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8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谈论法:通过师生问答、生生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
练习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诗歌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与天门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遥控器)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行,去探访一位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壮丽景观。
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教师:你们知道吗?这幅画面正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诗,感受那份豪情与美景。
2.介绍李白及其诗歌风格,为学习《望天门山》做好铺垫。
(展示李白的生平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豪放,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李白到底望到了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现在开始(教师自读诗句,教师巡视)2.指名同学朗读诗歌,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断句。
强调“断”“帆"是前鼻音,“楚”“至"是翘舌音。
谁来把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优质课教学设计——《望天门山》一、教学目标1.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歌的背景、作者和主题;2.掌握生僻字“碧”、“琳”、“落”、“川”、“峦”的读音及意义;3.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4.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诵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作者及主题并分析诗歌结构;2.难点:掌握生僻字的发音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望天门山》的全文,引导学生从标题和字词中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望天门山》的作者李白、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学生分组阅读、理解并展示幻灯片上相关的历史及文学背景信息。
3. 学习生字(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学习生僻字,掌握生字发音和意义。
提示学生掌握好相关的技巧,包括: * 判断生字的部首及其位置; * 细品生字的结构和意义。
学生通过组内或个人学习方式完成相关练习,鼓励个人表演及组间比拼。
4.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教师给出每个篇章的大意,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发现每章最后一句都是什么?学生自主分组对每一章节进行诗歌梳理、分析和解读呈现。
梳理后的幻灯片展示。
5. 朗读诗歌(10分钟)教师通过讲授韵律及配合课件对每个篇章的韵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韵律及诗歌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让学生诵读《望天门山》的每一个篇章,关注节奏和声音,加深诗歌的理解和自然朗读的水平提升。
6. 诗歌图像创作(10分钟)学生自由选择一篇小练习,利用素材学会利用诗歌语言表达图像概念。
画出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对图像的自然表达。
7. 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发问学生是什么让自己感到最有所收获,哪些部分感到最困难,以及希望在之后的教学中能有哪些改进。
四、教学手段1.幻灯片;2.课件;3.组内或个人学习方式完成相关练习;4.朗读、对话、互动形式;5.诗歌图像视频创作。
4、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学习《望天门山》1、学习诗的前两句: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4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 课时】【本单元第5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6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望天门山的优秀教学设计(2)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望天门山的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望天门山的优秀教学设计望天门山的优秀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3、感受诗中美景【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二、合作交流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
亦:也。
西子:西施。
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
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
湖:西湖。
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
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优秀5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学生活动设计]:朗读讨论作画背诵《望天门山》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预习内容设计: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
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希沃助手、智慧课堂平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今天我们就跟着古诗去旅行。
3、出示视频(《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这是我们此次旅行第一站(师板书:天门山)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出示图片)。
3、写作背景。
三、读通诗文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利用希沃助手、请生上台操作,划出停顿并大声朗读,要注意正确的读音。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断、楚”等生字,会写“断、楚”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含义。
2.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和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雄伟。
2.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认读生字,强调读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3.精读古诗
(1)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
①解释“中断”“楚江”的意思。
②想象长江水冲破天门山的壮观景象。
(2)体会“碧水东流至此回”。
①理解“回”的含义,感受江水的汹涌澎湃。
②分析为什么江水会在此回旋。
(3)感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想象两岸青山对峙的画面。
②体会“出”字的妙处,感受动态之美。
③理解“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境。
4.总结升华
(1)总结全诗内容和意境。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5.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用自己的话描述天门山的景色。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望天门山》。
2.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如“断"、“楚”、“至"、“孤”、“帆"等。
3. 通过学习,了解并认识多音字“亦”、“抹"、“宜”等的读音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体会诗人李白的豪迈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境。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及用法。
2.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通过媒体展示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壮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诗歌内容的好奇心。
简要介绍李白,强调其“诗仙"的美誉,以及《望天门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情感铺垫。
2. 诗歌朗读与感受教师首先以饱满的情感朗读整首诗,注意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邀请学生跟读,逐句模仿,教师及时纠正发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 诗歌内容初步探讨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诗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表达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入诗歌的背景和李白的创作情感,为深入学习诗歌内容做铺垫。
4. 诗歌结构与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结构,如四句诗的布局,每句诗的节奏和韵律。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优秀5篇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望天门山》优秀说课稿3篇导读:《望天门山》优秀说课稿篇1一.紧扣特点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一首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情,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基础,据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情感目标)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技能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教学重点,难点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汹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天门山的古诗——《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指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天门中断楚江开”引导学生理解“中断”“开”的意思,想象天门山被长江水劈开的景象。
(2)“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感受江水在这里回旋激荡的气势。
(3)“两岸青山相对出”让学生体会“相对出”的动态美,想象两岸青山仿佛在迎接自己。
(4)“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理解“孤帆”“日边来”,感受诗人的广阔视野和豪迈之情。
(四)感悟诗情1、让学生再读古诗,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色描写中体会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想象画面1、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教师展示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想象。
(六)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
2、小组内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七)拓展延伸1、介绍诗人李白的其他作品,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明确:(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篇一」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解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3)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2)诗句的理解与诗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天门山景色所表达的豪迈情怀和壮志凌云的气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天门山美景,引发共鸣①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天门山的壮丽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美丽。
②引导学生分享对天门山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课题①询问学生是否有过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天门山,你会怎么说?由此引出《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并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3)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①提出问题:“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心情呢?"②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古诗,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4)师生互动,共同探究①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生字新词,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意。
(5)小结与过渡①小结导入环节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天门山的初步印象和对古诗的期待。
②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通过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共同探究的方式,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习兴趣(1)生字新词学习与拼音标注①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生字新词,如“中断”、“至此回"等,并进行正确的拼音标注。
教师板书生字新词,学生跟读并标注拼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着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