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的读书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37.60 KB
- 文档页数:2
吕蒙的故事-吕蒙的故事有哪些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吕蒙是三国东吴的名将,早年投靠姐夫来到孙策帐下行军打仗,孙权时期得到重用,在长年的征战中立下卓越的战功,受封为孱陵侯。
吕蒙凭借着后天的勤奋和良好的品行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后世流传了许多有关他为人处世的故事。
吕蒙的故事有哪些吕蒙在三国众多的将领中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了,效力于东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孙权的信任。
吕蒙的故事吕蒙的故事吕蒙的一生颇有成就,民间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轶事典故,如吕甘之交、吕蒙如吴等,最有名的当属吕蒙为学,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桀出自这个故事。
吕蒙为学的典故根据《太平广记》记载,吕蒙来到孙吴,当时的主公孙策规劝他用心学习,于是他就读了很多书籍,主看《周易》。
孙策宴请部下,吕蒙喝醉了就睡着了,突然在睡梦中背起了《周易》,紧接着就惊醒了。
大家都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吕蒙回答道:“刚刚梦到我在跟周公、伏羲、文王议论国家兴亡的大事和日月广泛照耀的道理,都精妙至极,我没懂这么玄妙的话,只好背诵此篇文章了。
”除去了上述吕蒙如吴的故事,吕蒙为学也是一篇讲述他学习的故事。
当时,孙权跟吕蒙说:“如今竟掌权负责军务,不可不学习啊!”吕蒙每次都用军务繁忙的借口推脱掉了。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你就大概地读一下了解了解。
你的事有我的多吗?我平常还读书获益。
”吕蒙就着手读书。
后来鲁肃跟他议事,感到很吃惊,说:“如今的你这么有谋略和才干,已经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回道:“跟读书人分开几天,应该另眼看待了,兄长怎么才知道!”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吕蒙作为东吴的大将,一生参战无数,攻破黄祖、围困曹仁、捉拿郝普、抗击张辽,甚至打败过关羽,为东吴立下了不少功劳。
吕蒙有这么大的成就,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从他的生平处事中可以看出其为人。
新《三国》吕蒙剧照吕蒙最初只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武将,但是他在孙策、孙权的劝说下开始读一些经史书籍,非常刻苦,以至于在醉梦中还梦到跟先贤谈论国家兴亡、天地万物运行之事,并不自觉的诵读起了《周易》。
关于读书的事例古今中外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2、苏洵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3、唐汝洵苦读书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
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他痛苦极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
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
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
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4、梁灏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别三⽇,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个博学多才的⼈,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派部将潘璋把关⽻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个不务正业不肯⽤功的⼈,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 吕蒙答道: “⼈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1吕蒙的话,原⽂是“⼠别三⽇,刮⽬相待。
” 后来的⼈,便⽤“⼠别三⽇”这句话,来称赞⼈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李⽩的读书故事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诗⼈李⽩写的诗,“笔落惊风⾬,诗成泣⿁神”。
意思是说,李⽩要是提笔写诗,风⾬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是不是天⽣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
李⽩⼩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天,李⽩在逃学的路上,看见⼀位⽼妈妈正在磨⼀根很粗的铁棒,李⽩很奇怪,不明⽩⽼妈妈磨这根铁棒⼲什么,于是他就⾛上前很有礼貌地问:“⽼妈妈,您磨这根铁棒⼲什么呀?”⽼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根针,李⽩⼀听吓了⼀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想到了做学问。
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
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问就⼀定会有长进和建树。
以后,李⽩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最伟⼤的诗⼈。
成语吴下阿蒙的历史典故故事 吴下阿蒙最早记载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后来演变为成语,⽤来⽐喻他⼈有了转变,学识⼤进,地位由低攀⾼,从贫穷到富有。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吴下阿蒙的历史典故,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吴下阿蒙的历史典故 三国的时候,孙权⼿下有⼀位名将叫吕蒙。
因为⼩时候家⾥贫穷,没有机会上学,读的书很少,所以学识浅薄,见识也不⼴。
有⼀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位将领蒋钦说:“你们担任的官职很重要,应该多读点书,增长⾃⼰的见识,这样才能把⾃⼰的事情做好。
”吕蒙听了,很为难地说道:“可是我⼯作很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
”孙权听了,开导他说:“当年,汉朝的汉武帝不管⼯作有多么忙,每天都⼀定会挤出⼀些时间来读书,我的⼯作也很忙,但我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读⼀些史书和兵书,这对我的⼯作很有帮助。
希望你们不要因为⼯作就不读书了,读书是⼀辈⼦的事情呀!”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受到了很⼤的启发。
从此他开始抓紧时间读书,每天不管⼯作有多忙,他都坚持读书,不久之后,他就读了很多书,⽐⼀般⼈读的都要多。
⼀次,学识丰富的鲁肃和吕蒙在⼀起讨论国家⼤事。
在谈话中吕蒙充分运⽤⾃⼰平时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说话⾮常有道理,鲁肃连连点头,⼼⾥⾮常佩服他的学识,谈话结束的时候,鲁肃轻轻地拍了拍吕蒙的背,赞赏地说:“以前我以为你只不过有些军事⽅⾯的知识罢了,跟你谈话后才知道原来你的学识这么渊博,在各个⽅⾯都很有见解,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啊!” 吕蒙笑笑,说道:“你就是在夸奖我啊!这段时间,我只不过是读了⼀些书,增长了⼀点见识,不⾜的地⽅还有很多呢!还请您以后多多指教啊!”以后,鲁肃便常常和吕蒙⼀起商讨国家⼤事,他⾮常重视吕蒙给他提的⼀些建议,对吕蒙的学识和才能也⾮常赏识,⾮常佩服。
