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期末复习-公式汇总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307.50 KB
- 文档页数:9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项目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组距=上限-下限a)组中值=(上限 +下限)÷ 2b)缺下限张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 /2c)缺上限张口组组中值=下限 +1/2 邻组组距例按达成净产值分组(万元)10 以下缺下限:组中值 =10— 10/2=510—20组中值 =(10+20) /2=1520—30组中值 =(20+30) /2=2530—40组中值 =(30+40) /2=3540—70组中值 =(40+70) /2=5570 以上缺上限:组中值 =70+30/2=85项目四统计描绘i.相对指标1.构造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 / 整体总量2.比率相对指标=整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 整体中另一部分数值3.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 / 乙单位同类指标值4.动向相对指标=报告期数值 / 基期数值5.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 / 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一样的现象总量指标6.实质数实质达成程度%计划达成程度相对指标 K==计划数计划规定的达成程度 %7.1实质提升百分数计划达成程度(提升率): K=100%1计划提升百分数1实质提升百分数计划达成程度(降低率): K=100%1计划提升百分数ii.均匀指标1.简单算术均匀数:2. 加权算术均匀数或iii.变异指标1.全距=最大标记值-最小标记值2. 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p p(1 p)成数的标准差3.标准差系数 :项目五时间序列的组成剖析一、均匀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1)由总量指标动向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①由期间数列计算aan②由时点数列计算在连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记按日登记): a af f在中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记按月/ 季度 / 年等登记):若中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纳“首末折半法”计算。
公式为:1a 1 a 2a n 1a n 1a2n12若中断的间隔不等, 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均匀计算。
统计学公式总结期末一、概率论1. 加法法则:P(A ∪ B) = P(A) + P(B) - P(A ∩ B)加法法则用于计算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或其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乘法法则:P(A ∩ B) = P(A) × P(B|A)乘法法则用于计算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3. 条件概率:P(A|B) = P(A ∩ B) / P(B)条件概率用于计算在已知某个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4. 贝叶斯定理:P(A|B) = P(B|A) × P(A) / P(B)贝叶斯定理用于计算在已知某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5. 期望值:E(X) = ∑(x × P(X = x))期望值用于计算随机变量X的平均值。
6. 方差:Var(X) = E((X - μ)^2) = E(X^2) - (E(X))^2方差用于度量随机变量X的离散程度。
7. 协方差:Cov(X, Y) = E((X - μ_x)(Y - μ_y))协方差用于度量两个随机变量X和Y之间的线性关系。
二、描述统计学1. 样本均值:x̄= ∑(x) / n样本均值用于估计总体均值。
2. 样本方差:s^2 = ∑((x - x̄)^2) / (n - 1)样本方差用于估计总体方差。
3. 样本标准差:s = √s^2样本标准差用于度量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
4. 权重平均:x̄_w = ∑(x × w) / ∑(w)权重平均用于估计带有不同权重的样本数据的平均值。
5. 百分位数:P_p = ((p/100) × (n + 1))th value百分位数是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某个百分比处的数值。
三、推断统计学1. 样本标准误:SE = s / √n样本标准误用于估计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之间的误差。
2. 置信区间:CI = x̄± (Z × SE)置信区间用于估计总体均值的范围。
1、统计学:是收集、汇总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2、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3、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4、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5、调查方案:是指导整个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等内容。
6、组距分组的几个步骤:一、确定组数二、确定组距三、确定组限和进行次数分配四、绘制统计图五、分析。
)7、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即频数密度=频数/组距,用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
8、以组中值作为代表值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
9、描述统计的内容也包括频数分布、但主要是关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描述问题。
10、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从分布的角度看,众数是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众数,记为M。
1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心位置的一个代表值。
当然,如果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或最高峰点,众数也可以不存在;如果有多个高峰点,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有多个众数。
12、协方差的大小会受到计量单位和数据均值水平的影响,从而使不同相关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缺乏可比性。
13、时间系列:是反映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系列,也称为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14、用报告期水平减去基期水平,就等于增长量。
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逐期增长量,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累计增长量。
15、报告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称为发展速度。
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环比发展速度;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定基发展速度。
