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东坡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潇洒东坡画外音: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丢官卸职,被贬黄州,戴罪的犯官苏轼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苏东坡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苏轼,又是怎样吟诵出了“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命运波折的苏轼还将会遇到怎样的人生变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带您走进苏轼,解读千古文人苏轼之《潇洒东坡》。
在上一集《大难临头》中,康震副教授讲到,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因此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从苏子瞻到苏东坡,苏轼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来到黄州,无非就是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
那么在物质生活方面呢,他要面对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花销问题。
苏轼到黄州担任的这个职务,它有一个全称,叫什么呢叫黄州团练副使本地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这个黄州团练副使大体上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很难跟现在对应。
我们硬要对应的话,要给大家一个印象的话,姑且我们可以认为是黄州市或者黄州县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就是这么个官。
但是本地(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你没有签字权,没有行政权,没有决策权,换句话说,你是由当地政府看管的一个犯官,但是给你挂个名儿。
那么按照有关规定,这样的犯官,是没有工资待遇的。
那这就很麻烦,苏轼他们一家人从京城来到黄州,二十多口人哪,靠什么吃饭而且苏轼这个人平生没有什么积蓄的习惯,他自己有八个字,叫什么呢“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拿了工资立刻就花,拿了工资立刻就花。
他有积蓄,但是很少,不过这难不倒苏轼。
苏轼对待金钱的态度是:有钱我就花,没钱我就做计划。
1、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辙(弟)2、苏轼名字的含义:轼,本义是车前的横木,父亲希望他像车前的轼一样,不要显山露水,要收敛锋芒,低调做事。
子瞻:子是儿子,瞻是高瞻远瞩,父亲希望儿子做事时能做到高瞻远瞩。
3、苏轼少年成名的原因:①父亲的严厉,严格要求②母亲的言传身教③自己的勤奋好学④知识能灵活运用⑤有恩师欧阳修的夸奖与指导,提拔4、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示范作用③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5、东坡居士的来历苏轼被贬黄州时,在黄州城东门外的一个小土坡上开荒种地,所以他给自己取名叫东坡。
他在劳动中发现审美的趣味;在劳动中摆脱现实的束缚,具有居士般的乐观,豁达的心态,所以叫做东坡居士。
6、你眼中的苏轼有什么特点?(评价苏轼这个人物)①具有乐观、豁达、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②对待朋友真诚、宽容,具有赤子之心③勇于自我反省,善于解剖自己④具有满腹的才华,学问高,有才气⑤生性幽默风趣,自得其乐⑥做官时立足民生,具有济世安民的思想,(深切关心百姓疾苦),深得百姓爱戴。
7、读了《苏轼传》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苏轼的人生经历给你的成长有何影响?①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学会从容应对②无论我们身处任何的生活环境,都要有乐观的心态,宽阔的胸襟③要学习他真诚待人、宽以待人的为人处世之道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不断的反省自我,完善人格修养,使自己健康成长8、苏轼被称为是潇洒东坡,“潇洒”的含义:①多次被贬,但他却永远保持乐观、豁达,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②他以赤子之心对待朋友,在朋友给他带来的帮助和快乐中潇洒的生活。
③在困境中,他能够克服困难,苦中作乐,自得其乐④他能对自己的人生、个性进行自我反省,这是最高等级的潇洒9、“乌台诗案”的原因、罪状、名字的由来原因:①名气大,声望高,是反对新法人物中的主心骨②诗文中确实有抨击新法的内容③有重返朝廷在职的趋势罪状:①不学无术,成绩是偶得的②无视朝廷,傲慢之语太多③诋毁朝廷和皇上声誉④诗文和言论蛊惑人心由来:在古代时,御史台是审理犯人的地方,在当时,御史台旁边有许多的柏树,也叫“柏台”,树上有许多乌鸦栖息筑巢,所以又叫“乌台”,这次事件是因为苏轼的诗中有反对新法的观点和无视朝廷和皇上的言论而引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10、生命中的三个女人①王弗(第一位妻子)聪敏,智慧,有见识,有眼力《江城子·记梦》②王闰之(第二位妻子)温柔体贴,是一位贤妻良母③王朝云(侍妾)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是与他志同道合的人《蝶恋花》11、苏轼的诗词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2、民间流传:①东坡肉②苏堤春晓(西湖盛景之一)③三潭印月13、苏轼在杭州三年,为百姓造福的典型事件?