后来,有⼀次,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个⼈到了⽼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强不息呢?⼀个⼈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的修养,⽽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
中国名⼈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中国名⼈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 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热爱读书的名⼈,他们对读书的热情令⼈难以企及。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中国名⼈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欢迎阅读。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将,他曾多次⽴下⼤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将军了,肩上担⼦很重,⼀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次,他读到孙膑⽤“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头钻进书堆⾥,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有长进。
孙权⼤为⾼兴,就让吕蒙担任了⼤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说:“⽣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之后知道的⼈,是次⼀等的⼈;经历困苦才学习的⼈,⼜次⼀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的知识,增长⾃⼰的才⼲,为今后的就业谋⽣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以博学闻名。
他从⼩勤奋好学,但家⾥特别穷困,有时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常苦恼。
⼀个夏夜,车胤⽆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飞来飞去的萤⽕⾍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上⼀闪⼀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个⽤⽩纱制成的⼩⼝袋,⼀⼝⽓捉了⼏⼗只萤⽕⾍放在⼝袋⾥。
这么多⾍⼦发出的光聚在⼀起,不就是⼀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的苦读,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感悟】晋朝⼀代名⾂车胤,⼩时候家⾥的条件并不好,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馁,⽤装了⼏⼗只萤⽕⾍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吕蒙手不释卷的故事简介吕蒙,字子明,是三国时期孙吴的一位著名将领,十分有才华和智慧,被人称为“江东周瑜再世”。
他不仅身体强壮、打仗勇猛,而且读书博览,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吕蒙手不释卷的故事。
吕蒙的手不释卷,其实是因为他念书非常用功,每日不断攻读各种经典,因此常常手不释卷。
当时孙权执政,他是孙权的亲信将领,也是孙权的师弟。
有一次,孙权向吕蒙发出命令,要求他于三日内写出一份十分重要的政治文件,提交给自己。
孙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非常倚重吕蒙,知道他的文化素养非常高,更懂得政治策略,因此想借助他的才能来为自己分忧解难。
吕蒙接到命令后,心中十分紧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怕,反而更加用功念书,手不释卷的攻读经典。
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天的时间也即将到来。
孙权十分着急,便派出亲信去催促吕蒙,以便早日完成任务。
但催促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反而让吕蒙更加紧张,他感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疲倦之中,拍了拍额头,说:“我已经非常用功了,真的已经看不下去了!”然而,他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
就这样,他一直用功念书,用心贯穿自己的思维,直到最后一刻。
最终,他以神仙一般的速度完成了任务,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政治文件,令孙权大为满意。
这件事情之后,吕蒙的“手不释卷”成为了流传下来的佳话,也成为后人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精神力量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出了坚持不懈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这个故事既告诉我们勤奋用功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只有拼命努力,才能从容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总之,吕蒙有一句名言:“欲成大事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句话说得非常到位,道出了人们成功的艰辛。
吕蒙手不释卷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的生动体现。
我们应该学习他勤奋用功、不容易放弃的精神,用心贯穿自己的思维,迎接挑战,迎接成功!。
吕蒙读书有关的故事
吕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也是一位极富文化素养的人。
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十分勤奋。
下面是一些与吕蒙读书有关的故事。
1. 吕蒙读书时很苦恼
吕蒙年轻时就已经开始读书,但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
每次考试都是倒数几名,这让他非常苦恼。
有一天,他碰巧遇到了一位老师,老师告诉他,要想学好,就必须下定决心,要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吕蒙听了老师的话,开始更加努力地读书。
他每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到深夜。
虽然很累,但他并没有放弃。
最终,他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2. 吕蒙喜欢读书,但也会放松
吕蒙虽然很喜欢读书,但他也知道,读书并不是全部。
有时候,他也会去游泳、打球等活动。
这些活动让他能够放松身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3. 吕蒙爱读诗书,也喜欢教书
吕蒙不仅喜欢读书,他还非常热爱教书。
他曾经在自己的家里开办过一所私塾,教授学生们诗词、经义等知识。
他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学生们如何学好,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
4. 吕蒙读书有助于他的军事生涯
吕蒙的读书经历对他的军事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他可以通过诗词、经义等知识,对自己的军事行动做出更好的决策。
他也可以通过读书,
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敌人,从而制定更好的战略。
