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化表达及影响解析——基于SCI、SSCI及A&HCI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36.53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医学高水平 SCI 论文基金资助分析李勇;安新颖;赵迎光【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funded papers from SCIE in 2013, the funded issues of high-level medical papers wrote by Chinese authors are discussed by bibliometrics method.The levels and sources of fund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funding the Chi-nese medical papers are analyzed.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of Chinese high-level medical papers fund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fundations are revealed.%依据2013年SCIE收录医学论文标注的基金资助数据,针对其中中国学者发表的高水平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内外不同级别、不同来源的基金对中国医学论文的资助情况,揭示国内外基金资助产出中国医学高水平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6页(P42-47)【作者】李勇;安新颖;赵迎光【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8【相关文献】1.中英美三国图书情报领域基金资助论文定量分析:基于SCI-E和SSCI [J], 梁志森;王丹雪;李新来2.科研基金资助投入与高水平国际论文产出研究——基于六国SCI论文的实证分析 [J], 陈秋怡;刘海波3.我国科学基金资助论文情况统计分析及其重复资助问题研究——以SCI收录的我国理科期刊为例 [J], 王纬超;潘云涛4.基金资助论文与无基金资助论文被引情况分析:以部分高水平医学期刊为例 [J], 赵静;接雅俐;杜志波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效益——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J], 付新彦; 张玉韬; 王修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ci、ei、ssci收录检索证明SCI、EI和SSCI是三个不同的收录检索数据库,是国际上通用的学术期刊索引工具。
它们经过严格的评估、筛选和收录,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SCI、EI和SSCI的详细介绍。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建的学术期刊索引数据库。
SCI收录了全球主要学术期刊的精选论文,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SCI以引文为基础,通过跟踪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和引用的来源,评估了文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SCI的收录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SCI收录的期刊被认为是学术界的权威,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通常具有很高的质量和影响力。
EI(Engineering Index)是工程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索引数据库。
EI收录了全球各种工程领域的期刊文章,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等等。
EI的收录主要以研究论文为主,旨在提供各种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EI的收录标准比较严格,对于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发表在EI收录的期刊上是一种重要的荣誉和认可。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索引数据库。
SSCI收录了全球主要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文章,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SSCI通过跟踪文章的引用情况,评估了文章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程度。
在社会科学领域,发表在SSCI收录的期刊上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认可,SSCI的收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SCI、EI和SSCI都是国际上通用的学术期刊索引工具,它们的收录和检索系统各有特点,但它们共同的目标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全面、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检索平台。
SCI、EI和SSCI的收录对于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发表在这些收录数据库中的论文通常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引用和文献计量。
中国医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医学论文选题参考1、教育国际化趋势中的中国医学教育评估2、中国医学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与讨论3、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4、中国医学大成5、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带给中国医学期刊的反思6、PBL教学法在中国医学教育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7、中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建设8、尴尬的中国医学研究9、2005年中国医学科技统计源期刊的被引半衰期10、中国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11、中国医学文化史12、美国人眼中21世纪的中国医学教育13、两种错误的中国医学史观——评"中医超科学论"和"中医伪科学论"14、中国医学人文教育: 历史、现状与前景15、中国医学疗法大全16、中国医学社会学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下)17、SCI收录中国医学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与比较18、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19、PBL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20、关于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二、中国医学论文题目大全1、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中国医学期刊编辑出版史初步研究3、T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在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4、中国医学史研究60年5、创建中国医学信息标准的探讨6、中国医学院校和教育研究型卫生系统现状概述7、解析SCI,看中国医学研究的差距8、中国医学期刊概述9、中国医学甲壳动物10、《中图法》R2中国医学类目问题概述11、近五年来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进展1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军事医学卷》读后感13、SCIE收录2001-2003年中国医学文献的被引情况分析14、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神经外科学15、中国医学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16、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消化内科学17、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研究18、中国医学诊法大全19、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20、"中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改革座谈会"纪要三、热门中国医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医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重建(引论)2、新中国医学教育五十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3、2020中国医学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战略研究(节选)4、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5、美国职业化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6、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研究7、《易》与中国医学并无直接联系8、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现状调查报告9、浅谈建立中国医学病名及其系统的紧迫性10、标准化病人在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展望11、中国医学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化表达及影响解析——基于SCI、SSCI及A&HCI的分析12、美国医师执照考试及对中国医学教育和执业医师考试的启示13、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价值14、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对策15、中西医结合——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6、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面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信息服务对策探讨17、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18、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探讨19、中国医学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印度与中国医学教育的比较刍论四、关于中国医学毕业论文题目1、浅谈中国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2、中国医学史略3、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4、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泌尿外科学5、中国医学通史6、医乃仁术:中国医学职业的基本原则7、中国医学期刊引文分析回顾与展望8、对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美国专家眼中的中国医学教育9、中国医学史略10、统一的中国医学语言系统研究进展11、中国医学简史12、中国医学通史13、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用户分析与学科化服务实践14、论传统中国医学之特色15、中国医学大辞典16、中国医学源流论17、中国医学统计百科全书. 医学研究统计设计分册18、中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探讨19、中国医学期刊浅析20、论传统中国医学之特色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医学论文题目1、《中国医学文摘》系列的质量分析2、留学生中国医学史教学浅谈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4、中国医学科技期刊的级别划分5、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现状与提高中国医学期刊国际地位的建议6、中国医学期刊的国际化之路——《癌症》杂志的探索7、中国医学史研究8、论近代教会医药事业对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影响9、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北大医学部的新尝试10、中国医学葫早编辑出版史初步研究11、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12、2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元主义及其终结13、中国医学真菌学60年回顾和展望14、所谓“国医”的内涵——略论中国医学之近代转型与再造15、民国期刊《中国医学月刊》研究16、《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的研制及服务17、新中国医学学简论18、中国医学发展分合论——中国医学史教学一得19、中国医学发展分合论——中国医学史教学一得20、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调查报告。
