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司考刑法: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2
司法考试《刑法》复习笔记: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概念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概念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都是以既遂为模式的,既遂犯罪称为犯罪完成形态。
从形式上看,犯罪行为是一个过程,但并非任何犯罪行为都能顺利得以实施,并非任何犯罪人都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有的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预备);有的人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犯罪未遂);有的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地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犯罪中止)从实质上看,犯罪行为未必都能对刑法所保护的客体(法益)造成实害,因而出现了犯罪未完成形态。
相对于既遂犯而言,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称为犯罪未完成形态。
犯罪未完成形态与犯罪完成形态,合称为(故意)犯罪形态。
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构成犯罪未完成形态。
例如,某甲因与某乙有仇,而产生了杀害某乙的犯意,但经过反复考虑后打消了杀害某乙的犯意。
由于仅有犯意并不构成犯罪,故犯意的产生不处于犯罪过程中,因此,某甲打消犯意的情形,不是犯罪未完成形态。
再如,某丙盗窃了某丁的财物,数日后又自动将所盗财物返还给某丁。
这是犯罪既遂后所实施的行为,也不是犯罪未完成形态。
犯罪未完成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即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
因此,犯罪未完成形态,是静止的犯罪行为状态,而不是运动的犯罪行为状态。
就同一犯罪行为而言,出现了一种未完成形态后,不可能再出现另一种犯罪形态。
犯罪未完成形态不是就犯罪行为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就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整体而言的。
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没有出现危害结果(犯罪结果)时,不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所以,过失犯罪没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由于过失犯罪没有未遂,也没有必要肯定其有犯罪既遂。
所以,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而没有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法律知识:论述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刑法总则部分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在一个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想实现某种犯罪目标,会经过不同的犯罪阶段,在不同阶段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没有按照他想发生的结果走下去,因此就会有不同的犯罪形态,我们来一一探讨。
首先,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未着手的犯罪形态。
比如练习,调查,跟踪踩点等等都是一些准备行为。
也就是说,在犯罪的准备阶段,才会有犯罪预备。
比如张三杀李四,虽然张三准备特别充分,但是结果并没有着手,即李四并没有死亡,因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也就是说,并不是张三不想杀李四,而是客观条件所迫,他不能再继续实施杀李四的行为,这个意志以外的原因,我们把它叫做“外因”。
比较常见的一些外因有1.被害人的物质障碍。
2.行为人自身的原因。
3.环境、时机的不利。
这一些是考试比较常出现的原因,虽然没有达到张三预想的结果,但是张三的准备行为也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也需要惩罚,由于犯罪预备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在处罚时用词就是可以而不是应当,毕竟行为未着手,那就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其次,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如何区分预备与未遂呢?就看是否着手,着手的标准是行为对法益有没有带来现实、紧迫、直接的危险,比如练习枪法程度不具备,开枪程度就具备。
虽然张三这次动了手了,但是结果同样也是没有得逞,也即李四还没有死亡。
同样也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这个原因跟犯罪预备的原因是一样的,无非就是两者的阶段不同,前面提到的是在准备阶段,而这里是在实行阶段,由于外因导致结果未得逞。
比如张三向李四开了枪,李四身手矫捷,躲了过去等等。
那我们就会发现,未得逞并不是张三不想杀李四,而是客观所迫,张三不能再杀李四,因此,犯罪未遂用弗兰克公式表示叫做“欲达目的而不能”,虽然李四没有死,但是张三的行为严重危及李四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也要处罚该行为。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二)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
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1.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6/2/53)BCA.甲以杀人故意将郝某推下过街天桥,见郝某十分痛苦,便拦下出租车将郝某送往医院。
但郝某未受致命伤,即便不送医院也不会死亡。
甲属于犯罪未遂B.乙持刀拦路抢劫周某。
周某说“把刀放下,我给你钱”。
乙信以为真,收起刀子,伸手要钱。
周某乘乙不备,一脚踢倒乙后逃跑。
乙属于犯罪未遂C.丙见商场橱柜展示有几枚金锭(30万元一枚),打开玻璃门拿起一枚就跑,其实是值300元的仿制品,真金锭仍在。
丙属于犯罪未遂D.丁资助林某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但林某尚未实施相关犯罪活动即被抓获。
丁属于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未遂【解析】A选项,考察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分标准。
