境上进行挖掘,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
基于地理因素的山东省行政地名研究摘要:地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可以反应被命名地方的某些自然地理特征,还能反应出区域地理特征。
从地理地貌层面上研究山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地名不但可以统计山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地名的命名特点,还能从侧面反映山东省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名;地形地貌;山东省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72-02地名是人类社会出现后才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名也由少而多,由简而繁。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起源、词义及演变的学科。
地名是人民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1]。
对人们而言,地名是一种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在恢复传承意义的历史地名时,应原地挖掘、原地保护、原地利用,杜绝错位使用,以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文脉[2]。
地名的研究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例如,杨奔、李伯中(2007)对荔浦县地名成因的文化因素研究[3],是从地名生成的原因来分析的。
王际桐(2001)研究了地名的命名原则、方法以及地名的命名规律[4]。
李春平、李红(201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山东省地名的统计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探讨[5]。
目前,对于地名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单独从地形地貌特征来研究某个省份的地名成因的文章还很少。
因此,文章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探讨行政地名的命名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探讨山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地名的命名与地理景观特征的关系。
一、山东省概况山东,故称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是河北、河南、安徽、江苏。
山地地形较为复杂,西部紧靠太行山,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多是波状丘陵区,平原盆地盘列其间,西部和北部是黄河冲击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地形多样,其中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论文范文:大连地名之社会语言学探索绪论本文考察的大连地名对象为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中村级以上的行政区划名称。
不包括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中的其他类别,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亦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列。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考察大连地名,考察的具体范围如下:大连市所辖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旅顺口区六个市辖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和庄河市三个县级市,及长海县一个县。
市区县级行政区划地名11 个,六区、三市、一县所辖街道办事处、乡、镇行政区划名称地名161 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所辖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行政区划名称地名1550 个,共计地名1722 个。
笔者利用自己是大连本地人之便,通过查阅大连地图、大连年鉴、大连市志、地名志等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自己所学的语言学知识,对大连地名的现状进行描写和研究。
第一章大连地名的基本结构大连市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共1722 个,本章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对这1722 个地名进行统计整理,进而分析大连地名的音节构成特点和词语组成规律,从而体现出大连市现行行政区划地名的基本构成情况。
一、大连地名的音节构成状况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
地名在语音方面,有单音节地名和多音节地名,古代地名中,大多都是单音节地名,如“秦”、“汉”、“鲁”等,现代地名中,大多数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但是从历史上看却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展到双音节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历史地名也可见一斑。
商代和西周的地名大致以单音节占优势,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以单音节占优势,到了汉代,单音节地名已属罕见了。
”[2]据笔者考察,大连地名多形成于明清两代,以双音节、三音节构成情况居多,其中,位居第一的是双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70.01%;位居第二的是三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20.16%;位居第三的是四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6.74%,五音节及以上地名所占比例为3.08%,所占比例很少。
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一、“某场”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这或即《说文》所言:“场,一曰治谷田也。
”当用来收获或储藏时,需将“场”碾压成平整的地块。
《汉书·郊祀志》:“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