苏轼和知州陈襄修复六井14、苏轼一生到了三个西湖,都为这三个西湖做了什么?①在杭州曾疏浚西湖,建成苏堤②在颍州又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而改任扬州③远贬惠州,参与广州自来水工程的建设15、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能体现出他为民着想的有哪些事情?①驱除蝗虫②使被遗弃的儿童重得家庭的温暖③制定缉盜方案,保护地方治安④上书朝廷,请求朝廷豁免秋税或暂停收回青苗钱,以资救济16、哪一部书确立了苏轼作为一名诗人在全国诗坛上的地位,并影响了他的整个后半生?《苏子瞻学士钱塘集》17、重读《庄子》,苏轼开始用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密州生活?苏轼开始学会自我疏解,不怨天尤人,也不封闭自虐,他坦然地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18、苏轼为东江大桥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动员程正辅、詹范等出面筹措资金;一方面集思广益,拟定切实可行的建桥方案。
黄州突围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生平及人生历程,特别是在黄州的四年生活。
2、感悟苏轼潇洒、乐观的人格魅力。
3、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潇洒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传统文化中,苏轼的学养贯穿儒、释、道,造诣纵横文、书、画,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苏轼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他的魅力又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就以《定风波》为突破口,去感悟,经历了黄州突围的潇洒东坡。
二、欣赏诵读,初步感知1.欣赏名家诵读2.自由朗诵3.解释词意三、少年成名、乌台诗案1.年少成名:学生讲述苏轼年少成名的故事2.乌台诗案:学生表演话剧,重演乌台诗案。
二十多岁的苏轼,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他会一帆风顺吗?事,还得从北宋后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党争,开始说起。
请大家看一幕剧!(生表演话剧,画苏轼贬谪路线图)突然之间批评苏轼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到了一起。
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四、黄州突围、东坡由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大难不死的苏轼该怎样面对黄州的生活?1.物质生活,三大难题:第一难,花销问题。
第二难,住房问题。
第三难,吃饭问题。
2.东坡由来:经过多方申请,当地政府批给他一块地。
苏轼潇洒地,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这块50亩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五、解读潇洒、感悟不朽1.什么叫潇洒?潇洒,是你面对具体困境时的表现。
《康震评说苏东坡》复习资料一.作者简介:康震,男,1970年3月出生。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中共党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章节内容简介:(一).少年成名只因苏母去逝,此类考试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宋朝三百年中考中制举的才四十人左右,而苏轼的文章再次得到了主考官甚至当朝皇帝宋仁宗的肯定。
(二).步入仕途的顶头上司是凤翔知府陈公弼。
陈公弼对苏轼非常严厉,这对苏轼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苏法。
苏轼不主张变法,最后宋神宗分别派他去颍州担任知州及杭州通判。
后在徐州、密州(三).大难临头为了躲避是非,苏轼在地方担任了八年行政首长,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却招到了反对(四).潇洒东坡“苏东坡”名字的由来源于在白居易诗《东坡种花》,当时苏轼给一块贫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五).赤壁绝唱(六).东山再起坛好友王安石,两人一笑泯恩愁。
后宋神宗批准他到山清水秀的常州居住,任团练副使但(七).知难而退一的“苏堤”据说是清淤的泥土所筑起来的。
(八).一贬再贬高太后去逝后,宋哲宗任命苏轼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家事,尽量为当地百姓造福,除了农业生产,还给他们讲学。
(九).巨星陨落元符三年,宋哲宗崩逝,宋徽宗赵佶继位,排挤新党蔡京等人,重新任命旧党,同时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十).天伦之乐轼在梦中见到了她写下了令人伤感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王闰之虽烧了苏轼诗文手稿,但在黄州期间,却充当了苏轼种田的好帮手。
经去世,只有坚强的王朝云陪伴左右。
(十一).手足之情苏洵共有三男三女,苏轼排行老五,苏辙排行老六。
