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歌剧 雷佳
- 格式:docx
- 大小:15.64 KB
- 文档页数:1
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研究歌剧《再别康桥》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唐朝作曲,根据徐志摩的诗作改编而成的歌剧。
作品以徐志摩离别康桥的经历为创作背景,突出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在这部歌剧中,重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重复、对唱等手法来加强表达情感,突出主题,为整个剧情增添了层次和深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的研究。
重唱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被广泛运用,它通过重复、对唱等形式,将角色的内心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在主题曲《再别康桥》中,男女主人公通过对唱的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款款,展现了他们离别时的心情之苦。
重唱还可以用来强调主题,比如在戏剧高潮部分,通过重唱表现男女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煎熬,使整个戏剧情节更加悲壮感人。
重唱需要艺术表现力。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作曲家唐朝通过对旋律、音色和编曲的精心设计,使得重唱更富于表现力。
他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元素来突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比如在男主人公的曲子中运用了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音色,来表现他内心的忧伤与迷茫;而在女主人公的曲子中则运用了明快的旋律和清澈的音色,来表现她的坚强与独立。
这些精心设计的音乐元素使得重唱更具有感染力,观众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重唱还需要与舞台表演相结合。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和舞台表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够使得作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通过角色的动作、表情和音乐的交相呼应,重唱得以更好地表现出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变化。
重唱还需要与舞美的设计相融合,比如通过舞美的变化来引导观众对不同情节的理解,增强戏剧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形式、表现力和与舞台表演的结合,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深刻,更能够感染观众,引起共鸣。
重唱不仅是作曲家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演员表演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形式,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文艺理论34摘要:雷佳是我国著名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她对人物的把握与演绎精准细腻,对人物的形象刻画饱满丰富。
本文将要以雷佳为线索,主要从她主演的民族歌剧《再别康桥》、《木兰诗篇》、《运河谣》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研究其女性形象在民族歌剧中的多样性。
关键词:雷佳;女性形象;多样性一、雷佳的艺术经历雷佳,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青年歌唱家,一个地道的湖南湘妹子,从小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她的表演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专业的学习,她从未停下脚步。
学历上,从中国音乐学院的本科,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硕士,再到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音乐会实践上,从她的《复兴之歌》到《报答》、从《民歌专场音乐会》再到《博士毕业音乐会》;参演歌剧上,从《再别康桥》到《木兰诗篇》,从《运河谣》到《白毛女》;从一次次的参加春晚到一次次的大型活动演出等;这一路的成长经历,铸就了她丰硕的艺术修养,也伴随着这一路的脚步,使她成为了中国青年声乐大军中的领衔人物。
她的声音圆润优美,清澈灵秀,大气且富有张力,技艺上的精湛展现,歌剧中人物的精准刻画,和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传情达意的修养着实令人敬仰悦服。
二、雷佳主演的女性形象在民族歌剧中存在体现作曲家的倾心创作及浇灌,丰富了歌剧的发展,从《白毛女》里程碑式的成功,到《江姐》再到《伤逝》,一个个独特的女主人公形象深入人心。
更令人喜悦的是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海纳百川的态度,在这地大物博,疆土辽阔的国度,优秀的作曲家层出不穷,正是他们创造出了众多精彩优秀的民族歌剧。
接下来则主要以歌唱家雷佳主演的《再别康桥》、《木兰诗篇》、《运河谣》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
1.知识女性形象——林徽因林徽因,知识女性。
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作家。
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集智慧、才华与美貌于一身,“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雷佳演绎的女主角林徽因,温婉儒雅,脱俗淡雅,无论是衣着、谈吐,还是唱腔、表演,举手投足间都颇有大家风范。
