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盘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毋庸_省略_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_讨论_黄金洲
- 格式:pdf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10
古代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
制作模种→翻模具→翻制蜡型→配制石膏浆料→真空灌浆→硬化、干燥→脱蜡,焙烧→熔铜→真空浇注→炸石膏→清理→切割水口→打磨、抛光、着色→成品入库。
古代的工艺是在蜡模外面精细地涂上潮湿的粘土,然后一层一层厚厚的粘土涂上去,为下一步形成浇注青铜融液的空腔做准备。
现代方法是先把蜡模在水玻璃溶液里浸泡,水玻璃又叫泡花碱,化学名称叫偏硅酸钠,是一种黏合剂。
在外面挂上5-6层的耐火材料,稍大型的物件甚至要挂8-9层之多。
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特点
曾侯乙墓尊盘底座为多条相互缠绕的龙,它们首尾相连,上下交错,形成中间镂空的多层云纹状图案,这些图案用普通精密铸造工艺很难制造出来,而用失蜡法精密铸造工艺,可以利用石蜡没有强度、易于雕刻的特点。
用普通工具就可以雕刻出与所要得到的曾侯乙墓尊盘一样的石蜡材质的工艺品,然后再附加浇注系统,涂料、脱蜡、浇注,就可以得到精美的曾侯乙墓尊盘。
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摘要:就先秦时期青铜器中四类无法按分块陶范铸造工艺解释的纹饰或附件——器物通体饰难于整体脱范的纹饰,纹饰凹槽内宽外窄,形成倒勾纹饰。
纹饰边缘上翘,形成翻边的纹饰以及无范线绞股绳索状附件进行了技术分析或模拟试验。
认为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焚失法铸造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技术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器例”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关键词:中国早期失蜡铸造焚失法铸造中国古代失蜡铸造技术起始于何时何地,是中国金属工艺史中的一个悬案。
国内外学者就此发表过不少见解,商代说、西汉外来说、西晋说等等不一而足。
自20世纪70年代云南江川李家山、湖北随县、河南淅川先后出土了分别属于春秋晚期的透雕祭祀铜扣饰、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尊盘、春秋晚期的铜禁以来,这些出土于不同地区、风格迥异、结构大多相当复杂、技术娴熟高超的器物,应不属于早期失蜡铸件: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始年代不迟于春秋早中期、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观点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
一、早于春秋晚期失蜡铸件的发现自90年代以来,一些早于或与淅川楚墓铜禁年代相近的失蜡铸件先后被发现。
1991年笔者在考察湖南岳阳出土的青铜楚器愠儿盏时,发现其盖纽及三足的透空纹饰均由失蜡铸造成形。
承湖南省博物馆刘彬徽先生见告,此器当制作于公元前600年至前530年之间(淅川铜禁年代约在公元前552年或稍晚)。
1994年华觉明作为访问学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详细考察了楚王盏的透雕盖纽。
确认其为失蜡铸造成形。
根据器物的铭文,李学勤厘定此器属楚共王熊审。
共王在位年代为公元前590年至560年,可见此器年代早于淅川铜禁。
2002年河南叶县许国国君灵公许公宁墓出土一透空附饰残件,2003年12月笔者应李学勤先生的邀请赴叶县考察许公宁墓出土青铜器群,确认透空附饰为失蜡铸件。
2006年8月华觉明、谭德睿再赴叶县详细考察,肯定透空附饰为失蜡铸件。
1978年曾侯乙尊盘出土后,华觉明等认定尊盘的附饰等一些部件为失蜡法(熔模铸造)成形[1],这一意见并以鉴定会的形式加以明确[2]。
此后不久,淅川下寺楚墓出土年代略早的王子午升鼎爬兽、铜禁等也被认为是失蜡法铸件[3],学者因此进一步认为失蜡法在东周时期的运用、汉魏及以后时期的发展都是明确的[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针对尊盘失蜡法工艺具体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发表,苏荣誉[5]、华觉明[6]关于中国古代冶铸史的论著中,对曾侯乙尊盘失蜡法工艺都有类似的意见。
在此之前,万家保也以尊盘为重点撰文论述了中国古代失蜡法铸造[7]。
由于古代铸造工艺研究专家一致的意见,曾侯乙尊盘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观点广泛为中外学术界所接受和阐述。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尊盘为失蜡法铸造的意见。
例如李志伟提出曾侯乙尊盘可能为漏铅法铸造[8]。
不过,漏铅法在原理上与失蜡法实际上是近似的。
真正的颠覆性意见是近来周卫荣等提出的尊盘附饰的纹饰单元均为范铸法铸造、纹饰单元与其下的铜梗是通过分铸焊接技术成形的看法[9],周卫荣等也不同意下寺楚墓等等青铜器包含有失蜡法工艺,并进一步认为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工艺。
为此,不同意见展开了讨论。
李志伟再次阐述了尊盘的漏铅法工艺,认为范铸技术,特别是在“300左右立方厘米狭小范围内须施行数百个焊点才能将它们组焊成形”的焊接技术,在尊盘附饰上没有可操作性[10]。
华觉明等回顾了曾侯乙尊盘鉴定经过,列举了学者们认定的一些汉代及以前失蜡法铸件[11]。
赵世纲重申了下寺等地的铸件为失蜡法铸造,认为当时的铜焊技术不可能完成下寺铜禁等铸件的纹饰与铜梗的焊接[12]。
李元芝等对叶县出土春秋晚期偏早的许公宁器耳进行CT 扫描观察,结果表明“铜梗和器体及纹样都是整体铸造而不是焊接或铸接”,因此为失蜡法铸造[13]。