在民间的传说中,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与秦观结婚。
这其实是不存在的,苏小妹的原型应该是苏轼的三姐八娘。
苏轼(十二).东坡印象苏轼以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我们完整走过苏东坡一生待过的12个地点,走进苏东坡的人生十二站。
伴随着苏轼的人生旅途一路走来,经历了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苦难与挫折,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他置身官场,襟抱苍生,怎奈命运更迭,好梦难圆。
半世漂泊,一片冰心,怎敌世事沧桑,有志难酬。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但他的伟大人格和社会良心,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苏东坡是一个心中有光的人,他把人生的苟且活动成了诗和远方,苏东坡心中的光,不但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后人。
阅读的过程, 也是体验的过程,更是与诗人们面对面举杯小酌、谈心交心的过程,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苏东坡。
林语堂《苏东坡传》这样写道: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东坡印象(一)颀然子瞻烨瞳秀眉流传于民间的苏轼:民间流传的东坡画像与千人一面的佛陀像、罗汉像、圣贤像很有几分相似,大都身材魁梧、浓眉朗目、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部长髯飘洒胸前。
或许,在百姓的心目中,像苏轼这样潇洒快活、风趣诙谐、才气横溢而又人情味儿十足的文人,与佛陀、罗汉、菩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
再说,佛陀、罗汉、菩萨本来不就是有智慧、有道德的圣人吗?苏轼既然拥有智慧与仁爱,善于反省与超脱,更兼有情趣与才华,画成佛陀像、罗汉像又有什么不对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似乎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苏轼真实的精神气质、人格印象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曾邀请友人朱野云临摹过一幅苏轼画像。
从这幅画像的情态来看,的确与黄庭坚的描述非常接近,虽然我们还无法确证这幅画的原作就是李公麟的那幅画,但是仅仅从前面所罗列的苏轼相貌的种种特征而言,这幅画也的确是比较接近苏轼原貌了。
旷达潇洒的苏轼作者:雷江来源:《新锐阅读·初中高分作文》2024年第06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的星空中,他是一颗明星。
历史的风尘,沧桑的岁月,都无法掩盖他夺目的光芒。
他才华横溢,豁达潇洒,胸怀仁爱。
他就是苏轼。
文化讲坛才子苏轼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一个月光如水的中秋之夜,一位官府使女吟唱起了著名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那一刻,就连粗犷勇猛的英雄好汉都被深深感动了。
可见,苏轼的文字具有巨大的魅力。
苏轼,号东坡居士,所以世人又称其为苏东坡。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历史上的治水名人。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深受文坛宗师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曾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成语“出人头地”正是由此而来。
这并不是一句单纯的赞美之词,而是因为苏轼真的就像一匹千里马,即将在文学的领域纵横驰骋,创作出许多不朽的篇章。
在文学创作中,苏轼是个多面手,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章运笔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他的政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等,滔滔雄辩,气势逼人。
他还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书札、杂记、杂说。
这些作品大多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常常将描写、议论、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表达出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感悟。