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64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第一章:引言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旅游业收益、激发经济活力、传承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了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章: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类型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具有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资源的总称。
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包括: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和文化创意产品等。
第三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市场化开发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开发。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资源的多层次价值开发。
2.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利用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和修缮,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利用造成损害。
3.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化营销品牌化营销是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倡导创意文化、聚焦旅游目的地特色,打造品牌旅游观光地,建设文化旅游数字化营销平台,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这方面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加;3.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各行业的增长;4.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好处;5.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五章:文化旅游资源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过度开发、保护力度不足、市场营销手段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2.注重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化开发和品牌化营销;3.加强资源保护修缮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4.适合旅游目标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等。
第三章《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一、名词解释1.审美:2.旅游审美主体:3.旅游审美客体:二、填空题1.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和。
其中,与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
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
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道家崇尚“”,而禅宗则追求“”,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
3.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涵盖范围极广,因而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但其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和三种。
4.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
5.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有美、美、美、美、美、美、美、美。
6.旅游景观观赏根据按观赏状态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根据观赏距离的远近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按观赏者和观赏对象的角度可分为观赏、观赏;按观赏点的高低可分为观景、观景、观景。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2.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3.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
()4.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5.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它给人们的美感。
()6.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活动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7.自然美贵在自然,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
()8.艺术美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形象性。
()9.杭州钱塘江的“钱塘观潮”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到十八,云南大理“蝴蝶会”在农历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
()10.北京的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时间在每年的秋季,而与气候有关的哈尔滨冰雕却在冬季。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当今旅游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 传承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保护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往往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如山川、湖泊、森林等。
保护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负责,也是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只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2. 保护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建筑、民俗、传统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往往易受到自然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护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可以延续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三、开发与保护的平衡1. 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
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开发过程中不会对资源造成过度开采和破坏。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确保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9.29•【字号】•【施行日期】2017.12.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1999年9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4年5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5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2017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规划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经营活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确保生态安全,突出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等特色,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协助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安全监督、旅游环境秩序维护等工作。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8年09月09日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
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
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
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
生活年代约为1701正确答案:元谋人21分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创作原型,被毛泽东评价为“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1正确答案:罗炳辉31分白沙细乐纳西语称作“伯(be)诗细哩”,又称“别时谢礼”,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1正确答案:“活的音乐化石”41分路”,它是一条通往抗日战争胜利的路。
1正确答案:滇缅公路51分1正确答案:纳西族61分腾冲沦陷后,临危受命担任腾冲抗日县长的是621正确答案:张问德71分1正确答案:建水文庙82分1正确答案:讨谷种2正确答案:敬茶说亲91分1正确答案:基诺族101分云南历史上唯一状元,也是古今唯一从封建王朝状元做到现代大学教授之人是云南石屏县人1正确答案:袁嘉谷113分1正确答案:汉传佛教2正确答案:藏传佛教3正确答案:南传上座部佛教121分1正确答案:建水紫陶131分2013年6月22日,在第371正确答案:红河哈尼梯田141分1正确答案:唐继尧153分1正确答案:金沙江2正确答案:澜沧江3正确答案:怒江二、问答题共4题,40分110分白族三道茶有何深刻的含义?•参考答案:第一道叫做清苦之茶。
寓意是要立业,先要吃苦。
用砂罐在文火上烤热,取出适量的茶放入罐中,把罐中的茶叶烤黄,使之发出香气来,再注入沸水。
这道茶,看上去色泽焦黄,如同琥珀,闻起来也挺香,但喝进嘴里却苦涩难咽,通常只有半杯,要一饮而尽。
第二道称为甜茶。
在茶汤里放入红糖、桂皮等,煮好后倒在茶碗里,要倒八分满。
这道茶喝起来甜中带香,寓意是苦尽甜来。
只有吃过苦,才能尝到甜头。
第三道称为回味茶。
在茶汤里加入蜂蜜、爆米花、花椒粒、核桃仁。
这道茶,苦、辣、酸、甜各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寓意是凡事要多回味,记住先苦后甜的哲理。
210分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形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2)不同的生活环境是形成多姿多彩民族风情的条件;(3)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形成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因素。
一、旅游审美概述:1.含义:旅游审美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