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分在于停止犯罪是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还是“自动放弃”,该标准是以行为人“主观说”为核心的标准。
行为人自认为当时能既遂、没有阻止其继续实施的障碍而放弃,就是中止;无论客观情况如何。
本选项虽客观上郝某未受致命伤,但主观上甲是自动放弃,按“主观说”当然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
B选项,“乙信以为真,收起刀子”,并没有放弃犯罪的意愿;抢劫未成是因被害人逃走,是犯罪未遂。
C选项,考察“数额较大型盗窃罪”的既未遂标准,应当以盗窃到数额较大的财物为既遂。
本题只盗窃到数额较小的财物,有可能盗窃到数额较大的财物,应当认定盗窃罪未遂。
D选项,考察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的既未遂标准,该罪是帮助行为正犯化,不再是帮助犯,既未遂判断无需再根据从属说认定。
因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本身就是正犯,资助行为完成即构成既遂。
本选项是既遂。
2、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2015/2/5)(D)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B.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5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5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未遂,以及贩卖毒品罪、受贿罪、行贿罪、诈骗罪的实行行为、犯罪既遂标准。
目录司法考试刑法精讲第五章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第一节司法考试刑法精讲第五章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第二节司法考试刑法精讲第五章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第一节一、既遂的观念和类型既遂:(人)的行为实现分则某条规定的构成要件,直接按该条法定刑处罚。
法条结构分析:实体法条款:A、假定+法律效果,实现假定承担法律效果→刑法(实体法)条款:来B、罪状+法定刑→实现罪状按照法定刑处罚→既遂→处罚的基准形态→实行犯→基本的犯罪构成。
如1、刑法分则,第232条:故意杀人〔致死〕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故意杀人罪的基本构成:①标准程度:既遂;②标准方式:实行行为)2、前款罪的预备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前款罪的规定)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总则,第22条(补充或修正的构成)3、前款罪的未遂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前款罪的规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总则,第23条(补充或修正的构成)4、前款罪的中止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前款罪的规定)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总则,第24条(补充或修正的构成)5、教唆犯前款罪的,按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总则,第29条(补充或修正的构成)6、帮助犯前款罪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总则,第27条(补充或修正的构成)类型:1、结果犯,2、危险犯(刑法第114条放火…、116条破坏交通工具、117破坏交通设施、118条破坏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3、行为犯。
二、未遂犯与预备犯的区别看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着手”:开始实行行为(犯罪)--实行行为=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客观)行为=严格意义的犯罪行为。
1、掌握要领:具体掌握:常见罪的“着手”(实行行为的开始)属于分则问题;因罪而异;结合经验。
2、下列是关于常见罪的“着手”与“既遂”的分析:A、盗窃罪:实行行为:秘密窃取。
“着手”:入户、入室盗窃的,开始扭门撬锁为着手;在开放性的场所,正要拿取财物时或者手伸进他人衣袋、提包内侧为着手。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居于中途而停止下来,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没有完成犯罪的情形。
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这一类型中,又可以根据犯罪停止下来的原因或其距离犯罪完成的远近等情况的不同,进一步再区分为犯罪的预备形态、未遂形态和中止形态。
我国刑法典第22条第1款“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的规定,是对犯罪预备行为的表述,揭示了犯罪预备行为的主观和客观的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有关的刑法理论,犯罪预备形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这一概念包含了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所谓犯罪的预备行为,从性质上讲,就是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如为实施故意杀人罪而进行配制含毒食物,制造刀具或者调查被害人的行踪等行为。
根据上述特征,犯罪预备不同于犯罪表示,两者有原则区别。
二是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所谓犯罪的实行行为,是指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
这一特征意味着,犯罪活动在具体犯罪实行行为着手以前停止下来。
上述两点客观特征,实际上是从客观上为犯罪预备形态限定了一个可以发生的空间范围,起点是行为人必须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终点是行为人着手犯罪实行行为之前。
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
可见,预备犯的主观方面既有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又具有进而着手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图。
但是后者尚未实际展开而只是在犯罪预备活动中间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而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与目的,才是预备犯主观方面主要的内容和特征所在。
犯罪预备行为的发动、进行与完成,都是受此种目的的支配的。