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诗的创作上,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有“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的报国热忱,有“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的生活情趣,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人生感悟……在词创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彻底打破了词专门用来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限制,他的词中写出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激昂,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别离之情的乐观旷达,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怀古幽思的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如何理解《赤壁赋》中东坡的潇洒摘要:北宋词人苏轼的《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选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赤壁赋》不但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最能体现苏轼思想与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
本文力求从三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赤壁赋》中东坡由悲而喜的情感转变:关键词:苏轼《赤壁赋》潇洒清代古文学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如何理解文章中东坡之情由悲到喜?如何理解东坡之“邈不可攀”的坦荡胸襟?如果只是疏通疏通字词,梳理梳理情感,而不去探讨为什么,那学生对东坡思想魅力的认识就会只流于表面,只是人云亦云的浮光掠影,未免太折煞一代文豪了。
本文力求从三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赤壁赋》中东坡由悲而喜的情感转变:一、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山人。
苏轼天资异禀,科场得意,深得英宗赏识,但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被当时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他的诗作中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因被关押的御史台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而苏轼是因诗获罪,故称此次事件为“乌台诗案”。
出狱之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检校水部员外郎,官职低微,并无实权。
苏轼是1080年(元丰三年)到黄州的,经此一役,他心灰意冷,心情郁闷,常借诗文抒发感慨。
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二、黄州历练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载罪犯官,经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将面临怎样的生活?苏轼之失意与悲痛在《赤壁赋》中可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古今对比生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潇洒东坡画外音: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丢官卸职,被贬黄州,戴罪的犯官苏轼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苏东坡?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苏轼,又是怎样吟诵出了“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命运波折的苏轼还将会遇到怎样的人生变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带您走进苏轼,解读千古文人苏轼之《潇洒东坡》。
在上一集《大难临头》中,康震副教授讲到,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因此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从苏子瞻到苏东坡,苏轼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来到黄州,无非就是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
那么在物质生活方面呢,他要面对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花销问题。
苏轼到黄州担任的这个职务,它有一个全称,叫什么呢?叫黄州团练副使本地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这个黄州团练副使大体上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很难跟现在对应。
我们硬要对应的话,要给大家一个印象的话,姑且我们可以认为是黄州市或者黄州县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就是这么个官。
但是本地(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你没有签字权,没有行政权,没有决策权,换句话说,你是由当地政府看管的一个犯官,但是给你挂个名儿。
那么按照有关规定,这样的犯官,是没有工资待遇的。
那这就很麻烦,苏轼他们一家人从京城来到黄州,二十多口人哪,靠什么吃饭?而且苏轼这个人平生没有什么积蓄的习惯,他自己有八个字,叫什么呢?“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拿了工资立刻就花,拿了工资立刻就花。
他有积蓄,但是很少,不过这难不倒苏轼。
苏轼对待金钱的态度是:有钱我就花,没钱我就做计划。
