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8免疫调节及内环境的稳态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0.46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生物《内环境的稳态》真题练习含答案1.下列病症或疾病与稳态失调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感冒发烧,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B.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C.中暑——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D.尿毒症——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答案:D解析: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A错误;高原反应是机体缺氧所致,B错误;中暑主要是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C错误;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D正确。
2.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内环境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通过血液运输CO2和代谢废物D.血液中CO2含量增加会使呼吸加快答案:B解析: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如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CO2和代谢废物等;血液中CO2含量增加会使呼吸加快,目的是排出血液中的CO2,以维持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食物残渣是经过消化没有被吸收的物质,其形成粪便后直接排出体外,该过程并没有发生在内环境,故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直接关系。
3.[2024·湖北卷]磷酸盐体系(HPO2-4/H2PO-4)和碳酸盐体系(HCO-3/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O-3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答案:C解析:有氧呼吸终产物中的CO2可与H2O结合生成H2CO3,H2CO3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和HCO-3,A正确;在细胞呼吸过程中,ADP可与Pi反应生成A TP,因此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B正确;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其进出细胞需要依靠转运蛋白的协助,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七人体的内环境与免疫调节(1)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3、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B.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D.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4、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麦芽糖的水解C.碳酸氢盐的形成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C.消化液属于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6、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7、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在成分上类似,但是( )A.淋巴和组织液中无蛋白质B.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多C.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D.血浆中无大分子蛋白质8、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10、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B.氨基酸、DNA聚合酶、二氧化碳、钠离子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1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S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膜上载体HPO、葡萄糖、氨基酸D.Na+、2-41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氨基酸1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CO2、解旋酶、Cl-、尿素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14、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她的团队研发的治疗疟疾新药—青蒿素,每年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以考点一1.[2017·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6.[全国卷Ⅰ]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7.[全国卷Ⅱ]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8.[全国卷Ⅱ]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9.[海南卷]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10.[海南卷]在正常情况下,糖原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
(×)11.[山东卷]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12.[海南卷]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且是能够遗传的。
(√)13.[海南卷]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14.[全国卷]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15.[江苏卷]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16.[北京卷]生物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感染。
(×)17.[重庆卷]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18.[重庆卷]初次接种麻疹病毒活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19.[广东卷]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0.[江苏卷]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21.[江苏卷]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考点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1.[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判断正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高考生物二轮检测:高等生物个体的稳态及调节(选择题)附答案*高等生物个体的稳态及调节*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人从25°C到5°C的环境时,机体散热量和皮肤血流量均减少B.人吃的过咸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环境中的C02浓度适当增加时,植物光补偿点向左移动而光饱和点向右移动D.光照强度适当增加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3的含量增加C5的含量减少解析:人从25°C到5°C的环境时,机体散热量增加,A错误;人吃的过咸时, 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错误;C02浓度适当增加时,植物光补偿点向左移动而光饱和点向右移动,C正确;光照突然增加,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5的含量增加C3的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Co答案:C2.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莺尾素的激素(一种蛋白质),在运动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它不仅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莺尾素是动物体内微量、高效的信息物质B.施加了莺尾素阻断剂的实验小鼠记忆测试表现比对照组好C.神经细胞膜上分布着与莺尾素特异性识别的受体D.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阿尔兹海默综合征(俗称老年痴呆)解析:莺尾素是一种激素,是动物体内微量、高效的信息物质,A正确;莺尾素不仅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故施加了莺尾素阻断剂的实验小鼠记忆测试表现比对照组差,B 错误;莺尾素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可见神经细胞膜上分布着与莺尾素特异性识别的受体,c正确;莺尾素不仅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阿尔兹海默综合征(俗称老年痴呆),D正确。
题组层级快练(二十六)一、选择题1 •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不可能发生在内环境中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恒定不变C. 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就是神经一体液调节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析抗体存在于内环境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基本不变;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D2. 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B.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不大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n端比I端葡萄糖含量高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n端比I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解析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项错误;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 B项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I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n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项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I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n端到血浆,所以n端比I端胰岛素含量高、但葡萄糖含量低,D项正确。