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作品与演唱分析作者:马巧梅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作品以及演唱分析,从唱词内容、曲式、旋律、艺术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与梳理,从而展示《一首桃花》深厚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一首桃花》作品分析演唱分析一、歌曲《一首桃花》创作背景歌剧《再别康桥》取材、改编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陈蔚编剧,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雪石作曲,这是国内剧第一部而且是唯一一部公演了的小剧场歌剧。
《再别康桥》的上演,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开创了中国歌剧的一种新形势,同时也成为我国现阶段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以林徽因为线索,描述的是在那段岁月里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歌曲《一首桃花》是最有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围绕林徽因而展开的,该曲创作于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时,与徐志摩重逢时所创作的。
再见故人,心中泛起无限的回忆,故而写下了这首美丽的诗词《一首桃花》。
二、《一首桃花》作品分析(一)曲式分析歌曲《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演唱作品,属于两段体,分为A、B两段。
它是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结合,且A段属于宣叙调,B段属于咏叹调。
A段描述的是桃花静态的安宁与美丽,B段则是对桃花动态美的表达。
歌曲为g小大调,整体速度为行板(Addante)。
A乐段(13-25)。
由四个乐句组成(5+2+2+3+3)。
A段使用的拍子是四四拍子,为g小调。
A段结束时连接到B段中间有一小段的间奏,这是为转调做准备的。
连续的八度一音响将音乐推向高潮。
B段(27-35),转为降B大调,使用的拍子是四三拍与四四拍的结合与交替。
这是歌曲的副歌部分,这时候速度加快,前后紧接,刚进入歌曲B段部分(咏叹调)时候,使用的渐强的记号(piu mosso),和前面的宣叙调部分在速度和力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快到结束部分的时候,“一瞥一瞥”又弱下来,且转回了g小调。
雷佳(总政歌舞团青年女歌唱家)雷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新国风音乐”倡导者与传播者。
作为中国新生代民歌的领军人物,雷佳的演唱兼民族、美声、戏曲之美,涵浑大气,灵秀韵致,曾被格莱美奖评委会主席Joshua Cheek誉为“最中国的声音”。
她先后摘取“金钟奖”金奖以及“青歌赛”金奖桂冠,并荣获第九届CCTV-MTV 音乐盛典--内地年度最佳民歌手奖,演唱的歌曲多次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并荣立三等功三次。
个人简历编辑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9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2002年顺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2010年获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硕士学位。
2013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
作为“新国风音乐”倡导者与传播者的雷佳,于2011年先后举办了以“复兴之歌”为主题的两场独唱音乐会,她在用歌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
2003年,雷佳荣获第三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声乐大赛金奖,2004年获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职业组民族唱法金奖。
她还多次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并荣立三等功三次。
从2005年起,雷佳已经连续八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雷佳照片(7张)2008 年,雷佳主唱的《中华56民族之歌》专辑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各国政要和使节。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雷佳演唱了唯一一首有领唱的歌曲《领航中国》。
从2009年11月开始,雷佳领衔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开启全球巡演之旅,先是在日本东京、北海道等地拉开帷幕,后又登上人民大会堂、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完成了“七一”献礼、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助威专场演出。
雷佳演唱电视剧歌曲
雷佳是中国内地女高音歌唱演员,她演唱过的电视剧歌曲有《爱在家国之间》《人生之路》《人世间》。
《爱在家国之间》是电视剧《火红年华》的主题歌,由唐跃生作词,王喆作曲。
歌曲民族韵味浓郁,旋律优美流畅。
雷佳的演绎深情动人,富有感染力,讴歌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了“三线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热血青春。
《人生之路》是电视剧《人生之路》的同名主题曲,于2023年3月20日在央视一套首播。
该剧讲述了生活在陕北高家村的青年高加林为了改变命运,努力奋发图强,历经世事变迁和命运接二连三的考验后,在时代的浪潮中谱写平凡人不平凡人生的故事。
《人世间》是电视剧《人世间》的片尾曲,于2022年3月1日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首播。
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作品与演唱分析再别康桥写作背景话题: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知识分子成功经验桃花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作品以及演唱分析,从唱词内容、曲式、旋律、艺术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与梳理,从而展示《一首桃花》深厚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一首桃花》作品分析演唱分析一、歌曲《一首桃花》创作背景歌剧《再别康桥》取材、改编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陈蔚编剧,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雪石作曲,这是国内剧第一部而且是唯一一部公演了的小剧场歌剧。