我现在不是没钱吗,我还有些积蓄,我就以我现在的积蓄为基础,我做计划,他跟夫人做了精心的财政的预算。
每天最多花费一百五十文,那每个月呢?最多就是四千五百文。
那么就用这样的花费算下来,他现在有的积蓄,刚刚能用一年。
问题是一年以后怎么办?一年以后,那么一年以后再说吧。
聪明和潇洒的人从来不给自己提前预支烦恼,你纵观古今,无一不如此。
第二还有住房问题,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这种犯官,一律不给分配家属楼。
其他人都可以分配,他不可以。
这个朝廷是有规定的,这是一种惩罚。
那二十多口人你住在哪儿啊,睡在大街上?这也是个问题。
刚来的时候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就在江边、有一个废弃的原来官府使用的一个驿站的房屋,叫“临皋亭”,住在那个地方。
但我们都知道临江的房屋,都很潮湿、很湿热,二十多口人都挤在里面,来个客人都没地方住。
后来苏轼啊就在一块地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盖起了五座瓦房,然后在这个屋子的四壁画了个雪景,起了个非常浪漫的名字,叫“雪堂”。
这个雪堂后来成为他会客、读书、写作、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
就是他江边有一个住所叫“临皋亭”,后来自己又盖了一个客房---“雪堂”。
这是住房问题暂时解决了。
第三呢,吃饭问题。
这个没有钱,吃饭就很成问题。
怎么办呢?也难不倒苏轼。
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号召全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真是大生产运动。
他向当地官府申请了五十亩的荒地,开展耕种。
那荒地都是土地非常贫瘠的,这块地在黄州城东门外边的一块土坡上,所以苏轼把它叫“东坡”。
他给自己叫“东坡居士”。
苏东坡这个名字实际上在民间的影响要比苏轼更大。
很多人知道苏东坡,未必知道苏轼。
东坡居士也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这么一个名号。
有的文人就说了,您这丢人不丢人哪你,文人种地本来就是很丢人的事,你还东坡?你是个犯官,被贬到这个地方来,让人家看着,你还东坡居士,这不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吗?这在当时那个社会的情况下你要知道,它是有这么一种看法。
但苏轼不在乎,谁规定的文人不能种地?谁规定的种了地就丢人现眼?谁又规定的种地的人不能叫居士,是不是?我没吃的,我种地,种了地之后呢我收割,收割之后我就有了吃的,我自己解决我吃饭的问题,一点都不丢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什么叫潇洒?潇洒不是一天到晚甩着袖子在大街上走,潇洒很具体,在生活当中面对每一个很具体的困境的时候,这都对你的人生构成一个挑战,也检验你的潇洒的底线。
就是说居士这个名号我们都知道,居士本来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苏轼当然对佛教也有很深的造诣,但他这个居士的名号,远远地超越了居士本来的含义。
没错,他是一个在田间耕种的、获取粮食的劳动者,同时他还善于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些审美的趣味,他还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呢,努力地摆脱现实困境给自己心灵造成的束缚,他还是个哲人,所以在后代人的眼中,苏轼是个雅俗共赏的人,他获得了“农夫”和“士大夫”的双重的赞誉,这就很难得了。
画外音:苏轼被流放黄州,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窘迫,但是他并没有畏惧与退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温饱。
从苏轼到苏东坡,东坡居士的名号凝聚了他达观的态度和超然的内心。
在解决了温饱之后,生性乐观的苏轼将在黄州度过怎样的生活?“河东狮吼”又是如何通过苏轼之口而流传千古的呢?康震: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个太喜欢交朋友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苏轼的存在就是为朋友而存在的。
没有朋友他憋死了。
苏轼有一句话叫什么呢?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讨吃要饭的,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你看见大家都是好人,那么你在大家的眼中、也就是好人。
尤其在黄州,你想苏轼是在朝廷受了那么大的一个惊吓、恐吓,很狼狈地跑到黄州来,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他很需要营造一个对他来说非常善意的、宽松的、和真诚的一个氛围。
苏轼交朋友的特点,就是四个字--赤子之心。
他有一次,在一个姓刘的村民家里,吃一种酥饼,吃这个饼子觉得又酥又脆,就问人家这个饼叫什么名字。
人家说不知道,没起名字,那苏轼说,那就叫“为什么酥”吧。
后来有一个姓潘的村民家里酿一种酒,喝了以后觉得特别酸,他说你这个哪儿是酒啊?是你做醋的时候放错水了吧?那你这个酒,就叫“错放水”吧。
后来有一次,苏轼一家人出去春游,没带吃的没带喝的,赶紧写一个便条,寄给这两家人说,需要潘家错放水,更需刘家为甚酥。
这反映了苏轼当时一种在交友的时候,很随意的一种无所顾忌的态度。
但是这个只有在什么呢?只有在远离了那些政治圈子,尔虞我诈的朝廷的政治斗争之后,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自由自在的一种态度。
他又象小孩一样,随便给人起绰号。
这是苏轼的一大本领,别人真是望尘莫及。
他有一个朋友叫陈慥,人特别好,你知道陈慥是谁啊?就是原来咱们讲的那个陈公弼的儿子,跟他爸爸一点都不像,陈慥为人特别豪爽,但是这个老婆太厉害了,醋缸子,脾气特别坏。