SCI、EI、ISTP、SSCI、CSSCI和CSCD介绍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
SCI是由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
现为双月刊。
ISI除了出版SCI外,还有联机型据SCISEARCH。
ISTP (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
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SO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根据SCI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水平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每年一次的SCI论文排名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 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
SCI和SSCI是指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世界著名的科学文献检索工具。
SCI和SSCI分区是指将期刊按照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SCI和SSCI分区以中科院年度分区为准,每年都会发布最新的SCI和SSCI分区目录。
科学家和学者们都非常关注SCI和SSCI分区,因为这些分区直接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是评价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1. SCI和SSCI分区的意义SCI和SSCI分区是期刊的重要评价指标,它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SCI和SSCI分区的意义在于:(1)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
SCI和SSCI分区是国际公认的期刊分区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期刊的SCI和SSCI分区等级直接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对于评价期刊的质量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评价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
SCI和SSCI分区是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发表在SCI和SSCI分区期刊上的论文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指导科研投资和政策制定。
SCI和SSCI分区也被用于指导科研投资和政策制定。
政府和科研机构通常会参考SCI和SSCI分区目录,对期刊的SCI和SSCI分区等级进行评估和认定,以指导科研经费的投放和科研政策的制定。
2. SCI和SSCI分区的特点SCI和SSCI分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权威性。
SCI和SSCI分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文献检索工具,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SCI和SSCI分区目录由国际知名的文献检索机构编制和发布,得到了广大学术界和科研工作者的认可和信赖。
(2)综合性。
SCI和SSCI分区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期刊,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多个学科门类。
一、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概况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其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网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综合性检索工具,于1961年创刊,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连网上Web版数据库。
SCI(印刷版,双月刊)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另外也收录一些会议录、专著丛书、图书等;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网络版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每周更新,收录全球5600多种科学技术期刊(即外圈)。
SCI每年收录5600种期刊,组成外圈,从外圈中再精选3500种期刊组成内圈(即核心期刊),这些期刊统称为源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收录的源期刊不断吐故纳新,内圈保持总量不变,外圈每年有所变更和增加。
IS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
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美国拥有SCI检索系统的ISI数据服务集团创立30多年来,不断地向外界公布与科学论文相关的各类数据,并根据一些特殊需要提供有价值的比较分析与排名。
sci、ei、istp、ssci收录检索证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其收录的期刊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品质。
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是专门收录工程领域的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的数据库。
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科学技术文献索引)是收录各学科领域的会议论文数据库。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四种检索证明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
SCI最早由美国费城科学公司(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于1964年创办,主要收录自然科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期刊。
SCI涵盖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SCI检索证明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资质,有助于提升学术声誉和竞争力。
SCI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较高的影响因子通常意味着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率较高。
SSCI由ISI于1973年创办,专门收录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
SSCI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计量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与SCI类似,SSCI检索证明也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资质,并能提高论文的可见性和影响力。
SSCI期刊的引证报告可以提供期刊的被引频次、被引用的文章列表等信息,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学术界的影响程度。
EI数据库是由美国工程情报协会(Engineering Information,EI)创办的,收录了世界各地主要工程科技刊物的论文,也包括国际会议论文。
EI涵盖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工程学科领域。
sci、ei、ssci、ahci、im、ai 介绍一、SCI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所创建的,它收录了全球多种重要的期刊和科学文献,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领域。
SCI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广泛使用的学术评价体系之一。
SCI期刊的发表要求较高,需要作者提交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程序,才能被收录并发表。
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较大,能够为作者带来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认可度。
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SCI作为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EIEI,即工程索引,是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检索工具。
与SCI相比,EI的收录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方向。
EI的发表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工程科技人员来说,将论文发表在EI期刊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SSCI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SCI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延伸。
它主要收录了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和文献,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方向。
与SCI一样,SSCI的发表要求较高,需要提交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程序,才能被收录并发表。
在社会科学领域,SSCI的影响力较大,能够为作者带来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认可度。
四、AHCIAHCI,即医学图书馆索引(Association of HealtLibrary Indexes),它是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建立的医学文献检索工具。
AHCI主要收录了医学领域的期刊和文献,包括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卫生保健等多个学科方向。
与SCI、SSCI相比,AHCI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小,但是对于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将论文发表在AHCI期刊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IM(国际核心期刊)IM是国际核心期刊的简称。
国际核心期刊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学术期刊,通常要求作者提交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程序,才能被收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