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____唱大戏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五年级下册第三个单元。
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活动的能力增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增加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活动以及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能用正确的方法、满怀感情地歌唱。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唱歌《看大戏》《西湖美》、欣赏《花木兰》《故乡是北京》,力图通过唱歌、欣赏、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让学生易于接受,这几首作品具有相同的特点,都不是传统剧目,而是采用豫剧、梆子、越剧、京剧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
通过这些具有戏曲元素的创作作品,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有粗浅认识,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文化精粹的种子,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看大戏》,准确把握歌曲节奏及豫剧风格歌曲的演唱特点,并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
2.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了解民乐与管弦乐合奏的音乐形式。
3.学唱歌曲《西湖美》,提高学生对戏曲风格唱歌作品的把控能力,准确表现歌曲的越剧风格,总结分析方言与戏曲曲调之间的关系。
4.欣赏《故乡是北京》,了解“京歌”这一音乐体裁。
能够分辨出歌曲中的京剧元素,并尝试通过模仿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准确而富有感情的演唱豫剧风格的歌曲。
2.分辨乐曲的结构,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3.用美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通过聆听与体验使学生了解京歌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难点:1.准确演唱歌曲中音程大跳、拖腔和甩腔的旋律音调。
2.对河北梆子音乐形象有初步了解。
3.初步掌握越剧的唱腔,掌握一字多音及大调音阶的演唱。
4.区别京歌与其他音乐体裁歌曲在音乐特点上的不同之处。
四、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指出:“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单元唱大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歌《看大戏》。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
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豫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种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二、介绍豫剧的特点:(1)发展历史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
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小三弦、笛子等,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2)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
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
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极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3)音乐特点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
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奏,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
三、学生演唱《看大戏》这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唱腔特点的歌曲,演唱时可以模仿戏曲风格加以表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花木兰》。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并了解河北梆子这种艺术形式。
6.背诵古诗《木兰辞》7.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歌曲《西湖美》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西湖美》,让学生了解越剧的演唱特点。
《看大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聆听、感受、模唱的音乐活动中,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在歌曲演唱中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豫剧的唱腔、流派、地方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通过歌声表现歌曲中豫剧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节奏谱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我说你猜师在黑板出示四条节奏,生根据老师所读,找出对应的节奏X X X | X O | 五七斗志昂扬X X | X.X XX | 斗志昂扬XX XX | XX X | 今天学习看大戏XXXX XX | XXXX XX | 相信自己嗨嗨,相信自己嗨嗨2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艺术种类?生:戏曲。
师:你知道有哪些戏曲种类?(学生自由回答)师: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戏曲。
(师出示课件图片)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
从古到今,传承了数千年,到如今,分类精细,场面宏大,各行当出了很多优秀的表演大师。
今天呀,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戏曲大世界3 了解戏曲,了解豫剧师播放课件,生通过图片来认识脸谱及各角色行当师:戏曲的人物角色有生旦净丑,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学习戏曲表演的人,既要唱,还要说,会表演,更要会一些必要的舞蹈动作和杂技动作,综合性实力必须绝对是刚刚滴黑脸-刚正勇敢包黑红脸-忠义关公白脸-奸诈心眼多曹操黄脸-干练猛烈二、新课教学1. 生聆听音频范唱。
2. 学生看视频第二次聆听。
师:听到《看大戏》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3.难点纠正,师一句一句教生跟唱。
休止符的唱法06 56 | 2 7 0 |#4要唱准3535 i #4 | 5 —|师增加句子长度教生跟唱。
5. 师完整大声唱,让生小声跟唱。
6.师伴奏,生唱。
三、拓展延伸1.了解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及伴奏乐器:在刚才的戏曲中,同学们都听到了哪些打击乐器的声音呢?师再次播放歌曲,让生分辨。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戏曲大舞台”作文范文(共3篇)范文一:戏曲来我家一、看戏“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子也要去。