《再别康桥》的上演,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开创了中国歌剧的一种新形势,同时也成为我国现阶段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以林徽因为线索,描述的是在那段岁月里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歌曲《一首桃花》是最有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围绕林徽因而展开的,该曲创作于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时,与徐志摩重逢时所创作的。
再见故人,心中泛起无限的回忆,故而写下了这首美丽的诗词《一首桃花》。
二、《一首桃花》作品分析(一)曲式分析歌曲《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演唱作品,属于两段体,分为A、B两段。
它是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结合,且A段属于宣叙调,B段属于咏叹调。
A段描述的是桃花静态的安宁与美丽,B段则是对桃花动态美的表达。
歌曲为g小大调,整体速度为行板(Addante)。
A乐段(13-25)。
由四个乐句组成(5+2+2+3+3)。
A段使用的拍子是四四拍子,为g小调。
A段结束时连接到B段中间有一小段的间奏,这是为转调做准备的。
连续的八度一音响将音乐推向高潮。
B段(27-35),转为降B大调,使用的拍子是四三拍与四四拍的结合与交替。
这是歌曲的副歌部分,这时候速度加快,前后紧接,刚进入歌曲B段部分(咏叹调)时候,使用的渐强的记号(piu mosso),和前面的宣叙调部分在速度和力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快到结束部分的时候,“一瞥一瞥”又弱下来,且转回了g小调。
| 文化艺术浅析歌曲《一首桃花》的情感表达及演唱处理□张小兰/文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经典的女高音的作品,为了更生动地演绎这部作品,本文以歌曲《一首桃花》为研究对象,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进行探讨,总结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为歌曲的深情演绎提供一定参考。
1 歌剧《再别康桥》概述《再别康桥》这部歌剧主要描述了中国民国时期以林徽因,徐志摩为代表的作家,以及学生之间的爱情与友谊。
该剧角色丰富,故事复杂而曲折,有着浓厚的现代色彩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舞台上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剧主要讲述才女林徽因在情感上的遭遇,并通过对她和三位杰出男子情感遭遇的描述来重现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
为能很好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进而取得美的艺术效果,该剧唱段中大部分采用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作品,比如《灵感》和《偶然》等。
音乐家们将诗歌作为词语,运用歌曲进行重新演绎,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
其中尤其是展现林徽因感情的歌曲《一首桃花》感人至深,受到艺界好评,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它是表达作者心境和自然之美的结合。
《再别康桥》的问世,给中国歌剧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也为中国歌剧创造了全新的形态。
它独特迷人的音乐特色,中西音乐结合的风格,使《再别康桥》获得巨大成功。
2《一首桃花》创作背景《一首桃花》诗作选用了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词《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女高音的唱段,它采用将宣叙调与咏叹调融合的方式,透过领唱乱世桃花娇艳欲滴的气息,实际是在歌颂青春,脱俗,美丽的女性典型人物。
其次,在歌词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手法,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写法上采取了隐喻的方式,但并没有直接描绘女性,只是利用有着相同特征的桃花、借桃花特点的比喻,来歌唱女性。
此曲吸收西方歌剧创作之精髓,融合中国古典韵味使得曲调风格独特。
这首歌曲旋律婉转感人、层层叠叠,歌词如诗歌般流淌进人们心中,叩击出人们心灵的悸动。
再别康桥歌剧简介
《再别康桥》是一部由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歌剧,根据徐志摩的同名诗歌改编而成。
该作品以徐志摩在离别康桥之际的内心独白为基础,通过音乐和舞台表演生动地展现了他对康桥的眷恋和无奈的离别之情。
歌剧《再别康桥》采用了现代舞台艺术的手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效果,营造出一个浪漫的氛围。
音乐方面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剧情上,《再别康桥》通过徐志摩的回忆和想象,展现了他与康桥之间的故事。
从他初次来到康桥,与爱人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到最终的分别和离开,整个故事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冲突。
这部歌剧以其深情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台表演,向观众传达了徐志摩内心深处的思念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通过音乐和表演的完美结合,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徐志摩对康桥的爱与离别所带来的痛苦。
《再别康桥》这部歌剧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情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浪漫而充满情感的世界。