”颜师古注:“积土为坛,平地为场。
”不过,早期“场”中所种植的并非一般的菜蔬或谷物,而是珍异之物,并由专人管理,且为此设立了官职,称作“场人”。
《周礼·地官·场人》:“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又《序官》“场人”孙诒让正义:“场人者,掌园地之官也。
”《国语·周语上》:“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
”韦昭注:“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
”盐城东台地名中所含的“场”指的或即这样一种机构。
早在汉代,官府就在盛产海盐的地区设立了这一管理机构,其中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西溪即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设立盐场,称“西溪盐亭”。
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场”不同,该机构所司并非菜蔬、庄稼或蓏果等物,而是关乎人类生命的盐。
掌管场圃的称“场人”,掌管盐业的则被称作“盐人”,此称《周礼》亦见,为《天官·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
”之所以会有众多含“场”的地名出现于东台,这与东台的海盐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东台东濒黄海,自然地理条件于产盐而言可谓得天独厚,自古即以盛产海盐著称。
据载,“(东台)因位于西溪之东,且烧盐亭场林立,故又名东亭。
”由此即可见东台当时海盐生产的繁荣程度。
二、“某总”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盐城还有不少成序列的以“总”入名之地,如二总、三总、五总。
欲探求以“总”入名的理据,首先应清楚“总”的语义。
《说文·糸部》:“总,聚束也。
”段玉裁注:“谓聚而缚之也。
悤有散意,系以束之。
”《释名·释首饰》:“总,束发也,总而束之也。
”《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博罗的地名源流及归属经过徐月婵摘要:博罗是广东省惠州市的辖区县。
博罗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四五千年前,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秦建县制,是粤东的文明古县之一。
历史镌刻的足迹使得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岭南文化。
本文就博罗这一历史地名进行的探源,讲述其由来及历史沿革。
关键词:博罗地名历史沿革博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先秦时期,东江地区属百越(粤)范围,“傅娄国”(今博罗县一带)即是“百越”中的一支。
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秦置县,属南海郡,隋改属龙川郡,唐属循州,五代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属惠州路,明属惠州府,清因之。
在悠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江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特质深深的影响着博罗的发展轨迹。
一、博罗县名的由来古置地名,大抵因山或因河而得名;而今沿袭古代地名,又常随古地名之字的形变与音变,博罗亦是如此。
博罗建县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建县后县名的由来有四种说法:一说称县名博罗,在《隋书·经籍志》中的南朝宋吴兴、沈怀远撰的《南越志》,该志云:“博罗去浮山接境于罗山,故曰博罗。
”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云:“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漂来傅之。
博,傅也,傅转为博也。
浮来傅罗,罗小,浮博而大之,罗卑,浮博而高之,故曰博罗也。
”一说称县名为傅罗。
《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平陆梁地,置南海等三郡,统番禺、傅罗、揭阳等县。
”关于浮山傅于罗山之说,始见于《后汉书·郡县志》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故置傅罗县。
”《后汉记》中,则根据当时士大夫传言谓始皇醉心长生不老,惑于方士“浮山为蓬莱岛浮来与罗山并”之言,故称县为傅罗。
《宋书·州郡志》载:“南海太守博罗男相,汉书县,二汉皆作傅,晋太康地志始作博,”即今广东博罗县。
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云:“博罗,两郡立名不一,自吴以后复为博罗。
”从以上两种观点看来,无论是被称博罗或傅罗,其地名的起源均与其境内的罗浮山密切相关,罗浮山作为博罗境内的一座在南方颇有名气的山脉,因其存在对于当地的地名的取名影响甚大。
博罗的地名源流及归属经过徐月婵摘要:博罗是广东省惠州市的辖区县。
博罗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四五千年前,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秦建县制,是粤东的文明古县之一。
历史镌刻的足迹使得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岭南文化。
本文就博罗这一历史地名进行的探源,讲述其由来及历史沿革。
关键词:博罗地名历史沿革博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先秦时期,东江地区属百越(粤)范围,“傅娄国”(今博罗县一带)即是“百越”中的一支。
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秦置县,属南海郡,隋改属龙川郡,唐属循州,五代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属惠州路,明属惠州府,清因之。
在悠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江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特质深深的影响着博罗的发展轨迹。
一、博罗县名的由来古置地名,大抵因山或因河而得名;而今沿袭古代地名,又常随古地名之字的形变与音变,博罗亦是如此。
博罗建县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建县后县名的由来有四种说法:一说称县名博罗,在《隋书·经籍志》中的南朝宋吴兴、沈怀远撰的《南越志》,该志云:“博罗去浮山接境于罗山,故曰博罗。
”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云:“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漂来傅之。
博,傅也,傅转为博也。
浮来傅罗,罗小,浮博而大之,罗卑,浮博而高之,故曰博罗也。
”一说称县名为傅罗。
《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平陆梁地,置南海等三郡,统番禺、傅罗、揭阳等县。