谭德睿又一次谈到商时期的一些“无法用分块陶范法铸成的纹饰和附件”可能使用了“焚失法”等铸造技术,失蜡法在中国有其滥觞时期[14]。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该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曾侯乙编钟,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下面将详细介绍曾侯乙墓中室出土的文物。
一、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之一。
尊盘由尊和盘两部分组成,尊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
尊的口沿部有精美的浮雕装饰,盘内底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表明了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和用途。
尊盘的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铆接等多种工艺手法,融合了青铜文化、玉文化、漆文化和雕塑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
尊盘的表面还饰有金、银、玉等多种材质的镶嵌和装饰,使整个器物更加华丽精美。
尊盘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曾侯乙铜鉴缶曾侯乙铜鉴缶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另一件重要青铜器,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盛酒器。
铜鉴缶由鉴和缶两部分组成,鉴高48.1厘米,口径62厘米,缶高28.8厘米,口径50厘米。
鉴内放置缶,缶内盛酒,鉴与缶之间的空隙可以盛放冰块,以达到冰镇酒的效果。
这种盛酒方式在古代被称为“冰鉴”,是我国古代酒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
铜鉴缶的造型别致,工艺精湛,表面饰有精美的浮雕和镂空纹饰,充满了艺术性和实用性。
同时,铜鉴缶的出土也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酒文化、青铜器制作工艺和保存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曾侯乙鹿角立鹤曾侯乙鹿角立鹤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青铜器。
它集鹿角、鹤身、鸟翅等多种动物特征于一体,形象奇特,寓意深远。
鹿角立鹤高85.5厘米,双翅展开宽126厘米,重19公斤。
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鹿角立鹤的出土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动物和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再论“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南方文物2007・2周卫荣(中国钱币博物馆)董亚巍(湖北鄂州市博物馆)万全文(湖北省博物馆)王昌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6月,我们对中国青铜时代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提出质疑以来!",曾有5场研讨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而近来,《中国文物报》、《中原文物》等报刊又相继发表了四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这充分反映了学术界的重视程度。
有鉴于此,及时向学术界和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介绍我们的最新研究进展,应该有助于在友好的气氛下,推动这一学术讨论的深入开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论证质疑中国青铜时代的失蜡铸造工艺,不是“突发奇想”,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若干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从技术史的理论角度,认真思考古代技术起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不断感悟而形成的成熟观点。
这些关键技术包括叠铸工艺、翻砂工艺和中国古代的黄铜和炼锌术等。
综合思考这些关键技术所蕴含的内在规律,逐步形成了如下的认识:(1)没有需求即没有发明,没有需求亦即没有发展;(2)技术的本质是文化的、社会的,具有系统的内在关联。
任何新技术的发明,皆缘自必要的技术积累过程和社会的需求。
有了这些认识,再次系统审视中国古代青铜范铸技术之后,则认识到:(1)高度发Abstract:Thispaper,basedonthetheoryofthetechnicalhistory,demonstratedtheobjectivelawof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noneed,nodevelopment"and"noneed,nodevelopment",pointedoutthat"lost-modelprocess"couldnotoriginatefromtheChineseBronzeAge,inwhichtherewasadevelopedclaymouldcastingsystem,andmadeafurtherdemonstrationaccordingtothemanufacturetechniquesofthezunandpanofEarlYiofZengandtherelatedsimulativeexperimentalresults.Atthesametime,thispaperdoubtedthattheChineselost-waxtechnologyoriginatedfromlost-fabricprocess(burntmethod)inShangandZhouDynastiesandputforwardthatlost-waxprocessinChinawasfirstlyimportedfromtheWesttocastWesternstylefiguresofBuddhaafterBuddhismwasintroducedintoChina.Keywords:thetheoryofthetechnicalhistory,theBronzeAge,lost-waxtechnology,thezunandpanofEarlYiofZeng,lost-fabricprocess(burntmethod)摘要:本文从技术史的理论角度论述了“没有需求就没有发明(Noneed,noinvention)”、“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等技术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中国古代(青铜时代)在发达而成体系的青铜范铸技术环境里是不可能孕育发展出“熔模铸造体系”的,并以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及相关的模拟实验结果作进一步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古代“失蜡工艺”起源于商周青铜器“焚失法”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失蜡工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铸造“西洋风格”的佛像传入我国。
史上最全的曾侯⼄·青铜器⾼清鉴赏曾侯⼄墓——2400年前的地下乐宫1978年5⽉,考古⼯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发掘了擂⿎墩1号墓。
这是⼀座战国早期⼤墓,墓主⼈是⼀位名叫“⼄”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433年。
因为墓中⽂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字样的铭⽂,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为曾侯⼄,⽽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墓。
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积达220平⽅⽶,共出⼟了15404件⽂物,其中,由世界上最⼤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组成的交响乐团,是⼀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和⾳乐厅。
许多未必声名显赫的⽟器、漆器,也以精湛的⼯艺和奇特的外形令⼈叹为观⽌。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曾侯⼄墓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以及先秦时期的⽣活场景,也改变了⼈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化的认识,在世界⾳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
今天,这些珍贵的⽂物被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当中,在这⾥我们可以想象古⼈在短暂的⽣命中追求灵魂的永恒,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对神明的敬畏,热爱⽣活,追求美好,充满浪漫的情怀。
1乐器曾侯⼄墓出⼟9种125件乐器,向我们展⽰了⼀座2400多年前的地下乐宫。
铜建⿎座建⿎,是由⼀条长⽊柱贯穿⿎⾝,插⼊⿎座正中间的空⼼圆柱组成,建⿎座就是承插建⿎的底座。
这件建⿎座是分别铸造后焊接为⼀体,由8对镶嵌着绿松⽯的⼤龙簇拥着中⼼圆柱,圆雕的群龙⾝上盘绕着数⼗条⼩龙,⾸尾呼应,相互缠绕,给⼈纷繁缭乱、变幻莫测⼜舒展开朗、⽣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圆座的外缘有4个对称的铜环提⼿。
整个⿎座远看像⼀盆熊熊燃烧的⽕焰,近看似乎是阵阵⿎声惊醒了群龙,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曾侯⼄编钟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秦汉。
它由⼤⼩不同的青铜钟按照⾳调⾼低次序排列,悬挂在钟架上,以敲打的⽅式进⾏演奏。
曾侯⼄墓出⼟的编钟共65件,包括19件钮钟、45件甬钟及1件楚王熊章赠送的鎛钟,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
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一、引言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是中国古代制造青铜器的一种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的起源、制作流程、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二、起源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晚期。
在商代晚期,中国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但是由于当时的铸造技术有限,青铜器的形状和大小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工匠开始尝试使用失蜡铸造工艺。
失蜡铸造工艺的核心思想是先用蜡制作出青铜器的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涂上一层特殊的泥浆,待泥浆干燥后,将其放入烤炉中加热,使蜡融化流出,留下一个空腔。
接着,将熔化的青铜注入空腔中,待青铜凝固后,将泥浆敲碎,就可以得到完整的青铜器。