歌剧《再别康桥》的主题分析作者:张敬飞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13期一、歌剧《再别康桥》的概述(一)歌剧《再别康桥》的历史人文背景歌剧《再别康桥》的剧名来自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主要故事情节是讲述了生活在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以及金岳霖之间的爱情和友情故事。
剧中多处使用徐志摩、林徽因的诗词作品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金岳霖、胡适等之间有关于爱情、友情的故事连接起来,全剧围绕林徽因而展开,她的魅力不仅仅限制于她的美貌,还有自身带有的强大人格魅力,还有对围绕在她身旁的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性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歌剧中的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胡适等都是当时文学界的精英,他们崇尚的是自由、和平,追求个性和解放的,是当时的杰出代表。
作曲家根据剧本的基本线路确定了音乐的风格与情感表达,强调了剧本与音乐的整体性。
总的来说,这部歌剧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遵循小剧场歌剧的探索意识,二是为了卸去歌剧的贵族外衣。
(二)歌剧《再别康桥》的主要故事情节《再别康桥》歌剧于2001年12月1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为广大歌剧爱好者所接受,它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新颖的剧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盛宴。
歌剧共有20段音乐,分别为男女声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等演唱形式。
总剧情部分主要分为八小节:一、“墓地游吟”;二、“天坛同台”;三、“再别康桥”;四:“沉沦上海”;五、“双清重逢”;六、“挣脱泥沼”;七、“白日飞升”;八、“人鬼情未了”。
歌剧中的人物都主要是围绕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而展开的。
讲述了林徽因与其他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与情感纠结。
在剧中,徐志摩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与金岳霖的家庭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很少提到。
歌剧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纷,另一方面是围绕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的婚姻生活,再其次是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他对林徽因痴恋一生。
再别康桥歌剧雷佳
11月5日下午两点,歌剧《》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11月27日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歌剧厅的舞台。
剧中林因的饰演者雷佳,徐志的饰演者皓银、金郑健,梁思成的饰演者张海庆率全体演员集体亮相。
歌剧《再别康桥》讲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精英林因、梁思成、金岳霖、徐志、陆小曼之间的爱恨情缘。
2001年,《再别康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次公演,开了中国小剧场歌剧的先河,在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2008年《再别康桥》重排后在北京首都剧场与观众见面,好评如潮。
2001年,当时还是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的雷佳就参与了《再别康桥》的演出,在其中饰演林因,雷佳将少女林因清纯无邪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获得一致肯定,雷佳也因此凭借这部歌剧跻身歌剧界新秀的行列。
8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如今的雷佳已经赢得了众多殊荣:国家一级演员、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金钟奖”金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金奖获得者、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在演唱事业上孜孜以求的同时,雷佳也一如既往地徜徉在歌剧的殿堂里,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2009年,是雷佳的“收获之年”,她不仅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担任唯一一首设领唱的歌曲《领航中国》的领唱,还主演了多部大型歌剧:陕北大型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中饰演女主角青青、青海花儿诗剧《雪白的鸽子》中饰演女主角尕冬妹、水立方首部大型儿童剧《北京传说》中饰演女主角机器人妹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0月,雷佳领衔二代“木兰”率《篇》在中国剧院再度与广大观众见面,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民族原创歌剧《木兰诗篇》发扬光大。
11月8日—20日,雷佳将随《木兰诗篇》主创团队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木兰花”将在东瀛绽放。
谈到自己的饰演的角色“林因”,雷佳充满崇敬之情:“她是完美的化身,良好的家世、杰出的才情、浪漫的爱情、美满的婚姻。
与她产生爱情的三位男士,徐志是诗人,梁思成是科学家,金岳霖是哲学家,而且都是当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足见她的魅力。
”
《再别康桥》的.导演陈蔚谈及《再别康桥》的主题时说,我们表现的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挣扎和追求,因此希望观众在观赏时不仅仅要关注其中的情感层面,更要关注其中的人文精神。
国家大剧院《再别康桥》项目负责人王路在发言中指出《再别康桥》是一部精巧、雅致、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艺术作品,同时她也得到了广大观众和演出市场的一致认可。
国家大剧院引进这部作品,对推动歌剧艺术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