答案D3. 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C. 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D. 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解析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A项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项错误;丙和乙中蛋白质含量均低于血浆甲,组织液中氧气也是血浆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的,所以也低于血浆,C项正确;胰腺分泌的消化酶随胰液由导管直接送到小肠,不会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D项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12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免疫调节自主梳理·再夯基础1. (2022·江苏高考仿真模拟调研)外界环境瞬息万变,我们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却能保持相对稳定。
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都正确的一组是()①激素和抗体都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靶细胞或特定物质②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都能发挥作用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④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⑤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功能⑥在寒冷环境中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⑤D. ②④⑥2. (2022·南京、盐城一模)肺水肿是指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大量组织液集聚,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烧、大汗淋漓等,并出现低氧血症。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浓度升高B. 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C. 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D. 肺内组织液的去向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3. (2022·扬州高三调研)感冒发热是指感冒引起的体温升高现象。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B. 体温适度升高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清除病原体C. 发热是病毒在细胞中进行旺盛的有氧呼吸的结果D. 发热时应盖厚被子、全身“捂热”,以减少热量散失4. (2022·常州期末)(多选)新冠毒株变异株B.1.1.529(Omicron)刺突蛋白上的突变比德尔塔毒株多一倍,这种大量突变可能是在免疫缺陷患者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是由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单链更易发生突变B. 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意味着需对基于原始毒株设计的疫苗进行修正C. 多个突变可能会降低因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抗体的识别能力D. 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成为新冠毒株突变的一个重要来源5. (2022·南通海安学业质量检测)胰岛素受体是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构成的四聚体。
专题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B卷)(45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1.(2018·唐山二模)如表为某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D.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解析】选D。
缺钙会导致抽搐,而表格显示血液中的钙高于正常值,A错误;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表格显示血液中K+浓度偏低,膜内外的浓度差加大,K+外流增加,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B错误;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抑制葡萄糖运出肝细胞,C错误;血液化验的结果是血糖过高,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动力减小,导致水分吸收减少,D正确。
2.(2018·石家庄一模)从一出生打第一针疫苗开始,人的这一生就与各种针剂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下关于注射针剂及原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利用了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乙肝疫苗需要注射三次,是为了引起更强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C.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产生抗体帮助机体消灭抗原D.注射免疫抑制剂(有些可口服)能有效延长移植器官在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解析】选C。
肉毒杆菌抗毒素属于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A正确;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B正确;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直接消灭病原体,C错误;注射免疫抑制剂(有些可口服)能有效延长移植器官在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D正确。
3.(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解析】选B。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考点学与练专题10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
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
2.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
3.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
【知识网络】知识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知识点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8:人体内环境及稳态、免疫调节(附解析)考纲指导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多以糖尿病、脱水等内环境稳态异常疾病为载体进行考查。
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
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到。
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
3.2020年备考时应注意: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考点1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图表的识别与分析(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2.稳态变化的原因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图解归纳技巧方法考点2神经—体液调节4.血糖平衡(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①血糖浓度(最主要):高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低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可直接调控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
在此种调节方式中,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影响:胰岛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5.体温平衡的调节(1)产热: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
专题突破练8 免疫调节及内环境的稳态1.(2019福建龙岩质检)下图为正常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外液,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液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A.A pH液的剧烈变化B.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引起A C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C.A、B、 C液含量明显增加D.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时需要细胞外液和甲、,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摸底)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20192),图示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乙、丙、丁四大系统的参与,①②③中所含物质种类和含量均相同A.甲是循环系统10% ①②③的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的不到B.乙是消化系统,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③的pH升高丙是呼吸系统C., 神经递质可通过①运输至突触后膜,D.丁是神经系统基因突变鼠出现图运动对某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的血糖浓度的影响如下图,).(20193山东济宁期末)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受损A.胰岛B ,说明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B.进食且运动后,血糖浓度更低 ,说明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C.进食但不运动后,血糖浓度较低 D.细胞无法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γ-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4.(2019广东深圳调研)给脑桥() )降低。