2016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常识考点:犯罪未遂与中止的区分法律常识属于公共基础知识的范畴,而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考试,都考查公共基础知识相关内容,而在公共基础知识的考察中,法律虽不能说占据半壁江山,但也起到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会占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分数。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说说法律(刑法)当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故意犯罪的的未完成形态。
说到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考试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进行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分。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在考试过程中最重要的考点是区分这三个未完成形态,从而判定该行为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
那么最简单的区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该行为是否着手,一个是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1、首先看何种原因停止。
主观放弃+犯罪未得逞=犯罪中止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犯罪未得逞=犯罪预备或犯罪未遂2、其次看该行为是否已经着手。
着手之前+犯罪未得逞+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预备着手之后+犯罪未得逞+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遂对于上述这两个公式,如果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确实有不够精准之处,但对于事业单位的考试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此公式即可应对。
但对于难度比较高的法律问题,此公式就略显粗糙。
但是随着近几年公共基础知识中法律考题的难度逐年增大,那么想通过此次的交流对上述公式进行细化,从而使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有所提高。
那么需要着重讲解的内容就是“着手”的内容与“主客观原因”的内容,首先是“着手”,对于刑法中的“着手”,不是犯罪的起点(犯罪行为的起点是犯罪预备行为),而是犯罪行为的实行行为的起点,判断“着手”的形式标准是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实行行为,其实质标准是行为产生了侵害法益的具体危险状态。
犯罪未完成形态开始预备实行着手实行终了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开始实行法定既遂预备着手状态出现(犯罪既遂)预备或中止未遂或中止未遂或中止或既遂不同犯罪阶段可能出现的犯罪停止形态1、未完成形态是故意犯罪终局性的停止形态。
2、如果是犯罪行为没有结束,犯罪事实还在继续,则不会出现未完成形态。
3、如果出现了预备、未遂、中止的任一停止形态,也不能在同一犯罪构成下向其他形态转化。
234两个阶段,三种形态,出现四次两个阶段:预备阶段、实行阶段三种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出现四次: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一、犯罪预备刑法第22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一)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1)“为了犯罪”是指为了“实行犯罪”。
为此,为了预备犯罪而做的准备,不是犯罪预备行为。
例如:为了实行抢劫而购买菜刀,是预备行为。
为了购买菜刀打出租车前往商店,不是犯罪预备行为。
(2)为了实行犯罪,既包括为了自己实行犯罪,也包括为了他人实行犯罪。
例如:甲为了盗窃,让乙帮助自己制作一把“万能钥匙”,乙制作好后交给甲,甲未使用便放弃盗窃。
甲是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乙是犯罪预备。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包括:准备工具和制作条件(1)准备工具:包括制造工具、购买工具、租借工具、盗窃工具(2)制造条件:a调查犯罪现场; b调查被害人行踪;c出发前往犯罪现场;d守候被害人到来;e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现场;f排除犯罪障碍;g商议犯罪计划;h勾引同伙.(3)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分:关键看对法益的危险程度。
预备行为对法益造成一定危险;犯意表示对法益无任何危险,只是将犯意单纯流露于外部。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这是指犯罪预备行为没有进入实行阶段。
4、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预备与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的区分:关键在于自动性。
韩友谊讲解犯罪未完成形态犯罪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这三者是每年司考必考考点,也是广大考生颇感头疼的知识点,而这又是做刑法案例题的基础性知识。
这三者的判断在分析案例时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要透彻把握三者区别与联系,才能真正做刑法的相关试题。
以下是韩友谊老师为大家深入讲解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信考生在深入理解之后,对掌握犯罪未完成形态会有一个质的飞越:一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犯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既包括为了自己实行犯罪,也包括为他人实行犯罪。
表明行为人有确定的犯罪故意。
(二)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三)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未能着手的核心是着手如何认定,在犯罪未遂一节讲解。
(四)犯罪预备必须是被迫停止的。
如果是自动停止的,应该叫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而不应该叫犯罪预备。
二犯罪未遂根据实质的客观说中的危险结果说,行为人着手实施了紧迫侵害法益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被迫放弃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核心是着手的认定。