16、序时平均数也称为动态平均数,它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水平达到的一般水平。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第一部分常用公式第三章统计整理a)组距=上限-下限b)组中值=(上限+下限)÷2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第四章综合指标i.相对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ii.平均指标1.简单算术平均数:2。
加权算术平均数或iii。
变异指标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3。
标准差系数:第五章抽样估计1。
平均误差: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2。
抽样极限误差3。
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第七章相关分析1.相关系数2。
配合回归方程y=a+bx3.估计标准误:第八章指数分数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1)数量指标指数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相对数变动分析:= ×绝对值变动分析:—=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①由时期数列计算②由时点数列计算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a.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应用统计学公式复习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分析、解释和组织数据的学科。
它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科学研究、经济学、金融学、医学、社会学等。
要掌握应用统计学公式,需要对一些重要的统计学概念和相关公式进行复习。
一、基本统计学概念:1.总体:指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或物件的集合。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或物件的集合。
3.参数:用于描述总体的数值概括。
4.统计量:用于描述样本的数值概括。
5.样本容量:指样本的大小,一般用n表示。
6.形状参数:用于描述总体形状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
二、描述统计学公式:1.平均数:总体平均数:μ=(ΣX)/N样本平均数:x̄=(ΣX)/n2.中位数: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3.众数:众数是指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4.极差:极差是指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5.方差:总体方差:σ²=[(Σ(X-μ)²)/N]样本方差:s²=[(Σ(X-x̄)²)/(n-1)]6.标准差:总体标准差:σ=√(σ²)样本标准差:s=√(s²)7.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指将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一些百分比所在位置对应的数值。
8.四分位数:四分位数是指将数据按大小排序后,将其分为四等分所得到的三个数值。
第一四分位数,又称为下四分位数,它将所有数据分为四等分后,得到的数据中的第一个中位数;第二四分位数,即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又称为上四分位数,它将所有数据分为四等分后,得到的数据中的第三个中位数。
三、概率统计学公式:1.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值:E(X)=ΣX*P(X)2.离散型随机变量方差:Var(X) = Σ[(X - E(X))² * P(X)]3.连续型随机变量期望值:E(X) = ∫[x * f(x)]dx4.连续型随机变量方差:Var(X) = ∫[(x - E(X))² * f(x)]dx5.二项分布概率:P(X=k)=C(n,k)*p^k*(1-p)^(n-k)其中,n为试验次数,k为成功次数,p为每次试验成功的概率。
公式一1. 众数【MODE 】(1) 未分组数据或单变量值分组数据众数的计算未分组数据或单变量值分组数据的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2) 组距分组数据众数的计算对于组距分组数据,先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所在组,即为众数所在组,再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计算众数的近似值。
下限公式: 1012M =L++i ∆⨯∆∆ 式中:0M 表示众数;L 表示众数的下线;1∆表示众数组次数与上一组次数之差;2∆表示众数组次数与下一组次数之差;i 表示众数组的组距。
上限公式:2012M =U-+i ∆⨯∆∆ 式中:U 表示众数组的上限。
2.中位数【MEDIAN 】(1)未分组数据中中位数的计算根据未分组数据计算中位数时,要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中位数的位置。
设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后为12N X X X ,,…,,中位数e M ,为则有:e N+M =X1()2当N 为奇数e N N +1221M =X +X 2⎛⎫⎛⎫⎪ ⎪⎝⎭⎝⎭⎧⎫⎪⎪⎨⎬⎪⎪⎩⎭ 当N 为偶数(2)分组数据中位数的计算分组数据中位数的计算时,要先根据公式N / 2 确定中位数的位置,并确定中位数所在的组,然后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中位数的近似值:N=1m-1e m-S 2M =L+ii fd f ⨯∑式中:e M 表示中位数;L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m-1S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下各组的累计次数;m f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d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3.均值的计算【A VERAGE 】(1)未经分组均值的计算未经分组数据均值的计算公式为: 112n ++==nii x x x x x n n=∑…(2)分组数据均值计算分组数据均值的计算公式为: 11221121+++==+ki ik k i k kii x f x f x f x f x f f f f==+∑∑+4.几何平均数【GEOMEAN 】几何平均数是N 个变量值乘积的N 次方根,计算公式为:式中:G 表示几何平均数;∏表示连乘符号。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第2章统计整理a)组距=上限-下限b)组中值=(上限+下限)÷2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e)组数k=1+3.322Lg n n为数据个数第3章综合指标i.相对指标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3.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4.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ii.平均指标1.简单算术平均数: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3调和平均数:åå=fXfX h11式中:,hXf Xf mX Xmf XfX Xmm Xf fX======ååååååiii.标志变动度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3.标准差系数:iiii 抽样推断1. 抽样平均误差:重复抽样: nx σμ=np p p )1(-=μ 不重复抽样: )1(2Nn nx -=σμ 2.抽样极限误差 x x t μ=∆3.