总之,吕蒙的读书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努力和勤奋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读书成语故事1:手不释卷读书成语故事1: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读书成语故事2:随月读书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读书成语故事3:牛角挂书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读书成语故事4: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吴下阿蒙的典故导读:吕蒙,东汉末年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由于曾为虎威将军,故亦称吕虎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历史典故】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
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
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
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
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
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
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
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
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
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
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
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
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历史上最好的劝学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劝学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孙权劝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说他的将领吕蒙学习并成为一位学者的故事。
起初,吕蒙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学习,但孙权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励吕蒙认真读书。
后来,吕蒙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学识和才华在吴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学习是一生的事业,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同时,也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榜样作用,领导的言行和态度可以对下属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孙权劝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劝学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故事都是通过不同方式劝导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你知道吕蒙那小子吗?以前就是个大老粗,光知道打仗,觉得读书这事儿跟他没啥关系。
有一天啊,孙权就把吕蒙叫过来了,语重心长地说:“吕蒙啊,你现在管事了,不能光舞刀弄枪的,得多读书,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见识,更好地管理事儿呢。
”吕蒙一听就不乐意了,挠着头说:“老大啊,我这一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哪有空读书啊,再说我这脑子,读书也读不进去啊。
”孙权一听就笑了,拍拍他肩膀说:“你这借口可不行,我让你读书又不是让你成为大学问家,就是了解了解历史,学学道理,能有多难?我忙不忙?我还天天读书呢,你再忙能忙过我?”吕蒙一听,老大都这么说了,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于是就开始发奋读书。
这一开始读啊,可把他愁坏了,那些字就像小蚂蚁似的,在他眼前爬来爬去,他看得头都大了。
可是他这人有股子倔劲儿,心里想:“我就不信了,别人能读明白,我咋就不行呢?”他就天天捧着书,白天读,晚上也读。
有时候打仗间隙,别人都在休息,他就在营帐里看书。
周围的士兵都觉得奇怪,以前那个只知道喊打喊杀的吕将军,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安静了呢?吕蒙可不管别人咋看,他就一头扎进书里。
慢慢的,他发现读书还挺有意思的。
以前很多想不明白的事儿,现在从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他知道了好多历史上的名将是怎么打仗的,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再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他能说出好多有见识的话,把大家都惊着了。
后来鲁肃见到吕蒙,就想跟他聊聊,本来还以为吕蒙还是以前那个没多少文化的将领呢。
结果一聊,鲁肃发现吕蒙简直像变了个人似的,知识渊博得很。
鲁肃特别惊讶,就对吕蒙说:“吕蒙啊,我以前以为你就会打仗,没想到现在你这学问这么厉害,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啊。
”吕蒙一听就得意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嘛。
我现在也是爱读书的文化人了。
”就这么着,吕蒙通过自己发奋读书,从一个单纯的武将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厉害角色。
与吕蒙有关的读书求学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在学问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吕蒙曾经在一次战斗中被曹操的军队所俘虏,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勤奋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后来,吕蒙在孙权的命令下,写信给曹操,信中言辞优美,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因此,吕蒙被人们称为“小儒”,他的读书求学故事也广为流传。
吕蒙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
有一次,他和他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突然有一个小朋友问:“你们谁会读书啊?”吕蒙感到自己很不好意思,因为他并不擅长读书。
但是,吕蒙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利用每天的时间刻苦学习。
他每天都会背诵一些诗歌和文章,并且不断练习写作。
渐渐地,吕蒙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他也开始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吕蒙不仅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色,而且他也很有远见。
在一次战斗中,吕蒙被曹操的军队所俘虏。
曹操想让吕蒙投降,但是吕蒙并没有接受,他认为自己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
吕蒙在曹操的营帐中,利用这段时间勤奋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后来,吕蒙在孙权的命令下,写信给曹操,信中言辞优美,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曹操也被吕蒙的才华所打动,因此没有对吕蒙进行处罚。
吕蒙的读书求学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