”关于浮山傅于罗山之说,始见于《后汉书·郡县志》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故置傅罗县。
”《后汉记》中,则根据当时士大夫传言谓始皇醉心长生不老,惑于方士“浮山为蓬莱岛浮来与罗山并”之言,故称县为傅罗。
《宋书·州郡志》载:“南海太守博罗男相,汉书县,二汉皆作傅,晋太康地志始作博,”即今广东博罗县。
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云:“博罗,两郡立名不一,自吴以后复为博罗。
”从以上两种观点看来,无论是被称博罗或傅罗,其地名的起源均与其境内的罗浮山密切相关,罗浮山作为博罗境内的一座在南方颇有名气的山脉,因其存在对于当地的地名的取名影响甚大。
还有观点认为博罗地名由来与缚娄古国也有关系。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的战国地图上也详细标明在博罗县境内有缚娄国。
缚娄古国在古书上能找到的文字记载有《吕氏春秋》,书上谓:“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
”除此之外,这一说法主要与境内的考古发现有很大关系。
公元前214年秦灭罗浮山下的缚娄国而置县,名为傅罗,似有取“缚娄”的谐音。
1973年石湾镇农民第一次挖出青铜编钟,1995年挖掘出园洲梅花墩窑址,1996年挖掘出广东最大先秦时期龙窑窑址,2000年6月,考古部门在博罗城区以北约3公里处的横岭山,挖掘出300余座先秦古墓,震惊考古界,被列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广东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先秦古墓群。
博罗横岭山的古墓群,占地约8000多平方米,古墓里挖掘出的大量精美陶器、原始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铁器等。
所存文物品种多样化,陶器中有罐、釜、瓮、篮、瓿、豆等;青铜器中有甬钟、短剑、锛、戈、矛、镞、斧、容器等;玉器中有玉管、玉块、砺石等。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陪葬品中还有水晶,显然不是平民百姓的墓葬品,特别是出土的铜甬钟和青铜鼎,反映出“钟鸣鼎食”的贵族气象,说明这里存在过一个古国。
古书上的神秘的先秦时代的缚娄古国逐渐浮出水面。
据史料记载:“缚娄古国”始于春秋时期,位于东江流域内,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包括博罗)、东莞、深圳一带。
据后人考证,缚娄古国也许就在今天的博罗,fu-lou(缚娄)就是bo-luo(博罗),bo为古越语的“聚居地”的意思,luo 就是罗,指罗姓氏族。
因古越语的词序倒装,便是luo-bo,即“罗族聚居地。
缚娄的“缚”字与傅罗的“傅”字,文字虽有差异,但普通话的读音一样;同样地缚娄的“缚”字和博罗的“博”字,文字虽有差异,而惠州话的读音也是一样,缚后来讹传为博。
还有一传说,吴末帝孙皓下诏书,派一官员到傅罗县做官,却把“傅”字误写成“博”字,皇帝下了御笔,傅罗因此就变为博罗了。
二、博罗县建置沿革(一)秦汉时期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县,名傅罗,县治梁化(今惠东梁化),属南海郡。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三国吴将傅罗县改称博罗县,属南海郡。
(表一,秦时博罗县制)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起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止历时104年,博罗是岭南(南越国)南海郡所辖的一个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灭南越,把南越地方定位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
其中南海郡,有龙川、傅罗、番禺、四会、揭阳等县。
今天的惠州市和惠阳县就是当时傅罗县地。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把南越国旧地,总置交趾刺史督之。
由这年起至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止,历时312年,博罗是属于交趾南海郡的一县。
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张津上表,乞立为州,拜津为交州牧,从此交趾改称交州,由这年起,至建安十七年(212)止,博罗属十交州南海郡的辖县,历时10年。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复禹贡九州,并交州以属荆州,由这年起至汉昭烈帝元年(公元221年)止,博罗属荆州南海郡辖县,历时九年。
吴国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吴主孙权始建国,复置交州。
由这年起,至吴孙权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止,博罗属交州南海郡的辖县,历时四年。
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将原来的交州分为广州和交州,合浦以北的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邵为广州,交趾以南为交州。
南海郡领县六,即番禺、四会、增城、博罗、龙川、平夷,博罗县治在梁化。
由这年起至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4年)止,博罗是广州南海郡辖县,历时279年。
(表二,汉时博罗县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博罗县划出海丰县、欣乐县和怀安县,县属南海郡。
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博罗县划出新丰县和罗阳县,县属南海郡。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梁王朝将南海郡划出梁化郡,博罗县治迁到浮碇岗之西,县属南海郡。
(表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博罗县制)(三)隋唐时期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5年)分南海郡一部份置梁化郡,以博罗县的旧治为梁化那治。
迁博罗于罗旋岗之西。
即今天的博罗县城。
由这年起至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止,博罗属广州梁化郡的辖县,历时86年。
公元581年杨坚灭了北朝的北周,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公元589年又灭了南朝的陈,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公元590年,遣柱国襄杨公韦洸等持节巡南岭,百越皆服,公元591年废陈朝的梁化郡,在惠州设立循州总管府,这是惠州成为府治之始,循州总管府设在今惠州市中山公园附近,博罗县属之。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循州设龙川郡,由此起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止,县改属龙川辖。
