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语文之古代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笔记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歌及其笔记。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这首诗以壮美的景色和旷远的境界描绘了晋阳城的繁华和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辽阔天地和繁华都市的向往之情。
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和高耸入云的建筑,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的追求。
2. 《静夜思》- 李白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一个人深夜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通过描写夜色和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他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 《春晓》- 孟浩然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清新和明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描写春天的阳光、鲜花和鸟鸣,诗人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挑战,追求幸福和成功。
4. 《登高》- 杜甫
这首诗以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天地描绘了诗人登高时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自己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5. 《望岳》- 杜甫
这首诗以壮美的山川和恢弘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和岳阳城的景仰之情。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这五首古代诗歌展示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社会、国家的关怀。
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2022年新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原题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
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
飞龙,马厩名。
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
②金铺: 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小题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和,寄寓鉴戒之意。
【小题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小题1】勤政楼千秋节【小题2】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气氛。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
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
“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梳理1.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他不但是出色的政家家、外交家,而且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诗体——楚辞,后世也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
他的作品大多编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里。
2.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讳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其代表作《咏怀》诗现存八十二首。
3.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作《五柳先生传》,又称“五柳先生”。
他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我们学过他的田园诗《归园田居》。
他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曾给予高度评价:“魏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其散文《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系组诗,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4. 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代有韩愈、柳宗元。
二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世人并称为“韩柳”。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潮州韩文公庙碑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著有《昌黎先生集》。
高中我们学过《师说》《祭十二郎文》。
5.唐诗的成就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称;他的一首游仙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体诗《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诗风豪放飘逸,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些课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需要背诵的课文有:第一单元的《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第二单元的《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第三单元的《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第四单元的《阿房宫赋》;第五单元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目及建议第一单元:课文: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建议熟读屈原《湘夫人》(背诵、字词)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泄水置平地”(背诵)杜甫《蜀相》(背诵)——名篇陆游《书愤》(背诵)单元推荐作品:阮籍《咏怀二十八首》其一“夜中不能寐”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李白《越中览古》:建议背诵李清照《一剪梅》:建议背诵黄遵宪《今别离》习题出现:李白《行路难》:建议背诵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第二单元:课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建议熟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背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杜甫《登岳阳楼》(背诵)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背诵)推荐作品: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杜甫《旅夜书怀》:建议背诵苏轼《新城道中》: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姜夔《扬州慢》:建议背诵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建议背诵习题出现:王维《归嵩山作》李白《赠孟浩然》、杜甫《解闷》李贺《梦天》:建议背诵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建议背诵杜甫《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建议背诵第三单元:课文:李白《将进酒》(赏析、背诵)杜甫《阁夜》(背诵)李贺《李凭箜篌引》(背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背诵)推荐作品:屈原《国殇》:建议背诵“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尾。
高适《燕歌行》:名句要记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建议背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诠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通过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值得欣赏的古代诗歌散文。
1.《静夜思》: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思念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2.《滕王阁序》:这是唐朝文人王勃的一篇骈文,以其雄浑的气势,丰富的想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这篇散文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3.《岳阳楼记》:这是宋朝文人范仲淹的一篇散文,以其深沉的情感,高尚的理想,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这篇散文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4.《离骚》:这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他的高尚理想和坚定信念。
5.《红楼梦》中的诗词:这是清朝作家曹雪芹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这些诗词以其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中国语文(诗歌)1.诗歌定义1.广义:诗是文学、艺术的通称。
西方的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而是包含美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理论体系。
2.狭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何其芳《关于写诗与读诗》: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
2.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含蓄美节奏是诗歌的第一要素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先秦诗歌。
汉乐府诗与五言诗。
魏晋南北朝诗歌。
唐诗。
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诗歌的起源: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1.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
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的源头。
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
2.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诗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
3.上古歌谣:上古歌谣内容: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从表声的歌谣到表意的诗歌。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A先秦诗歌:《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写实和浪漫两大源头。
源头:上古歌谣,二言为主;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为四言诗;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杂言诗.1.1.《诗经》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成书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
《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2.《诗经》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3.《诗经》的传授:四家诗齐·辕固鲁·申培燕·韩婴赵·毛苌4.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手法)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风、雅、颂的各自产生时间《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6.《诗经》内容1.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如《关雎》、《静女》、《卫风·木瓜》,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
2.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
3.讽刺统治者的诗篇。
如《齐风·南山》、《齐风·敝笱》。
4.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
5.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
(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
7.《诗经》艺术特色: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8.《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后世“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
1.2楚辞1.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2.楚民族的源头与发展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羋姓楚贵族和一些被羋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
楚文化的主源,应该到楚人的先民祝融部落集团那里去找。
<左传.昭公17年>:郑,祝融之墟也。
(河南新郑,位于中原腹地)祝融后裔八姓,都分布在中原地区。
夏代,祝融部落依附夏,处于夏与三苗冲突之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媒介。
商灭夏,祝融部落被瓦解离散,处于商之南乡,在今大别山以西,伏牛山桐柏山迤东的中原南部,并逐渐逃散或臣服。
商人称之为荆人。
商末周初,荆人残部之一,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丹水与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鬻熊曾“子事文王”。
其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楚蛮之地,都丹阳,才有了楚这个正是国号兼族号,(《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秦末,楚地的反秦起义,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3.《离骚》的思想内容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4.《离骚》的艺术特点: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B两汉诗歌:1.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汉代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乐府、东观(洛阳)、鸿门都学(洛阳皇家学校)的设立、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都给汉代诗歌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2.汉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后转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
有二言、五言、杂言,其中五言居多。
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战城南》等。
3.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系汉末文人所作,代表着五言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魏晋南北朝诗歌: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新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
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2.建安文学:三曹七子,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诗歌风貌。
3.正始文学: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为代表。
4.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分为“吴声歌曲”、“西曲歌”;北朝民歌,以《敕勒歌》、《木兰诗》为代表。
a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年间至于魏黄初年间乃至魏明帝时期,在曹魏集团的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其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1、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士人中兴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2、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
3、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
4、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
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b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风骨不是单指思想内容深刻性现实性,而是指作家在创作中要有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以此为基础,作品中情感充沛、具有感染力,作品的语言明朗、自然、紧凑而富有力度感,作品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出的自然明朗刚健的特色。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
(也称建安风力、汉魏风力)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这些感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文心雕龙》也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人创作的中心,从辞赋转移到五言诗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c“汉音魏响”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