苏轼对陈慥深表同情,他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这种情绪,他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翻译成白话那个诗是这样的,“我的朋友真可怜,谈论佛法忘睡眠。
忽听老婆一声吼,手杖落地心发抖。
”“狮子吼”是什么意思啊?狮子吼其实本是佛家的一个用语,意思是说,佛祖在众生面前讲法,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
“河东”是人家陈慥老婆的籍贯,山西人。
好了,河东狮子吼这个外号一起出来,陈慥的夫人名声大震,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所有武艺高强、生性坚强的女性的共同的一个外号。
苏轼起绰号的本领,千古第一。
其实呢,也是拿自己开心,但是他开心得有水平,有才气呀。
所以我们说啊,苏轼交往朋友,他是抱着一颗像孩子一样的赤子之心,所以他能交到真朋友。
我前面曾经讲过,他在危难的时候,那么多人能帮他,是有原因的。
这就叫平时广结善缘,到了你遭难的时候,这个善缘,就会团结起来帮助你。
画外音: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的苏轼是可赞的;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的苏轼,是可敬的;而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的苏轼,又是可爱的。
面对可赞、可敬、又可爱的苏轼,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乌台诗案”的脏水,会泼到苏轼的头上呢?除了政治上的原因,被人陷害之外,是否还有苏轼性格上的缺陷,是被忽视了的呢?康震:就连苏轼自己,都一刻不停地在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想把自己从这个状态当中解脱出来,那就必须勇于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勇于直面自己的人生缺陷,这也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苏轼自己反省说,他自己平生所做文章,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才华横溢,看上去是洋洋洒洒,非常地震慑、有气势,殊不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空泛无用的书生之论,与现实生活的实际,切合者甚少。
我们知道,读书写文章是要有用于世的,无用于世有什么用呢?而这种文风从何而来呢?就是科举考试中养成的毛病。
我们都还记得苏轼这个“轼”,他父亲为什么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想让他像那个车子上的“轼”一样,收敛锋芒,做一个稳健踏实的人。
现在看来,自己这几十年,锋芒不但毕露,而且好发议论。
他举了个非常巧妙的例子,这也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例子,说什么呢?说自己这么喜欢炫耀才华,就好象树干上结的那个很漂亮的树瘤,有的石头上有很漂亮的花纹。
大家看到树干上结的那个树瘤啊,有的长得非常的奇怪,忍不住过去欣赏一下,看见有的石头上长了很美丽的花纹,也要去看一下。
殊不知,这树瘤对树来讲是个什么呢?是一种病。
石头上那个花纹越多,对石头来说也是一种病。
这么多年来,自己就把这种病、展示给别人看,这难道不是自己人生当中一个致命的缺点吗?所以我们说,苏轼对自己的反省,是很深刻的。
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那是一种潇洒,但人最难做到的潇洒是什么呢?是要对自己的人生、个性做深刻的反省。
这是最难做到的一种潇洒,也是最高等级的一种潇洒。
所以我们说,苏轼在读书、写作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要去掉自己身上那种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一种稳健端庄的正气,他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当中,渐渐地去掉那种尖酸刻薄的小家子气,养成一种宽容、虚怀若谷的大气,他还要在东坡的耕种的劳动过程当中,去掉那种柔弱、缠绵的文人气,养成一种刚毅、坚卓的丈夫气,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苏轼一直在黄州、在东坡,努力地要让自己的人生经过这一番历练、锻造之后,更加趋于完美。
他给自己的朋友的信里面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虽然又老又穷,但是心里面全部装的都是忠义道德,死我是不怕的,只要君王和国家需要,随时都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反省,特别是针对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做的脱胎换骨式的反省,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我们喜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作诗、会作文、会作官,最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的生活当中,表现出了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使自己潇洒起来的一个真实的自我,正是这个真实的自我,打动了千百年之后的人,对他投去敬重的目光。
苏轼曾经感慨啊,他说什么,说黄州真如在井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