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22x t n ∆=σ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2)1(pp p t n ∆-=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2222σσt N Nt n x +∆=第4章 动态数列分析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na a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公式为: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公式为:(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基本公式为:式中:c 代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a 代表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b 代表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逐期增长量之和 累积增长量二、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为: (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100%)第5章 统计指数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普查 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重点调查 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为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为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 统计学复习第一章1.“统计”的三个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工作与工作成果的关系; 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3.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4.统计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5.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区分: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或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是总体,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成了总体单位。
)6.标志: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A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
如:性别、职业、血型色彩B 数量标志—标志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如:年龄、工资额、身高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指标名称体现事物质的规定性,指标数值体现事物量的规定性第二章1.统计调查种类2.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六项基本容:1)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向谁调查)调查对象——社会现象的总体调查单位——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总体单位) 填报单位——报告调查容,提交统计资料 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格;(调查什么)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6)选择调查方法。
3.调查问卷的结构主要由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等几个部分组成 4.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统计报表制度 5.分组标志选择的依据:1) 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2) 要根据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 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6.统计分组的方法有:简单分组——只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复合分组——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分组体系——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标志对现象进行多种分组 7.分配数列是统计分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反映总体的结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征。
构成要素为标志的具体表现、次数和频率。
8.组中值(计算题)组中值=(上限+下限)/2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 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第三章1.总类指标的种类划分:根据其反映的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总数)和总体标志总量(总额)。
根据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商品销售额)和时点指标(商品库存额)。
2.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A.计划任务数表现为绝对数时 1)短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⑴ 计划数与实际数同期时,直接应用公式:⑵ 考察计划执行进度情况:2)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1)累计法:计划指标按计划期各年的总和规定任务(2)水平法:计划指标按计划末期应达到的水平规定任务 ﹪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100⨯=﹪全期计划任务数数累计至本期止实际完成进度计划完成100⨯=﹪计划任务总数数计划期内实际完成累计程度计划完成100⨯=要的时间已达到计划任务数所需实际数量自计划执行日起至累计部时间计划全计划时间提前完成-=﹪平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计划完成100⨯=个月的实际完成数出现连续计划全提前完成12-=B. 计划任务数表现为相对数时★ 另外五种相对指标的区别:1)结构相对指标:用来分析现象总体的部构成状况。
2)比例相对指标:用来反映组与组之间的联系程度或比例关系。
3) 比较相对指标:用来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4)强度相对指标:用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5)动态相对指标:用来反映现象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
3.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三个数值平均数的计算:A 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B 调和平均数:将各标志值倒数,算术平均数计算,再倒数 简单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的运用(其中m 是特定权数,不是各组变量值 出现的次数而是各组标志总量)→★ 求解比值平均数的方法: 由于比值(平均数或相对数)不能直接相加,求解比值的平均数时,需将其还原为构成比值的分子、分母原值总计进行对比。
