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电视剧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16.27 KB
- 文档页数:2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视作品改编姓名:李潇文内容摘要:在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影片是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电影艺术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贡献。
其中,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颇具时代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改编将文学作品和电影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既丰富了电影艺术创作,有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文学本体改编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上,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却不计其数。
文学作品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反之,电影艺术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极大帮助。
尽管文学与电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却通过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创作,又扩大了文学艺术的影响。
其中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又是及其重大,在中国电影史上所占比例也值得人深思。
但同时,这个时期影视作品的改编不仅具有成功的作品,失败案例也给了后世很大经验吸取。
一现当代文学改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在中国电影史上,将大量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期。
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草创时期。
《红粉骷髅》以及鸳鸯蝴蝶派的《玉梨魂》,使早期的电影人看到了电影和文学“联姻”的美妙前景。
此后,将古典名著和侠义小说改编而成的古装武侠电影也同样风行一时。
将改编武侠片推向高潮的是1928年明星公司拍摄的《火烧红莲寺》。
这部电影3年拍摄了18集系列,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将大量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的第二个时期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
也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期,大量的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中国文学不断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如《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老井》、《骆驼祥子》、《黄土地》、《红高粱》等,这些作品基本涵盖了当时中国电影第三代到第五代共三代电影人的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电视剧的影响分析回望历史,在现当代的中国,文学的地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虽然有两次,文学成为了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文学成为反极左思潮的一种方式,表达人们的对未来的愿望和憧憬。
另一次则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给网民们过了一把当作家的瘾,似乎文学世界有回到了人人都是作家的时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洗,个性化的文学狂热又悄然落幕。
如今的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群体在慢慢缩减,而改编电视剧的出现,给予了文学一个全新的载体,文学作品通过改编成为电视剧,扩大和改变了自身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电视剧视野的发展,给电视剧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来源,同时给电视剧注入了新的能量。
一、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发展提供剧本文学为电视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我国的电视剧事业起步较晚,在电视剧发展的过程中,文学是伴随电视剧,并为其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学无疑是影响电视剧发展最深的因素之一。
文学中很多作品被改编成为剧本,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于电视事业方面的文化管制和电视剧经费的原因,改编文学作品成为了现在电视剧材料来源的重要方式。
大家也许不知道,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
文学作品改编是电视剧生产的第一途径,而改编文学作品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仔细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如20 世纪80 年代,当代文学有大量引发社会关注和广泛讨论的文学作品出现,被改编成电视剧也是必然的趋势,当时的文学作品与电视剧同属于传播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当时的电视剧是随着文学的发展潮流前进。
当时的改编电视剧也有着比较优秀的成果,《蹉跎岁月》《高山下的花环》《努尔哈赤》等,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优秀电视剧。
二、改编作品多样化,掀起收视热潮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文学改编成电视剧又掀起了一次热潮,电视剧也不再和文学创作属于文化意识传输手段,电视剧首次作为文化消费品登上历史舞台,而《渴望》的正式崛起,则是电视剧改变的标志。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
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学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
影视创作者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呈现于荧屏之上,他必须要以改编为桥梁,揉合自身的知识体系,立足当下的历史语境,时代的审美风尚和观众的接受要求对文学原作进行艺术再创作,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意蕴精髓进行创造性地演绎诠释[2]。
2.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原因分析现阶段,大众传媒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广告、摄影、网络、电视、电影等在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重要角色。
在快节奏和高要求的生活步调下,传统的纸质作品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更愿意观看五彩斑斓的影视图像。
当代文学经典电视剧改编的传播学解析作者:井延凤来源:《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06期【摘要】电视剧《白鹿原》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价值立场等方面,均与原著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的发生主要由传播符号和传播媒介的不同决定。
电视剧的图像符号特质决定了它对视觉化的景观和人物的强调,对原著丰富内蕴的削弱;电视媒介的娱乐功能则决定了電视剧改编对戏剧性的强烈诉求和对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追随,而原著的认识功能则被弱化,原著价值立场的超越性也被消解。
此外,文学经典和电视剧也形塑各自的受众,前者是需要沉潜并和作品对话的独立个体,后者则是文化工业时代享受娱乐的大众。
【关键词】文学经典;电视剧;传播学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人类已从印刷文化时代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影视艺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大有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之势。
然而,只要细加省察,我们便会发现,文学并未丧失它的生机,它的当下恰如它在自己漫长的传统中表现的那样——不断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拓展和深化人类对于世界、存在以及人性的认识。
不仅如此,它还以不同的方式滋养其他艺术的发展。
尤其对于影视艺术,文学不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还直接为其提供创作的“原本”。