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才华。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远见,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
出贡献。
吕蒙读书的故事吕蒙是一个读书的好学生,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
每当放学回家,他总是第一个跑到书房,打开书本,专心致志地阅读。
他喜欢读各种类型的书,历史、科学、文学、哲学……他觉得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宝库,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知识。
吕蒙最喜欢的书是《西游记》,他迷恋其中的神奇故事和深刻的哲理。
他常常沉浸在书中,想象自己也能像孙悟空一样,战胜困难,成就伟业。
他觉得读书就像是在和作者进行对话,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让他觉得非常快乐和充实。
除了《西游记》,吕蒙还喜欢读一些名人传记和历史故事。
他觉得这些书能够让他学到很多东西,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激励着他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常常在读完一本书后,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让他觉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书中的内容。
吕蒙的父母对他的阅读习惯非常支持和鼓励,他们经常给他买各种各样的书,满足他的求知欲。
他们还经常和吕蒙一起讨论他所读的书,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
这让吕蒙觉得家庭是一个知识的温室,他在这里能够得到无尽的启发和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他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他在学校里也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的求知欲和学习态度赞赏有加。
他常常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所读的书,让同学们也受到启发和鼓舞。
吕蒙的读书故事就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籍,他在书中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在书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就能够收获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读书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和意义,共同追求知识的光芒。
吕蒙读书事例
吕蒙,字子明,是东汉末年曹魏时期的名将,也是被誉为“水
军之神”的卓越军事家。
他精通水战和战略,曾多次参与并指
挥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
吕蒙读书事例不是很多,但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能都与阅读有关。
据史书记载,吕蒙年轻时就喜欢阅读兵法和历史书籍。
他通读了当时流传的兵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深入研究其中的战略和战术原理。
通过对历史战役的研究,吕蒙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经验,为他后来在水战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基础。
吕蒙在读书方面有一个著名的事例就是在筹备赤壁之战前,他秘密阅读了《三国志》中关于刘备渡江北伐曹魏的章节。
通过研究这个例子,他从中认识到刘备一开始准备不充分,导致最终北伐失败,因此吕蒙决定借鉴刘备的失败经验,准备充分并制定了一系列攻击曹魏的策略。
吕蒙的读书习惯和对历史的研究使他成为一个善于借鉴和总结经验的军事家。
他在指挥战役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战术知识,并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作出迅速决策。
这些都得益于他对兵法和历史的深入研究,为他的军事才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吕蒙的读书事例告诉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同时,通过阅读和学习历史、经典著作等文化遗产也能对自己的思维和智慧产生积极影响。
吕蒙的故事鼓励人们在学习中坚持不懈,汲取知识的智慧,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吴下阿蒙成语故事简短1. 你们知道吴下阿蒙的故事吗?那可是超有意思的!就像一个一开始啥都不懂的小孩,后来居然变得超级厉害!吕蒙以前不读书,被人叫做阿蒙,这多让人瞧不起呀!但后来呢,他努力学习,一下子就变得让人刮目相看啦!就好比你身边那个整天调皮捣蛋的家伙,突然有一天成了学霸,你说惊不惊喜?2. 吴下阿蒙的故事呀,真的很值得讲讲!孙权对吕蒙说要读书,吕蒙还不太乐意呢,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不想做某件事一样嘛!可后来吕蒙真的变了,变得有学识了!这就像一颗原本普通的石头,经过打磨后闪闪发光!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3. 嘿,吴下阿蒙的故事听过没?吕蒙一开始没文化,被人小看,这感觉多难受呀!但他能奋发图强呀,最后让人惊叹不已!这不就像一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吗?我们可不能小瞧身边那些暂时不怎么样的人哦!4. 来听听吴下阿蒙的成语故事哈!吕蒙以前那就是个大老粗呀,可后来居然能让人对他另眼相看,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就像一个从来不会唱歌的人,突然能在舞台上一展歌喉,让人惊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5. 吴下阿蒙的故事很精彩哟!想想看,吕蒙之前知识那么匮乏,被人笑称阿蒙,多尴尬呀!但他能逆袭呀,变得超有学问!这就像原本不会骑车的人突然能骑得飞快,多牛呀!我们也得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呀!6. 讲讲吴下阿蒙啦!吕蒙一开始真不咋地,可他能听取孙权的建议去学习,然后就大不一样啦!这就好像你一直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事,突然有一天你做到了,那感觉多棒!我们也得有这种改变的勇气呀!7. 吴下阿蒙的故事超有启发性呢!以前的吕蒙呀,啥都不懂,多可怜呀!但他后来发愤图强,变得厉害得很!就像一个小树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多了不起!我们也不能总是原地踏步呀!8. 吴下阿蒙呀,真的很有意思!吕蒙开始那么差劲,被人小看,可他能努力改变呀!这就像一个总是失败的运动员最后赢得了冠军,多让人佩服!我们也要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9. 吴下阿蒙的故事一定要知道哦!吕蒙以前可是个没学问的典型,可后来的他呢,完全不同啦!这就像一个总是迷路的人最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多厉害呀!我们也要勇敢地去寻找自己的进步之路!10. 吴下阿蒙的故事呀,真的很值得回味!看看吕蒙,从一个啥都不懂的人变成一个让人敬仰的人,这变化太惊人啦!就像一只毛毛虫变成了美丽的蝴蝶!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呀!我的观点结论:吴下阿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巨大的转变和进步,我们不能小瞧自己和他人的潜力!。
吕蒙读书献妙计-哲理⼩故事吕蒙读书献妙计将有五善四欲。
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事,善知⼭川险阻。