一、犯罪未遂的特征(一)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着手是实行行为的开始,实行行为只能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
(二)犯罪没有既遂(三)停止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具体包括三种情况:1、抑制犯罪意志的原因;即某种事实使得行为人认为自己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继续实施犯罪,从而被迫停止的。
2、抑制犯罪行为的原因;如被他人发现而制止。
3、抑制犯罪结果的原因;行为实行完毕,但是某种情况阻止了侵害结果的发生。
二、特殊类型犯罪的着手1、隔离犯的着手。
如甲乘乙出差之机,溜进乙的住宅,在乙的酒中投放了毒药。
根据实质的客观说,只有当乙将要喝毒酒时,才产生杀人的紧迫危险,才是着手的时间点。
但是如果行为人从甲地邮局寄送爆炸物至乙地,爆炸物随时可能爆炸,则行为人寄送时就是实行行为的着手。
刑法中犯罪形态有哪些?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形态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从阶段到形态理论上措辞的变化。
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刑事和解刑事谅解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案件管辖刑事诉讼在日常生活中,各形各色的犯罪十分常见,犯罪的方法和手段也多种多样。
而犯罪的形态是对犯罪进行判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方法,对于犯罪形态的认定关系到最终的判决,因此尤为重要。
在《刑法》中,对于犯罪形态进行了一些规定。
那么犯罪形态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为您介绍。
一、刑法中犯罪形态有哪些?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二、犯罪形态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从阶段到形态理论上措辞的变化。
本章是犯罪构成理论的补充,也可以说是修正的犯罪构成。
尽管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表面上不符合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但因其行为本质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与此相反,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表面上符合犯罪构成,但因其本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故不认为是犯罪。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一个行为,一个行为导致一个后果,一般是结果加重犯。
其次行为人实施了一个行为导致多个后果,这个是想象竞合犯。
牵连犯一般是为达到某个后果,实施多个行为导致多个后果,比如为了杀人,先偷枪再杀人,一共两个罪,为牵连犯。
异种数罪也就是普通的多个行为导致多个后果。
吸收犯也就是前行为的罪名吸收后罪名,行为人触犯了一个罪名后又连带触犯第二个罪名,但是前罪包含后者,比如绑架后撕票是典型的吸收。
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一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通常认为刑法分则是以一人犯一个既遂犯罪为标本的。
从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来看,刑法分则规定的是既遂形态的犯罪。
2016司考刑法: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司法考试基础知识在司法考试复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定要引起重视。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名师讲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般认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包括:预备形态、中止形态和未遂形态。
一、犯罪既遂标准
不同犯罪有不同的既遂标准:是法律规定的客观标准。
有实害犯(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
盗窃、走私等罪要求一定的数额。
——犯罪是否既遂是一个分则问题——取决于分则的具体规定。
二、未完成形态之间的关键区别
要认定未完成形态,首先要认定犯罪阶段。
(在预备阶段,只能成立犯罪预备和中止。
)
认定预备形态、中止形态和未遂形态的关键标准:
1.预备形态:在预备阶段被迫停止。
起身去进行犯罪,尚属预备。
只有进行该罪规定的实行行为时,才算着手。
何为实行行为?
2.未遂形态:在实行阶段被迫停止;不是没有发生危害结果,而是没有达到该罪法定的既遂标准(如杀人未杀死,但致人重伤)
未遂犯的种类:
——实行完了的未遂和未实行完了的未遂;
——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3.中止形态:在预备阶段、实行阶段和实行行为完成后都能成立,是主动停止。
但在有危害结果发生时,必须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既遂结果发生,才成立中止。
此时犯罪必须尚未既遂,否则就属于既遂后的恢复原状,不能成立中止。
认定“能而不欲”和“欲而不能”时,“能”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
有时可能因为某些外部因素中止。
此时的外部因素只要达不到使行为人认为自己无法继续犯罪的强度,就仍然成立中止。
例如因为是熟人而放弃抢劫、因为被害人给钱而放弃杀人的,都成立中止。
4.不同犯罪形态的处罚原则、依据不同。
——预备犯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
法律教育网
——未遂犯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中止犯的量刑依据不是既遂犯,而是是否造成损害结果。
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态
1.不存在共犯中止的情况:如果共犯中没有中止的,整个犯罪无论处在哪一犯罪形态,各共犯人的犯罪形态都是一样的,都从实行犯的犯罪形态。
2.存在共犯中止的情况:如果只有部分共犯主动中止犯罪的,这些主动停止犯罪的人只有有效阻止了其他共犯人继续犯罪或防止了犯罪既遂结果发生,才成立犯罪中止。
注意:如果主动停止犯罪的共犯成立中止,他们的中止也只及于自己。
如果他们是在犯罪预备阶段中止的,那么其他犯罪人成立犯罪预备;如果他们是在犯罪实行阶段中止的,那么其他犯罪人成立犯罪未遂。
这是超超高频考点。
3.脱离共犯的情况
脱离共犯是指行为人从共同犯罪中脱离出来,不再参加共同犯罪的情况。
要脱离共同犯罪,行为人必须有效撤出自己已经进行的帮助行为,和共同犯罪切断联系。
总结:掌握共犯的犯罪形态,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共犯的犯罪是一个整体。
要在整个犯罪中考查各个共犯的犯罪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