2.旅游审美的特点:〔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3.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展旅游消费的过程,比方说,对旅游资源进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展审美的过程。
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到达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
否那么,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
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表达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开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
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
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
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中国旅游地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232.人文地理学3.效益性、独特性;保护性二、选择题1.A2.D3.A三、简答题1.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旅游业对区内环境的影响等。
2.价值上的观赏性;构景上的综合性;空间上的地域性;④时间上的季节性;⑤使用上的永续性。
3.受破坏的原因:自然衰败;人为破坏。
保护措施: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通过法律、政策、宣传和管理途径给予杜绝,至于已遭破坏的旅游资源,视其破坏轻重程度和恢复的难易程度,采取一定程度的维修和重建措施。
四、案例分析题略第二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一、填空题1、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2、水体3、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4、无锡惠山泉5、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大龙湫瀑布二、选择题1、ABC2、C3、C4、D5、C三、简答题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
2、特征:主峰明显、怪事众多、奇峰峻拔、雄伟险峻、时有洞穴及一线天景观。
代表名山:泰山、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三清山、天柱山等。
3、三江并流、长江三峡、长江三大名楼、长江三矶。
4、季节性、地域性、瞬变性、组合性5、动物:生机性、标志性、引发探奇植物:观赏性、标志性、陶冶情操四、案例分析题略第三章中国人文旅游资源一、填空题1、太和殿;保和殿2、开斋节、宰牲节、圣记3、寒山寺、枫桥夜泊4、张骞5、留园、狮子桥、沧浪亭6、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7、嘉峪关8、顺治、雍正9、寄畅园10、新月二、选择题1、A2、ACD3、A/C/D4、B5、BD6、D7、D8、B9、B10、A三、简答题1、城墙:以增强攻城的困难墙台:储存火炮、弓弩、弓矢之类武器。
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分析一、民族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价值旅游资源是指各种可为旅游活动所利用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其他可供旅游活动使用的资源的总和。
而民族文化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之一。
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传统技艺、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遗产等多方面。
其在旅游资源中有以下价值:1.景观价值。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独特鲜明,它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景区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2.历史价值。
民族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具有古老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3.教育价值。
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开阔旅游者的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在旅游中体验到独特的民族文化。
4.经济价值。
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发利用尤为重要。
以下是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1.保护民族文化。
保护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
应该制定相应法规和政策,营造文化保护的环境。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采取科学的修缮和维护,保证其真实性和历史感。
2.创新旅游产品。
基于民族文化的特点,应该创新旅游产品,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可以开发民族文化的主题旅游,如民族文化之旅、民族音乐之旅等,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培育民族文化人才。
民族文化在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培育更多的民族文化人才,提高文化产业的人才水平,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4.加强文化宣传。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力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在宣传中应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独特性,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推广,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5.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互融合。
要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第一节古人类遗址一、古人类遗址的含义:二、古人类遗址的历史分类:㈠旧石器时代:1、年代:距今1万年至距今250万年之间。
2、特点: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原始的采集与守猎的生活,生产技术条件极端落后,缺乏修建居住场所的能力,主要是洞穴群居,能用火。
3、著名的遗址:云南元谋猿人遗址;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等。
㈡新石器时代:1、年代:距今4000多年至距今1万年之间。
2、特点:广泛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陶器和纺织。
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有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能建造简单的房屋,人们开始定居生活。
3、著名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
第二节古文化遗址一、古文化遗址的含义:二、古文化遗址的主要类型:㈠古城和古城遗址:1、古城和古城遗址的含义:2、旅游价值:可通过对古城和古城遗址的考查来研究历史的发展,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特别是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古城和古都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3、我国主要古都遗址: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遗址“殷墟”,周朝都城遗址“丰镐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汉代都城“长安遗址”,西域古国楼兰都城“楼兰遗址”等。
2、旅游价值:可通过对古城和古城遗址的考查来研究历史的发展,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特别是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古城和古都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3、我国主要古都遗址: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遗址“殷墟”,周朝都城遗址“丰镐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汉代都城“长安遗址”,西域古国楼兰都城“楼兰遗址”等。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汉代开创的将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经康居、安息、叙利亚运往地中海各国的一条通道。
它是一条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陆上交通线。
它穿过欧亚大陆腹地,通过沙漠、戈壁,跨越无数的高山峻岭、渡过了不少河流,联系各文明古国。
旅行在这条路上,可以浏览风光壮丽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访长城古道、烽燧,还可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
贵州景区景点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贵州铁路枢纽除贵阳外,已成为西南地区新的铁路枢纽城市是(),参考答案:六盘水2.春秋时代,贵州境内部族村乡,著名的国家是()参考答案:牂牁国3.()年间,建立了贵州布政使国,从此,贵州成为行省。
参考答案:明永历4.摆手舞、铃铛舞、芦笙舞、铜鼓舞分别是()民族的舞蹈。
参考答案:土家族、彝族、苗族、水族5.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少数民族舞蹈是()。
台江反排木鼓舞6.“赶年”、“盘王节”、卯节和姊妹节是()民族的节日。
参考答案:土家族、瑶族、水族、苗族7.凿壁谈婚、行歌坐月、草标传情、“打亲”分别是()民族的恋爱方式或婚俗。
参考答案:瑶族、侗族、水族、仡佬族8.贵州的瓜果中,被称为“VC王”的是()。
参考答案:刺梨9.贵州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的有()。
参考答案:天麻;吴茱萸;石斛10.芦笙是()民族共有的乐器。
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第二章测试1.据史料,1914年贵阳府设贵阳县,1941年撤贵阳县设贵阳市,1949年11月15号贵阳解放。
()参考答案:对2.贵阳的特色菜和小吃很多,有辣子鸡、胡辣汤、折耳根炒腊肉、佛跳墙等。
()参考答案:错3.青岩最为有名的是(),还是云贵两省第一个文状元。
参考答案:赵以炯4.( )是贵州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
参考答案:5.史料有记载,说城北有一座贵山,而山之南为阳,所以叫贵阳。
()参考答案:对6.1949年9月1日贵阳解放。
()参考答案:错7.贵阳下辖6区3县1市,其中,云岩区和乌当区是主城区。
()参考答案:错8.贵阳的简称是黔和筑。
()参考答案:对9.下列属于贵阳特色食品的是()。
参考答案:老干妈系列食品;黔五福香肠、腊肉系列;刘老四烤鸡10.乌当”泉城五韵“是乌当区哪些村寨()。
参考答案:情韵·阿栗;福韵·王岗;美韵·渡寨;醉韵·偏坡;古韵·陇脚第三章测试1.“遵义”之名,始于(),取义于《尚书.洪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