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2
- 格式:ppt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29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与赏析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 1090 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 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 58 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 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 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 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 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荷尽 菊 残)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 作用是什么?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 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
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 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 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 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 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 5 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6 这是一首赞咏秋令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 ,实际上是 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诗的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 “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赠刘景文》译文
一、原文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朝代】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二、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三、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正是:一作“最是”。
11.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这是一首赠友诗,其中诗中所咏之物为秋天景象。
而诗中绝妙之处,是诗人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比照,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详解古诗赠刘景文赠刘景文/ 冬景【作者】苏轼【朝代】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⑴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⑴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⑴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
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
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苏轼古诗《赠刘景文》苏轼古诗《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古诗《赠刘景文》,欢迎大家阅读!《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全文与注释《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之诗。
全诗内容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注释:“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指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
意思是荷花已经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这句诗描绘出了秋末时节荷花凋零的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即菊花枯萎,“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在寒霜中依然挺立。
虽然菊花已经残败,但枝干仍然在寒霜中傲然挺立。
此句通过对菊花残枝的描写,展现出菊花坚韧的品质。
“一年好景君须记”,“君”指刘景文,这一句是诗人对刘景文说: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这里的“好景”并非只是指眼前的秋景,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寓意。
“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描绘了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丰收景象。
这是说,最美的景色正是在橙子变黄、橘子将黄犹绿的秋冬时节。
这句诗既是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也是在告诉刘景文,人生即便到了暮年,也依然可以有所作为,拥有美好和价值。
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是有一定的背景和深意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逾五十,仕途不顺,苏轼借此诗鼓励他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两句通过荷花与荷叶的凋零和菊花残枝的傲霜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坚韧。
后两句则通过“一年好景”与“橙黄橘绿时”的对比,强调了秋冬时节独特的美和价值。
在情感表达上,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季节变化的感慨,又有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
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再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它营造出了一种既略带萧瑟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秋末的景象虽有凋零之态,但又蕴含着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顽强。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首诗具有很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美好,我们不应因一时的困境或挫折而灰心丧气,而要像菊花那样,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