”在前不久,我家所在的小区——“五兴苑”小区来了第一个戏剧团——常州“龙凤”戏剧团,这可乐坏了小区里的老老少少,当然我也不例外。
那天,我放学回家,一进小区大门,就见不远处有个红棚子的戏台搭起来了,我心中一喜——我知道今晚有戏看了。
果然,在吃完晚饭后,隐隐约约听见一两声清越的唱戏声。
我硬缠着爸妈带我去看戏,他们拗不过我,只得同意,于是我们便走向戏台。
远看,戏台周围早已人山人海,一路上远远近近的人们三三两两络绎不绝奔向那戏台。
走近去,不大的戏台前的空地上,带凳子的乡邻乡亲们早已端坐着;有骑三轮的,车里带几张小板凳,一家老小就坐在车里;有骑摩托的小夫妻则坐在摩托上。
外围的自然是闲闲散散的站着观看,乡下人不讲究,图个乐子,也有装绅士的,那可得站个两腿抽筋,那是终究是看不长久的。
台上的戏早已开锣了,一两个戏子正在一唱一和,戏台的左侧的小黑板上早已挂着本场戏的剧名,看着剧名再细细静听,不出三五句就知道台上的哪位是主角,哪个是配角,戏唱到了什么地方,因为这些剧目都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甚至妇孺皆知。
不信,听:“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的圆又圆。
一人推磨像牛车水,两人牵磨像扯蓬船。
”这是清亮的女声,接下来是浑厚的男中音“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
上爿好像龙吞珠,下爿好像白浪卷。
”那是《双推磨》; “我是多才多艺的老太婆,今年58,最近天天有活干,前天去当接生婆,昨天去当哭丧婆,今天当人家的大媒婆… … ”这是《雪地产子》,台上的女演员表情丰富,声音甜美,生动的表演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个形象活脱脱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能呱呱”的幽默风趣的妇女形象。
听着听着,我早已沉醉其中,忘了时间。
这时,妈妈说:“我们回家吧!已经8点半了! ”我这才回过神来,一想到明儿还要上学,我才依依不舍地随爸爸妈妈回家了。
第三单元:唱大戏《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故乡是北京》位于本单元第四课时,是一首欣赏作品。
这首作品由阎肃作词、姚明作曲,在中央电视台1989年元旦晚会上演唱后广为流传。
作品采用京剧唱腔的典型音型,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歌曲之中,使整首歌曲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京腔京韵。
歌曲一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以叙述性的口吻抒发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经过间奏,音乐进入第二段,歌曲旋律优美上口,描述了北京的美丽景色;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在节奏上加以变化,采用了紧拉慢唱的手法将歌曲推向高潮。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段、四大行当、伴奏乐器、锣鼓经等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京剧唱腔,感受了京剧的韵味,培养了学生对于戏曲学习的兴趣。
但对于歌曲中京剧元素的分辨,京歌音乐风格的感受,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通过本单元学习,应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文化精粹的种子,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感受其具有的戏曲音乐风格特点,喜爱并尊重我国多元的民族艺术形式。
2.了解“京歌”这一音乐体裁。
欣赏其他京歌,增加学生对京歌的了解。
3.能够分辨出歌曲中的京剧元素,并尝试通过模仿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4.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演唱歌曲片段,感受传统艺术学习方式的独特魅力。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欣赏《故乡是北京》,并尝试用声音进行模仿和表现,体会京腔京韵。
难点:充分感受京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五、教学准备ppt六、教学活动1.导入(1)教师演唱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中国哪种音乐形式?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教师: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如果将这些元素融入歌曲中,会有怎样一番韵味呢?(听赏《故乡是北京》)(2)请学生谈谈听赏后的感受。
(3)介绍“京歌”教师:歌曲把传京剧和流行音乐结合了起来,歌词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内容,而曲调则采用了京剧的唱腔元素,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新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唱大戏》第一课时《看大戏》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之情。
2、初步了解有关豫剧的知识。
3、用打击乐器和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通过歌声表现歌曲中豫剧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二胡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锣鼓音乐,引出《看大戏》师:同学们,听到刚刚的锣鼓音乐是你能联想到什么?生:唱戏。
师:同学们有看过唱戏的吗?生:略师:我小的时候去看戏,场面可热闹了!爷爷奶奶拿着扇子在前面走,我拿着小凳子在后面跟着,人山人海,墙头上,房顶上都坐着人,可有意思了,我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看大戏》视频)二、学唱歌曲1、欣赏视频欣赏《看大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谁来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生:好多人,唱戏的,看戏的,马车,乐器等。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唱戏离不开乐器,大家看看这种乐器(教师拿出锣敲几下),知道它是什么乐器吗?生:(略)师:对,它的名字叫锣,有人注意到刚刚的视频里的歌曲中也出现锣的声音了吗?生:(略)师:我们再来聆听一下这首歌曲,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锣的声音出现在什么地方?2、聆听歌曲(播放歌曲《看大戏》)师:谁来说?生:休止符的地方。
师:每个四分休止符的地方都有锣的出现(点击课件)(教师边说边拍两下手),用锣来伴奏,那这是戏曲吗?生:略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具有戏曲唱腔的歌曲。
现在老师来唱一下这几个乐句,请同学们在休止符的地方给老师拍手,看谁拍的最准确!(教师唱,学生拍手)师:太棒了!你们发现我在唱之前弹了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教师在示范一下前奏),这段音乐叫……生:前奏师:在戏曲中我们叫它过门。
在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几次过门?生:两次,师:那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从哪里分?生:两个部分,从第二个过门那里分。
3、分段学唱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点击课件),同学们来试着跟老师的琴声唱一下这几个乐句。
看大戏教学目标:1.感受、演唱戏曲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热爱之情。
2.参与聆听,感受。