四欲者,所胃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欲⼀。
译⽂对将帅的军事实践能⼒的要求是“五善四欲”。
五善是指:擅长察晓敌⼈的兵⼒部署,擅长正确地判断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擅长了解交战双⽅的国⼒虚实,擅长利⽤对⾃⼰⼀⽅有利的时机,擅长利⽤⼭川地形的崎岖险阻。
四欲是指:作战时出奇制胜,谋划要周密,⼈多事繁,追求⽂静稳重,保持全军上下团结⼀⼼,合⼒抗战。
拓例吕蒙读书献妙计三国时代,吴国有⼀位著名的⼤将军,名叫吕蒙。
他出⾝⾏伍,没有机会读书习字,幼时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之外,没有接触到诸⼦百家的著作。
有⼀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关⼼地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有权势的⼈,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些见识,才不负众望哟!” 吕蒙窘迫地辩解说:“我整⽇在军营⾥忙碌,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还有空看书呢?” “不对呀,”孙权耐⼼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就不读书是说不过去的,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内政外交,哪⼀项不让我操⼼,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
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埋头在书籍⾥,不问军务,⽽只是想让你看看前⼈留下的经验,扩⼤些眼界,充实⼀下⾃⼰,这样对你⽇后领导军队是极有益处的……” “您说得对,我听说光武皇帝也是⼀位勤奋好学的⼈,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活中,⼿⼀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吕蒙是⼀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
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了许多。
不久,鲁肃代替了都督周瑜的职位,两⼈经常讨论国家的军政要事。
⼀天,鲁肃到吕蒙的驻地去看望他,吕蒙盛情款待。
席间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与关⽻为邻,有何谋略以防不测?”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本正经地说:“关⽻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罢吕蒙五条密策,不禁惊喜万分,⾼兴地说:“我以前只知道你有武功,现在才知道你还有⼴博的学识。
孙权喻吕蒙读书文言文一、导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表达方式,通过研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而在三国时期,孙权喻吕蒙读书的故事就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本文将从孙权和吕蒙的背景入手,深入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
二、背景介绍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统治者。
而吕蒙则是他的重要将领之一,被誉为“东吴之擎虎将军”。
他们之间的喻读书交流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历史故事。
三、吕蒙的背景1.出身贫寒吕蒙出身贫寒,家境并不富裕。
但他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决心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学习艰辛由于家境贫困,吕蒙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打倒,而是默默努力,通过自学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四、孙权的背景1.家庭教育孙权出身于名门望族,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
他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经典书籍,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推崇文化孙权非常推崇文化教育,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因此,他倡导官员们要注重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五、孙权喻吕蒙读书1.孙权的鼓励孙权看到吕蒙的努力和渴望,对他的刻苦学习给予了认可和鼓励。
孙权认为吕蒙具备成为一代将领的潜质,他希望吕蒙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才干和智慧。
2.孙权送书为了帮助吕蒙更好地学习,孙权亲自把一些优秀的古籍送给了吕蒙,希望他通过阅读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六、吕蒙通过读书的收获1.提高治理能力吕蒙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深入理解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学到了很多关于军事战略和政治智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提高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还培养了他的政治眼光。
2.影响个人修养吕蒙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熏陶,他学会了谦虚谨慎、明辨是非、品行修养等等。
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他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七、结论通过本文对孙权喻吕蒙读书的故事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又积极的。
吕蒙的读书故事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
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
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
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
阿蒙了。
”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1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
步很快的意思。
李白的读书故事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
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逃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
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
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
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不过,时间长了就能够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
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
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
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最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