C 几何平均数(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是N 项变量值连乘积的开N 次方根 简单几何平均数——适用于总体资料未经分组整理尚为原始资料的情况加权几何平均数——适用于总体资料经过分组整理形成变量数列的情况4.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众数M0: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它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用来说明总体多数单位所达到的一般水平中位数Me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数列中间位置的标志值﹪百分数降低提高计划百分数降低提高实际﹪计划为上年的百分数实际为上年的百分数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10011100⨯±±=⨯=总体单位总数总体标志总量平均数算术=NX N X X X X N i i N ∑==+++=121 ∑∑===++++++=mi i m i i i m m m f f X f f f f X f X f X X 11212211 ∑=+++=X n X X X n X n H 111121 1212121n H n n m m m m X m m m m X X X X +++==+++∑∑比值 i i i f m X =∑∑∑∑∑∑===m Xm f Xf f m X1N N N G X X X X X ∏=⋅= 2111n ni i G X ====5.正确运用平均指标的原则(简答题)1)平均指标只能运用于同质总体。
只有在同质总体中,总体各单位才具有共同的特征,从而才能计算它们的平均数来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通过计算组平均数对总平均数作补充说明,来揭示现象部结构组成的影响,从而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3)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
平均数只是说明现象的共性,为了比较深入地说明问题,还要结合原来的分配数列进行分析。
6.简单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其中某个数值改变,标准差和方差如何改变,改变多少?)简单标准差-适用于未分组资料简便公式第四章求解比值的平均数的方法 ()N X X N i i 21∑=-=σσ=1.动态数列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资料所属的时间,另一个是各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
2.动态数列的总类1)绝对动态数列:时期数列+时点数列2)相对动态数列3)平均数动态数列3.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简答题)❑时期长短应该统一❑总体围应该统一❑指标的经济容应该相同❑计算口径应该统一4.反映动态数列水平(现象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计算题)★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增长量的计算指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年距增长量: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水平之差,目的是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是: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计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即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
5反映国民经济速度的主要指标有: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计算题)1)发展速度指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的比值,说明现象的变动程度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它们的环比发展速度。
年距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之比。
2)增长速度指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说明报告期水平较基期水平增长的程度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直接的关系: 注:发展速度大于1,则增长速度为正值,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的程度时用“增加了”表示;反之,发展速度小于1,则增长速度为负值,说明社会经济现象降低的程度时用“降低了”表示。
3)4)11201,,,----n n a a a a a a 00201,,,a a a a a a n --- 逐期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n i L a a i L i ,,2,1124 ==-=+;或增长量年距na a n a a nni i i 011)(-=-=∑=-平均增长量00201,,,a a a a a a n 11201,,,-n n a a a a a a 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基期发展水平增长量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速度增长=-=)(或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001-=100﹪﹪-❑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性质不同。
前者是动态相对数,后者是强度相对数; ❑ 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
n a n ==∏计算步骤:计算递增或是递减速度;计算总发展速度;查表。
6.最小平方法的计算(针对线性方程):过数学方法对时间数列配合一条理想的趋势方程 ,使其与原数列曲线达到最优拟合。
1)趋势方程必须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即原有数列的实际数值与趋势方程的估计数值的离差平方之和为最小。
7.季节比率的特点月资料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1200%,季资料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400% 季节比率近似100%,说明不存在季节变动,季节比率明显大于或小于100%,则该现象存在季节比率。
第五章1.指数的种类1)按照说明对象的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2)按照统计指标的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按照指数表达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4) 按照指数所说明的因素多少,可分为两因素指数和多因素指数5)按照在一个指数数列中所采用的基期不同,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2.综合指数(计算题)结论:在综合指数中,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往往用报告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较好。
综合考虑同度量因素、研究目的、资料等问题,在实际应用常用基期质量指标(价格)作同度量因素来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而用报告期数量指标(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来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3.平均指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公式形式+特征)()min 2→-∑cy y ∑∑∑∑==00011101f f x f f x x x k4.平均指标对比指数是两个平均指标在不同时间上对比的相对指标指数(计算题)一般公式:5.指数体系(计算指数-建体系-分析) 综合指数体系的一般形式:总量动态指标=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6.指数体系中的因素推算。
(例题236页第3题)第六章1.抽样平均误差(计算题) 抽样平均误差概念: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异,仅指由于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不包括登记性误差和系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