比如,《芙蓉镇》《红高粱》《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颇有影响力的当代电影,均改编自当代同名经典文学作品。
除了电影之外,许多有分量的电视剧也改编自当代文学经典,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历史的天空》《推拿》等电视剧均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且这些小说都获得过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是官方机构、评论家和读者共同认可的当代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既能保障电视剧的内容质量,又会把原著的读者转化为电视观众,从而保障收视率。
因此,那些经典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往往受到电视剧(也包括电影)导演、编剧的青睐。
然而,一些文学经典的忠实读者在观看由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时,往往发现它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形,或者是局部的改动,甚或是整体的变异。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出现热现象,各影视媒体纷纷热衷文学名著改编。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详细分析了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标签: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特征;价值1936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电视发射台后世界正式进入影视时代,随之中国也开始了影视改编事业的发展。
我国先后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禁锢阶段和繁荣阶段,改编从最初的忠于原著到颠覆性改编原著,影视改编与名著关系从跟随名著到狂热的改造名著,这些现象体现出现当代大众对文学名著解构的强力。
本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的原因为切入点,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身价值的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影视改编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生命力。
1、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分析1.1视觉文化盛行。
现当代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视觉文化为主,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本身非视觉性的文化视像化,但是视觉文化并非一味强调视觉而排出其它所有方式的文化。
视觉文化起初流行于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兴盛。
事物存在即合理,兴盛即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视觉文化也不例外。
视觉文化在我国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时代需求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兴盛为视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机会,为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消费时代的核心是享乐主义,在享乐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寻找新刺激,作为以画面、影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开始被人们关注和青睐。
二是消费文化的消费动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我国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视听是人类追求的先天本能,它能给人类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因此人类青睐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必然结果。
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作者:张昕来源:《大观》2020年第10期摘要:文章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区别,并简单分析了二者的具象形态。
以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为例,文章阐述该作品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在影视剧中的展现方式、该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及该影视剧的艺术特征,分析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
经典文学作品《简·爱》的改编,向人们展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剧;艺术价值;《简·爱》基本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字,而多種极其生动的文学作品又借助文字展现出来。
为使文学作品更加直观,近现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影视剧,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
由于展现方式的变化,两种艺术形态具有较大区别。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简·爱》都极为成功,都展现出了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一、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区别作为艺术文化的不同媒介,影视剧与文学作品存在一些区别。
二者主要区别体现在形态上。
具体来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代表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借助文字,许多文学家写出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我国文学作品的集大成时期在明清,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名著;而欧美也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家,如马克·吐温、夏洛蒂·勃朗特等,文学作品也颇为丰富,以《简·爱》《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为典型代表。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灯与电视被相继发明,因而又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即影视剧。
影视剧的出现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其艺术形象也更为直观。
而由于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广、受众多,被广泛应用到影视剧中。
二者虽然形态不同,但都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故事的叙述性与艺术性,对文字的要求较高。
但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更看重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如现实主义、戏剧性与娱乐性等。
影视剧更为注意人物的面部特征,而文学作品更多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给人以较强的想象空间。
影视改编与中国现代文学近年来,影视改编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视改编既是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是文学创作的延伸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影视改编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影视改编的意义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通过电影或电视剧的形式,将文字转化为影像,使作品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改编不仅能够扩大作品的受众群体,也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影视改编,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得以走出书籍,进入更广阔的视听空间,触及更多的观众,传播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二、影视改编的挑战然而,影视改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存在差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保持原著的精神内核,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其次,影视改编需要兼顾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很多时候会出现改编过程中的删减和改动,这可能会引发原著粉丝的不满和争议。