模唱等音乐活动,并在歌曲演唱中初步掌握豫剧唱腔的特点。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休止符、#4、甩腔、拖腔教学思路:《看大戏》这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唱大戏》中的一课教材。
具有豫剧特点的歌曲,想通过学习这一课,来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音乐,豫剧的唱腔风格特点,在这节课中,来让学生感受戏曲音乐的魅力。
喜爱上我国的戏曲音乐并可以传承和发扬。
课时:一课时教具:电子琴、锣、鼓、镲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师: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同时,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①这是什么戏曲种类②听出了哪些伴奏乐器(播放《花木兰》视频)3.请生回答。
师总结①豫剧师简介(PPT)②文场伴奏乐器:板胡、小三弦、笛子。
武场:锣鼓镲(放ppt)4.听完刚才的《花木兰》选段,你觉得豫剧的唱腔风格是什么?(ppt选项①轻悠婉丽②粗犷豪放③苍劲悲凉)二、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具有豫剧唱腔特点的歌曲《唱大戏》1.师范唱2.师:同学们,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和我们学过的歌曲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生:。
3.师:对,这就是戏剧中的念白(ppt)。
是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是体现人物思想的一种手法。
提示附点节奏并对比。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全体读。
4.师:这是几几拍的歌曲?强弱关系是什么?生:。
5.师:复听歌曲,边听边跟着旋律打出强弱拍。
6.师:同学们对四二拍的强弱掌握的很熟练,打的非常准确。
7师:有节奏地读一下歌词。
(放鼓点,读)(讲解重难点句:休止符。
)8.师:下面,老师来弹旋律,同学们用“la”这个音来模唱。
(师弹旋律)三:学习歌曲1.师:刚才在唱旋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想唱歌曲了,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第三单元唱大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看大戏》。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
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豫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种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二、介绍豫剧的特点:
(1)发展历史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
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小三弦、笛子等,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2)艺术特点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
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
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极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3)音乐特点
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
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奏,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
三、学生演唱《看大戏》
这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唱腔特点的歌曲,演唱时可以模仿戏曲风格加以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并了解河北梆子这种艺术形式。
6.背诵古诗《木兰辞》
7.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西湖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西湖美》,让学生了解越剧的演唱特点。
2.对比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对答”片段。
3.通过看插图,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能注意到乐曲在配合画面时的相辅相成作用,并能创造性地进行包括模拟“音效”在内的配音。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看大戏》
2、学唱《西湖美》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越剧的特点。
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具有江南灵秀之气。
(3)播放《西湖美》图片,边看边欣赏音乐。
(4)请学生谈一谈这两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景色描述中所起的作用。
(5)教师总结。
3、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乐曲是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
(3)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对答”片段,模仿音乐中的吴语方言,感受语言和戏曲曲调的密切关系。
(4)学生谈谈这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电视剧中所起的作用。
(5)教师总结。
4、再次演唱《西湖美》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独唱《故乡是北京》。
教学目标:
1、作品介绍
2、模仿歌曲音调,唱一唱,体会京歌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京剧唱腔的特点,学唱《故乡是北京》。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
感受歌曲《故乡是北京》的京剧唱腔。
2、作品介绍:
这首歌曲采用了京剧唱腔的典型音调,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歌曲中,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京腔京韵,人们将这种类型的歌曲称为“京歌”。
这首京歌分为三段:第一段以诉述的口吻抒发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经过间奏进入第二段,歌曲旋律优美上口,描述了北京的景色。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在伴奏上加以变化处理,采用紧拉慢唱的手法将歌曲推向高潮。
3、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样表现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的。
4、学唱歌曲《故乡是北京》
能用稍慢、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故乡是北京》。
师:为了表现热爱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倚音,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
现在,我们视唱三个乐段。
3.模仿歌曲音调,唱一唱,体会京歌的韵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