三、制作流程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的制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制作模型:首先,工匠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出青铜器的模型。
模型可以使用蜡或者其他可塑性材料制作,需要保证模型的形状和细节符合设计要求。
2.涂泥浆:将制作好的模型涂上一层特殊的泥浆,这种泥浆通常由粘土、砂粒和纤维等材料混合而成。
涂泥浆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保护层,防止青铜在铸造过程中与外界氧气接触。
3.干燥和加热:待泥浆干燥后,将其放入烤炉中进行加热。
加热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的青铜合金配方和模型的大小而定,通常在700°C至1000°C之间。
4.蜡融化:在加热的过程中,泥浆中的蜡会融化流出,留下一个与模型形状相同的空腔。
这个过程称为蜡融化。
5.青铜注入:待蜡融化后,将熔化的青铜注入空腔中。
注入的青铜需要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和润湿性,以保证青铜能够充分填充整个空腔。
6.静置和凝固:注入青铜后,将模型放置静置,待青铜凝固后,形成完整的青铜器。
7.打破泥浆:青铜凝固后,将泥浆敲碎,取出青铜器。
8.打磨和精加工:取出的青铜器通常还需要进行打磨和精加工,以去除表面的瑕疵和提升外观质量。
四、特点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精细复杂:失蜡铸造工艺可以制作出形状复杂、细节丰富的青铜器。
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做法
青铜铸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铸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用途。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做法是“失蜡法”。
这种方法是在商代晚期发明的,也被称为“铸造法”。
它的原理是先用蜡在模具内制作出器物的形状,然后在蜡上涂上一层泥土,再用火烤烤,使蜡融化流出,留下一个空腔。
接着,将铜水倒入空腔中,待铜水凝固后,将泥土敲碎,取出铜器即可。
失蜡法的优点是可以制作出复杂的器物形状,而且铜器表面光滑,质量较好。
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制作过程比较繁琐,需要多次涂泥、烤烤等步骤,而且制作出来的铜器数量较少,成本较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铸造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铸造方法,如“鎏金法”、“鎏银法”、“鎏铜法”等。
这些方法都是在失蜡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青铜器的制作更加精细、美观。
总的来说,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做法是失蜡法,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随着时间的
推移,青铜铸造技术不断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侯乙是欢迎辞忽略)曾侯乙是曾国一位名乙的诸侯,大约在公元前433年,他驾鹤西去,这位国君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从来没有浮现过,知道20世纪70年代,湖北随州发现这位国君的陵墓,我们才知道其人。
不论东方或西方,公元前433年前后所发生的事情,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的精神基础就在这个时期,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
曾国国君生活的历史时期,恰在轴心时代的中间段,他遗物所反应的文化面貌,是这个时代真切的映像,所以他以及随他一起下葬的一万多件遗物所具有的意义就非同一般。
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就是曾侯乙墓葬中非常具有代表代表性的一些文物。
现在通过这幅曾国的版图(本来照了照片的,可是回来发现没有了,真是见鬼了)我们可以看出曾国当时是位于汉水以东,大别山以西。
曾国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资料记载,其实曾国就是《左传》里提到的随国,曾,随是一国两名。
《左传》说随国是周朝封在南方最大的同姓方国,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其地位与作用有些像周王室在江汉地区的总代理。
我们可以看到,曾国和楚国相邻,很多史迹都与楚国有关。
楚国为了进取中原,实行扩张政策,随国是其中最主要的对象。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随国最终在政治上成为楚国的附庸,在地域上纳入楚国的怀抱,政体和文化逐渐消亡了。
我们可以从这个椁室模型中看出,曾侯乙墓的结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根据方向分为中室,东室,西室和北室。
楚国人崇尚东方,所以曾侯乙的主棺位于东室正中,周围还有8个陪葬棺,一个殉狗棺还有一些丝竹乐器。
陪葬棺内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加上西室里13具陪葬棺,一共有21人为曾侯乙陪葬。
她们生前为曾侯乙服务,死后仍要尽职尽责。
中室主要放置以65件一套的大型青铜编钟,32件一套的编磬为中心的乐器和以“九鼎八簋”为中心的青铜礼器。
北室用于储藏,里面有一些零散的兵器和240枚竹简。
曾侯乙的主棺分为内外两层,全部彩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内棺,内棺左右侧板的图像基本对称,描绘有不同类型的神灵,龙凤及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