最后,影视改编的成功与否还与导演、编剧、演员等众多因素有关,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三、影视改编的机遇尽管存在挑战,但影视改编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首先,影视改编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改编,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作家进一步创作提供了动力和机会。
其次,影视改编也为文学作品的多元化传播提供了平台。
通过电影或电视剧的形式,作品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最后,影视改编还可以促进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影视改编的案例分析以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活着》为例,该小说由余华创作,被导演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
该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成功地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案例充分展示了影视改编的潜力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近年来,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原著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不但给影视爱好者带来极大乐趣,也把古代文学故事引入现代。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已经占据了影视市场的一大片天地,纷纷以其独特的美学
趣味和情节细腻性受到观众的喜爱,还有源源不断的前沿技术的运用,使得名著改编的影
视作品再现古典文学的精妙和秀美。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的出现,也拉开了影视现代化的序幕,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学名著也带到了国内外的影视市场,彰显着中国古典文学雅俗情调。
中国文学名著改编影视创作还不断拓展文学新空间,如把古典文学中的故事改编成现
代剧;如宋词、元曲深入融入影视现代语境之中,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现代的有
机融合;如将古典故事改编成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也为观众提供了更美好的观赏节目。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如今在影视方面已完成了一次深度丰满的蜕变,这一蜕变
也再次证明了中国文学文化的丰富性与其成熟性,更是把中国文学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上迎
来了崭新的一站。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电视剧的影响◆王雯(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新时期以来,电视剧的发展,吸引了绝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的眼球,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群体出现减少现象,但这两者并不是彼此对立、可以互相取代的关系。
相反,文学作品提供给了电视剧材料。
同时,也规范了电视剧的叙事方式,电视剧可以看作是文学再生的载体,是将文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传播,而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也给电视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学文本电视剧影响回望历史,在现当代的中国,文学的地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虽然有两次,文学成为了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成为反极左思潮的一种方式,表达人们的对未来的愿望和憧憬。
另一次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
21世纪初,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给网民们过了一把当作家的瘾,似乎文学世界有回到了人人都是作家的时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洗,个性化的文学狂热又悄然落幕。
如今的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群体在慢慢缩减,而改编电视剧的出现,给予了文学一个全新的载体,文学作品通过改编成为电视剧,扩大和改变了自身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电视剧视野的发展,给电视剧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来源,同时给电视剧注入了新的能量。
一、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发展提供剧本文学为电视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我国的电视剧事业起步较晚,在电视剧发展的过程中,文学是伴随电视剧,并为其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学无疑是影响电视剧发展最深的因素之一。
文学中很多作品被改编成为剧本,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于电视事业方面的文化管制和电视剧经费的原因,改编文学作品成为了现在电视剧材料来源的重要方式。
大家也许不知道,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
文学作品改编是电视剧生产的第一途径,而改编文学作品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仔细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如20世纪80年代,当代文学有大量引发社会关注和广泛讨论的文学作品出现,被改编成电视剧也是必然的趋势,当时的文学作品与电视剧同属于传播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当时的电视剧是随着文学的发展潮流前进。
当时的改编电视剧也有着比较优秀的成果,《蹉跎岁月》《高山下的花环》《努尔哈赤》等,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优秀电视剧。
二、改编作品多样化,掀起收视热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学改编成电视剧又掀起了一次热潮,电视剧也不再和文学创作属于文化意识传输手段,电视剧首次作为文化消费品登上历史舞台,而《渴望》的正式崛起,则是电视剧改变的标志。
它热播时创造的万人空巷的情景,使人至今记忆深刻。
这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是文学作品给予了电视剧这样的成功。
这一时期,改编的文学作品除了古典名著,还出现了一大批当代著名的小说,主要有吴因易的《唐明皇》、毕淑敏的《红处方》、张平的《抉择》等,陆天明,刘震云等人的作品,也是被改成电视剧的重点。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引发的关注促使了电视剧的发展,观众数量急剧上升,增大了对电视剧的需求,原有的电视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这就导致了更多的文学作品改编出现在电视荧幕中,如古装历史剧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改编成的《康熙王朝》;近现代历史剧《中国往事》改编自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军旅题材方面就有大家所熟知的《士兵突击》改编自兰小龙的《士兵》,这一时期,文学的各种类型作品改编成为电视剧,吸引了众多各种喜好的观众。
一些喜欢文学作品的读者,也开始加入到电视剧观众的群体当中来,文学作品中拥有的丰富内涵,是电视剧高收视率的保证,这时海岩,陆天明,六六等作家的作品,改编之后深受广大电视剧观众的喜爱,一时成为了收视率的保证,其作品甚至还被反复的演绎。
三、文学写作方式,影响电视剧叙事模式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电视剧改编提供材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是电视剧制作材料的提取库,这些只是为了电视剧事业提供发展的资源,更值得一提的是,文学文本的创作规则还确定了电视剧讲述故事的模式。
就以新世纪这十年来说,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受到极大的欢迎,在这些革命历史剧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电视剧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相同的地方,电视剧是如何在文学叙事基础和框架上展开情景的,2004年左右,沉寂了多年的“红色经典”小说,开始被电视剧制作者搬上电视银幕,这在当时还引起了一场不小的热潮,“红色经典”小说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用文字记录下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的斗争历程,是一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负责宣扬社会主义的真理以及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这些文学作品就奠定了社会主义和改革题材的电视剧叙事方式,大多以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主,展现当时革命者的英勇,民族独立战争中的聪明机智,骁勇善战,百战百胜的英雄形象,并实施对新社会下人们社会主义意识的教育和动员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这些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缺陷的,同时也造成了电视剧叙事模式的瑕疵。