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脑桥释放的γ-A. 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γ-B. 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C. 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D.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正常人体处于)0 ℃和30 5.(2019福建三明质检)( 的是 ,产热量均等于散热量℃和30 ℃环境中A.0℃环境中散热量0 ℃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30 B.在 ,使机体减少散热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30 ℃进入0 ℃的环境中,C.从使机体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0 D.从30 ℃进入℃的环境中并注射狂犬疫苗和抗体。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人被狗咬后需立即清理伤口,.(20196湖北调研))(A.立即清理伤口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B.注射狂犬病病毒抗体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C.注射狂犬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抗体D.狂犬病病毒的清除需要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配合7.(2019四川自贡一模)某些效应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会合成两种细胞膜蛋白(CTLA-4或PD-1),这两种膜蛋白对效应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刹车”作用。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是因他们发现了以上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并成功将其用于癌症的治疗。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并裂解癌细胞的能力B.两种膜蛋白的相应抗体恢复了效应T细胞的杀伤能力C.使用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治疗癌症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D.癌细胞能诱导效应T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合成CTLA-4或PD-18.(2019广东广州调研)若人体内存在某突变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其免疫系统会产生异常抗体攻击自身物质而引发某种疾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疾病存在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并有传染性B.引发该病的异常抗体由B细胞直接分泌产生C.该病与过敏性鼻炎的致病机理以及病征相同D.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该病症状9.(2019福建三明质检)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C.头孢菌素涂抹伤口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10.(2019四川绵阳三诊)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下面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都叫艾滋病病人B.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感染了HIVC.艾滋病目前仍然是不治之症,也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D.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其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细胞和B细胞11.(2019福建漳州质检)为研究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某实验小组在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实验之后提出以下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剧烈运动时,机体大量消耗血糖,因而血糖浓度降低。
消耗血糖的主要生理过程是,而机体会通过增加(填激素名称)的分泌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2)在寒冷环境下,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填激素名称)的分泌量也会增加,其作用机理是。
如果下丘脑受到损伤,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原因是。
(3)动物运动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为使其恢复正常状态,机体通过两种途径调节:一种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种是。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12.(2019江西宜春期末)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
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和)(填名称B,A(1)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维持二者的渗透梯度。
原尿混合,(2)机体内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C(名称)结合后,启动(填“a”或“b”)过程,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导致尿量改变。
(3)某患者出现新陈代谢异常旺盛、情绪易激动等症状,医生判断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理由是。
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调节。
13.(2019广东惠州三调)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是疫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相当于,卡介苗疫苗是预防疾病的。
(2)牛痘疫苗是用取自牛的牛痘(一种轻型病毒性传染病)脓胞中的浆液制成的。
1961年以后,我国由于推广了新生儿接种牛痘疫苗的措施,天花已在我国终止传播了。
请根据所学过的内容,简述其中的原理:。
(3)尽管科技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
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三种类型:减毒活疫苗、灭活的死疫苗、基因疫苗(由病毒的一段无毒序列构成),其中安全性最差的是哪一类疫苗?;尝试分析一下原因:。
参考答案专题突破练8免疫调节及内环境的稳态1.D 解析人体的各种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包括组织液C、淋巴B、血浆A,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A液是血浆,血浆中不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项错误;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氢钠,会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pH保持在7.35~7.45之间,不会引起A液pH的剧烈变化,B项错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C项错误;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减少,血浆中蛋白质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C含量明显增加,D项正确。
2.B 解析据图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其中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涉及四大系统,其中甲是循环系统,乙是消化系统,丙是呼吸系统,丁是泌尿系统。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完全相同,A项错误;乙是消化系统,细胞内液含有的蛋白质较多,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因此①②③的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的不到10%,B项正确;丙是呼吸系统,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长时间地剧烈运动不会导致③血浆的pH明显升高,C项错误;丁是泌尿系统,神经递质可通过①组织液运输至突触后膜,D项错误。
3.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该突变鼠患有低血糖症。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较高,A项错误;进食且运动后,血糖浓度更低,说明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不能恢复血糖浓度,B 项正确;进食但不运动后,血糖浓度较低,说明胰岛素可以起作用,细胞有胰岛素受体,C项错误;若细胞无法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则血糖浓度较高,D项错误。
4.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由脑桥相应的神经元细胞释放,A项正确;高位截瘫患者无法将排尿的兴奋信号正常传导脑内,同时脊髓中低级排尿中枢也无法得到脑内的意识排尿信号,所以排尿不顺畅,B项错误;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项错误;不同年龄段的人代谢强度不同,排尿阈值一般是不同的,D项错误。
5.B 解析 0℃和30℃环境中,产热量均等于散热量,A项正确;在0℃环境中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在30℃环境中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但在0℃环境中的产热量大于在30℃环境中的产热量,因此,在0℃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30℃环境中散热量,B项错误;从30℃进入0℃的环境中,即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了,则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机体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项正确;从30℃进入0℃的环境中,即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了,则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机体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正确。
6.B 解析伤口可能含有狂犬病毒,清理伤口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A项正确;狂犬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所以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B项错误;注射狂犬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抗体,C项正确;狂犬病病毒的清除需要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配合,D项正确。
7.D 解析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并裂解癌细胞的能力,A项正确;两种膜蛋白的相应抗体消除了膜蛋白的功能,从而导致“刹车”失效,使效应T细胞的杀伤能力恢复,B项正确;使用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治疗癌症,有可能导致效应T细胞杀伤正常组织细胞而引起自身免疫病,C项正确;癌细胞能诱导效应T细胞中的CTLA-4或PD-1基因表达,合成CTLA-4或PD-1D两种细胞膜蛋白,D项错误。
8.D 解析该患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没有传染性,A项错误;抗体是浆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分泌产生的,不能由B细胞直接分泌,B项错误;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致病机理及病征不同,C项错误;因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该病症状,D项正确。
9.B 解析效应T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A项错误;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项正确;头孢菌素涂抹伤口不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项错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会再发生免疫反应,D项错误。