历时17年。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改循州,博史县复属循州。
由这年起至武德九年(626年)止,博罗为循州的辖县,历时五年。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道十道,由这年起至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止,罗阳县并入博罗县,历时63年,博罗属岭南道循州辖。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循州改称雷乡,由这年起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两道,岭南东道属于广东省。
由这年起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博罗县属雷乡辖,历时9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雷乡州复改海丰州,由这年起至唐肃宗至德二年(755年)止,博罗为岭南东道海丰州的辖县,历时1 6年。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海丰郡为循州,县属岭南道循州郡,由这年起至南汉刘晟乾和十四年(957年)止,历时200年。
刘鋹大宝元年(958年),循州改称祯州。
由这年起至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止,历时十三年,博罗是岭南东道祯州的一县。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避太子赵祯讳,把祯州改为惠州,惠州之名由此而起。
惠州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又于惠州之外,另置循州,循州辖龙川、兴宁、雷乡。
这年起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止,博罗为广南东路、惠州的辖县,历时99年。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把惠州改为博罗郡(赐郡名博罗)郡治仍在惠州。
由这年起至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止,历时13年。
博罗是广南东路、博罗郡的一县。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博罗郡复称惠州。
由这年起至宋帝昰元年(1278年),历时146年。
博罗属广南东路、惠州的辖县。
(表四,隋唐时期博罗县制)(四)五代至明清时期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循州改称祯州,博罗县属岭南东道祯州。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祯州改称惠州,县属广南东路惠州。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惠州改称博罗郡,博罗县名不变,属广南路博罗郡。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博罗郡改称惠州郡,县属惠州郡。
元朝统一中国后,设立三个中书省,是十一个行中书省。
惠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在惠州设立惠州路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四县,另设循州路辖龙川、长乐、兴宁三县。
自元世祖至元六十年(1279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7年)止,历时89年。
博罗属于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的辖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八年(1375年)历时八年,博罗是广东行中书省、惠州府的一县。
(明朝除直隶京师各府外,在全国置十三布司政,广东在明太祖初期称广东行中书省后称广东布政司。
)洪武九年(1376年)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历时269年。
博罗是广东布政司惠州府的一县。
到后来的清朝也是一样,博罗是广东布政司惠州府的一县,直至清亡。
(表五,五代至明清时期博罗县制)(五)民国以后至今1912年民国元年,未设惠州府,县属惠阳。
1914年县属广东省潮循道。
1926年县属广东革命委员会东江行政委员会。
19 49年10月14日博罗解放,属东江专区。
1952年12月县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复属惠阳专区。
1959年1月惠阳专区并入佛山专区,县改属之。
1963年恢复惠阳专区,县复属之。
1 988年1月改惠阳专区为惠州市,县属惠州至今。
1988年1月,改惠阳行政区为惠州市,博罗县属惠州市至今。
虽然博罗这一地名的由来存在不同的说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足以说明博罗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秦始皇建县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期间因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它归属经过是经过多次变化。
参考文献:[1] 博罗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 博罗文史第1辑[C].1985.[2] 李默. 广东方志考略[M].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3] 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博罗县志[M]. 中华书局.2001[4] 成晓军等著. 东江文化概论[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5] (汉)司马迁撰. 史记·始皇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第179页[6] (宋)范晔撰. 后汉书·郡县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志第二十三郡国五第2409页[7] (梁)沈约撰. 宋书·州郡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第781页[8] (清)屈大均撰. 广东新语·山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卷三第82页[9] (唐)李吉甫撰. 元和郡县图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卷三十四第102页[10] (秦)吕不韦撰.陈奇猷释.吕氏春秋校释[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卷二十恃君第1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