另外,这些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当时文化产品缺失的年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历史题材类的改编电视剧,具有浓重的怀旧色彩,这类电视剧是革命时期的斗争者缅怀那段时光的文化产品,是人们最亲切,最生动的文化记忆。
它的大众化叙事模式符合广大人民的审美模式,而且塑造的英雄主义和浪漫革命主义深受观众的喜爱,当时人们记忆中的英雄人物主要有少剑波、江姐、许云峰等,而《林海雪原》等革命题材电视剧一经播出,受到热捧的同时也招致非议,这改写原著的行为甚至遭到了痛斥,这种改编的非议也引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人们的非议也促使了电视剧改编新的出路的出现,文学作品只是为电视剧提供一个原形模板,电视剧的剧情更应该符合大众需求。
(一)“红色经典”模式的影响其实,“红色经典”小说被搬上银幕的原因,远远不止小说里刻画的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还有现成的生动的故事情节,它改编成电视剧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文学的叙事方式给电视剧叙事提供了一个模范。
“红色经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基本有两种角度,一种是构建地上英雄形象,另一种则是正面现场的英雄人物,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小说,成长小说和传奇小说中。
例如,战争小说《红日》和《保卫延安》,直面正面现场,用全方位的视角再现历史;而《青春之歌》和《红旗谱》等作品,则是已记录一个普通人成长为革命者的艰辛历程。
表达革命者成长的不易,以及革命精神的伟大不朽;而《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改编的电视剧,以离奇曲折和跌宕起伏的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其中的传奇英雄人物更是深受观众的欢迎。
这类历史传奇电视剧,通俗的表达了革命的正义性质,使革命历程中的艰苦具备了观赏的性质。
“红色经典”确立的几种叙事模式,奠定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模式,也深刻的影响着其他类型的电视剧叙事方式。
近几十年来,新出的改编革命历史剧都逃脱不了这样的模式。
(二)改编多样化,构建多种叙事方式改编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将革命英雄形象再现在普通群众的视线里,是电视剧改编里很讨喜的事,它可以吸引到许多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大众的眼球,然而它也有些不足。
文学形式表现形式与电视剧叙事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为了适合电视剧的形式,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和故事情节在改编中会稍有变化,这种变化会受到喜欢文学中人物的观众的非议,甚至遭到学术界等各方面的非议。
但这不能停止文学(下转第61页)中国校外教育务的呼叫中心;通过可视电话、双向视频会议等实现人际远程面对面的教学会谈;还可采用电子邮箱等方式进行非实时互动。
二是过程督学,应加强对学员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督促,包括督促学员课程学习、作业完成、参加辅导答疑、论坛交流,充分利用电话、QQ 、电子邮件等交互工具和学员进行互动,让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存在与负责。
三是个性助学,搭建学生交流平台,按专业、入学批次等标准创设QQ 群,发布学习信息、传递学习资源、开展学习讨论、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交流频率,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是规范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可以要求教师和学生填写教学和学习情况卡,以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标准;还可以通过建立自主学习过程档案,加强对学员学习过程信息的管理,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3.学生线下学习体验服务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结合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线下学习作为线上学习的重要补充,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提供高质量的面授辅导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适当增加面授的课时,指导学员充分利用仅有的几次面授辅导,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使网上学习的灵活性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
二是依托学习中心开展线下教学体验,组织教师、学生开展面对面讨论等活动,分享和交流学习内容、学习感受、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构建学生与教师、同学直接接触的教学环境。
三是组织学生直接到主办院校参观、学习和开展交流,借助当地高校相关专业资源参加学术活动或参观实验室,如英国的开放大学每年都安排学生到高校进行学习辅导,效果良好。
四是组织学员到生产基地具体操作学习、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专业操作技能和应用体验,组织实践环节教学一直是现代远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导致远程知识的学习难以转化为学员的能力、素质,因此要注重依托学习中心及当地社会资源进行的实践教学。
四、文化建设一是构建虚拟校园文化。
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发接近真实的、师生互动的网络校园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学生活动中心、虚拟社区和开展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等来营造出真实校园的氛围,还可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教学活动及虚拟教学情境等,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高校的精神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文化因素。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校外学习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可通过“校园行”“母校行”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大学文化氛围,多渠道地创造学生与学院、试点高校交流接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
还可借助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毕业论文动员、专业实习动员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是设立班委会、学生会组织。
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活动的开展,应重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应该尝试设立班委会、学生会,探索以网络教育平台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班委会、学生会模式,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同营造出健康、文明、高品位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1]张建设.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83-185.[2]万光龙.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11,(09):90-92.[3]孙忠峰,郭志强.加强学习支持服务提升远程教育质量[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1):89-91.[4]刘孟.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 ].学理论,2012,(20):210-212.[5]杨立峰,闫元元.关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成的思考[J ].云南电大学报,2010,(03):9-12.[6]张娟,姜红,孙擘.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7):55-57.(上接第59页)改编成电视剧的步伐,因为文学对电视剧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如《高地》《我的团长我的团》《狼毒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