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优质教案《气候》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讲授的内容是我国的气候,包含“气温与降水差异”、“气候主要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三部分内容,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亲切和实用。
但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3.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4.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4.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第3课时【课程引入】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课件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师:从图上,你能发现什么呢?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气候现象、气候类型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掌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同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现象的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位置、地形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吗?那么你们认为这些因素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展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同时,介绍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判断各个案例所属的气候类型。
气候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以及气候在各地区产生的影响,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2.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难点五大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具准备集体定教分工备教个性补教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二、讲授新课: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最高气温接近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
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最高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
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
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2.2气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2.理解季风成因,评价我国气候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会通过地图比较我国于同纬度地区气候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掌握评价气候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难点】影响气候特征的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我国季风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成因: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双重影响,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名称源地主要风向性质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温暖湿润冬季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比较明显,降水;非季风区。
【目标展示】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理解季风成因和评价。
【新知研析】研习一:什么是冬季风、夏季风?冬、夏季风特点?以上海为例,结合图2.13、2.14分析一月、七月气温具有什么特点?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总结出我国气候的特点)[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提问] 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图》(图2.19)、《夏季风的形成图》(图2.20)。
(1)、冬季、夏季的风向分别是从那吹向那(纬度、海陆)?(2)、高低纬度温度有何差异?(3)、冬季风从高纬吹向低纬,因此会怎样影响温度?(4)、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会怎样影响降水?(5)、夏季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因此会怎样影响温度?(6)、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会怎样影响降水?[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哪两个因素的影响?请你说一说[学生温故]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第二节气候(共3课时)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2.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知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3.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增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展示教材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观察我国哈尔滨冰灯节与广州花市,对比两个城市景观差异。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读图讨论:阅读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学生:哈尔滨与广州1月气温相差近32˚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
教师:结合已学过的等温线的知识,我们继续观察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找一找,说一说。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4)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还是小?(5)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同桌互相合作学习,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1: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28摄氏度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上,我国南北相差44摄氏度左右。
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气候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设计说明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特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
因此,教材先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
气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本节课通过与气温有关的两个情境故事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1.阅读我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难点: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二、学习任务模块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气温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在20 ℃以上,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不同温度带内,各地冷热状况不同,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差异。
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设计说明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
因此,在学习完气温之后,教材安排了降水分布的有关内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本节课通过外国游客在中国的奇遇故事引入,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探索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习目标1.根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简要归纳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