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课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和四季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2. 描述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大球仪、小球仪和灯泡。
2. 不同季节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日升日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观察天文现象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观察小球仪的自转:教师在教室的中央放置一个小球仪,用手自转它,并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仪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如出现昼夜变化。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
3. 学习新知(20分钟)a) 地球自转的原理:教师使用大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b)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教师根据季节变换的图片,由全球到半球,让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导致的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深入实践(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关于太阳、地球自转、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海报或模型。
b)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太阳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归纳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整理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6.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扩展问题,如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相反,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自转、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
本课是在前面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物体的基础上,尝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这是对生物细胞的初次探索,以此促使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
当然,课堂上还要继续巩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和一个研讨组成: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两个活动之间属于递进关系。
第一个活动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学生根据教科书呈现的步骤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这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基础;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旨在使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部分研讨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与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分析】学生在五年多的《科学》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共同特征:都有生命,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都要适应环境……对于细胞,学生通过科普书籍、科学视频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为细胞能治疗疾病,克隆羊与细胞有关,细胞很小……但是亲眼观察细胞,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对于细胞结构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亲手制作玻片标本,观察细胞了。
亲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亲眼观察自己制作的标本,学生兴趣异常浓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能够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死亡的软木细胞,认识植物细胞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
2. 发展观察生物细胞、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了更多的自然奥秘。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3.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难点:一是三个模拟实验目标要明确,观察要细致,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有的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需要教师想办法克服。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活动1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并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因为确定“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这一步非常重要,它是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基础。
活动2“确认地球的自转方向”的研究活动包含三个逻辑严密的环节: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说出汽车和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体验运动的椅子与周围景物的相对运动关系;联系观察到太阳的运动方向。
活动3是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如果我们要给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根据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我们在中午打合适吗?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手机上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呢?【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对他们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球自转的实际情况存在一些疑问,需要通过讨论和探究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生对地球自转实际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现象。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规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日出日落时间表:提前获取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表,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
3.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灯光、地球仪等。
4.分组讨论材料:准备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的运动吗?大家能举例说明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注,如经纬度、时区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 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堂科学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公转的速度呢?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1.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1. 实验1:利用手电筒和小球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1)将手电筒放在球的一侧,球的另一侧会出现阴影,这一侧就是夜晚;而手电筒照射的一侧就是白天。
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时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例如,可以让学生手持手电筒,将手电筒照射在一个小球上,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
2024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新教科版第一单元生命科学第1课生命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重点:1.生命多样性的认识。
2.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教学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
2.生命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首关于大自然生物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种类如此丰富?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点评并讲解生物分类的依据。
五、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活动,将教材中的生物图片进行分类。
2.学生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1.教师讲解生命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2.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命多样性?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2课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生物的适应性。
2.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1.生物进化的原因。
2.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首关于生物进化的歌曲,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适应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生物进化是如何进行的?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生物进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
3.教师点评并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五、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进化实践活动,将教材中的生物图片进行排序。
2.学生展示排序结果,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1.教师讲解生物进化的意义。
2.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自转和时间差异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对时间差异的影响。
2.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地球自转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现象,了解时间差异。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地球自转现象。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时间差异的影响。
4.推理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推理出地球自转的规律。
5.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和时间差异。
2.实验器材:地球仪、时钟、灯光等。
3.调查表:用于学生记录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时间差异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引发学生思考。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地球自转现象,验证时间差异。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地球自转对时间差异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现象。
4.电能和磁能【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4课。
上一课通过重现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电与磁的关系,知道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能产生磁。
而本课希望学生能上升到“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转化”上。
聚焦部分借助生活中的磁能用具,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进行思考:什么样的装置可以将电能转换成磁能呢?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制作铁钉电磁铁:在铁钉上绕线圈,并通电测试。
学生需要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明确电磁铁的结构和制作注意事项。
二是用电磁铁将大头针搬运到指定位置。
通过感受电磁铁的通断控制,引导学生体会能量的转移和转换。
三是电磁铁也能指南北吗?通过对比磁铁的性质,研究铁钉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且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
研讨部分提出“用电磁铁搬运物体,能量是怎样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能量形式是怎样转换的?”引导学生关注探索活动2过程中能量的转移与转换。
拓展部分了解磁能如何转换成电能,通过大型发电机的机械传动部位图,暗示通过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学情分析】在第3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掌握了扎线圈的一些方法,知道电能产生磁,为本课更深入的学习能量的转移与转换做好铺垫。
本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利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并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及影响因素,在观察的同时需要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
而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并能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自制电磁铁,理解并能描述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通过搬运大头针,知道电能和磁能可以互相转换,也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通过测试电磁铁南北极实验,知道电磁铁像磁铁一样也有南北极,且改变电流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制作铁钉电磁铁,并亲历用铁钉电磁铁搬运大头针的实验。
能够利用磁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原理,借助指南针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第4课:《电能和磁能》(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能和磁能的基本概念、作用及相互转化关系,掌握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1.电能和磁能的基本概念2.电流与磁场的关系3.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三、教学重点1.掌握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2.了解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四、教具准备1.黑板、粉笔2.电磁铁、电池、导线等实验器材3.课件、多媒体设备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2.学法:观察实验法、讨论研究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1)引入话题,介绍电能和磁能的概念及各自作用。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手机充电时,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电瓶车行驶时,电能是如何转化为运动能的?”等问题。
2.讲解(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电能、磁能、电流、电磁铁等知识点的内容,注重阐述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2)将所讲解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进行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能和磁能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
3.实验探究(1)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从实践中探索电能和磁能的关系。
可以设计如下实验:a.用电池、导线、铁钉、钢丝等制作电磁铁,调整电流的大小,观察铁钉的磁性变化,验证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b.用电池、导线等器材制作简易电路,通过测量电池电压和电路中所消耗的电流,计算电路的电功率,引导学生理解电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电能是如何转化为磁能?磁能又是如何转化为电能?4.小结通过对电能和磁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电能和磁能的理解和认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4.说一说:通过两组实验,我发现了。
学生活动3——“地球椅”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1.回忆并思考: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小组合作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4——“地球模型”验证活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1.运用材料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归纳并得出结论。
4.交流讨论:通过两组实验,有什么发现?总结板书教师活动31.提问:大家都有坐过汽车的经历,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组织学生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思考:当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周围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3.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41.出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在地球模型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2.总结并板书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是完成本实验和模拟实验3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次举例强化,帮助其归纳出“相对运动”中“相反”这一规律。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论证观点的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思考并讨论:①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教师活动5提问: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汇报,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6一、填空题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由于产生的。
2.北京和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后看到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